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人号

登录更多 下载App

美丽中国 寻江汉平原 探荆门屈家岭的前世今生

2024-04-08 23:12 阅读量:6.6万+

华人号:国际湖北

    (章大均、罗海兵、刘连喜、通讯员 朱宋娇 荆 萱)“悠悠青木河,拳拳赤子心,殷殷桑梓情,耿耿屈家岭”。作为从小生活在青木河边,土生土长的屈家岭人,我对屈家岭这片热土,有着说不清道不明的情愫。一直想提笔写写故土、故人,可总觉得我的笔力太过稚嫩,无法写出屈家岭的厚重与历史。这次以荆门市报告文学家协会会员的身份,再次踏上屈家岭采风,月宝山的桃花虽艳丽非凡,但屈家岭遗址公园背后的故事更让我魂牵梦绕、欲说还休。回溯记忆中的屈家岭,如黑白胶片的回放,一幕幕把我带到屈家岭的前世与今生。

   (文旅 、阿 雄)

      湖北荆门屈家岭,位于长江中游,小时候,我家的土屋旁边,青木河蜿蜒流过,青木垱与青木河自北南相交,青木垱河水位于东边,青木河位于西边,自东北向西南曲折环绕,并与青木垱河交汇,对十几个自然村落形成了包围圈,构成了屈家岭的聚集群。

     据老人们讲,以前我们住的地方曾是荒无人烟的沼泽地,进入二十世纪五十年代,新中国成立之后,时代的发展,翻开了屈家岭辉煌业绩的篇章,让这片蛮荒之地瞬间成为建设的热土。

1952年2月,李先念同志来到农场视察,他十分关心农场的建设与发展,并给予了极大的支持。1953年10月,彼时,农场命名为“国营五三机械农场”。隆隆的机器轰鸣声,打破了荒原的沉寂,从五湖四海来的意气风发的建设者们循着先人的足迹,一场亘古未有的社会主义农业农业现代化生产就此拉开序幕。建设者们看水路、看地形,建公棚、修道路,百里荒原,茅草蔽日,钉螺遍地、野兽成群,他们不怕苦,不怕累,与天斗与地斗,大片荒地开垦出来,长期无人耕种的肥沃的黑土地,经建设者们的辛苦耕耘,用汗水浇灌的庄稼长势良好,连续三年获得了大丰收。

1956年10月,屈家岭正式定名为:湖北省国营五三农场。

屈家岭人不甘现状,又积极进取,开动脑筋,调整单一的农作物品种,开始多种经营,各种桃树、梨树漫山遍野,五三罐头厂、小磨香油、五三皮蛋厂、五三奶粉厂应运而生。一代又一代的建设者们继承和发扬先辈们的创业精神,将五三农场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发展起来,为屈家岭新的起航奠定了基础。

大片良田的开垦,使屈家岭成为创建最早、规模最大的国有农场,于是兴建水利被提上了重要日程。

1954年冬,湖北省国营五三农场在修建石龙过江水库干渠工程,而发掘出大量的史前稻作遗存、蛋壳彩陶、磨光黑陶等,揭开了屈家岭遗址的神秘面纱,表明其是长江中游农耕文化的发祥地。

1955年2月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考古专家王伯洪、张云鹏等带队进行了首次发掘,拉开了屈家岭遗址考古研究的序幕。与此同时,文物保护工作也在这里开展,他们发现屈家岭遗址群面积为70万平方米的中心聚落点,以及周边其他11处聚落遗址点共同构成的规模宏大的聚落遗址群,遗址群面积达300万平方米。

紧接着,1955年、1956年、1989年连续三次考古发掘,湖北省考古队逐步揭开特征鲜明的史前文化面纱。2015年至今,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联合多家单位在此开展多学科考古,获取一批重要遗物:大量碳化粟,系长江中游发现最早的粟作遗存,为研究中国稻作农业发展提供了重要资料,首次推翻了中国水稻“外来说”;发现最早的快轮制陶工艺和磨光黑陶生产技术、体现了屈家岭文化手工业的发展水平,已知最早的高温黑彩釉陶,将我国高温黑釉技术提早将近1000年,造型规范的淘器及彩陶装饰风格,反映了当时人们的审美观念和艺术思想;聚“族”而葬的墓地形态等,生动展示了这一时期社会发展的高度。

考古队先后四次考古工作,完善了屈家岭遗址的史前文化序列,即历经油子岭文化、屈家岭文化和石家河文化三个时期,基本涵盖江汉平原史前文明的主要阶段。

屈家岭遗址作为迄今发现规模最大的油子岭文化聚落群,规模巨大、堆积深厚、延续时间长达千年,具有极丰富的文化内涵和巨大的文化价值。目前发现有居住区、手工作坊区、祭祀区、墓葬区、周边低地可能是稻作区。

屈家岭遗址群的发现,从首次发掘算起,距今已60多年,随着时间的推移和考古工作的持续开展,屈家岭遗址群的文化内涵不断丰富,影响力不断在扩大。使我们看到了当时生息于江汉平原地区的人们,创造了具有地区特征的文化面貌,从此屈家岭文化成为中国原始文化区域系统的组成部分。

60多年来,屈家岭遗址的考古研究取得了重大突破,大量考古学物证充分证实:屈家岭遗址文化层堆积深厚,文化内涵丰富,是我们研究长江中游地区史前时代社会、经济、文化发展水平和环境状况的代表性遗址。1988年,屈家岭遗址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6年被国家文物局确定为全国首批100处大遗址保护地,连续纳入“十一五” “十二五” “十三五”大遗址保护专项规划。

 2023年12月,经过考古专家们近3年的全面调查和系统发掘,屈家岭遗址发现多组因势而建、规模庞大的史前水利系统,“出土遗物、测年数据显示,其建造工艺、构筑方式、堆积特征与熊家岭水坝早期坝的年代相当,距今5100年至4900年,是相当成熟完备的水利设施。这一时期,水利系统经改造升级,发挥了更大作用,促使聚落规模从105万平方米扩展至284万平方米,缜密的水利系统、规整的环壕设施、高超的建筑工艺,代表这里是长江中游一个新型中心聚落。

相关发现标志着史前先民的治水理念从被动地防水御水转变为主动控水用水,为研究早期人地关系、社会组织等问题提供重要考古依据。大型水利系统是聚落人口、规模及社会复杂化程度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而大型水坝的修筑也会增强对自然灾害的调控能力,为农业生产提供保障,对文明演进有重要意义。屈家岭遗址新发现的水利设施及高等级建筑、大型中心聚落,是研究长江中游地区史前文明进程的珍贵物证,为探索中华文明的起源提供了关键样本,具有重要考古价值。

        如今,已正式挂牌的屈家岭国家考古遗址公园,规划面积402公顷,分为遗址展示区、景观展示区、考古预留区和服务管理区,主题定位为“农魂屈家岭”,展现“远古农耕、昔日农垦、今日农谷”的历史变迁,塑造“中国农耕文化发祥地”的品牌形象,将遗址博物馆陈列展示、考古发掘现场与山水田园风光相结合,形成了集科研、教育、游憩等功能于一体的特定公共文化空间,是一处具有文明溯源、农耕体验、生态休闲特色的文化遗产景区。农耕文明发祥地正焕发出勃勃生机,让屈家岭文化走向世界,让世界爱上屈家岭!

#乡村振兴# #农垦# #湖北文旅#

以上就是小编为您分享《美丽中国 寻江汉平原 探荆门屈家岭的前世今生》的全部内容,更多有关阿根廷华人最新消息、新闻,请多多关注华人头条频道。您还可以下载我们的手机APP,每天个性化推荐你想要看的华人资讯!
免责申明

1、本站(网址:52hrtt.com)为用户提供信息存储空间等服务,用户保证对发布的内容享有著作权或已取得合法授权,不会侵犯任何第三方的合法权益。

2、刊载的文章由平台用户所有权归属原作者,不代表同意原文章作者的观点和立场。

3、因平台信息海量,无法杜绝所有侵权行为,如有侵权烦请联系我们(福建可比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邮箱:hrtt@52hrtt.com),以便及时删除。

举报收藏
评论 (0条)
您需要登录后才能评论,点击此处进行登录。
登录后评论

下载华人头条

关于我们

© 2022 华人头条

服务热线 : 0591-83771172

福建可比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ICP许可证号 闽ICP备10203582号

闽公网安备35010202000536号

直播备案号 闽ILS备201708250005

举报热线:0591-83771172

举报邮箱:hrtt@52hrtt.com

免责声明

1、本站(网址:52hrtt.com)为用户提供信息存储空间等服务,用户保证对发布的内容享有著作权或已取得合法授权,不会侵犯任何第三方的合法权益。
2、刊载的文章由平台用户所有权归属原作者,不代表同意原文章作者的观点和立场。
3、因平台信息海量,无法杜绝所有侵权行为,如有侵权烦请联系我们(福建可比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邮箱:hrtt@52hrtt.com),以便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