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一学 2021-08-23


开启四书之
《中庸》的学习已近半,这也是我四十多年来第一次认真而系统地学习《中庸》。清代学者张潮说:“少年读书,如隙中窥月;中年读书,如庭中望月;老年读书,如台上玩月。皆以阅历之浅深,为所得之浅深耳。……古今至文,皆血泪所成。”大意是说:年少的时候读书,就如同从门缝里看月亮,不能全面的理解它;到了中年读书,就如同在庭院里望月,已经能够理解书中的道理并且去践行了;到了老年的时候再读书,就如同在台子上玩月,不仅能够理解和实践书中的道理,并且能够从容的把玩鉴赏,而这些都是由于阅历的浅和深带来的变化,从古到今抵达智慧的文章,都是血泪所凝结而成的啊。
现在自己是中年读书,在听完孔老师的十几讲解读后,又查阅了一些资料,基本能够理解书中的道理并去践行了,且收获颇丰,特小结如下:
《中庸》是中国古代论述人生修养境界的一部道德哲学专著,因孔子述而不作,信而好古,其孙子孔伋即子思,恐怕时日愈久远,孔子道统的真正学问会流失,所以他按照尧舜相传的“道”,加之平日从祖辈、父辈和老师之处所得的见闻,相互参照演绎,作成《中庸》一书。
《中庸》的作者为孔子的嫡孙子思困在宋国而作,他是孟子的老师、曾子的学生。孔子是至圣、曾子(
曾参)
是宗
圣,子思是述圣,孟子是亚圣、一脉相承,道脉相同,因此叫“孔孟之道”,后又形成“思孟学派”。(
复圣为颜回)
《中庸》是儒家经典之一,原属《礼记》第三十一篇。其内容肯定“中庸”是道德行为的最高标准,认为“至诚”则达到人生的最高境界,并提出“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的学习过程和认识方法。宋代学者将《中庸》从《礼记》中抽出,与《大学》《论语》《孟子》合称为“四书”。
与张载同为北宋五子中的程颢、程颐两兄弟、还有朱熹、康有为和胡怀琛等人都曾为《中庸》作注。宋元以后,成为学校官定的教科书和科举考试的必读书,对中国古代教育和社会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孔老师解读说《中庸》,是指不偏不倚,恰到好处,并非折中之意。主要解决正心的问题,这是孔子传授的心法,不变叫中。韩国学者金容沃著有一本书《中庸
人类最高的智慧》,值得一读。
孔老师还说:
看得见的路叫路,看不见的路叫道。走什道就有什么收获,有的道会让你无路可走,反之走正道会让你路越走越宽。能停止的道不叫道,让人走正道是教育的本性。《中庸》也是让人走正道的学问。
1
、
君子中庸,小人反中庸。君子之中庸也,君子而时中,小人之反中庸也,小人而无忌惮也。
3
、
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
4
、
不偏之谓中,不易之谓庸。中者,天下之正道。庸者,天下之定理。
6
、
君子语大,天下莫能载焉;语小,天下莫能破焉。
7
、
君子之道,造端乎夫妇,及其至也,察乎天地。
9
、居上不骄,为下不倍;国有道,其言足以兴;国无道,其默足以容。
11
、君子之道,辟如行远,必自迩;辟如登高,必自卑。
15
、自诚明,谓之性;自明诚,谓之教。诚则明矣,明则诚矣。
16
、博厚,所以载物也;高明,所以覆物也;悠久,所以成物也。
17
、或生而知之,或学而知之,或困而知之,及其知之,一也。
19
、君子尊德性而道问学。致广大而尽精微。极高明而道中庸。
20
、君子之道:淡而不厌,简而文,温而理,知远之近,知风之自,知微之显。
22
、愚而好自用,贱而好自专,生乎今之世,反古之道:如此者,灾及其身者也。
23
、人一能之,己百之;人十能之,己千之。果能此道矣,虽愚必明,虽柔必强。
24
、唯天下之至诚,为能尽其性,能尽其性,则能尽人之性;能尽人之性,则能尽物之性;能尽物之性,则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则可以与天地参矣。
25
、或安而行之,或利而行之,或勉强而行之,及其成功,一也。
26
、大德必得其位,必得其禄。必得其名,必得其寿。
27
、天之生物,必因其材而笃焉。故栽者培之,倾者覆之。
29
、知所以修身,则知所以治人;知所以治人,则知所以治天下国家矣。
30
、天地之道:博也,厚也,高也,明也,悠也,久也。
第一周的学习结束后,孔老师亲自参加了我们的学习分享会,并为我们传道、授业、解惑。
国有道,不b
ù变bi
àn
塞s
è
焉;强qi
áng
哉z
āi
矫ji
ǎo
。国无道,至死不b
ù
变bi
àn
;强qi
áng
哉z
āi
矫。
我提问:
文中“不变”这个“不”字,两个仄声按现代读法,“不”,应读第二声阳平,这里标注是去声,读起来很是别扭,究竟“不变”是读去声还是阳平?
孔老师解惑说:
“不”的注音为第四声,读时自动转音第二声;有的两个第三声的字在一起,第一个字读时自动转音第二音。
另外,还纠正了我们读错了几十年的一个词:
“独乐乐、众乐乐”,正确读音为:
独乐乐(yu
è l
è)不如众乐乐(yu
è l
è)。
明代《小窗幽记》的作者陈眉公(陈继儒)曾说:
如何是独乐乐?曰:无事此静坐,一日是两日;
如何是与人乐乐?曰:与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
如何是众乐乐?曰:此中空洞原无物,何止容卿数百人。
学习经典的路上,有明师为我们引路,当真是:
听师一席话,胜读十年书!
《中庸》中,当孔老夫子在称赞舜王的德行时说了这样一句话,说“大德,必得其位,必得其禄,必得其名,必得其寿。”是真正有德行的人,一定是福、禄、寿、名都是齐全的,那当我们这个福、禄、寿、名都不是很齐全的时候,我们就要反省自己了,自己是不是一个大德之人,厚德之人,这也是“行有不得,反求诸己”。
看不惯别人,其本质是因为自己的心量不够,内心对自己哪个点不接受,对别人暴露出来的同类点的部分就会生气。看不惯的人和事都是自己格局小的表现。反之,如果他人常对我们不满,则是提醒自己需提升德行、修养了。
这正如明代的洪应明在《菜根谭》中说:“为善不见其益,如草里冬瓜,自能暗长;为恶不见其损,如庭前春雪,势必潜消。”意思是:做善事一时见不到好处,它们就如同草里长的冬瓜,能够暗暗生长,总有一天能显出回报来;而做恶的事,一时见不到损伤,这就如同门庭前的春雪,随着天暖,它一定有消融的时候。
《易经》说:“天地之大德曰生”,天地最大的厚德就是能给人以生机和活力。做事要守住这个底线。自古以来“君子以德发身,小人以财发身”,讲的就是这个道理。
“行远自迩,登高自卑”,古圣先贤们这种朴素而昂扬的精神,为中国文化注入了源源不竭的发展动力,每一代中国人都受到了他的激励,慈心之外,别无它物,这便是圣心之大,
照见古今、滋养身心。
以上就是小编为您分享《每日一学 2021-08-23》的全部内容,更多有关阿根廷华人最新消息、新闻,请多多关注华人头条华人国学频道。您还可以下载我们的手机APP,每天个性化推荐你想要看的华人资讯!
免责申明
1、本站(网址:52hrtt.com)为用户提供信息存储空间等服务,用户保证对发布的内容享有著作权或已取得合法授权,不会侵犯任何第三方的合法权益。
2、刊载的文章由平台用户所有权归属原作者,不代表同意原文章作者的观点和立场。
3、因平台信息海量,无法杜绝所有侵权行为,如有侵权烦请联系我们(福建可比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邮箱:hrtt@52hrtt.com),以便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