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人号

登录更多 下载App

淮源文化是桐柏文化旅游之魂

2019-04-19 18:41 阅读量:4.1万+

华人号:桐柏头条

淮源文化是桐柏文化旅游之魂

桐柏山水蕴神秀,淮源文化壮古今。在此,我来谈谈与文化旅游融合发展大有关系的淮源文化问题。海内外广大游客来桐柏旅游看什么?看山水、看风情、看人缘,更愿意感受当地与众不同的特色文化。风韵独特的淮源文化就是我们桐柏文化旅游之魂。我们应当多做淮源文化融入旅游、促进协调快速发展的有益工作。接下来所谈的都是个人之见,可以“智者见智,仁者见仁”,共同探讨。

淮源文化

顾名思义就是千百年来在淮河源头地区积淀的物质与精神文化的总和。大而言之,其内容包罗万象,以往积存无所不包;小而言之,仅指精神文化形态,或者叫非物质文化遗产,其主体内容就是我县近20年来所提倡的淮源四大文化,包括淮渎文化、盘古文化、道佛文化、红色文化,其实叫我说还应包括桐柏的历史人文、山水风物、民间习俗、文学艺术等等,加起来就该是淮源八大文化,可谓是内容丰富,异彩纷呈,足可以以一部大书来表现其深邃厚重。法国著名雕塑家罗丹曾经说:世界上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我们的淮源文化并不像一些不学无术的人没有经过认真研究,就信口雌黄淮源文化内容单薄。只要有研究、有探讨,你就会感到淮源文化的博大精深的独特风韵与魅力。时间关系,在此还是重点谈谈淮源四大文化的内容及影响。

首先要弄清一个问题,淮源文化是不是国学的内容?我们的回答是肯定的。因为就大的方面讲,我国一切传统优秀文化都可称为国学内容,我们的富有特色、神奇蕴藉的淮源文化作为中国传统优秀文化的组成部分之一,自然可以认定为是国学的内容之一。我们作为桐柏人,生息淮河源头,祖祖辈辈享受淮源文化的滋润,就应该对淮源文化有个比较系统地、全面地了解,这是我们能够切身体会到的长我精神、壮我心魂的国学!当个淮源文化的明白人、博识者、传播者,就是在为家乡建设做奉献。下面,言归正传。

二、盘古文化

自从盘古开天地,三皇五帝到如今。盘古神话是中国乃至世界创世神话的典型代表,也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中保存的最神奇、最古老的原始神话之一,其数量壮观,内容丰富,类目齐全的程度可谓举世无双。因此长期以来受到中外专家与社会人群的特别关注。盘古神话群富集地——豫南桐柏山,是古老的盘古文化集中流传区。

新世纪之初,桐柏县盘古文化研究会又推出《万代盘古论》《桐柏山盘古神话集》《淮源文论》《淮河源民俗》《淮源论谭》等多部专著,比较集中全面地汇集了当地学人的盘古神话传说文本和研究成果,充分论证了“盘古神话根源中原桐柏山”的重要命题。这些学术成果再次引起世人的广泛关注和青睐,甚至,一度引发全国多地的“盘古文化热”现象。2005年4月,桐柏县被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命名为“中国盘古之乡”。2008年6月,国务院发文批准桐柏“盘古神话”列入国家级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自此,我县拥有了这两张国家级文化名片。

(一)盘古开天与“血为淮渎”

盘古开天地神话传说是因为人们敬祖述祖心态的自然流露,亦是文化薪火代代相传的结果。古代典籍一些相关记载传达的盘古创世信息与桐柏山密切相关,与当地盘古神话传说、盘古遗迹及遗风遗俗得到相互印证。

西周初年的相关记载。姜太公是周朝的开国功臣,南阳古吕国是他的祖籍地。他在《六韬·大明》中说:“召公对文王曰:‘天道净清,地德生成,人事安宁。戒之勿忘,忘者不祥。盘古之宗,不可动也。动者,必凶。”看来3000年前的周初已记载盘古之事,并有盘古的争论问题,是当朝大臣召公出面说了这番话,以坚定口气制止了怀疑盘古创世的不正确议论。

南阳汉画像石上刻画的盘古。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南阳出土大量汉画像石,其中就有一种盘古怀抱伏羲、女娲图非常珍贵。据专家考证,这些汉画像石为西汉中期到东汉末的文物。《鲁迅藏汉画像》(一)图八:盘古、伏羲、女娲(见图一)。原注:“南阳北门外魏公桥,共四种。”画面上,巨人盘古怀抱俩个人首蛇身的图画。不仅在南阳,在山东、四川、湖北等地也有类似文物出土(见图二)。这就证明,在汉代有盘古故事的流行并刻入像石。

三国吴人徐整《五运历年记》曰:“盘古之君,龙首蛇身,嘘为风雨,吹为雷电,开目为昼,闭目为夜。死后骨节为山林,体为江河,血为淮渎,毛发为草木。”其中,盘古死后“血为淮渎”的记载,就是盘古神话诞生桐柏山淮河源的有力证据。

唐代《地理坤鉴》云:“盘古,龙首人身。袁天纲谓:元始应世。亦见徐整《历纪》。荆湖南北以十月十六日为盘古生日,以候月之阴晴,今成都(今四川省会),淮安(唐代淮安郡即今泌阳县城旧址)京兆(唐时京城长安)皆有庙祀。”唐初建置频改,淮安郡曾管辖桐柏、泌阳、唐河等地。这里所指盘古庙祀当包括淮源的盘古庙、泌阳的盘古庙在内。桐柏、泌阳两县相邻,又同属桐柏山区,虽然行政区划为两县,其实当属同一个盘古文化圈。

宋代王存等编撰的《元丰九域志·唐州》曰:“桐柏山,淮水所出。淮渎庙,盘古庙。”据该书《前言》说,《元丰九域志》本源于唐《十道图》,参照《十道图》修成的。可知,唐宋时期或再早一些年代桐柏山区即有盘古庙宇及其祭祀活动的绵绵延续。

明代著名学者李梦阳曾游历桐柏山(古时亦称大复山)并作《大复山赋》,在此赋中记录了流传民间的盘古神话:“昔,盘古氏作,兹焉用宅。是以浊清判,三纪揭,澒洞开,明划日月。厥山既形,余乃发。……”李梦阳在此赋中把盘古、胎簪(桐柏山主峰太白顶别名)和神瀑(水帘洞)相联系,有力地说明了桐柏山就是古人所指盘古“兹焉用宅”的地方,即是盘古开辟发迹之地。

清代桐柏县令贡愈淳曾作《桐柏赋》,其中亦述及“系阴阳之茫沕兮盘古开天而首出”之句,可见盘古之于桐柏有着密不可分的历史渊源。

(二)民间传说与盘古遗迹

民间口头相传的盘古神话有着民族记忆的“活化石”之称。中国已故神话大师、中国神话学会原会长袁珂先生生前曾到桐柏县专程考察盘古神话,发现此地有关盘古的神话传说甚多,非常高兴,欣然命笔为桐柏题词“中原神话,文化之根,采风寻根,寻到了根”。河南大学教授张振犁先生经实地考察后著《盘古神话新论》,认为:“盘古开辟神话不产生自南方,而是产生自北方中原。”。河南省社科院研究员闫德亮先生在其著作《中国古代神话文化寻踪》中充分论证之后得出结论:“我们也认为盘古神话是起源于北方的汉民族创世神话,中原是盘古神话的起源地和发祥地……从盘古神话本身带有的明显中原文化特色和地域性因子看:盘古神话是汉民族的创始神话,其当始起于长江、黄河之间的中原地区,其核心地是河南桐柏县与泌阳县的桐柏山一带。”2004年10月,时任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分党组书记的白庚胜先生亲临桐柏县考察盘古文化,他曾信心满满地说:“桐柏县作为中国盘古之乡,当之无愧!”

中原桐柏山地区的盘古神话遗存内容极为丰富,既包括“天地开辟”的创世神话,还包括“洪水遗民”传说,文本质地古朴,表现神奇而富有生活化特征。比较典型的有《盘古开天辟地》:

很多很多年以前,天和地还没有分开的时候,宇宙的景象,只是黑暗混沌的一团,好像一个大鸡蛋。人类的老祖宗盘古,这个其大无比的巨人,就孕育在这黑暗混沌的大鸡蛋之中。他在大鸡蛋中孕育着,成长着,呼呼地睡着觉,一直经过了一万八千年。

有一天,他忽然醒了过来。睁开眼睛一看,啊呀,什么也看不见,看见的只是漆黑模糊的一片,闷得人怪心慌。他觉得这种状况非常可恼。心里一生气,不知道从哪里抓过来一把大板斧,朝着眼前的黑暗混沌,用力这么一挥,只听得山崩地裂地“哗喇”一声,大鸡蛋忽然破裂开来。其中有些轻而清的东西,冉冉上升,变成了天;另外有些重而浊的东西,沉沉下降,变成了地。――当初是混沌不分的天地,就这样给盘古板斧一挥,划分开来了。天和地分开以后,盘古怕它们还要合拢,就头顶天,脚踏地,站在天地的当中,随着它们的变化而变化。天每天升高一丈,地每天加厚一丈,盘古的身子也每天增长一丈。这样又过了一万八千年,天升得极高了,地变得极厚了,盘古的身子也长得极长了。盘古的身子究竟有多长呢?有人推算,说有九万里那么长。这巍峨的巨人,一根长柱似的,直挺挺地撑在天和地的当中,不让他们有重归于黑暗混沌的机会。他孤独地站在那里,做这种辛苦的工作,又不知道经过了多少年代。到后来,天和地的构造似乎已经相当巩固了,他不必再担心它们会合在一起了,他实在也需休息休息了,终于,他也和我们人类一,倒下来死去了。他临死的时候,周身突然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他口里呼出的气变成了风和云,他的声音变成了轰隆的雷霆,他的左眼变成了太阳,右眼变成了月亮,他的手足和身躯变成了大地的四极和五方的名山,他的血液变成了江河,他的筋脉变成了道路,他的肌肉变成了田土,他的头发和胡须变成了天上的星星,他的皮肤和汗毛变成了花草树木,他的牙齿、骨头、骨髓等,也都变成了闪光的金属、坚硬的石头、圆亮的珍珠和温润的玉石,就是那最没用处的身上出的汗,也变成了雨露和甘霖。总之一句话:人类的老祖宗盘古,他是用了他整个的身体来使这新诞生的世界丰富而美丽。

《盘古爷与盘古奶》:很久很久以前,人间将遭遇天塌地陷的消息惊动了上界天庭。玉皇大帝顾念苍生存亡,就派遣太白金星扮作卖油翁下凡,走村串户寻访品行贤良的人,打算帮助他度过劫难,为世上留下人种。一天,一个卖油翁来到桐柏山下的一座村庄,遇到一男一女两个小青年来灌香油。从来民间拿芝麻换香油讲的是“一斤芝麻四两油”,但是这位卖油翁故意给来灌香油的兄妹俩多添一卮子油。他们回家发现后,觉得不应该沾人家便宜,就又拿着芝麻撵出村子,如数交于卖油翁。卖油翁说:“真是遇到了好人啊!”一打听,才知道这俩人就是盘古兄妹。这天晚上,盘古刚睡着,就梦见一位白胡子老汉站在床面前,对他说:“很快就要天塌地陷了,万物将不复存在,只有依靠石狮子才能搭救重生。”盘古醒来后,觉得这个梦很奇怪。天明后,盘古把夜里梦见白胡子老汉提醒灾异将要发生的事告诉给了家人,全家人一听预感灾难将至,全家人便抱头痛哭,慌忙收拾香表,一起上山拜庙,祈求上苍保佑。有一天,盘古上学路遇一尊石狮子向盘古要馍吃,就向它嘴里塞个馍,以后每天塞一个馍,石狮肚子里积攒了好多馍。为日后灾难来临的时候,盘古兄妹俩能在石狮肚子里躲过大灾大难储备了足够的食物。又过了数月,忽然天降暴雨,雷电交加,人间果然发生了天塌地陷。滔滔洪水一个劲儿的暴长,淹没了田园山岗,千村万户被巨浪卷走,唯有这尊石狮子随水上涨,始终未被洪水淹没。暴雨一连下了七七四十九天,世上几乎变成了一片汪洋泽国。至今桐柏地区还流传着“太白顶上挂柞草”的说法。当时是洪水泛滥,波翻浪涌,数月之间没有消退的迹象。后来,大雨停了,洪水才渐渐腿去。盘古兄妹从石狮嘴里爬出来茫然四顾,看到世间一片荒凉景象,很是犯愁。当时水患还相当严重,灾害不断。盘古得知江河湖海里有九条孽龙在兴风作浪危害百姓,就奋不顾身地去与孽龙撕杀,他飞身骑上龙脊,用大斧砍断龙爪,移来一座大山压住龙身,制服了孽龙。因而,桐柏山的盘古山原名就叫九龙山。起初,天地之间是一片混沌,人根本无法生存。盘古就使出浑身力气,用大斧劈开混沌,轻而清者上升为天幕,重而浊者下沉为地幅,这才开辟出一片崭新天地。为了生存,他们就在桐柏山落脚,下了很大的功夫建造了一座可供居住的宅院,开始了新生活。可是,天下到处荒无人烟,很是寂寞。盘古兄妹相互同情,心里有想法却开不了口,便用隔山穿针的方法来作一个决定,隔着山抛出线,若能纫上针鼻,二人就成婚,否则就作罢。说来也奇,盘古奶盘古爷隔山穿针居然成功。可是他们觉得兄妹结合于礼不通,就用滚磨的方式来作一个决定,两人从山上往下滚石磨,若能合在一起就成婚,否则作罢。也是天缘凑巧,两扇石磨滚到山下“咯噔”一下合住了,盘古兄妹二人只好成亲。盘古兄妹为传宗接代,开始捏泥人,捏了成千上万,晒了满场满院,经过风吹日晒,泥人个个活灵活现。不巧遇到雨天,来不及往家里搬,就用竹子当扫把扫,扫掉了胳膊,扫掉了腿儿,捣掉了鼻子,戳瞎了眼,所以至今世上还有一些瘸子、瞎子。当地传说,遇到旱天,盘古爷给下三场私雨,滋润禾苗,就有好收成。盘古子孙不忘祖先,追根溯源到桐柏,盘古之乡拜盘古。

至今,在桐柏山区还有盘古山、盘古洞、盘古庙、盘古祖殿、盘古爷卧像山、盘古磨、盘古井等众多遗迹。至今流传三月三拜庙、九月九祭祖的习俗,八方信众到盘古庙、盘古祖殿朝山拜祖,祭祀祖先,焚香还愿,善男信女们虔诚表达对人类创世鼻祖的感恩之情和永远怀念。

(三)民俗遗风与祭祀盘古

清代康熙年间编修的《桐柏县志》说“此地有古君子之风”。在桐柏,约定成俗的生活习俗中保留了大量古老的遗风遗俗。据耄耋老人讲,这些风俗都是很古的时候形成并流传下来的,多数都与盘古爷、盘古奶开辟天地传说有关。例如:

结婚扛竹杆。在桐柏山的婚俗中,嫁女送亲扛竹叶帐是当地婚俗的重要一项。抬花轿送亲要有人扛竹叶帐;骑马、坐车送亲也有人扛竹叶帐。扛竹叶帐的是新娘的弟弟或叔伯弟弟,所扛竹杆有根有梢,只把中间枝杈修光,挂上水红帐子,称竹叶帐。究其根由,还是盘古老祖先留下来的。当初盘古爷盘古奶用竹子当扫把扫泥人,延续至今人们还效仿盘古爷,想要子孙满堂,就离不了竹子,竹子谐足子呀。于是,扛竹叶帐送亲是满足人们求子欲望的风俗。

结婚抢尿罐。在桐柏当地婚俗中,花轿一到,小孩们赶忙去抢尿罐。里边有花生、栗子、枣和红鸡蛋。人们说,吃花生盼新娘花花搭搭地生,栗子是婚后要顺利生子,枣就是早生,红鸡蛋也是图个吉利。在人们淳朴的意识中以为蛋生万物,蛋生福气,这是古老遗俗之遗存。

门头挂太极。在桐柏山民俗中,流行在门头上挂太极图或挂镜子。太极图里的阴阳鱼与人祖有关,表示阴阳结合才有人世,是原始思维的反映,也是生物进化论的体现。表达人们祈求人祖庇护,驱邪扶正,家人安宁。

玩狮子吞小孩。在盘古神话中,石狮子张开大嘴,吞进盘古兄妹,躲过了天塌地陷的大灾大难。现在桐柏山区还有玩狮子吞小孩的表演,说的是被狮子吞过的小孩可祛邪免灾。

正月十五玩龙灯。在桐柏山区许多村庄都有正月十五玩龙灯的习俗。原来,传说有一年正月初七,上神见人间敬奉太少,就派火龙化成一老汉,来人间烧掉一万户人家。他不忍心,在梁头上躲了三年。违旨要遭罚,盘古爷给他托梦,说是烧万家,只烧一户姓万的人家就应上万户了。盘古又给一户姓万的人托梦让他挪家俱,再让千家万户点上灯火,瞒过上神,救了百姓。于是,每年正月十五玩龙灯就形成当地民间风俗。

石狮子把门。传说中,狮子曾救盘古兄妹于洪水泡天之时,狮子便被人们视为消灾祛邪的圣物,所以,多少年来当地人们一直保持着在大门口安放狮子的习俗。

此外,还有天作之合、没角捏俗语的来历、锻磨匠敬盘古、夫妻通腿民俗、三月三朝山、九月九祭祖等传统习俗,都与盘古人祖有关。现在,桐柏已成为海内外华人寻根谒祖圣地。

至今,在桐柏县传承千年的皮影戏还在传唱着《盘古歌》:想当初天地未分一片混沌,盘古爷开天辟地才有如今。人称是盘古爷姐弟俩个,天意缘盘古山滚磨成亲。成亲后育儿女九州分居,同甘共苦共劳动呼风唤云。普天下众人等同是一祖,到如今干何事都该一心。当年人全能活三百往上,如今人修养好寿活百春。盘古歌当初是古人所偏,唱一代传一代莫忘根恒。

桐柏皮影戏也于2010年被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受到国家的特殊保护。这是我县又一张国家级文化名片。

大家可能知道,盘古神话根源地问题还有着“中原、南方之争”、“桐柏、泌阳之争”的说法,这个并不难解决。根据我国历史上数次民族大迁徙、大融合的史实,迁往南方的中原人把盘古神话带到那里,与当地民族文化相融合,这应当是不争的事实。上古时期中原地带出现盘古开天地的神话,盘古之后有三皇五帝,赓续其事的是夏、商、周、秦、汉、晋、唐等朝代,即使从大禹王建立夏朝开始算起,至唐代也有3000多年的文明史,在这数千年的历史嬗变中中原地区一直是我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这个“中心”具有文化的辐射、融合功能应当符合历史运行真相。南方少数民族畲族、瑶族、苗族等先民的图腾崇拜是“盘瓠”,他们的主体信仰是以“盘瓠”为祖,千百年来的文化融合,盘古文化、盘瓠文化发生互溶现象也是有的,但盘古文化根脉在中原、盘瓠文化根脉在南方应该是历史事实,争也无益。至于“桐柏、泌阳之争”,本是因图书抄袭事件引发的知识产权之争,却被不知实情的人误以为两县之争,如有争议也纯属两县旅游资源之争,事实上两县相邻、同处桐柏山区,应该同属一个盘古文化圈,即:桐柏山盘古文化圈或者叫中原盘古神话核心区,这是客观存在,而非主观臆断。未完待续……

以上就是小编为您分享《淮源文化是桐柏文化旅游之魂》的全部内容,更多有关阿根廷华人最新消息、新闻,请多多关注华人头条频道。您还可以下载我们的手机APP,每天个性化推荐你想要看的华人资讯!
免责申明

1、本站(网址:52hrtt.com)为用户提供信息存储空间等服务,用户保证对发布的内容享有著作权或已取得合法授权,不会侵犯任何第三方的合法权益。

2、刊载的文章由平台用户所有权归属原作者,不代表同意原文章作者的观点和立场。

3、因平台信息海量,无法杜绝所有侵权行为,如有侵权烦请联系我们(福建可比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邮箱:hrtt@52hrtt.com),以便及时删除。

举报收藏
评论 (0条)
您需要登录后才能评论,点击此处进行登录。
登录后评论

下载华人头条

关于我们

© 2022 华人头条

服务热线 : 0591-83771172

福建可比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ICP许可证号 闽ICP备10203582号

闽公网安备35010202000536号

直播备案号 闽ILS备201708250005

举报热线:0591-83771172

举报邮箱:hrtt@52hrtt.com

免责声明

1、本站(网址:52hrtt.com)为用户提供信息存储空间等服务,用户保证对发布的内容享有著作权或已取得合法授权,不会侵犯任何第三方的合法权益。
2、刊载的文章由平台用户所有权归属原作者,不代表同意原文章作者的观点和立场。
3、因平台信息海量,无法杜绝所有侵权行为,如有侵权烦请联系我们(福建可比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邮箱:hrtt@52hrtt.com),以便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