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02-04 09:30
华人号:包头头条昆都仑沟谷古道
昆都仑沟谷古道,位于昆都仑区西北。由于地处阴山中段,历史上亦称“中道”。昆都仑沟谷是阴山山脉两座重要山脉乌拉山和大青山的界谷,地势较为平坦,便于车马通行,是穿横穿阴山最理想的交通坦途,在阴山古道中居于最为重要的位置,远在先秦时已经开辟和形成谷道。各历史时期史书均有对此道的记载,由于不同历史时期发挥作用不同,古道名称也有不同。
(古道障城内汉代云纹瓦当)
昆都仑沟谷古道的历史遗存:
昆都仑河谷古代也称石门水。穿行石门河谷,必经石门和石门障,古代石门处于昆都仑河谷要道的咽喉,是兵家必争之地,石门障是古代把守石门古道的关隘。因此,战国以来在昆都仑古道修建了众多的军事设施。南口有障城2座,中段有障城1座、北口有障城一座,还有沿沟谷数座烽燧、当路塞一段。
昆都仑沟谷的5座汉代障城,由南向北依次是:
昆都仑召障城。位于昆都仑沟口西岸高地上,包白铁路自东通过,南距昆都仑召约一公里,东隔昆都仑沟与边墙壕障城相望,二城相距0.5 公里,障城北墙长 82 米,北墙即赵长城,南墙及东西墙南端被毁,东墙残长 40 米。城内文化层厚约 0.5 米,城内遗物较少,有绳纹板瓦,简瓦,陶片等。这段文字是2000年包头市文物管理处《包头境内的战国秦汉长城与古城》的记载,现在这座古城已被一个汽车驾校占据,古城已不复存在。
(昆都仑沟口西侧赵长城)
边墙壕障城。在110国道去往固阳的路口处,昆河大桥自城西南通过。城址北墙依赵北长城,平面呈长方形,东西宽70米,南北长150米,土墙夯筑,基宽8米,顶宽3米,残高3.5米。城内文化层厚约2米,地表散布建筑砖瓦和生活用陶制器皿残片。为战国时所建,汉代、北魏沿用。
石门障障城。昆都仑河谷古代也称石门水。穿行石门河谷,必经石门和石门障,古代石门处于昆都仑河谷要道的咽喉,是兵家必争之地。石门障是古代把守石门古道的关隘。位于昆都仑沟南口2.5公里处河谷中间的一座小山上。登上山顶四望,南坡舒缓,北坡陡峭垂直,西边包白铁路和石门景区公路穿行而过,东侧河谷平坦,河水流淌。南北遥望昆都仑河谷尽收眼底。障城修筑在这座山的南坡上,城墙周长约300多米,土夯城墙和烽火台依稀犹在,细心还可捡拾到古代箭矢,城内残存大量大型动物骨和灰烬。足以说明古代这里人员往来之频繁和密集。古城北侧为石门水库修建坝体处,两山对峙间,数十米高气势宏伟的水库大坝横跨两山之间。
(五当沟古道九龙崖壁)
沙坡子古城。位于沟谷中段沙坡子村北山坡上,地势险要,昆都仑河谷从左侧蜿蜒而过。本是一块固沙林地,但被新旧坟地分割占据。坡上砖瓦残片等文化遗存密集,城墙断断续续,不太明晰。这里属于昆都仑水库湖面的上游,四面环山,树荫浓密,溪流潺潺,芦苇茂盛簇拥,百鸟啾啾,吸引着众多垂钓者。这里也是包头市民这几年新发现的一个休闲好去处,进入夏季游人熙攘不绝。
缸房梁古城。在昆都仑河谷最北端。位于昆都仑沟北口西侧明安镇南2公里处缸房梁村,现在该村已废弃只剩了断壁残垣。古城地处三岔路口,西北是昆都仑河谷古道的一部分,本地人俗称套路壕,昆都仑河从城东侧由北向南穿行而过。古城把守着昆都仑古道的北入口,扼制了从西和北南下的通道,是守卫古道的最佳位置。城墙东西长约450米,南北宽约300米。古城遗址散落着各种砖瓦残片和实用陶器的碎片,还有直径18厘米的大型云纹瓦当,也有少量辽金元和民国的瓷片。从这些地表的遗存可以看出,这座古城,曾经有过大型建筑,而且居住人口较多,有多个朝代在这里建镇。
唐代当路塞。位于包固公路昆都仑沟一号隧道顶部山坡上,呈西南东北走向,为石块垒砌,长约1公里,残高约1米,宽约3米。对于这段古代建筑,由于缺乏考古证据,有多种观点,有认为是一段战国赵北长城,有认为是汉代“当路塞”,我分析应为一段唐代“当路塞”。
“当路塞”是指修建于山谷中的用于阻断敌人进攻的短墙或城障等军事设施,司马迁称之为“当路塞”。《汉书·匈奴列传》:“自是之后, 匈奴绝和亲,攻当路塞,往往入盗於边,不可胜数。” 颜师古注:“塞之当行道处者。”《索隐》引苏林语,称“当路塞”是“直当道之塞”,即直接遮挡道路的城塞。包头市境内已发现有三段“当路塞”,一是固阳县明灯山上,二是在昆都仑沟口山梁上,三是在石拐区五当沟东侧山梁上。从这三段“当路塞”位置来看都是修建在非常重要的交通要道上。明灯山“当路塞”阻挡武川至固阳古道东西通行;五当沟东侧山梁“当路塞”守护五当沟古道南北通行。
昆都仑沟“当路塞”阻挡过阴山南北通行。唐景龙二年(708年),朔方总管张仁愿在黄河北岸筑三座受降城,以御侵扰,中受降城即建于包头市境内。“中受降城正北如东八十里有呼延谷,谷南口有呼延栅,谷北口有归唐栅,车道也,入回鹘使所经。”(《新唐书·志第三三下》)。唐代昆都仑沟谷称呼延谷,沟南口的这段石砌墙体应为史书记载的“呼延栅”。至于北口的“归唐栅”在何处,更为复杂,需要专门文章论述。
昆都仑沟谷古道在不同历史期的名称及其作用
秦直道之最北段。对于秦直道《史记》有2处记载,一是《史记·秦始皇本纪》载:“三十五年,除道,道九原,抵云阳,堑山堙谷,直通之。”二是《史记.蒙恬列传》:“始皇欲游天下,道九原直抵甘泉,乃使蒙恬通道,自九原抵甘泉,堑山堙谷,千八百里。”九原,为秦九原郡,治今包头市麻池古城。现在学者普遍认为,“道九原”或“自九原”修直道,即从麻池古城起始抵西安咸阳。但这里的“道”应解释为“经过”,理解为经过九原;既是自从九原,也应该从九原郡的某个端点开始。那么。秦直道起始点应该在哪里呢?必须与秦长城相关联,长城可阻匈奴长趋南下,直道则助秦兵直抵阴山,长城与直道成为秦防守匈奴南下的坚弓与长箭,才能使直道真正发挥“运兵高速公路”的作用。因此,秦直道的起始端点应该在固阳秦长城的某一处,由此,秦直道必须经过昆都仑沟谷,成为秦直道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成为匈奴与秦攻守的必争之地。
稒阳道。昆都仑沟古道在汉至北魏时期称为稒阳道,又称中道。稒阳道因西汉在五原郡置稒阳县而得名。汉武帝时,汉朝在阴山河套一带设郡置县,建亭列障,形成坚固的阴山防线。元朔二年(前127年),西汉在今包头地区置五原郡,领县十六,设东部都尉、中部都尉、西部都尉。其中,稒阳县为中部都尉治所。《汉书》载:“稒阳,北出石门障得光禄城,又西北得支就城,又西北得头曼城,又西北得虖河城,又西得宿虏城。”石门障位于今昆都仑沟谷。西汉元封元年(前110年),汉武帝亲巡北边,“行自云阳,北历上郡、西河、五原,出长城,北登单于台,至朔方,临北河,勒兵十八万骑,旌旗径千余里,威震匈奴”。(《汉书·帝纪第六》)西汉太初三年(前102年),汉武帝“遣光禄勋徐自为筑五原塞外列城”(《汉书·帝纪第六》),晋灼注曰:“《地理志》从五原棝阳县北出石门鄣即得所筑城。”西汉时期对昆都仑沟谷沿途的一系列军事部署,充分说明这条古道在当时的军事价值。
东汉甘露二年(前52年),匈奴呼韩邪单于款五原塞,请朝汉天子,宣帝允之。甘露三年(前51年),单于自请留居漠南光禄塞下,遇有紧急,可协助汉朝。此后,他又两次朝见汉天子。竟宁元年(前33年),呼韩邪单于第三次朝见汉天子时自请为婿,汉元帝将宫女王昭君嫁于他。单于高兴之余,上书表示愿意永保塞上边境。此后几十年,阴山南北无战事,稒阳道成为汉匈和平相处的见证。
北魏时期,史书多将“稒阳”记为“棝阳”。北魏登国六年(391年),道武帝拓跋珪袭五原,打败铁弗匈奴刘卫辰之子直力鞮,在棝阳塞北树碑记功。登国九年(394年),道武帝拓跋珪派东平公拓跋仪“督屯田于河北,自五原至棝阳塞外,分农稼,大得人心”。(《魏书·列传第三》)这是北魏在河套地区屯田的重要记录,为后来六镇建立和运转奠定了坚实的后勤保障。为防范柔然、安置敕勒等降部,北魏在阴山一线设立军镇,并辅以长城防线。包头市固阳县境内的城圐圙古城遗址为北魏六镇之首怀朔镇旧址。六镇初设,怀朔镇将多为北魏皇族子弟,北魏皇帝也多次亲巡六镇。怀朔镇位于阴山支脉色尔腾山北边,地处漠南交通要冲,愈加突显稒阳道之重要。此后,稒阳道又成为北魏多次发兵征讨柔然的往来之途。
昭君出塞之道。竟宁元年(前33年),呼韩邪单于第三次朝见汉天子时自请为婿,汉元帝将宫女王昭君嫁于他。单于高兴之余,上书表示愿意永保塞上边境。此后几十年,阴山南北无战事,稒阳道成为汉匈和平相处的见证。研究认为,昭君出塞所经的路线是:从长安走秦直道、从现达拉特旗昭君古渡渡过黄河、从昆都仑古道穿越阴山、穿过色腾山、走前旗小佘太镇、继续西北行,过鸡鹿塞北上到达漠南匈奴王庭。
(留有众多动物骨的石门障城)
参天可汗道。漠北诸部首领自称为“可汗”,尊李世民为天下“可汗”。参天可汗道为众部参拜唐朝皇帝即“天可汗”所修之道。唐太宗贞观四年(630年),大将李靖在阴山大破突厥,“西北君长请上号为天‘可汗’”。(《新唐书·本纪第二》)贞观二十年(646年),大将李世勣大败薛延陀,漠北铁勒诸部降服。贞观二十一年(647年),“以铁勒回纥等十三部内附,置六都督府、七州……於是回纥等请於回纥以南、突厥以北,置邮驿,总六十六所,以通北荒,号为参天可汗道。”后来,唐朝在漠南设置了单于大都护府,在漠北设置了安北大都护府。参天可汗道经昆都仑沟穿越阴山,也是长安与漠南、漠北的重要通道。
回鹘道(呼延道)。唐景龙二年(708年),朔方总管张仁愿在黄河北岸筑三座受降城,以御侵扰,中受降城即建于包头市境内。其时,唐王朝又建立了七个边境贸易口岸,开展边境贸易“入四夷之路与关戍走集最要者七:一曰营州入安东道,二曰登州海行入高丽、渤海道,三曰夏州塞外通大同、云中道,四曰中受降城入回鹘道,五曰安西入西域道,六曰安南通天竺道,七曰广州通海夷道”(《新唐书》卷四三下)。“中受降城正北如东八十里有呼延谷,谷南口有呼延栅,谷北口有归唐栅,车道也,入回鹘使所经。”(《新唐书·志第三三下》)。呼延谷,即昆都仑河谷;车道,即可通行车马的道路,在中国历史上是大道。
(沙坡子古城遗址)
回鹘原是穿皮毛、食牛羊、逐水草而居的游牧民族,所以与唐王朝以马易绢。回鹘道与古代的草原丝路方位大致相似。回鹘人利用这一良机,把自己占据的地方变成了一个“自由贸易港”。把从唐王朝得到的大量丝绸通过西方商人运往欧洲,又把他们带来的货物发往中原。史学家们计算,回鹘控制草原丝路达80年之久,向唐王朝倾销了三百万匹马,换回了两千万匹丝绸,不仅刺激了养马业的快速增长,也促使回鹘从游牧业向定居经商方面发展。
旅蒙商道。清初,包头境内阴山以北为土默特、茂明安、达尔罕、乌拉特三公旗等蒙古部落驻牧地。清朝为加强对蒙古各部统治,将阴山北麓草场逐步放垦,实行“旗厅共存,蒙汉分治”政策。随着旅蒙商业的兴盛,昆都仑沟成为山北蒙旗与山南联系的主要通道之一。此时,古道沿途已经有汉人聚居村落。特别是一些大的旅蒙商号在山北地区通过与蒙旗王公贵族协商,以私垦形式占有大量土地,留下很多以商号命名的村落,如同兴公、广义魁、公胜西、永和公等。清光绪年间,绥远将军贻谷在阴山一带放垦,加快了山北地区农业化进程,也加强了与山南的联系。进入民国以后,汽车开始出现,昆都仑沟以东的各条沟谷和山坝均难以通行,这条古道成为包头通往山北的汽车大道。1928年,中瑞联合科学考察团到内蒙古进行学术考察,。科考团由此道进入固阳、茂明安旗,先后发现了敖伦苏木古城、城圐圙古城、秦汉长城和白云鄂博铁矿。
作者简介: 方金良 长期专注于阴山以及包头地方历史文化和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研究,利用工作之余,遍访包头以及周边的自然景观和长城、古城和古道,编辑创作出版了《导游包头》《旅游包头》《解说包头》《老方带你游包头》、《古墙、古城、古道》、《惶恐与感悟》、《九峰山》《阴山寻踪——包头历史的辉煌》等多部著作,为广大读者提供了充分了解包头历史地域文化的窗口。
1、本站(网址:52hrtt.com)为用户提供信息存储空间等服务,用户保证对发布的内容享有著作权或已取得合法授权,不会侵犯任何第三方的合法权益。
2、刊载的文章由平台用户所有权归属原作者,不代表同意原文章作者的观点和立场。
3、因平台信息海量,无法杜绝所有侵权行为,如有侵权烦请联系我们(福建可比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邮箱:hrtt@52hrtt.com),以便及时删除。
© 2022 华人头条
服务热线 : 0591-83771172
福建可比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直播备案号 闽ILS备201708250005
举报热线:0591-83771172
举报邮箱:hrtt@52hrtt.com
1、本站(网址:52hrtt.com)为用户提供信息存储空间等服务,用户保证对发布的内容享有著作权或已取得合法授权,不会侵犯任何第三方的合法权益。
2、刊载的文章由平台用户所有权归属原作者,不代表同意原文章作者的观点和立场。
3、因平台信息海量,无法杜绝所有侵权行为,如有侵权烦请联系我们(福建可比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邮箱:hrtt@52hrtt.com),以便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