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人号

登录更多 下载App

唐代上清派道士吴筠

2022-01-22 20:53 阅读量:4.4万+

华人号:海峡道教

唐代吴筠是道教上清派高道,他善诗赋文章,是有著作传世的道教学者。笔者曾因参加中国道教协会安排在龙虎山授箓的教务,曾为当年的箓生讲吴筠及其著作《玄纲论》,对这位唐代道教大师高道做过一番阅读和思考,并作文案为当年赴坛箓生授课。今因脚伤在南方上清书屋休息读书,就想围绕过去对吴筠所做探讨的资料,再进一步做些归纳整理的事情,以使对吴筠这位唐代道教高道有些研究,以使对吴筠乃至唐代道教有些系统清晣的认识。

一、 籍贯及生卒年代考证

 

吴筠(717-778),字贞节,华州华阴(今陕西华阴市)人1,他是唐代玄宗、代宗时期道教的大师高道、道教学者,他善诗赋文章,著作丰富,时人统计“合为四百五十篇”2之多。吴筠以神仙信仰阐发老庄之道,主张以道为本,纳儒入道3。吴筠的代表性著作是学人熟知的《玄纲论》和《神仙可学论》。吴筠在青少年时代就是很有文采的儒生,他品性高雅、清高率真,“少通经,善属文,”4所谓:“通经谊,美文辞;”5但青少年时代的吴筠和中国社会其他的读书人一样,都是抱着“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6这样的路径去学习,仕途功名是读书人最初的理想,吴筠也一样脱不了这个套路。他15岁之前就加入了考战,但“举进士不第”就迅速地改变了人生进步的方向,史料记载他:“年十五笃志于道,于同术者隐于南阳倚帝山;”7关于吴筠15岁开始隐居的事,史书也记载他15“去居南阳倚帝山。”8关于吴筠籍贯,相关史书和史料对吴筠籍贯有不一致的载述:“吴筠,鲁中之儒士也”9;按此说法吴筠是山东鲁中人士,这与《新唐书》的记载不一致。

“鲁中”的地域概念是山东省中部地区,主要包括:济南、淄博、泰安、莱芜和滨州邹平(县级市)区域,这是山东政治、历史和文化的中心区域。为了弄清楚这两种说法之间存在的差异,笔者仔细阅读了新旧“唐书”相关的章节,发现这两种不同载述,主要是因为依据了同一个人的两篇不同的文章所致:他是唐宪宗(806-820)时的礼部尚书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权德舆(759-818),两篇不同的文章是《吴尊师传》和《宗玄先生文集序》其中的内容。《旧唐书》修于五代(907-960)之时,依据《吴尊师传》其中的内容;《新唐书》是北宋欧阳修(1007-1072)等所修,其中《列传》部分由宋祁(998-1061)主修,依据《宗玄先生文集序》其中的内容;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实际上很简单,《吴尊师传》是权德舆早期作品,而《宗玄先生文集序》是权德舆后期的作品。《宗玄先生文集序》是“自先生化去二十五岁(803)”,因时“为御史丞”的“太原王颜”敬仰吴筠的风骨,将吴筠的文章分门别类“为三十编,”专以行文上报呈献给皇帝,而作为朝庭的档案存放了起来。10“厥后,冀玄11”得其师“藏在秘府”的文本,“以授予(权德舆自称)请序。”12由此可知,《宗玄先生文集序》的记载是唐·权德舆后来考实的文字载述内容。当然,关于吴筠的籍贯认定,应以《新唐书》依据唐·权德舆《宗玄先生文集序》记载内容为准。

关于吴筠生卒:他仙逝的年代有记载,但出生的时期史书和相关史料似乎都未说清楚。笔者依据史料推测:吴筠在“天宝初(742)玄纁鹤板徵至京师”13,明确的记载是他15岁入山,如果在山中隐居了3年是开元二十七年(739)入山,那么吴筠是开元十二年(734)出生?他18岁左右年纪被皇帝徵召太年轻了吧?隐居的时间也太短;如果在山中隐居了5年就是开元二十五年(737)入山,那么吴筠是开元十年(722)出生?他也才20岁左右年纪,在山中隐居时间也短,这时被皇帝徵召也太年轻; 吴筠在山中隐居了10年,就是开元二十年(732)入山,那么他是开元五年(717)诞生。吴筠25岁左右年纪,被玄宗皇帝徵召的可能性较大;这是笔者根据相关史料作这样的推定,大体这样框定吴筠诞生的时期。如果吴筠在依帝山中隐居的时间增长5年、10年或更长,那么最后核算吴筠栖世的年寿也就增长5年、10年或相应而增长年寿岁数。 吴筠在“大历十三岁(778),岁直‘鹑首’,止于宣城道观,焚香返真于虚室之中”14;所称“鹑首”这个词,是天文学“星次名”,指朱鸟七宿中的井宿和鬼宿;宋、沈括说:“天文家‘朱鸟’乃取象于‘鹑’,故南方朱鸟‘七宿’曰鹑首、鹑火、鹑尾是也。”15古代天文学方面认为:太阳至鹑首之初为芒种季节,芒种的时间在5月初,所以吴筠是当年5月上旬,仙逝于安徽宣城的道观之中。

 

二、 吴筠不是道教上清派宗师

 

笔者曾看《上海道教》有人著文称吴筠为“唐代茅山宗师”16,觉得似有不妥。严格地说吴筠是嵩山道士,说他是茅山道士也可以,是唐代上清派大师也都可以,但称他为“唐代茅山宗师”就有可斟酌之处了。首先“宗师”是宗教领袖,唐代茅山宗师有特殊地位;茅山宗师从南真魏夫人起,经唐宋至元朝历经45代真人,历代均获得朝庭正式赐封称号,尤其唐王朝对于茅山宗师系代更是法统严格。前文述及吴筠曾在15岁之前下考场,经历了人生“举进士”的考战,而在15岁之时即“与同术者隐于南阳倚帝山”。在山中,吴筠“闳览古先,遐蹈物表,芝耕云卧,声利不入;”由此他的声名由山中远播于山外!登基不久的玄宗皇帝也知道了他,“天宝初(742)召(吴筠)至京师(第1次被诏)。请隶道士籍,乃入嵩山,依潘师正,究其术”17。唐代权德舆也说得清楚:“请度为道士,宅居于嵩阳丘”18。既然当年“入嵩山,依潘师正”,那么也很明确吴筠属道教上清派,是嵩山嵩阳观道士。

吴筠在获得道士身份之后,乃“南游金陵,访道茅山;久之,东游天台”19,在江浙一带吴筠以文会友,声望传颂于帝庭。天宝“十三年(754),召入大同殿,寻又诏居翰林(这是他第2次被诏)”。这段岁月吴筠供职朝庭,参政议政,据称:“明皇在宥,天下顺风祈向,乃献‘玄纲’三篇,优诏嘉纳。”20史书载有吴筠应对唐玄宗问道的史实,史曰:“帝尝问道,对曰:‘深于道者,无如《老子》五千文,其余徒丧纸札耳。’复问神仙冶炼法,对曰:‘此野人事,积岁月求之,非人主宜留意。’”这种既不攀附献媚,也是心灵深处之忠诚,在任何时代都难能可贵,自然在朝堂应对中得到人主的尊重和重视。作为道士的吴筠还是重视修道,所以他向唐玄宗“恳求还嵩山”21,但是唐玄宗真喜欢道教,他“累表不许!乃诏于岳观别立道院。禄山将乱,求还茅山,许之。”22吴筠第1次被唐玄宗诏见获得道士身份就为嵩山道士,第2次唐玄宗诏见居朝久之,首先“恳求还嵩山”,累表不许之后,“求还茅山,许之;”这时吴筠应该是有了茅山道士的身份,但在吴筠心中还是认为自己是嵩山道士,他上《玄纲论》给玄宗时称自己是“中岳嵩阳观道士”23

吴筠不是潘师正的徒弟:关于“依体玄先生潘师正”得“传正一之法”,不等于吴筠直接师从潘师正为师,这一点唐·权德舆后来将之说得很清楚。唐·权德舆说:吴筠在天宝初(742)“请度为道士,宅居嵩阳丘;乃就冯尊师、齐整受正一之法”。吴筠的师父姓冯,名讳上齐下整,冯齐整为其师姓名。唐代权德舆为进一步说得清楚明白,又继续阐述吴筠的师承说:“初,梁贞白陶君,以此道授升玄王君;王君授体玄潘君,潘君授冯君;自陶君至于先生,凡五代矣!”24笔者再直接清楚明白地作些解说,就是:上清第9代陶弘景宗师,传第10代王远知宗师,传第11代潘师正宗师,下传高道冯齐整大师,再传其徒吴筠大师;在这里上清第12代司马承祯宗师与冯齐整大师同为潘师正宗师门下,上清第13代李含光宗师与吴筠大师同辈,他们同属上清派。

 

三、吴筠隐居、入道、受正一法的价值和意义

 

首先是吴筠在15岁时因之前的考战不利,而与同术者去隐南阳依帝山。隐居,是古来中国社会有些人的一种生活方式,这是一些士人学者试图放下世俗社会的承负,希望能在清静之处去深沉思考,诸如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人与天地、人与生命,人与外在世界,亦或自己内心等等问题,是中国人对待生活一种实践的尝试,亦或自己因此而人生转向,亦或自己会因此一往无前地沿着隐修的路走下去,总之古人隐居而适志有许多的实例。读书人除了仕途经济的努力,也可能转向为隐修,他们与自然对话或与自身内心对话以提升自己的人格和修养,这其实也是儒生修身阶段过程进一步的弥补和充实。吴筠15岁之后隐居南阳依帝山,被山中自然景观感动而触发诗兴,他咏诗曰:“楚服多奇山,灵表先倚帝;孤秀白云里,青冥何崇丽;秋天已清朗,晚日更澄霁;远峰列在目,杳与神襟契;倏忽遗世间,宛如再登诣;伊予抱斯志,代处人烟闭;何事牵俗网,悠然负芝桂;朅来从隐论,式保羨门计。”25吴筠骨子里就喜欢自然的状态,他被秋天倚帝山的美景所感染,他将自然生态外在的美引而内化为自己内在的感动,从而促使自己精神境界之提升。他的超凡脱俗对社会是正能量,吴筠当年的隐居确是产生很大正面积极的社会影响,才会对当时社会上流产生影响,而有玄宗皇帝在“天宝初(742),玄纁鹤板徵至京师”26的事发生。

要说明白的是唐代李氏王朝从建唐之初,李渊(566-635)、李世民(599-649)、李治(628-6833代皇帝就立定从政治目的与道教结缘,认道祖老子“太上老君”李耳为祖先,追尊为“太上玄元皇帝”,所以道教是李唐王朝的本家宗教。太上老君是皇帝的祖先,道士身份自然显耀珍贵,唐代证明正式道士的身份需要验证“度牒”。吴筠在依帝山隐居只是一名隐士,所以他第1次被徵召得见帝颜,提出的唯一要求就是“请隶道士籍”27。当年道士身份至于仕途并没有丝毫副面影响,道士也可以成为官僚体系的成员,根据唐代仕途用人的条件和标准,许多道士身份的人都自然而然地走入了仕途,他们服务于国家政治而取得成就很有政声和影响,这其中最成功、最有影响的代表性人物是魏征。笔者觉得唐代吴筠初始还是有仕途政治的追求,唐王朝(618-907)称洛阳为东都、或称别都28,洛阳与南阳之间不足300公里路程,吴筠隐居南阳依帝山就是做身近帝乡以求闻达的隐士,他就是希望唐王朝听到他的名声、知道他吴筠这个人物!吴筠达到了自己的目的,他在依帝山隐修数年就获得“玄纁鹤板”的徵召,这在当年是轰动一时影响很大的事,但是笔者认为:吴筠真正的价值和意义并非仕途成功与否,而是他对道教和在中华文化体系中确立的位置。

吴筠在获得道士的身份之后,“乃就冯尊师、齐整受正一之法。”29这是道教上清派变化的重要信息!上清派道士“传正一之法”应该是从上清第7代陆修静宗师起30,研究道教上清派的学人心里虽然明白,但明确的史料佐证这里给出的文字很有意义。实际上清经箓与正一之法之间存在着区别,陶弘景宗师入山隐居之前曾东行寻经,应该是在其师上清第8代孙游岳宗师授意下的作为,上清经箓在道教上清派宗师体系一定要有纯粹传授,其真正的用意当然是为了上清经箓道统体系在传授中的完备。但道教史上陆修静宗师的“祖述三张,弘衍二葛”成《三洞经书目录》,既是他个人的成功,更是整体道教事业的伟大成就!这是道教上清派在第7代陆修静宗师、第8代孙游岳宗师、第9代陶弘景宗师、第10代王远知宗师、第11代潘师正宗师、第12代司承祯宗师、第13代李含光宗师乃至后续宗师,但同时也会接受“正一之法”之类法脉。当然非接上清法统的上清派道士,如果自己不是很用功用心,也许不一定有系统的上清经箓传授,但会受到“正一之法”的授受。今天的正一派道士是否清楚:正是陆修静“祖述三张、弘衍二葛”,并“总括三洞”的作为,为元代“正一教”最终整合完成奠定了基础的工作。

 

四、吴筠两次受诏和南下后发生的事情

 

《旧唐书》载:吴筠在“开元中(727)南游金陵,访道茅山。久之,东游天台。”31这显然是根据唐·权德舆《吴尊师传》内容而来,那时吴筠的年龄应是10岁以下,显然是不可能的事情,这种情况应该是天宝初至天宝十三年间(742-754),是吴筠第一次受诏后产生的事32。这段时间中吴筠开始真正地云游江浙,他以文会友的文士生活过程表现出来,他访道茅山之中,然后“南游天台,观沧海,与有名士相娱乐,33”吴筠“在剡与赿中文士为诗酒之会,所著歌篇传于京师。玄宗闻其名,遣使徵之(这是吴筠第二次受诏)。既至,与语甚悦,令待诏翰林。34”在“赿中”(今浙江省境)聚在一起的文士主要是李白等人。关于吴筠与李白,史书就天宝年间35也有记载:李白因“客游会稽,与道士吴筠隐于剡中。既而玄宗诏筠赴京师,筠荐之于朝,遣使召之,与筠俱待诏翰林。白既嗜酒,日与饮徒醉于酒肆。玄宗度曲,欲造乐府新词,亟召白,白已卧于酒肆矣;召入,以水洒面,即令秉笔,顷之成十余章,帝颇嘉之!尝沉醉殿上,引足令高力士脱靴,”云云;其后李白“浪迹江湖,终日沉饮”36

李白与唐玄宗、杨贵妃、高力士的故事,在中国社会几乎家喻户晓、尽人皆知!但李白是在吴筠的推荐下,才得以被唐玄宗徵召才有风云际会的故事产生,可能就知者甚少了。吴筠和李白都是同一类的人,他们是:“以鸿名为糟粕,以大宝为尘垢;”是那种:“天子不可得而臣,诸侯安可得而友”37的人物,在处世中他们出格得惊世骇俗,也就是很自然的表现了。吴筠是真正追求高尚的人,他赞佩孔子的话:“隐居以求其志,行义以达其道;”他认为:“君子之道”的真义,就是:“或出或处,或默或语,盖出而语者,所以佐时致理。处而默者,所以居静镇燥。故虽无言,亦几于利物,岂独善其身而已哉。”吴筠从少年时期就开始追求高尚,他说:“予自弱年,窃尚真隐;远览先达,实怡我心。虽不见古人,而余风可仰!是则是效,其唯嘉遁之士乎?故企慕之不足,则师友之;师友之不足,则咏歌之;聊乐我真!38”当今之文人,真应该学习吴筠和李白身上那股精气神!

 做人最可贵之处是自然和真朴,吴筠身上不仅表现自然真朴的素养,而且他积极追求高尚情操。吴筠的为人首先体现在他对友情的真诚维护,他对下不骄,对上不谀,他接触高官上层,尤其对帝王真心忠诚而不献媚。他在天宝“十三年(754),召入大同殿,寻又诏居翰林”39。这段寄居京师的岁月,吴筠算是供职于朝庭,是他参政议政的过程,新旧“唐书”不仅都有记载,而且特别记载了唐玄宗诏请问道的史实40。在任何时代那种不攀附不谀媚的忠诚都是难能可贵的精神!唐代佛道两序共同朝觐,齐聚一堂讨论国事是常有的事,吴筠于朝会之中的咨询都是围绕主题发表自已的意见,史书中并不见丝毫谀词的记载,他的进言也均得到朝庭的重视!史籍记载吴筠:“每与缁黄列座,朝臣启奏,筠之所陈,但名教事务而已。间以讽咏,以达其诚,玄宗深重之。”41

 

 五、吴筠诗赋文章体现他提升品格的学修

 

朝庭也是社会上层一个复杂的群体,大社会无论上层下层终究还是物以类聚,人以群分,朝庭是社会群体的代表和精英的综合。志行高洁者必然会遭到奸佞不俏之徒的妒忌和攻击,吴筠当年就遭到著名宦官、骠骑将军高力士等人的攻击,那些不俏“共短筠于帝”。唐玄宗晚年荒政,吴筠其时对唐王朝内外交织的矛盾和社会形势,也有客观深入的分析判断,于是他向玄宗皇帝恳求还山获准42。权德舆(759-818)是比吴筠稍晚一些的唐代人物,他对吴筠的文章诗词有中肯的评价,他认为:吴筠在山水云游的过程中,心机应感,触景生情,“有时放言,以畅天理;”在“属词之中,尤工比兴。”43吴筠喜欢大自然中生长的“竹”这种植物,他赞美竹“得造化之清源”,认为竹“契道合虚,表贞示节”;欣赏竹这种植物在大自然中生存,所体现的那种:“杀气凌厉,凝霜萧瑟;览平楚之苍茫,窥众林之如失;冒冰霜之涸沍,逾青熒以郁密”44的秉性和特质。

文士、诗人称骚人墨客,他们身体中蕴含激情,何况吴筠是道士!所以吴筠向往:“凝神契冲玄,化服凌太清;心同宇宙广,体合云霞轻;祥风吹羽盖,庆霄拂霓旌”45的神仙境界!既要凝神修持,产志神仙;也要胸怀宽广,普福社会。他觉得“虚名久为累”,于是“使我辞逸域”46,他要去追求自由自在的生活方式!尘世之中大家都在争名逐利,都认不清:“百龄宠辱尽,万事皆为虚”47的客观事实。吴筠喜欢那些心胸坦荡拿得起放得下的人,所以他乘船见到朋友柳伯存时就赠诗予他,其中说:“见君浩然心,视世如浮云。”48吴筠的本色就是方外之人,就是一个道士,他见到与自己同类心性的柳伯存时当然高兴,就赋诗赠予!道士要脱俗要修道真,吴筠说:“人耽厚味与华饰,吾不知其所美也?”他认为人要修道就要洗心,就要“远尘境,栖云岑,洁其形,清其心,”如此“方冀覩杳冥之状,闻虚寂之音”49。清心寡欲,普通人也需要这样的方式。

要修道成真就要:“遂忘机而灭迹,方炼骨而清神;道不予欺兮,感通象罔;天必我鉴兮,保合元真;阴滓落而形超,阳灵全而羽化。”50而“情蠲于取捨,意适(乎)林薮;不刳心而无欲,非吐纳以永寿;”要“拔志于青霞”,做“栖身于白云”之士,要有“无封滞于万物,时抚俗以解纷”的能力,还要有“顾推让有泰山之重,视富贵若鸿毛之轻”51的胸怀。吴筠认为人“形神可固”!就是说人通过修炼,可以做到“长生久视”,现在的人之所以不能达到这样的目的,都是因为人“为嗜欲之机所速也!”他引《玄和经》内容为理由说:“抱宗元一,可得长生。”又引《玉京山经》的内容说:“常念餐元精,炼液固形质;胎息静百关,寥寥究三便;泥丸洞明景,遂成金华仙。”52他为此提出:守道、服炁、养形、守神、金丹的方式,是为“养神固形”5个步骤的方术方法。

史书评价其“性高洁,不奈流俗;”53甚至更加直白地评价他:“性高鲠,不耐沉浮于时!”54关于吴筠的诗赋文章,权德舆作过客观、公正系统的评点。权德舆说:“观其《自古王化诗》与《大雅吟》《步虚词》、游仙、杂感之作,或遐想理古,以哀世道。或磅薄万象,用冥环枢。稽性命之纪,达人事之变,大率以啬神挫锐为本。至于奇采逸想,琅琅然若戛云璈而凌倒景,崐阆松乔森然在目。近古游方外而六艺55者,先生实主盟焉。至若总论谷神之妙,则有‘玄纲’。哀蓬心蒿、目之远于道也,则有《神仙可学论》,疏沦澡雪、使无落吾事,则有《洗心赋》《崖居赋》,修胸中之诚,而休乎天君,则有《心目论》《契形神颂》,其他操章寓书,赞美叙别,非道不言,言而可行。泊然以微妙,卓尔而超旷,合为百五十篇;博大真人之言,尽在是矣!”56史书对吴筠也各有评论:“筠所善孔巢父、李白,歌诗略相甲乙”57,又有吴筠“文集二十卷,其‘玄纲’三篇,《神仙可学论》等,为达识之士所称。”认为他:“词理宏通,文采焕发,每制一篇,人皆传写。虽李白之放荡,杜甫壮丽,能兼之者,其唯筠呼!”58在笔者认为吴筠最有功底、最有影响还是他的著作《玄纲论》,对学道者之学修大有助益!

                   

 注:

 1《新唐书》卷一百九十六《列传》第一百二十一《隐逸列传》。

 2 唐·权德舆《宗玄先生文集序》。

 3 上海辞书出版社第六版彩图本《辞海》。

 4《旧唐书》卷一百九十二《列传》第一百四十二《隐逸》。

 5《新唐书》卷一百九十六《列传》第一百二十一《隐逸列传》。

 6《礼记、大学》。

 7 唐·权德舆《宗玄先生文集序》。

 8《新唐书》卷一百九十六《列传》第一百二十一《隐逸列传》。

 9《旧唐书》卷一百九十二《列传》第一百四十二《隐逸》。

 10 唐·权德舆《宗玄先生文集序》。

 11 邵冀玄,吴筠座下门弟子。

 12 唐·权德舆《宗玄先生文集序》。

 13(同上)。

 14 唐·权德舆《宗玄先生文集序》)。

 15 宋·沈括《梦溪笔谈、象数》一。

 16《上海道教》2019年第一期张强、张晨《唐代茅山宗师吴筠略考》。

 17《新唐书》卷一百九十六《列传》第一百二十一《隐逸列传》。

 18 唐·权德舆《宗玄先生文集序》。

 19《旧唐书》卷一百九十二《列传》第一百四十二《隐逸》。

 20 唐·权德舆《宗玄先生文集序》。

 21《新唐书》卷一百九十六《列传》第一百二十一《隐逸列传》。

 22《旧唐书》卷一百九十二《列传》第一百四十二《隐逸》。

 23 吴筠《进玄纲论表》。

 24 唐·权德舆《宗玄先生文集序》。

 25《全唐诗、吴筠、秋日望倚帝山》。

 26 唐·权德舆《宗玄先生文集序》。

 27《新唐书》卷一百九十六《列传》第一百二十一《隐逸列传》。

 28 张轸著《话说古都群》。

 29 唐·权德舆《宗玄先生文集序》。

 30 元·刘大彬《茅山志》卷之十《上清品》第《七代宗师陆修静》。

 31《旧唐书》卷一百九十二《列传》第一百四十二《隐逸》。

 32 唐·权德舆《宗玄先生文集序》。

 33《新唐书》卷一百九十六《列传》第一百二十一《隐逸列传》。

 34《旧唐书》卷一百九十二《列传》第一百四十二《隐逸》。

 35 这里指天宝初至天宝十三年间(742-754)。

 36《旧唐书》卷一百九十(下)《列传》第一百四十(下)《隐逸》下。

 37《宗玄先生文集》卷上《逸人赋》的内容。

 38《宗玄先生文集、高士咏》。

 39 唐·权德舆《宗玄先生文集序》

40《新唐书》卷一百九十六《列传》第一百二十一《隐逸列传》。

 41《旧唐书》卷一百九十二《列传》第一百四十二《隐逸》。

 42《新唐书》卷一百九十六《列传》第一百二十一《隐逸列传》。

 43 唐·权德舆《宗玄先生文集序》。

 44《宗玄先生文集》卷上《竹赋》。

 45《宗玄先生文集》卷中《游仙诗》二十四首之(一)中内容。

 46《宗玄先生文集》卷中《晚到湖口见庐山作呈诸故人》。

 47《宗玄先生文集》卷中《游仙诗》二十四首之(二)中内容。

 48《宗玄先生文集》卷中《舟中见柳伯存归潜山因有此赠》。

 49《宗玄先生文集》卷上《洗心赋》。

 50《宗玄先生文集》卷上《登真赋》。

 51《宗玄先生文集》卷上《逸人赋》。

 52《宗玄先生文集》卷中《形神可固论序》。

 53《旧唐书》卷一百九十二《列传》第一百四十二《隐逸》。

 54《新唐书》卷一百九十六《列传》第一百二十一《隐逸列传》。

 55《诗、大序》:“故诗有六义焉:一曰风,二曰赋,三曰比,四曰兴,五曰雅,六曰颂”风、雅、颂是诗的分类,赋、比、兴是诗的表现手法。

 56 唐·权德舆《宗玄先生文集序》。

 57《新唐书》卷一百九十六《列传》第一百二十一《隐逸列传》。

58《旧唐书》卷一百九十二《列传》第一百四十二《隐逸》。

(作者:袁志鸿,江苏句容市人,1982年入道茅山,研究生学历。现任北京东岳庙住持、庙务民主管理委员会主任、中国道教协会副会长兼教务委员会主任。中国宗教学会理事,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研究中心特聘研究员。研究方向:道教史、道教教派、名山高道与教派等。福建省海峡道教经授权发布本文,转载请联系作者)

以上就是小编为您分享《唐代上清派道士吴筠》的全部内容,更多有关阿根廷华人最新消息、新闻,请多多关注华人头条频道。您还可以下载我们的手机APP,每天个性化推荐你想要看的华人资讯!
免责申明

1、本站(网址:52hrtt.com)为用户提供信息存储空间等服务,用户保证对发布的内容享有著作权或已取得合法授权,不会侵犯任何第三方的合法权益。

2、刊载的文章由平台用户所有权归属原作者,不代表同意原文章作者的观点和立场。

3、因平台信息海量,无法杜绝所有侵权行为,如有侵权烦请联系我们(福建可比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邮箱:hrtt@52hrtt.com),以便及时删除。

举报收藏
评论 (0条)
您需要登录后才能评论,点击此处进行登录。
登录后评论

下载华人头条

关于我们

© 2022 华人头条

服务热线 : 0591-83771172

福建可比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ICP许可证号 闽ICP备10203582号

闽公网安备35010202000536号

直播备案号 闽ILS备201708250005

举报热线:0591-83771172

举报邮箱:hrtt@52hrtt.com

免责声明

1、本站(网址:52hrtt.com)为用户提供信息存储空间等服务,用户保证对发布的内容享有著作权或已取得合法授权,不会侵犯任何第三方的合法权益。
2、刊载的文章由平台用户所有权归属原作者,不代表同意原文章作者的观点和立场。
3、因平台信息海量,无法杜绝所有侵权行为,如有侵权烦请联系我们(福建可比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邮箱:hrtt@52hrtt.com),以便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