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人号

登录更多 下载App

孩子在劳动中的“伟大”

孩子在劳动中的“伟大”

作者  李燕巧

李燕巧简介:北京人,语文教师,中国知网文库发表300本书稿。从事教育教学理论实践;文学创新;语文(跨学科)思维研究;人文社科学与自然科学研究;学生作品成果;家校协同;生态戏剧;线上线下融合技术教学;文学创作。

★★★★★ 

我们对孩子的劳动教育应该是什么?

我想,让孩子学会思考和学习,是否跟“增加知识完全不一样”呢?是否是在培养他们如何劳动呢?或许“劳动”应是个宽泛的词汇,包含“思维劳动”与“肢体劳动”,或者说:劳动就是思维和肢体的融合,不可分呢?但,仅是思考和学习好像还不够,还必须学会为人处世。所以,思维里的学习应是“学思结合”“知行合一”。

孩子对劳动有天性使然,但更重要需要“教”。所以,我们对他们的劳动教育应该是“教”,如何教呢?我尝试着从几个角度交流,如果可以,期待我们一起再深度讨论。

劳动,始于好奇心。

从思维,源于“一个疑问,一个挑战或者一个需要回答的问题开始”;然后阅读、搜索、整理;最后形成解释、假设、“论文”等呈现。从肢体,源于技能,更多是我们人类为了生存需求而产生的自发驱动,可有时,一旦人的生存需求有人替代了,可能会丧失为生存需求而进行肢体劳动的技能,但没了“替代”,丧失了的还会回到人本身,一旦学到了,便会持续存在,就像我们学会了驾车,将永远不会忘记。可,思维不一样,一旦停止,或许会渐渐消失与迷失,这也是我们一直知晓的:学无止境。

所以,学习思考、做事和做人同样重要;没有傻瓜,只是不感兴趣和无好奇心而已,所以激发好奇心是“教”孩子“劳动”的第一步。

劳动,始于需要。

需要,无疑是至关重要的。“我需要你”,“我们需要完成这项任务”,“我需要获得被需要的感受”等,人拥有了类似于这样的念头,劳动的起始、过程、结果,经历与体验中的困境都会被“需要”的驱动产生的坚持的意志所克服。也意味着,劳动的“教”与“学”并非都是课堂,甚至大部分来自之外。

所以,设计“教”的内容,让孩子带着“需要”完成劳动任务,“学”也许才能真正发生。就像这位小女生,其实她的任务够多了,作为学校大队干部,管理着大队事务,我还给她增添了每日放学后关窗、关空调、关门任务。虽就三个“关”,可真做起来并非容易,因我寻找过几位男同学和女同学,只安排上操前关灯,回到教室开灯,截至目前,还没孩子顺利完成这“一关一开”的一日流程,唯有这个小女生坚持流程到现在。此时,我会想,用“伟大”一词形容她也是恰当,许多“伟大”正是微小构成。

同时,也让我们知道,需要,是双向的,是“教”与“学”双方的“劳动”,“我需要你”,恰好“我被你需要”,恰好“我们需要共同完成这项任务”。

劳动,使我们获得混合能力,拥有创造性。

泰拉·萨普是世界著名的编舞大师和舞蹈家,她写过一本《创造性的习惯》,书中有“创造性并不是一个出自灵感的神奇行为,而是努力工作和倾情奉献带来的结果,即使对莫扎特来说也是一样。”

其“努力工作”,我们可称为“劳动的物质”;其“倾情奉献”,可成为“劳动的精神”。两者劳动的结合,不仅塑造我们的思维,还可使我们获得混合能力,这种混合能力并不是“同一种能力的不同层次的混合,是不同能力的混合”,这对孩子重要到“等待他们创造力的爆发”。显然,能被激发出创造力的孩子并不多,或许根本因素是劳动的“教”与“学”的方式未达到“因材施教”,也或许有其它内在与外在变数因素。但有一点,我们应该可以达成统一共识,劳动,可以使我们的大脑变得更健康、更强壮。

劳动,是教师和孩子一起成长。

有效劳动的“教”与“学”,也许应该是教师和孩子一起学习,是融合性“学习”。只有当教师不把教学当教学,当学习,才能为孩子的理解“教”,点燃他们思维的火种和肢体的行动。在这点上不用证明,如果你是教师,你去“学习”,就能感同了。正像,让孩子进行班级大扫除任务,我们也要参与,而不仅仅是指挥。

要特别感谢那个小女生,是她日日“劳动”的坚持,才让我们有了可以继续交流的内容,与孩子一起学习,已不仅仅是成长了,还有幸福,独属于我们的教育幸福。

欢迎阅读李燕巧其他文章:

让教师成为“魔法师”

教师对孩子的发现,引导,成长

向孩子学习(慎独)

跟孩子聊梦想

与孩子交流读书感受(珍惜时间)

用积极语言助力孩子成为“伟大”

让孩子享受幸福教育

论交友

和孩子重读书籍,走进心理教育

用诗词歌赋,夸赞孩子品格

记录孩子微小变化

谈兴趣

谈学习

孩子教会我们什么是爱

将孩子热爱与世界观连接

 追求知识与美的同行

读懂孩子

一段家校交流记录引发的思考

简谈男孩子教育

让孩子敢说“我想……”

语文中的数学,跨学科学习

孩子倾听养成

以“赞美”为中心的教育

用文字“疗愈”孩子的心

看到孩子温暖举动

学习是个好事情

让校园生活丰富起来

用教师写作构建师生心灵家园

探索课堂评价语

让每个孩子都成为“最爱”

今日,我们拥抱了两次

引导孩子化解矛盾

用心灵洞察心灵

让善与爱从心生发

用此时,看一生

孩子正在教会我们“善良”

 

以上就是小编为您分享《孩子在劳动中的“伟大”》的全部内容,更多有关中国大陆华人最新消息、新闻,请多多关注华人头条频道。您还可以下载我们的手机APP,每天个性化推荐你想要看的华人资讯!
免责申明

1、本站(网址:52hrtt.com)为用户提供信息存储空间等服务,用户保证对发布的内容享有著作权或已取得合法授权,不会侵犯任何第三方的合法权益。

2、刊载的文章由平台用户所有权归属原作者,不代表同意原文章作者的观点和立场。

3、因平台信息海量,无法杜绝所有侵权行为,如有侵权烦请联系我们(福建可比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邮箱:hrtt@52hrtt.com),以便及时删除。

举报收藏
评论 (0条)
您需要登录后才能评论,点击此处进行登录。
登录后评论

下载华人头条

关于我们

© 2022 华人头条

服务热线 : 0591-83771172

福建可比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ICP许可证号 闽ICP备10203582号

闽公网安备35010202000536号

直播备案号 闽ILS备201708250005

举报热线:0591-83771172

举报邮箱:hrtt@52hrtt.com

免责声明

1、本站(网址:52hrtt.com)为用户提供信息存储空间等服务,用户保证对发布的内容享有著作权或已取得合法授权,不会侵犯任何第三方的合法权益。
2、刊载的文章由平台用户所有权归属原作者,不代表同意原文章作者的观点和立场。
3、因平台信息海量,无法杜绝所有侵权行为,如有侵权烦请联系我们(福建可比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邮箱:hrtt@52hrtt.com),以便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