2018-08-01 15:04 阅读量:3.6万+
华人号:龙岩人家客家方言中的动物名称及俗语
□郑荣平
浏览永定方言里的动物名称,与普通话对比,相同者少,不相同者众多,很有地方特色。永定境内每种常见的动物,名称都有相应的方言。人们根据动物相应特点,总结出一些俗语,包括谚语、歇后语和童谣等,探究其中意思,实在妙趣横生。
一、禽畜类
“头牲(音shāng)”是家禽和家畜的总称。头牲跟人的关系最为密切,既是食物,也是宠物,同时还是供奉神灵的祭物。
“头牲”通常指六畜和三禽。六畜指猪、牛、羊、狗、兔、马。三禽为鸡、鸭、鹅。
“头牲”作为祭物时,通常有“三牲”或“五牲”说法。俗语“三牲落桌”,指三种肉放在桌面上,常指天上飞的鸡、地上走的猪和水里游的鱼。祭祀的“五牲”,则常指猪、牛、羊、鸡、鱼。
需要注意的是,“头牲子”,是指那些体型较小的家禽,如鸡、鸭、兔子等。
1.鸡的客家话有“细鸡子”、“鸡子”、“鸡蕾子”、“鸡鸾子”、“鸡鸾”、“雄鸡”、“劂鸡”、“鸡嬷”、“鸡公”、“水骚鸡”、“赖孵鸡”等名称。
“细鸡子”或“鸡子”指母鸡孵化鸡蛋后,刚出生不久的小鸡,由母鸡带在身边觅食。“细鸡子”比“鸡子”要小。“鸡子”长大后被母鸡驱赶而出,需要自己觅食。
鸡子长大后,成为半大不小的小鸡,俗称“鸡蕾子”,如同尚未盛开的花蕾,故名。
鸡蕾子长大后,还未下蛋的嫩母鸡叫“鸡鸾(音luàn)子”或“鸡鸾”,“鸡鸾子”比“鸡鸾”小,鸡鸾长大成熟,开始下蛋的母鸡叫“鸡嬷”。母鸡下完蛋一段时间后,就要孵化鸡蛋生小鸡,不管有没有鸡蛋都会赖在鸡窝里不走,懒洋洋的,无精打采,这时的母鸡叫“赖孵鸡”。未成熟的嫩公鸡叫“雄鸡子”或“雄鸡”。同样,“雄鸡子”比“雄鸡”小,将雄鸡阉割,去掉其雄性睾丸叫“劂(音jué)鸡”,劂而未成的鸡,称为“水骚鸡”。没有劂的“雄鸡”长大成熟后叫“鸡公”。
与鸡相关的方言和俗语很多。
“鸡良子”是指雄鸡的雄性激素——睾丸。
“鸡脾(bì)”指鸡腿。
“鸡公髻子”指鸡冠。
“鸡翼股”或“鸡翼甲”指鸡翅膀。
“鸡后”,指鸡屁股。
“鸡金”指鸡胃,因为鸡胃的表皮呈金黄色,且坚硬难啃,人们俗称之,却可做中药。
“夭(音yě)头鸡仔”,指没有孵化出来就死在蛋壳里的鸡仔。
“鸡寮”,专门圈养鸡的土建小屋。
“鸡笼”,用竹篾、木条或金属丝等编织而成可以透气,专门养育鸡的圆型器具。
◆谚语:
①鸡嬷带鸡子(讥笑人们大小不均匀)。
②鸡嬷踏窦(读duì,意为窝),母鸡将要下蛋时的踩窝动作(意指人遇事急躁时,在原地转来转去)。
③长衫短袖,冇钱买鸡卵(意指家庭贫困,顾不了面子)。
④会喔(意wò,意为哭)的鸡嬷唔会生蛋(指夸夸其谈的人不会做实事)。
⑤养蛇食鸡(喻指引狼入室,养虎为患)。
⑥黄毛鸡子(指不谙世事的小姑娘)。
⑦白目鸡仔撞上死狐狸(“白目”指瞎眼,喻为弱不禁风的人遇上强敌侥幸有所收获)。
⑧问客迟鸡(“迟”即“杀”,意为人做事只是一番假情假意,并不是他的真情实意)。
⑨灶下鸡(意是指胆小怕事,不敢出门的人)。
⑩铁公鸡、石屎不(“屎不”即“屁股”,意为小气的人)。
◆歇后语:
①鸡公生红蛋——不可能。
②刚孵出的细鸡子——嘴硬腿软。
◆童谣:
阿义阿义,点火烧鸡记;鸡记努努动,鸡嬷钳鸡公。
2.鸭的客家话有“鸭子”、“鸭蕾子”、“鸭嬷”、“鸭公”、“青头鬼”、“番鸭”、“半番子等”方言。
母鸭孵蛋刚出生不久的小鸭叫“细鸭子”,或“鸭子”,由母鸭带在身边觅食。“细鸭子”比“鸭子”要小。“鸭子”长大后被母鸭驱赶出去,需要自己觅食。“鸭子”长大后,成为半大不小的小鸭,俗称“鸭蕾子”,如同尚未盛开的花蕾,故名。长大后会下蛋的母鸭叫“鸭嬷”。长大成熟后的雄鸭叫“鸭公”。
“青头鬼”也叫“青头鸭”,学名为“青头潜鸭”,雁形目鸭科潜鸭属。体圆,头大,脚掌黄色。雄鸭的头和颈呈黑色,并具绿色光泽,眼白色。嘴巴青色,上体黑褐色,下背和两肩杂以褐色斑状,腹部白色,与胸部栗色截然分开,并向上扩展到两胁前面,下腹杂有褐斑;两肋、淡栗褐色,具白色端斑。雌鸭嘴脚俱青,全身白色。
“番鸭”又叫“大番鸭”,学名香鹑雁,麝香鸭,红嘴雁,与一般家鸭同属不同种。番鸭原产于中、南美洲热带地区。据1763年编纂的古港《泉州府志》记载:“番鸭状似鸭而大似鹅,自抱其蛋而生,种自洋舶来。”番鸭比一般的鸭大,或白或黑或黑白相间,头顶有红冠,肉质较一般的鸭更粗。番鸭引入永定后,立即获得当地人的青睐,是极佳的肉类美食。
“半番子”是另外一种土番鸭,为公番鸭与河鸭属的母家鸭相结合杂交产生的后代,全身黑色,不能生蛋。其特点是容易养、活力强、生长快、体型大、肉质好、营养价值高。
“鸭脾(bì)”指鸭腿。
“鸭翼股”或“鸭翼甲”指鸭翅膀。
“鸭后”,指鸭屁股。
“鸭笼”,用竹篾、木条或金属丝等编织而成可以透气,专门养育鸭的圆型器具。
◆谚语:
①青头鸭公(指不谙世事,做事浮躁的小伙子)。
②大番鸭(指长得胖而笨的男人)。
③鸭嬷难得鸬鹚嘴,鸬鹚难得鸭嬷毛。(鸭,毛不怕水,但嘴甲不如鸬鹚嘴;鸬鹚的嘴会抓鱼,但毛很怕水。指事物各有自己的长处和短处。)
④鸭子听雷公(意指人不识不怕,或根本听不懂)。
◆童谣:
鸭嬷泥嬷,番薯竽子一勺嬷。
3.鹅有“鹅公”、“鹅嬷”等方言。
◆歇后语:
挂起火烧鹅——倒爪(找)!
◆童谣:
白饭子,白珍珠,小郎去读书。正月去,二月归,挑担萝夹等嫂归,归来花缸无滴水。鹅揩水,鸭洗菜,鸡公砻谷狗踏碓,狐狸烧火猫炒菜,猴哥偷食烫疤喙。
4.猪有野猪、家猪、豪猪之分;也有白猪、粉猪、黑猪及猪之分。有“猪嬷”、“猪牯”、“猪窿”、“猪子”、“嫩猪子”、“猪利”等方言。
野猪看似家猪,但腹部细,四脚长,猪皮厚,肉臊味重,毛多呈黑褐色,牙齿露出口外,尖利如镰刀,大的野猪可达百余斤,多数出没在山坡草木茂盛处。
豪猪形状似猪,颈脊有刺鬣,长达一尺,坚韧尖锐,长在肉里的部分为白色,露出外面的刺为黑色,豪猪发怒时,将刺鬣激射而去,如箭射出伤人而自卫,有人取豪猪刺鬣为簪。
小猪叫“嫩猪子”或称“猪子”,公猪叫“猪牯”,母猪叫“猪嬷”。
“猪窿(音lǒng)”,指小母猪被阉割后的猪。这样的猪不会发情,当然也不会生崽,却长得比较快。
“花肠”指猪窿的子宫。
“猪利”指猪舌头。
“猪寮”指专门圈养猪的土建小屋。
◆谚语:
①瘦猪嬷屙硬屎(指明知自己力量不足,硬要拼死拼活做力所不能及的事情)。
②猪子好卖圩圩来(指人尝到甜头后会继续干下去,含贬义)。
◆歇后语:
①大洋坝人的猪嬷——冇食博打(指人不但得不到奖赏,反而要挨罚)!
②猪利榜(泮)酒——双舌(蚀)!
◆童谣:
先生教我人之初,我教先生打野猪;野猪飚过河,先生嗯(无)奈何;野猪飚过坑,先生气了胲膀膀。
注:这首童谣取笑老师教书不得法,反被学生气得半死。
5.牛有野牛、牦牛、黄牛与水牛之分。永定人畜养的牛一般为水牛,是水稻地区的主要役畜。牛有“细牛子”、“嫩牛子”、“牛牯”、“牛嬷”、“黄牛”等方言。
小牛叫“细牛子”或“嫩牛子”,公牛叫“牛牯”,母牛叫“牛嬷”。公黄牛叫“黄牛牯”,母黄牛叫“黄牛嬷”。
“牛蛮肚”或“牛肚旁”,指牛腩。
“牛脚跟”,牛大腿里的牛腱,也叫韧带。
“八叶肚”,指牛胃,洗干净后,像八片树叶缠绕成状。
“牛哈卵”,指公牛的睾丸。
“牛鞭”,指公牛的生殖器,发情时变得很长,晃荡起来像一根鞭子。
“牛寮”,专门圈养牛的土建小屋。
◆谚语:
①牛高马大(指人长得高大,有力气)。
②牛无力拖横耙,人无理讲横话。
③捉牛上树(指主观和客观相脱离,等于比登天还难)。
◆歇后语:
①咁(硬要)牛牯食药——硬灌!
②黄牛面对面过岭——角打角(各打各)!
③黄牛爬树——不可能!
◆童谣:
牛角虫(天牛),角弯弯,大姊嫁去牛角山;阿公问你得咩归,得只牛嬷带子归。
6.狗也叫犬,种类很多,有看护犬、宠物犬、狩猎犬、医疗犬、实验犬等。永定有“狗牯”、“狗嬷”、“嫩狗子”、“狗鞭”等方言。
公狗叫“狗牯”,母狗叫“狗嬷”。
“嫩狗子”,指小狗。
“狗鞭”,公狗生殖器,发情时变得很长,晃荡起来像一根鞭子。
◆谚语:
①哄狗入蓬笼(指自己不做事,哄骗别人去做那些艰难的事情)。
②狗屎毛(指发霉变坏的食品长出白毛)。
③狗鞭比蜡烛(意指两种人或事物差别很大,不能对比)。
④寒狗唔(不)识热天(喻人不识时务)。
◆歇后语:
①立夏狗——吃了健健走!
7.羊的种类很多,永定有“羊牯”、“羊嬷”、“嫩羊子”等方言。公羊叫“羊牯”,母羊叫“羊嬷”。刚刚吃奶的小羊叫“嫩羊子”。
◆谚语:
①亡羊补牢唔(不)算迟。
◆歇后语:
①狗头上长角——装羊!
②挂羊头卖狗肉——里外不一!
◆童谣:
羊子咩咩,两角丫丫。三更半夜,四更南蛇,五更老虎,老虎来了么?“冇来。”“来了。”
8.兔有“兔公”、“兔嬷”、“满月兔”、“嫩兔子”等方言。永定人统称所有的兔为“兔子”。公兔叫“兔公”,母兔叫“兔嬷”。“满月兔”指刚满足月的小兔子。据说,小儿吃后较好睡觉。小兔子叫“嫩兔子”。
◆谚语:
①兔子唔(不)吃窝边草。
◆歇后语:
①兔子尾巴——长不了!
②老牛猎(追)兔子——有力使不上!
9.马有“马牯”、“马嬷”等方言。
“马牯”指公马,也指力大健壮的马。“马嬷”指母马。
◆谚语:
①马看牙板,人看言行。
②人怕理,马怕鞭。
③人横有道理,马横有缰绳。
④人有失手,马有失蹄。
⑤老马识路数,老人通世故。
⑥死马当作活马医(指无药可治的人能不能医治只能听天由命了)。
⑦横肠吊肚,门前拴马牯;直肠直肚,锅里无米煮(喻指心肝奸恶之人女过着富裕生活;老实之人却过着穷苦日子)。
⑧诈癫食马屎(意即装模作样)。
◆歇后语:
①牛头马面相骂——鬼打鬼!
二、飞行类
“鸟子”是鸟类的泛称,客家话里的鸟不读niǎo,而念diǎo。
1.“禾毕子”,又叫“罗毕子”,学名为麻雀,通常成群结队偷吃人们的稻谷,从人们那儿抢走很多粮食,客家人都叫它为“禾毕子”。
◆歇后语:
①禾毕子搬家——唧唧喳喳!
②禾毕子掉入面缸里——糊嘴!
◆童谣:
禾毕子,嘴丫丫,上桃树,啄桃花。桃花李花畀伲啄,莫来啄龙眼荔枝花。龙眼要留来生贵子,荔枝要留来转外家。
2.“姑恶”或“苦哇”,学名“白胸苦恶鸟”,其面腹有白羽,常在秧田里生活,鸣叫“姑恶”声音,故名。
3.“鹞婆”,老鹰的一种,也叫鹞鹰,永定人称呼体形大的老鹰为“鹞婆”,体形小的为“角鹞”。
◆谚语:
①蟾蜍蹲缸脚,鹞婆飞上天。
◆歇后语:
①鹞婆擎鸡仔——十拿九稳(鸡仔,小鸡)。
②纸鹞婆上天——尽管放线!
◆童谣:
①客家人在男婴出生满月时,常有抱着婴儿在自家大楼大楼门外喊鹞婆的习惯:“鹞婆飞得高,明年做阿哥;鹞婆飞得低,明年招老弟。”
4.“米鸡子”,或称“米鸡”,学名秧鸡。
5.“雌鸡”,又名野鸡、山鸡,学名为雉鸡。
◆童谣:
火萤虫虫,打你下来点灯笼。打一打,鸡蛋白;鸡一鸡,雌鸡;雌一雌,鸟哩翅;鸟一鸟,猫头鸟;猫一猫,金丝猫;金一金,藜瓜精;藜一藜,糖虱;糖一糖,糯米炒猪肠,闹死阎罗王。
6.“鸽雕(音diǎo)”,学名鸽子。
7.“猫头雕”,又叫猫头鹰,学名为鸺鹠。因双目分布,面盘和耳羽使其头部和眼睛与猫极其相似,故俗称猫头雕,别名神猫鹰。
◆歇后语:
①猫头雕捉老鼠——做好事,落骂名!
8.“乌柳子”,学名乌鸫,因其浑身乌黑,故名。
9.“屎缸谢”,学名叫鹊鸲,又叫“屎缸鸟”。客家人通常将茅厕叫屎缸,这种鸟体型不大,黑中带白,通常以茅厕里的蚊子幼虫或蝇蛆为食。有人进入茅厕时,这种鸟受到惊吓随即飞走,人们俗呼它为屎缸谢。
10.“大角刺”,学名翠鸟。因其嘴粗直,长而坚硬,嘴脊圆形呈尖角状,故称为大角刺。
11.鹧鸪。
◆童谣:
山鹧鸪,咕咕咕;唔读书,大蕃薯。
12.“婢婆子”,学名蝙蝠,是唯一能振翅飞翔的哺乳动物。
三、哺乳动物类
1.“猴哥”,学名猴子。
◆谚语:
山中无老虎,猴哥称大王(老虎为“兽中之王”,山上无老虎,则猴哥称王。喻指在一个地方如果没有最凶恶势力,则会由最狡猾者称王,猴子则属此类)。
◆童谣:
鸭嫲咖咖,嫁得邻舍;邻舍唔学,嫁得瓠杓;瓠杓舀水,嫁得酒鬼;酒鬼罗唆,嫁得猴哥;猴哥上桌,嫁得桌脚;桌脚落地,嫁得王阿二。
2.狐狸。
◆谚语:
①狐狸精(均指为人狡猾、喜欢拨弄是非者)。
②老虎专食孤寒肉,狐狸专打夜啼鸡(人越是孤凄贫弱就越会遭受欺凌。)
◆歇后语:
①狐狸子个尾巴——想柄(藏)也柄唔煞(藏不住)!
②狐狸莫笑猫,尾下一样臊。
◆童谣:
月光光,得人爱;狐狸烧火猫炒菜,鸡公砻谷狗踏碓;
猴哥送饭用背背,田鸡婆婆抢老妹。
3.“猫狸子”是一种长得像猫的小动物,皮毛上有各种斑点,耳朵特别大,尾巴像狮子的尾巴,其实是狐狸的一种。
永定有两种:一种圆头大尾者为“猫狸”,圆头大尾,叫声像幼豹的叫声,有别于家猫,善于偷吃鸡鸭;另外一种叫香狸,脐部有香囊,能发出香气,故又称“麝香狸”。
◆童谣:
两姊妹,学种菜,种菜难弯腰,学打雕。雕会飞,走到半路哭累累。朋友问道哭什么?没爷没娭真吃亏。你去归,猫狸子担水,狐狸子煮菜,猫公上楼抓桂菜。
4.“黄猄”,学名赤麂。
5.“边瓜子”,学名松鼠,永定常见的松鼠是在松树上寻食松仁果物的树松鼠。
6.“钱鼠子”,学名臭鼩。因名字中有个“鼠”字,加上外形酷似我们一般认知的老鼠,人们很容易被误认为老鼠族。其实钱鼠子是一种原始的哺乳动物,在分类上属于食虫目。传说有人看见它用那尖长的嘴巴,叼起钱币,跑进屋子里,所以叫它为钱鼠子。人们认为钱鼠子会带来好兆头,所以传统习俗上,人们对钱鼠子并不会随意地扑杀。
7.“土羚子”,外形酷似老鼠,也叫竹鼠,以竹子、芒草、植物茎秆等为食。因经常躲藏在深土里的洞穴而得名为“土羚子”。
8.“猫”,公猫叫“猫公”,母猫叫“猫嬷”。
◆歇后语:
①猫踏糍粑——脱不得爪!
②四斤重的猫嬷生出三斤重个狗——难为屙出来!(喻指做事极难)
③猫爪伸到鱼缸里——想捞一把!
④猫捉老鼠狗看门——本分事!
⑤老虎借猪——有借没还!
9.“老鼠”,又称耗子。
◆歇后语:
①狗咬老鼠——多管闲事!
②老鼠钻入书箱里——咬文嚼字!
③老鼠钻进风箱里——两头受气!
④瞎猫碰到死老鼠——碰巧!
⑤米缸里个老鼠——唔(不)愁冇食!
10.“穿山甲”,俗称“鲢鲤”,其实应叫鲮鲤,因其体表角质鳞甲似鲤而得名。
四、鱼类
1.“鯬黄”,又叫鯬鱼,学名鲥鱼,在光照下,泛现黄色而得名。
2.“石壁子”,学名沙鳢,经常附着在石隙、泥沙的底层等隐蔽处而得名。
3.“鳑鲏”,学名为锦鳞鱼,又称四方皮、镜鱼、彩圆儿。《尔雅翼》叫它“旁皮”,永定方言称它为“彭皮姐”,可能是受古汉语影响所致。
◆谚语:
鳑鲏姐也要留三寸肚肠(指做事要有分寸)。
4.“鲩”,学名鲩鱼,又叫草鱼。
◆谚语:
屎虫吊鲩(指用小小的代价获得在回报)。
◆歇后语:
满塘尽鲩——冇条鲤(理)!
5.“乌鰡”,又叫乌鱼,因鳍皆为黑色而得名。
6.“黄鸭子”,学名黄颡鱼,又名昂刺鱼,因腹部淡黄色而得名。
7.“金鱼”,又名“变鱼”,也称“金鲫鱼”。鱼身呈金黄色,形态优美而得名。
8.“鲌子”,学名鲌鱼。
9.“赤眼”,学名翘嘴红鲌,因眼大而圆,圈红色而得名。
10.“墨鱼子”,学名墨鱼,亦称乌贼鱼、墨斗鱼、目鱼等。遇强敌时以喷墨作为逃生方法而得名。
◆歇后语:
墨鱼肚肠河豚肝——又乌(黑)又毒!
11.“鲤鱼”,又叫鲤拐子、鲤子、毛子,红鱼。鳞有十字纹理,所以名鲤。客家话有“鲤嬷”与“鲤公”叫法。“鲤嬷”指雌鲤鱼;“鲤公”批雄鲤鱼。
◆谚语:
湖里游着大鲤鱼,不如桌上小鲫鱼。
◆歇后语:
姜太公钓鲤鱼——愿者上钩!
12.“尖鳤”,学名为鳤鱼,因为嘴巴很尖而得名。
13.“闪晶子”,又叫火闪鱼,因为鱼鳞片会发出光亮而得名。
14.“塘虱”,又叫塘鲺,学名鲶鱼,可食用,又名胡子鲶。生长在池塘烂泥里,常吃腐烂的食物。据说此鱼常生长在池塘,并以吃虱子为主而得名。
15.“黄鳝”,学名“鳝”,似鳗而细,似蛇而无鳞,黄质黑章,体有涎沫,以其腹黄而得名。
16.“黄鳅”,学名泥鳅,以其腹黄而名。
◆歇后语:
①黄鳅比黄鳝——差一大截!
②黄鳅落镬子——一锅熟!
③黄鳅跳龙门——妄想成龙!
◆童谣:
舐(she)螺仔,舐板盖。鸡公砻谷狗踏碓。鲫鱼上水猫野菜。老妹入园摘小菜,踏死鸡麻怨老妹。摘一皮,留一皮,留到三月嫁满姨。
五、昆虫类
1.“算命客”,学名为蟏蛸,是蜘蛛的一种,因其脚很长,伸缩时,就像算命先生的手指形状,人们俗称其为“算命客”。
2.“康螕”,也叫臭屁虫,有时叫“干螕”,学名叫“椿象”,也叫“蝽”,夏天经常在房屋和树木出现,人们抓住它的时候会释放臭味,叫“呛鼻”。
◆谚语:
干蓖食客(比喻主人吃、客人请,主次颠倒)。
3.“喷屎官”,又叫屎克郎,学名“蜣螂”,因其主要以动物粪便为食,常钻进牛粪里,可以将粪便滚动成球状,推行向前。所以人们叫它为“喷屎官”。
4.“土狗子”,学名蝼蛄,身体呈梭形状,前足发达,适于掘土,常在土中挖穴生活、产卵,故称为“土狗子”。
◆童谣:
月光光,光华华,点火喂猪嘛;猪嘛唔食汁,卖俾(给)炳吉;炳吉锯板,卖俾梅芳;梅芳捧茶,卖俾那恰(蜘蛛);那恰(蜘蛛)冈(织)布,卖俾土狗子;土狗子爬沙,爬过梅农;梅农学打铁,铁生镥;学迟(屠)猪,迟猪杀折本,学做粉,粉唔白,学做番子蜡。
5.“蛾蚣虫”,学名蜈蚣,因其多足,称为“蛾蚣虫”。
◆歇后语:
蜈蚣虫入鸡笼——自寻死路!
6.“蛘翼子”,或“蛘叶子”,学名蝴蝶。
7.“蛘妮”,学名蜻蜓。永定人认为,蜻蜓大量出现,预示大雨来临。
8.“草蜢”,学名蚱蜢,又叫螽斯,也称蝗虫。
◆歇后语:
①草蜢撩鸡公——唔知死(自寻死路)。
②秋后的草猛——蹦达不了几日!
9.“鸭子虫”,学名蚯蚓,俗称地龙,又名曲鳝。形状与一般的虫子类似,又经常被人们挖出来作为鸭的食物,俗称“鸭子虫”。
10.“弄毛虫”,学名毛毛虫,浑身多毛,且行动缓慢而得名。
11.“黄贼”,学名蟑螂,因其专门偷吃人家食物,又留下许多屎粒,惹人讨厌,叫它为“黄贼”。
◆童谣:
仰仰哉,骑黄贼;黄贼飞呀走,浪得阿哥两碗酒。
12.“蝉子”,学名蝉,俗称知了(蛭蟟)。
◆谚语:
蝉子蝉哩哩,就怕冇人知。
◆歇后语:
乌东坑的蝉子——麻输(做事做得不好)。
13.“火荧虫”,或叫“火焰虫”,学名荧火虫,因其尾部能发出荧火,故名为火萤虫。
◆童谣:
萤火虫,找草丛;翻转屎窟,吊灯笼。
14.“黄鸡嬷”,并非母鸡,又称“花麻虫”,又叫斑蟊,学名为豆芫青,因表面颜色为黄色,有花斑,螫人时有毒性,又会飞行,远看像啄人的母鸡而得名。
15.“牛角虫”,学名天牛,头顶上长着两只长长的牛角而得名。
16.“金狗子”,学名金龟子,因身上坚壳呈青色泛金光而得名。
17.“虱嬷”,学名虱子,也叫虮虱,叮咬人体时,分泌的唾液进入人体皮肤内使皮肤发痒,用手搔、抓可使皮肤破损,进而导致继发感染发生,并形成脓疮。虱嬷吸血时还可以传播多种疾病。“牛虱嬷”,学名叫牛螕,通常附着在牛脊背上的一种小飞虫,也就是寄生在牛身上的虱子。
◆谚语:
①自家虱嬷捉唔清(意指自己的事情都管不了,哪有功夫管别人家的事情)。
②和尚头上捉虱嬷(指没有希望)。
◆歇后语:
①老虎头上捉虱嬷——不知死活。
18.“狗虱”,学名跳蚤。
◆谚语:
①十个指头捉狗虱(比喻小题大做)。
②皇帝身上也有狗虱(说明大人物也难免带有俗气)。
◆歇后语:
①屙屎捉狗虱——一举两得。
②拳头打狗虱——大材小用!
19.“目子”,学名蠓蚋,一类与蚊子和家蝇相近的、更小的吸血蝇类的总称。
20.“蚊家”,学名蚊子。
◆歇后语:
①蚊帐背个蚊家——不要吵人!
②蚊家刁(叮)牛角——无用(无血)!
21.“乌蝇”,学名苍蝇。许多苍蝇外壳呈黑色而得名。
◆谚语:
①金乌蝇(指表里不一的人)。
②金乌蝇一肚子屎(比喻有些人表面美丽,本质却很愚蠢)。
③乌蝇莫笑鳖,鳖笑乌蝇还过得。
④屙屎唔出骂乌蝇,灶背跌倒赖灶神。
22.“蚁子”,学名蚂蚁。客家话有“蚁公”和“大水蚁”名称。“蚁公”指大的蚂蚁。“大水蚁”是白蚁所变成的黄翅蚂蚁。洪水出现时,大水蚁傍晚群飞,见灯聚集,故名。
◆谚语:
踏死蚁公(比喻人动作迟缓)。
23.“白翼子”,学名飞蛾,因翅膀薄而呈灰白色而得名。
◆歇后语:
白翼子扑火——自取灭亡
◆童谣:
白翼子,飞过河。河背人,讨老婆。
有钱讨个金满姐,冇钱讨个癞痢嬷。
24.“蜂”,种类甚多,因其毒在尾,垂针如锋,故名为“蜂”。永定有“蜂王”、“尤罗蜂”、“蜂糖”之方言。“蜂王”又叫蜂后,是生殖器发育完全的雌蜂。“蜂糖”就是蜂蜜。“尤罗蜂”又叫黄蜂,学名“胡蜂”、又名“蚂蜂”或“马蜂”,雌蜂身上有一根有力的长螫针,在遇到攻击或干扰时,会群起攻击,可以致人出现过敏反应和毒性反应,严重者可导致死亡。
◆谚语:
没事撩蜂刁(意即惹是生非)。
25.“草唧子”,也叫“油唧子”,或为“唧唧虫”,学名蟋蟀,通常伏在草丛里发出“唧唧”声音而得名。
◆童谣:
火焰虫,蝍蝍虫,翻转屁股吊灯笼;火焰虫,蝍蝍虫,半夜下来吊灯笼。
26.“那恰(音qiá)”,学名蜘蛛,多在人家屋檐结网拉丝,俗呼而成。
27.“蝴蜞”,学名“水蛭”,是一种水虫,蠕动如血片,断之寸寸,得水复活。大者名“马骐”,腹黄者为“马蟥”,生在深山草土者为“草蛭”,生在石上为“石蛭”,泥中为“泥蛭”。
六、爬行类
1.蛇,种类繁多,部分有毒,但大多数无毒。客家话有“泥蛇”、“水阶杠”、“南蛇”、“布干蛇”、“青竹丝”、“竽荷干蛇”、“铁线蛇”、“花伞柄蛇”等。
①“泥蛇”,又叫水蛇,无毒。
②“水阶杠”,学名水赤链游蛇,又名水游蛇,无毒。
③“南蛇”,学名滑鼠蛇,是蟒蛇的一种,无毒,烹煮可以食用。
④“布干蛇”,也叫“嗙胲蛇”、“饭杓蛇”,学名眼睛蛇。眼镜蛇被激怒时,会将身体前段竖起,颈部皮褶两侧膨胀,此时背部的眼镜圈纹愈加明显,同时发出“呼呼”声,借以恐吓敌人。因其颈部膨胀而得名“嗙胲(意为颈腹胀)蛇”。眼镜蛇喷出的毒液易使人中毒,难以医治。
⑤“青竹丝”,全身青色的毒蛇,又名竹叶青。青竹蛇,属蝮蛇科,为小型毒蛇。
⑥“芋荷干蛇”,附着在芋子茎上的毒蛇,有的地方称为芋苗杆蛇。
⑦“铁线蛇”,又叫铁线子蛇,或水线子蛇,身形如铁线,行动比灵活。
⑧“花伞柄蛇”,又叫雨伞蛇,为一种剧毒蛇。
◆谚语:
①泥蛇一箩,唔当青竹丝一行(一行,一只,指宁可少,也不要贪多;或指再多的平庸之人,倒不如出一个强者)。
②南蛇脱壳变成龙(指人异想天开)。
③蟒蛇钻竹篱,不死也会脱身皮(人硬闯蛮干,必定付出很大代价)。
④蛇有蛇路,拐有拐窿(窿即窟,指不同的人各自有门道)。
⑤当家莫当两头家,做人莫做两头蛇。
⑥山鬼冇见过大蛇屙屎(原指山里人未见过“大事面”,指人未见过世面,孤陋寡闻)。
⑦嫩(柔弱)蛇子咬死人(喻为看似柔弱的人也能致强者于死地,不要随意看轻人)。
2.“狗嬷蛇”,并不是蛇类,学名蜥蜴,头部随着光线十二小时变色,有四只脚,爬行速度极快,就像飞奔的小母狗,故称“狗嬷蛇”。
3.“圆鱼”,学名为鳖,也叫甲鱼、王八。
◆歇后语:
圆鱼下滚汤——爬到死。
4.“老蟹”,学名螃蟹。
◆谚语:
①大拐食细拐,鸡秋婆食老蟹。
②老蟹打窿,田鸡享福(意指有人辛勤劳动,别人却不劳动坐享其成)。
5.“乌龟”,别称金龟、草龟、泥龟和山龟等。
◆谚语:
乌龟下流四脚爬(蔑视人作事的说法)。
◆歇后语:
乌龟垫床脚——甲硬撑(尽力支撑)。
6.“缘蛇子”,并不是蛇,学名壁虎,是蜥蜴的一种。常见其沿着墙壁和窗户爬行,开头像条蛇,故叫其为“缘蛇子”。
七、两栖类
1.“田鸡”,又叫水鸡,其实是一种虎纹蛙。客家话有“蛤子”和“虾蟆蜓”方言。“蛤子”是小青蛙。“虾蟆蜓”是蝌蚪。
2.“长脚拐”,有时叫“拐子”,是蛙的一种,又叫长脚赤蛙。因后两肢极长,或发出“呱呱”叫声而得名。
◆谚语:
①拐子招惹蛇(比喻人不自力量,主动向强者挑战)。
②死蛇懒拐(做事一动不动,懒惰成性)。
3.“鸡秋婆”,也叫“鸡脚婆”,学名蟾蜍,或叫蛤蟆。体表有许多疙瘩,内有毒腺,俗称癞蛤蟆。客家人认为它的体表疙瘩就跟老太婆的脸上皱纹一样,因而称之为鸡脚婆。
◆谚语:
①鸡秋婆假硬气(指没有能力硬充好汉)。
②鸡秋婆午时好做药(民间传说,午时采用的鸡秋婆药效最佳,比喻人们做事有时效性)。
③鸡秋婆也有四两力(指一个人的力量再小,也有用场的地方)。
4.“石蜦”,又叫石蛙,石冻,形状像田鸡。
八、其他
1.“螺”,永定的螺有多种,出现在稻田的螺壳薄,称为“田螺”;产生在石缝的螺壳厚,称为“石螺”;出现在石块底,体形较小的螺叫“石螺子”。
◆谚语:
①田螺稳死窟(指人永远呆在一个地方,没有出息)。
②狐狸唔知尾下臭,田螺唔知尾下皱(指人没有自知之明)。
◆歇后语:
三只手指捡田螺——十拿九稳。
◆童谣:
排排坐,唱山歌,爷打鼓子涯打锣。新妇灶背炒田螺。田螺谷,刺到家官脚,家官呀呀呀,新妇哈哈笑。
2.“虾公”,所有虾的统称。
◆谚语:
虾公鸡秋婆——一对假夫妻!
◆童谣:
月光光,秀才娘;船来等,轿来扛。一扛扛到河中心,虾公老蟹拜观音。
观音脚下一朵花,拿到阿妹转妹家,转去妹家笑哈哈。
客家方言给自然界动物的命名很多,千奇百怪,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种:
1.以动物的外貌为其取名,十分形象,如“破柴客”、“尖鳤”等。
2.以动物的形体与动作命名,如“缘蛇子”等。
3.以动物的生活习性命名,如“康螕”、“喷屎官”等。
4.以动物的颜色命名,如“乌柳子”、“赤眼”、“黄鳅”等。
5.以动物的叫声命名,如“草唧子”等。
6.以动物的不同生长期命名,如“鸡蕾子”、“细鸡子”、“鸡鸾子”等。
7.外国进入的动物通常加上“番”字,如“番鸭”等。
8.有的动物是人格化了,加上“婆、哥、子、公”等称呼,叫起来亲切,却不分性别,如“猴哥”、“鹞婆”、“蚁子”、“虾公”等。
9.以“嬷、公、牯”等字眼判断动物性别,如鸡嬷、兔公、牛牯等。
10.客家话保留和延续古汉语说法,如鳑鲏,《尔雅翼》叫“旁皮”,方言称它为“彭皮姐”。
11.按照普通话名称直接取名。这类动物最多,如鲤鱼。
本文出现的动物方言,名称绝大部分与普通话不相同,有些动物名称与普通话相同的,是因为客家话里有一些俗语。由于本人水平和见识有限,有些动物的方言名称可能不准确,或者没有涉及,请各位专家指正。另外,感谢城关中学生物教研组长苏全春老师的帮助,指出一些错误。
1、本站(网址:52hrtt.com)为用户提供信息存储空间等服务,用户保证对发布的内容享有著作权或已取得合法授权,不会侵犯任何第三方的合法权益。
2、刊载的文章由平台用户所有权归属原作者,不代表同意原文章作者的观点和立场。
3、因平台信息海量,无法杜绝所有侵权行为,如有侵权烦请联系我们(福建可比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邮箱:hrtt@52hrtt.com),以便及时删除。
© 2022 华人头条
服务热线 : 0591-83771172
福建可比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直播备案号 闽ILS备201708250005
举报热线:0591-83771172
举报邮箱:hrtt@52hrtt.com
1、本站(网址:52hrtt.com)为用户提供信息存储空间等服务,用户保证对发布的内容享有著作权或已取得合法授权,不会侵犯任何第三方的合法权益。
2、刊载的文章由平台用户所有权归属原作者,不代表同意原文章作者的观点和立场。
3、因平台信息海量,无法杜绝所有侵权行为,如有侵权烦请联系我们(福建可比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邮箱:hrtt@52hrtt.com),以便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