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05-10 21:09 阅读量:13.2万+
华人号:澳中文传 (AUST333)【AUST333综合讯】美籍华人建筑师、被誉为“现代建筑的最后大师”贝聿铭 ( Ieoh Ming Pei ),1917年4月26日出生于中国广州。13天前,是他101岁生日。
祖籍苏州的贝聿铭曾先后在麻省理工学院和哈佛大学就读建筑学。一生获奖无数,1979年美国建筑学会金奖,1981年法国建筑学金奖,1989年日本帝赏奖,1983年第五届普利兹克奖,及1986年里根总统颁予的自由奖章等。
贝聿铭作品以公共建筑、文教建筑为主,被归类为现代主义建筑,善用钢材、混凝土、玻璃与石材。他的代表建筑有美国华盛顿特区国家艺廊东厢、法国巴黎卢浮宫扩建工程。
100岁的贝聿铭 《纽约》杂志摄影师Bobby Doherty2017年4月7日摄于纽约
1963年,时任美国总统约翰·肯尼迪遇刺身亡,其妻杰奎琳夫人为纪念亡夫,计划建造一座永久性建筑。当时,以肯尼迪家族的名望,邀请来了众多名家参与讨论,最终他们引荐的人选有三位:密斯·凡德罗、路易斯·康、贝聿铭。
在这三位中,贝聿铭显然是最没有名气最没有经验的那一个,可他自有办法,从多数人根据外表形产生的第一印象入手。他秘密派人调查了杰奎琳夫人的背景、喜好以及所厌恶的东西,重新布置了自己的事务所,摆放上了许多杰奎琳喜欢的物件。
拜访前,贝聿铭特意精心打扮了一番,绅士范十足。在见面会谈中,贝聿铭温文尔雅地展现出自己的尊重,同时,他东方显赫家族的背景也带来了一丝中国式的神秘,他热情认真地给杰奎琳讲解自己的设计理念,不费吹灰之力,贝聿铭就征服了这位最有魅力的前第一夫人。
接手这个项目后,贝聿铭足足花了15年的时间选址和设计施工,1979年,在原是垃圾场的海滨,肯尼迪图书馆终于建成,它被认为是美国建筑界的最佳杰作,贝聿铭以其大胆现代充满几何线条的设计征服了全美国,美国建筑界因此宣布那年是“贝聿铭年”,杰奎琳夫人也成了他的铁粉。
约翰·肯尼迪图书馆 (John F. Kennedy Library)该方案成功之处在于基地的处理,基地位于美国萨诸塞州波士顿的哥伦比亚角,建筑用地3.8公顷。
图书馆是一套几何图形的组合,一个圆台形体,一个似长方形,似三角形的竖体,一个横长条体。
图书馆是一套几何图形的组合,一个圆台形体,一个似长方形,似三角形的竖体,一个横长条体。
建筑主体上有一块大面积突出的黑色玻璃幕墙,镶嵌在全白建筑正面上,整座建筑造型独特简洁,黑白反差分明。
一个边长21.34米方形平面、高34.14米用空间网架支承的玻璃盒子,径直插入三角形体之中,并与一个园形放映展示厅和2层的展示基地有机地联系在一起,形成了一组有起有伏、曲折别致完整的空间序列。
从外部形态来看,10层的三棱柱体和立方体和下面低矮的圆柱体等形成鲜明对比。由空间网架和玻璃包围而成的巨大立方体高达31米,作为纪念肯尼迪总统的“默思”大厅,而十层的三棱柱体内容纳档案室、接待室、会议室、办公室等基本使用空间。两层的圆形体量则为剧场和展示空间。
建筑内部,站在默思大厅抬头向上看,钢材质的方形空间网架和弧形实体墙面使空间有很强的螺旋感与灵动性,两种材质的对比也丰富了人们的空间感受。
建筑外部,白色的石墙与黑色的玻璃幕墙形成鲜明对比,使图书馆的建筑格调更具戏剧性。透明的玻璃幕中映出潜在其中的柱形实体,增强了虚实感。
图书馆并非在同一水平线上,一些空间低于地面,使建筑中最动情的因素留于地表。图书馆是由一个10层楼高的三角形塔(主要用于文档放置,教育和行政),2层的展示基地(展示基地及300位的剧院) 和110英尺高的纪念幕,整个搭配和谐一致。
图书馆背靠蔚蓝的大海,周围是碧绿的草坪,草坪上点缀着三三两两的树木。与建筑隔街对望的是一个很大的停车场。自己开车来的游人停车也很方便。木质座椅隐藏在葱郁的树丛中,给这座纪念性建筑增添了很强的人情味。入口处自然围合出一片公共的广场,茂密青葱的树林以及设置在街边的座椅,都给人很强的亲近感。
华盛顿国家美术馆东馆 (National Gallery of Art East) 位于一块3.64公顷的梯形地段上,皮埃尔·查尔斯·朗方在1971城市规划中造成最不规则的地块之一。
周边环境:东望国会大厦,南临林荫广场,北面斜靠宾夕法尼亚大道,西隔 100余米正对西馆东翼。附近多是古典风格的重要公共建筑。馆长要求:亲切的外表(是房子而不是宫殿),活泼的空间,空间有中心有方向感。
贝聿铭别出心裁地设计出一个7000平方米的小广场,全部用鹅卵石铺砌成,仿佛圆形向心状“石地毯”。地面耸立起一串金字塔形的三棱镜地面采光窗,合理地利用了自然光。采光窗北边是一排喷泉,泉水涌出后顺着石阶向南沿着采光井向地下流去,正好成为美术馆东西两馆地下连接通道的银色水帘,也给地下通道带来跃动的韵律。
原建筑是一个古典主义的建筑,是完全对称的建筑,而东馆的西立面是完全对称的”H” 。
东馆用现代风格塑造了一种哥特式塔楼的意向,这是一种对于历史演变的尊重,同时也是东馆作为老馆的一个扩建,对老馆建筑风格表示出的一种尊重和延续。
东馆的建筑物高度,保持与西馆以及宾州大道上其他建筑物相同
朗方的方案以国会大厦为中心,设计了一条通向波托马克河滨的主轴线;又以国会和白宫两点向四面八方布置放射形道路,通往各个广场、纪念碑、纪念堂等重要公共建筑物,并结合林荫绿地,构成放射形和方格形相结合的道路系统。在市区将开辟13条斜向大街,以美国独立时的13州命名。朗方规划,在市中心建立总统官邸。官邸和国会之间要有一条最捷近的街道相连接这就是今天华盛顿著名的宾夕法尼亚大街。
从第一张图中发现,建筑的布局与平面造型让我们很清楚的看到整个城市结构,建筑围绕国会大厦,沿街道、广场或者公园的布局都是按照整个大的城市脉络发散而来,贝聿铭所做的美术馆东馆让整个布局变得更加完整。
从第二张图中,看到以国会大厦前面的广场,景观主要向三个方向发散,顺着国家公园向西形成一条景观主轴线,另外两条景观视线分别向东北、东南发散,东馆的设计是一条对角线穿过这片梯形的直角顶点,将这片用地划为一个等腰三角形和一个直角三角形,使视野穿透建筑,同时与整个城市结构相呼应。
东馆的基本构图是一个等腰三角形和一个直角三角形。等腰三角形部分是一般参观人员的场所,而直角三角形是专业艺术家的天地—视觉艺术高级研究中心。
内庭的空间作用 --- 不同空间大小、形状、质感、高低不断的变化,各空间围绕展览馆的中心,相互交融,形成流动的、联系的空间。穿插的走廊过道形成丰富的成角空间,地上的饰以三角形面砖,与建筑外形及屋顶采光顶元素形成呼应。
巨大的采光顶棚反复强调三角形的基本构图要素。玻璃下面敷设一层精细的铝合金管,不仅使光线变得柔和,而且使建筑构造显得无比精致细腻。
北京香山饭店(Xiangshan Hotel Beijing)是贝聿铭设计为中国经济改革之初所建造的一批最新的旅馆建筑之一。那是一次对“第三种方式”的尝试,一种为中国在不久之后发生的转变所尝试的新本土建筑风格。它地处北京郊区香山,这里曾是皇家狩猎场,以秋天满山的红叶而闻名。
贝最终的设计是一幢谦虚的与逐渐倾斜的山坡结合在一起的建筑,它淹没在了香山的枫树和松树之中。白粉墙,灰瓦顶,还有几何形状的窗子,这很容易使人联想起儒家文人的古典园林,而贝氏家族本身就曾拥有这么一座被誉为典范的园林 --- 苏州的狮子林。
对于香山饭店建筑布局,贝聿铭说:民族的东西我把它做到里面,楼内有园,是空的,像四合院,四合院里面就是空的,有天井……。
总体布局 --- 对称性之中的非对称性,严谨之中又不失灵巧,中轴线贯穿三种不同性质的院落,入口前庭“欲扬先抑”。广场式的前院,内院式的大堂,和建筑后花园,这样的布置不仅增强了空间序列的连续性,更加营造出中国传统建筑“庭院深深”韵味。
饭店内有“四绝十八景”,山石、湖水、花草、树木与白墙灰瓦式的主体建筑相映成趣。水是园林的灵魂,可以增加园林的灵气。花园内设了一个安静的小湖面,并且采用了曲水流觞的形式,很具有江南园林的风格,也增添了园林的趣味性。
大厅顶部采用玻璃屋顶,改善了大厅的透光条件,,并具光影效果。但它也造就了温室,在夏天即使开着空调也会觉得热、造成浪费,不过这种温室环境很适合里面的室内植物的生长。而对于屋顶高度,贝聿铭也经过精心推敲。
建筑基色 --- 黑色因其朴素,白色因其虚空,具有道家思想所推崇的朴素之美、虚静之意。就儒家而言,此二色比其他色彩更易让人的心灵放松,从而达到心灵深处,融合 “天人合一”的思想,使人摒弃“世俗”之气,从视觉和心理上,达到与天地浑然和谐的审美境界。
白、灰、褐三者色彩的搭配 --- 香山饭店给人感觉就是纯净而自然,古朴而典雅。
白色:墙体大面积留白, 较易与其他色系搭配。白与周围树林的绿搭配起来让人感觉舒服,干净。
灰色: 在屋顶、装饰格带、窗框等均用灰色。在室内, 灰色用于墙压顶、地毯、办公桌椅、沙发、床头等,很有南方白墙灰瓦的感觉。
黄褐色:运用于室内陈设与装饰设计中,给人感觉富有中国式的古典气息。
香港中国银行大厦(Bank of China Tower)自1982年底开始规划设计,至1990年3月19日银行乔迁开始营业,历时六年有余,大厦基地面积约8400平方米,是一块四周被高架道路“缚绑”着的局促土地。要满足楼地板面积需求,要在高楼林立的香港中环地区“出人头地”,唯有向高空发展地点。
总建筑面积12.9万平方米,地上70层,楼高315米,加顶上两杆的高度共有367.4米。建成时是香港最高的建筑物,亦是美国地区以外最高的摩天大厦。结构采用4角12层高的巨形钢柱支撑,室内无一根柱子。仔细观察中银大厦,会发现许多贝氏作品惯用的设计,以平面为例,香港中银大厦是一个正方平面,对角划成4组三角形,每组三角形的高度不同,节节高升,使得各个立面在严谨的几何规范内变化多端,至于平面的概念,可以溯至1973年的马德里大厦,马德里大厦亦是以方正的正面做多边的分割,分析其组合,乃系两个平等四边形的变化。外型像竹子的“节节高升”,象征著力量、生机、茁壮和锐意进取的精神;基座的麻石外墙代表长城,代表中国。
中银大厦楼高加上当地台风季节强劲的风力,使得建筑物的结构系统需要非比寻常的解决方式,于是贝律铭采用合成的超强结构体,即以钢组构成盒状,内灌注混凝土,以之做为抗风力暨称重的主干。这样就大大增强了大厦的稳固性。
整座大厦的立面,整座大厦的立面 ,匀以蓝 灰色玻璃作为幕墙,它贯 灰色穿以规范的45 穿以规范的450角的斜向装 饰线, 使由下至上的三角 饰线 ,形产生重叠感 ,但又在重 叠中发生变化,从而有了 向上的动感,向上的动感 ,形成一种颇 为突出的风格。
创意来源于竹子,中国古人有这么一句格言:“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 贝聿铭正是从中 国古代的文学艺术中 ,汲取到这么一个美好的创意 。 这与贝聿铭一贯强调的建筑艺术观相吻合的 。
中银大厦强调结构胜于形状。中银大厦成了东西方有所回应的建筑,也 成为象征香港回归后的前景。它必须是光明的, 成为象征香港回归后的前景。一定要矮化香港其它殖民地色彩的象征。
大厦东西两侧各有一个庭园,园中有流水、瀑布、奇石与树木、流水顺着地势潺潺而下。
水在此具有双重意义,实质方面,水声可以消灭周围高架道路的交通噪音,另一方面水流生生不息,隐喻财源广进,象征为银行带来佳运,西南解处耸立朱铭的“和谐相处”铜塑,对着的两个个巨大青铜像在灰色的花岗岩衬托下,甚是抢眼,铜塑的位置正是到香港观光胜地山顶缆车站的必经之处,就整个敷地计划而言,颇有点睛之妙,贝氏从事敷地计划,未若香港一般的惯常方式将建筑盖满整个基地,而用心地在东西两侧规划了庭园,为人挤楼拥的香港创造了精致的室外空间,诚乃可贵之举。
贝聿铭承认吸收了风水先生的一些说法, 在高楼两旁都有水下来,高楼两旁都有水下来 , 贝聿铭说这个水是源 ,是财源,所以水到下面变成一个池子,池子养鱼,中国人认为就把财给蓄住了。贝聿铭可以充满诗意地把大楼比喻成充满希望的春笋,但在一些建筑师和客户眼里 ,大楼是一柄带有三角形尖刃的寒光四射的尖刀。
卢浮宫改造 (Louvre Pyramid) --- 卢浮宫,是世界上最古老、最大、最著名的博物馆之一。位于法国巴黎市中心的塞纳河北岸(右岸),始建于1204年,历经800多年扩建、重修达到今天的规模。卢浮宫占地面积(含草坪)约为45公顷,建筑物占地面积为4.8公顷。全长680米。它的整体建筑呈“U”形,分为新、老两部分,老的建于路易十四时期,新的建于拿破仑时代。同时,卢浮宫也是法国历史上最悠久的王宫。
尽管巴黎卢浮宫是如此的著名,但当时的当时卢浮宫的布局已是非常不合时宜了。偌大的宫殿只有两个洗手间供游客使用。最糟糕的是走进卢浮宫让人如坠五里迷雾,人们在狭窄、标志不清的入口处涌动。卢浮宫每年370万游客大多在224间黑暗的屋子里找不到方向,他们试图寻找卢浮宫赫赫有名的三件作品: 米罗的"维纳斯"、萨莫得拉斯的"胜利女神"和透过防弹玻璃对着观众微笑的"蒙娜丽莎"。参观者在里头来回奔波,结果大多是乘兴而来败兴而归。
为了缓解这一现状,八十年代初,法国总统密特朗决定改建和扩建世界著名艺术宝库卢浮宫。为此,法国政府广泛征求设计,应征者都是法国及其它国家著名建筑师。
最后由密特朗总统出面,邀请世界上十五个声誉卓著的博物馆馆长对应征的设计方案遴选抉择。结果,有十三位馆长选择了贝聿铭的设计方案。
1983年7月27日,贝聿铭被法国政府任命为“大罗浮宫计划”的设计师。他设计用现代建筑材料在卢浮宫的拿破仑庭院内建造一座玻璃金字塔。不料此事一经公布,在法国引起了轩然大波。人们认为这样会破坏这座具有八百年历史的古建筑风格,既毁了卢浮宫又毁了金字塔。但是密特朗总统力排众议,还是采用了贝聿铭的设计方案。
正如贝聿铭自己所说的,在建设卢浮宫金字塔的时间里,有两年的时间都用在了谈判上,有时在谈判过程中自己的翻译都气的无法翻译。一个新的东西的诞生,怎么会没有争议呢?但贝聿铭成功了。
金字塔是那种在尽可能小的体积内包容尽可能大的面积的几何图形,因此它矗立在那里绝对不会显得突兀。贝聿铭认为再也没有其它扩建实体能够优雅地与这座被时光褪去光芒的宫殿融合在一起。一座透明的金字塔可以照映出卢浮宫蜜褐色的石块,如同向这座建筑崇高的地位致敬。金字塔是在最小的面积里表现最大的建筑面积的几何图形,所以不会太抢眼。
玻璃金字塔不论是从高度还是体量,都要成为广场中心,而不是重心。
玻璃金字塔通体透明(使遮挡降到最低,既是卢浮宫广场的中心,又有明确的指向性)
玻璃金字塔是新卢浮宫美术馆的大门,人们可藉电扶梯从广场到达拿破仑厅,拿破仑厅可视为一个“迷你美术馆”,因为其设计暨管理方式完全与美术馆的展览空间分离,是一个可以独立营运的空间,人们不必购票就可以享受这阳光饱满的大空间,拿破仑厅有两层,人们通常都是先抵达大厅,其中不锈钢的螺旋形楼梯,令人不禁想到贝氏所有美术馆中具雕塑性格的楼梯,不过这次他没有再用混凝土,而是选用更“科技性”的建材。
看似十分单纯的不锈钢楼梯,其实大不简单,没有支柱,全以楼梯本身的螺旋形特性来支撑,而且楼梯高度达29英尺,高度的考验相当惊人。同时为了美观,不锈钢板的厚度即不能过厚,不过虽然有这些困难限制,贝氏依然很成功地创造了一座优雅的楼梯,达到贝氏一贯的空间焦点效果,在螺旋梯的中央有一个圆座,许多人不明究里,甚至误认为是一个没有人的询问服务台,事实上那是服务残障人士的动力电梯,当使用时,电梯厢才会浮现,上下变动的电梯厢就像一件“现代化的雕塑”,时隐时现,上上下下,更增添了大厅的空间的趣味。
玻璃金字塔的建成,使观众的参观线路显得更为合理,观众在这里可以直接去自己喜欢的展厅,而不必像过去那样去一个展厅而要穿过其他几个展厅,有时甚至要绕行七八百米。一个现代的博物馆,后勤服务设施一般占总面积的一半。过去卢浮宫博物馆只有20%的面积用于后勤。有了这座“金字塔”,博物馆便有了足够的服务空间,包括接待大厅、办公室、贮藏室以及售票处、邮局、小卖部、更衣室、休息室等,卢浮宫博物馆的服务功能因此而更加齐全。
金字塔的四个侧面由六百七十三块菱形玻璃拼组而成。总平面面积约有二千平方米。塔身总重量为二百吨,其中玻璃净重一百零五吨,金属支架仅有九十五吨。换言之,支架的负荷超过了它自身的重量。这座玻璃金字塔不仅是体现现代艺术风格的佳作,也是运用现代科学技术的独特尝试。
为了给地下商店和多媒体展示厅以自然采光,又能与卢浮宫其他扩建部分的现代化建筑语汇相吻合而又不重复,华裔建筑设计大师贝聿铭设计了一个玻璃的倒金字塔。同卢浮宫主入口正立的金字塔不同,玻璃在结构中发挥了更重要的支承作用,与钢构件共同组成点式玻璃体系 --- 而不是象主入口的结构,只是在钢网格支撑的金字塔上加上点式构件而组成次承重结构的点式玻璃屋顶。
美秀博物馆(Miho Museum)是日本神慈秀明会会长小山美秀子为个人的藏品所建。位于远离都市的自然公园保护区。
当贝聿铭第一次置身于信乐群山的包围之中时,便想起了那段渔人进入“桃花源”的唯美故事,感动地说:“这不是与陶渊明的《桃花源记》所描绘的桃花乡如出一撤吗?”
在项目实施上有上百个限制,理想的蓝图受到现实世界的考验,森林自然保护法规定,原则上只能建公益性的建筑,限高13m以内。整个建筑屋顶顺应山的坡度,屋面2 000㎡(空中看到的树、庭、山是自然的,不算面积),有1.8万 ㎡的建筑在地下。
为了不破环原始生态,利用对面山上的现成道路,开挖一隧道,再造吊桥跨越山谷连接。通过隧道渡过吊桥,美术馆豁然出现在眼前,确实有着桃园再现的感觉。贝先生在现实世界中,实现了桃花源的意境。
“我当时想,为什么不从山坡的另一边开个山洞,在山谷中造一座桥,由桥将游人引入博物馆,从而避免了沿山路进入势必影响自然的做法?这让我想起了陶渊明笔下进“桃花源”别有洞天的故事,为我设计山洞和过桥带来了灵感。”
为了不破坏整个美术馆的“探幽”氛围,特意将人行交通与车行交通彻底分开来。雨天时隧道出口处会提供雨伞,却雨伞会根据时节的变化提供不同颜色,例如樱花盛开时提供红色雨伞,而盛夏时节提供绿色雨伞。每一个细节都为了完善这桃花源之境而存在,使得来参观的人也成为这景中的一部分。
传统的美术馆(博物馆),受其所处时代背景和社会效益的考虑,大都建设在城市中心区,而MIHO美术馆于自然保护区山林间进行建设。独特的建设地点选择给予这栋建筑出人意料的建筑体验。在这座精致的建筑中,带给参观者不同于以往的、全新的环境感受。
到达美秀博物馆的过程:
一次探幽:穿行山林中脱离喧嚣,峰回路转“千呼万唤”,方知脚下便是。
入口及室外环境:
入口峰峦树障掩映下,展现平和谦逊建筑性格,平复心理。
室内大厅:半透明抽象表现,迷幻色彩;山脉映衬,空间广阔。
楼梯:温暖天光。展厅:壁灯幽柔茶色,穿越时空隧道,从今忆回古往。
展陈核心功能:光的指引,参观者与展品默契交流,安静却直接,引人深思。
入口另一端:再次经历“寻源”“探幽”,光的指引,带离沉静暗环境,重回“世外桃源”鲜花地;远山丛林幽深境界,由内而外熏陶,仿佛经历甘露洗礼。
环境与行为:“相互制约”“相互影响”“相互渗透”,故MIHO虽为人做,宛若天开。
借景的手法
1.远借 --- 借助远处景观,丰富本体。群山围绕,不同时刻,不同的美。
观展者穿过隧道,远眺主建筑,与自然融为一体的主建筑物被借入到画面中,自然与展览馆充满动感展开。
进入主建筑,转身回望,透过“月门”符号的现代伸缩门借入眼帘。
圆形月门传统元素与现代的钢结构吊桥,环环相扣,形成丰富空间层次与律动感。
2.临借 --- 空间中欣赏借入到相邻景色,大厅幕墙,外面老松斜影尽收眼底。
借助自然山水,造就不同区域,不同景色,小桥流水,花团锦簇,亭台溪水,鸟语花香,林木繁茂。自设山石,随时取景,步移景异。
3.俯借 --- 在空间中的高视点,俯瞰低视点景物。
根据空间结构在偏厅,设计天井,在上方穿越不同展厅,俯瞰亦能获得“一步一景、移步换景”,移栽的树木,引入自然气息,一层浮雕展品亦能尽收眼底。
4.应时而借 --- 借一年中的某一季节,某一天,某一时刻之景物。
主要是天文景观,气象景观,植物季相变化景观和及时动态景观。
金属构架屋顶,展示空间内部阳光灿烂,树影婆娑,宛若室外。
四季变化,昼夜更替,室内空间变化莫测。阴晴雨雪,天气变幻,时间季节不同,室内光与影图案不同。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2017年5 月14 日,Louis Vuitton 将其 2018 年早春度假系列发布会搬到了日本,而这个发布会的走秀地点,就是“日本滋贺县的美秀博物馆”。
Louis Vuitton 2018 年早春度假系列发布
苏州博物馆 (Suzhou Museum) --- 如果说密斯·凡德罗为他的祖国设计的新国家美术馆,标志着人生最高的到达。
那么,贝聿铭为故乡设计这座苏州博物馆,也可以说是贝老人生最高的到达
新馆采用三条轴线的布局,与忠王府格局十分和谐,东西两侧的院落式组合和周边的合院式住宅相呼应。建筑色彩:用白墙灰瓦降低传统白墙黑瓦的对比度。
建筑高度:为了与周边建筑环境相协调,大堂高度只设为15.3m、书画厅高度为16m
门面不算突出,入馆前有一庭院,宛约而舒朗,正如园林设计总欲言又止。
用灰色装饰直线条代替传统的木梁,既体现传统建筑结构又成为新建筑的现代表皮纹样。
大堂北面落地玻璃把主庭院的景色引进室内
用展区和回廊一隅配上六边形镂窗再现“移步换景”和“借景”的概念。回廊的玻璃顶和金属遮光条把光线理成一丝丝撒在地面。
用墙面规则的矩形凹块,把清水自上而下阶梯状地引入底楼池塘。
用假山片石在白墙前现“以壁为纸
向101岁的华裔建筑师第一人贝聿铭致敬
澳中文传社(AUST333),2006年6月6日在悉尼成立简称【澳中文传】,秉持传播澳、中两国之间的文化交流为己任,弘扬中华文化传递海外侨社声音,讲好澳、中故事增进国际间的相互信任,促进构筑和谐侨社的发展,以做“中华文化使者”为追求的公益性传播机构。
1、本站(网址:52hrtt.com)为用户提供信息存储空间等服务,用户保证对发布的内容享有著作权或已取得合法授权,不会侵犯任何第三方的合法权益。
2、刊载的文章由平台用户所有权归属原作者,不代表同意原文章作者的观点和立场。
3、因平台信息海量,无法杜绝所有侵权行为,如有侵权烦请联系我们(福建可比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邮箱:hrtt@52hrtt.com),以便及时删除。
© 2022 华人头条
服务热线 : 0591-83771172
福建可比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直播备案号 闽ILS备201708250005
举报热线:0591-83771172
举报邮箱:hrtt@52hrtt.com
1、本站(网址:52hrtt.com)为用户提供信息存储空间等服务,用户保证对发布的内容享有著作权或已取得合法授权,不会侵犯任何第三方的合法权益。
2、刊载的文章由平台用户所有权归属原作者,不代表同意原文章作者的观点和立场。
3、因平台信息海量,无法杜绝所有侵权行为,如有侵权烦请联系我们(福建可比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邮箱:hrtt@52hrtt.com),以便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