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5-17 07:52 阅读量:2万+
华人号:军事天地“两条壕沟”的分野
■陈鲁民
壕沟,黄土高原上司空见惯的地形,却见证着两支迥然不同的军队。
1947年3月,陕北高原春寒料峭。胡宗南纠集20余万国民党军,以10倍于我军留守部队的兵力扑向延安。一场战斗结束,我军指战员惊讶地看到——敌人仓促掩埋尸体的一条壕沟里,堆积着大量的金条、手表和其他贵重物品。这些物品,是敌军指挥官的私人财物。两军鏖战的生死存亡之际,他们居然全部携带在身!
转战陕北,险象环生。我军官兵在无数沟壑塬峁之间与敌周旋,有时和国民党军队擦肩而过,有时两军相距仅隔一个山头。
一个风雨交加之夜,匍匐隐蔽在一条深壕沟里的战士们,甚至能听见敌人的咒骂声、武器的碰撞声和骡马的嘶鸣……他们忍饥挨饿,军装被雨水浸透,仍紧握钢枪,紧贴沟壁,目光炯炯,随时准备战斗。
一边是身在战场也丢不下的贪婪,一边是危在咫尺也撼不动的意志。“两条壕沟”,是两支军队作风的分野,也预示了两支军队的命运走向。
当历史将悬殊的敌我力量、恶劣的自然环境抛给这支队伍,毛泽东同志率领代号为“昆仑纵队”的中央机关和直属部队,依靠共产党人特有的作风,在艰苦卓绝的300多天里,完成了一次次惊天逆转。
中央支队通信大队大队长黎东汉后来回忆说,这段经历比当年长征还艰苦。在靖边县王家湾,毛泽东和周恩来、任弼时一起住在一孔又破又黑又狭小、弥漫着酸菜味的窑洞里;坐在木墩上,膝盖上垫一个老乡用高粱秆编的锅盖,把电报、文件放在上面办公;腿麻了,就伏在锅台上继续工作。转战陕北途中,官兵每顿只能吃一碗用压扁的黑豆和小米混煮的稀饭,就着苦菜吞咽下去。即便这样,途中遇到缺粮断炊的老乡,官兵还会匀出口粮,接济群众。
吃这些苦,是为什么?在枣林沟会议上,毛泽东给出的理由简单而明确:这个苦吃出了大局,吃出了民心。一是胡宗南20余万大军被中央机关拖在陕北,就减轻了其他解放区的压力;二是陕北老百姓知道党留在陕北,就给了大家强大的精神支柱。
吃这些苦,不是权宜之计,而是共产党人的长久作风。沙家店战役胜利后,毛泽东身边工作人员劝毛泽东买条新毛巾,以便擦脸和擦脚分开。毛泽东想了想说:“不要分了,现在整天行军打仗,脚比脸辛苦。分开就不平等了,脚会有意见。”工作人员建议:“那就用新毛巾擦脚,旧毛巾擦脸。”毛泽东仍然摇头:“账不能那么算。我多用一条毛巾可能花费不到哪里去,可是全军如果每人节约一条毛巾,省下的钱我看就够打一次沙家店战役了。”
此战过后不久,毛泽东生日。大家说要和主席一起吃碗长寿面,同时庆祝全国战争形势好转。毛泽东马上制止说:群众和部队还缺粮食,党员干部要带头移风易俗。同时,他定了一条规矩:凡是共产党人,今后永远不做寿。
“两条壕沟”里的情景,发生在陕北山沟里的这些事情,蒋介石并不知道。他想解开的,是萦绕于脑际的许多疑团。这年8月,正在庐山避暑的蒋介石来到延安,走进他心目中共产党的“黄埔军校”——抗日军政大学旧址。他看到这所“军校”,其实就是几间窑洞,连黑板也是用木炭涂成的黑色……
举目四望,蒋介石十分震惊,问出了百思不得其解的问题:“我党的黄埔军校和中央军校的条件比这里强千倍、万倍,为什么会打仗的人却越来越少了呢?”
答案,就蕴含在两支军队截然相反的作风中。
苦,可以使腐败者破胆丧志,也可以使纯洁者更加坚强。中国共产党人正是在艰难困苦中,坚定了信仰、锤炼了作风、强壮了筋骨,一次次在逆境中开辟了前进的道路。这场黄土高原上的“捉迷藏”,是我们党用作风优势弥补物质劣势、以精神富足超越资源贫瘠的奋斗奇观,也最终演变成改变中国命运的雷霆风暴——
1948年4月,西北野战军收复延安。时隔一年,1949年4月,百万雄师过大江解放南京。
(本文刊于《解放军报》2025年5月17日第1版)
1、本站(网址:52hrtt.com)为用户提供信息存储空间等服务,用户保证对发布的内容享有著作权或已取得合法授权,不会侵犯任何第三方的合法权益。
2、刊载的文章由平台用户所有权归属原作者,不代表同意原文章作者的观点和立场。
3、因平台信息海量,无法杜绝所有侵权行为,如有侵权烦请联系我们(福建可比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邮箱:hrtt@52hrtt.com),以便及时删除。
© 2022 华人头条
服务热线 : 0591-83771172
福建可比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直播备案号 闽ILS备201708250005
举报热线:0591-83771172
举报邮箱:hrtt@52hrtt.com
1、本站(网址:52hrtt.com)为用户提供信息存储空间等服务,用户保证对发布的内容享有著作权或已取得合法授权,不会侵犯任何第三方的合法权益。
2、刊载的文章由平台用户所有权归属原作者,不代表同意原文章作者的观点和立场。
3、因平台信息海量,无法杜绝所有侵权行为,如有侵权烦请联系我们(福建可比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邮箱:hrtt@52hrtt.com),以便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