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5-15 11:10 阅读量:5k+
华人号:侨园杂志社铁岭朝鲜族面具舞表演场面
朝鲜族能歌善舞,其中“朝鲜族农乐舞”——一种融音乐、舞蹈、演唱为一体的综合性的民族民间艺术,进入非遗的名录体系中。“农乐舞”俗称“农乐”,是朝鲜族人民在长期的社会生产和生活中创造和传承下来的一种包容性较强,在岁时仪式和节庆活动中展现的民间舞蹈表演艺术,多流传于东北三省朝鲜族聚居地,主要由手鼓舞、长鼓舞、圆鼓舞、假面舞、象帽舞等组成。铁岭朝鲜族面具舞是朝鲜族传统舞蹈的一种,是表演者利用面具把面部或头部蒙住之后,扮演另一个人物或动物的舞蹈形式。后来,面具舞与人民大众的生活结合在一起,成为农耕社会祈盼丰收、举行庆典仪式的民族特色舞蹈。2006年,朝鲜族农乐舞(面具舞)入选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民族与地域文化交融相生的舞蹈形式
朝鲜族面具舞的历史可追溯到古朝鲜时代春播秋收时的祭天仪式中的“踩地神”。据史书记载,古代朝鲜族“常以四月初八和五月端午祭鬼神,歌舞饮酒,尽夜无休,数十人俱起相随踏地,昂首顿足,相应节奏”,或是在大道旁和空地上搭临时舞台,以跳农乐舞中“小场”表演舞剧或哑剧等形式表演面具舞。古时候,人们认为面对天灾和邪恶,只能用更凶狠强大的怪兽来应付,所以祭祀仪式中的面具大多数是猛兽、怪魔的面相。
流传在辽宁地区的面具舞,传承于辽北的铁岭、开原、调兵山、昌图等地。根据《铁岭县志》记载,朝鲜族最早在铁岭居住是明朝万历年间或清朝初年,与东北其他地区相比早一些(东北地区朝鲜族居住史一般为200年),已有400多年的历史。管辖内的铁岭县腰堡镇友谊村和清河区杨木林子镇新兴村等地是比较大的朝鲜族独立村,尤其是腰堡镇友谊村内居住朝鲜族600余户,人口近2000人,在全国也是屈指可数的朝鲜族大村。独特的地理环境和生活环境构成了朝鲜族面具舞这一独特的传统民间文化艺术形态生存和传承的特殊环境。
传承人李永浩
面具舞是朝鲜族民间舞蹈中最具戏剧色彩,最能体现平民百姓喜怒哀乐生活经历的民间艺术。在面具舞表演中,人物的面部表情和扮相具体是由面具的“面相”决定的。
面具舞表现的人物不仅仅是鬼神,也有慈眉善目、笑容可掬的老人,如花似玉的姑娘和憨厚善良的小伙子。也可以轻而易举地男扮女装或女扮男装,还可以一人同时扮演男女角色(一前一后)或善丑角色等反差较大的人物形象。铁岭朝鲜族面具舞最主要的面具有《檀君神话》中的人物日神面具、月亮神面具、风伯(风神)面具、雨师(雨神)面具、云师(云神)面具、福神面具、土地神面具,还有女神女娲面具,以及专管人丁兴旺的生育之神——三神婆(遂神)面具等。在面具的色彩处理上,深色、对比色的大量运用,使舞蹈具有更强烈的艺术效果。
群舞与个体相融合的表现形式
面具舞在宽敞的场地进行,男女老少皆可参加。每次参加表演的有几十人,场面热烈,阵容庞大。表演开始,朝鲜族女演员身着传统民族服装,在欢快的朝鲜族乐曲声中踏着“打令长短”(朝鲜族农乐舞节奏的一种),围绕“农者天下之大本”的大旗翩翩而舞。稍许,音乐转慢,手拿小鼓的女演员以“古格里长短”(朝鲜族农乐舞节奏的一种)节奏舒缓地表现劳动的场面。这一段舞蹈是全舞的铺垫,表达劳动的喜悦之情。
铁岭朝鲜族面具舞表演场面 吴致鸫摄影
随后便是面具舞的核心部分。随着长鼓等“它器”的古朴、坚实、沉着的节奏,头戴各种面具的男女演员在人群中跳出,表演“亮面”“转面”“摆面”,运用跳步、鹤步等舞姿和技巧,以其观、逗、跳、哄、喊、踏地、顿足、拍手、旋转等动作渲染气氛,与第一部分舞蹈形成鲜明对比,使整个舞蹈气势磅礴,具有极强的艺术感染力。最后一部分是前两部分的融合再现,男女演员欢快起舞,预示着大地丰收的景象。此刻,头戴象帽的几位男演员闪亮登场,在轻快的音乐和节奏中转起象帽上五彩亮丽的飘带,展现五谷丰登、人欢马跃、群情激昂的热烈场面,把情绪再一次推向高潮,高昂的锣鼓声,给观众留下无限的回味。
无论是独立的面具舞或面具舞剧,舞蹈动作和曲调等方面都不受特定的规定和限制,可以根据剧情和舞蹈场面的具体需要自由安排。
规范与即兴相结合的动作风格
每个民族的舞蹈语言都源于地理环境和生活方式、生产条件、民族性格、民族趣味、民俗习惯等主客观条件影响。朝鲜族特别喜欢白鹤,舞蹈中有不少白鹤飞天、白鹤迈步的舞蹈语汇,讲求“静”和“动”相结合,内在律动和外在节奏相结合,直线美和曲线美相统一。从表面上看,长于流畅柔和、外柔内忍、富于曲线美,动作过程流水般自然。在律动中讲究呼吸的作用,做到呼吸与节奏、韵律紧密相连。手势动作多于下半身和腿部动作,技巧中“转”的动作多于跳跃动作。朝鲜族面具舞的优雅、柔和、细腻、典雅、雄壮等舞蹈语言,赖于多姿多态的手势动作。
面具舞的舞蹈动作既是规范的,又是即兴的。规范指的是群舞时整齐划一的动作;即兴指的是表演者情绪高涨时,演员们会无拘无束展露舞姿。有时舞姿夸张大方,动作幅度大一些;有时也在民族打令曲的旋律中用手部、手臂、腿部、肩部、颈部以及挥动长衫袖子翩翩起舞,根据“舞”和剧情的需要,时缓时快;有时也会配合舞蹈剧情的需要,安排劳动动作和狩猎射箭等动作,充满生活气息,使观众情不自禁地与演员起舞,表演现场气氛特别活跃。
表演与互动相统一的演出特点
面具舞在长期的艺术实践中,根据当地民俗、习惯、爱好等特点,逐步自然形成了自身的舞蹈艺术风格,其表演特点可以用“戏剧性、讽刺性、幽默感、互动性、灵活性”来概括。
戏剧性是指面具舞虽然是舞蹈,却富有故事情节和戏剧性,以舞蹈为主要表现形式,反映某一段故事和某一个主题,在这个意义上朝鲜族面具舞也是舞剧。
面具舞利用假面具所拥有的隐蔽性、象征性、典型性、表现性,讽刺旧社会统治阶级的腐败堕落和破戒僧人的虚伪本性,揭发讽刺各种丑恶现象,同时也使面具舞具有多重性。讽刺的同时不乏幽默,让观众在笑声中观看节目,在笑声之后悟出道理。
面具舞深受朝鲜族群众喜欢的主要原因在于它有较强的互动性。朝鲜族不仅把参加文化活动当作一种乐趣,更看作是表现自我的一种机会。因此,大家都愿意参与文艺活动,在适当的时机投入表演之中。参加表演的演员常以独特的幽默语言和舞蹈动作调动大家的情绪和互动性,使观众情不自禁地参与演出,尽情欢舞。
面具舞不受人员限制,在表演技巧和手段上也具有灵活性,如在语言表达技巧方面,面具舞的舞者在表演过程中还有对白台词表演。面具舞的对白台词主要类似于幽默诙谐的相声小段,在“舞剧”中起到交代故事情节和刻画人物性格以及调节气氛的作用。根据剧情需要,台词对白可以安排地方方言,使观众听后感到亲切、幽默、自然、大方。在唱曲唱法方面,不是简单随意的“唱”,而是要结合“舞剧”的剧情,还要唱出传统的朝鲜族场打令。朝鲜族的场打令是根据朝鲜族的民间打令曲调演唱的比较长的歌曲,演唱者要唱出介绍剧情内容的歌词。场打令的歌词除了固定歌词,还有根据剧情和现场场面以及演唱者的生活经验和阅历,唱出人生教训和人生格言的内容。
铁岭朝鲜族面具舞在原有的地方文化基础上,在与外来文化的交流和各民族民间舞蹈艺术的融合、交流、发展过程中,促进了民族民间艺术的进一步繁荣,也逐渐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舞蹈艺术风格。
来源:《侨园》杂志2025年第4期(总第288期)
1、本站(网址:52hrtt.com)为用户提供信息存储空间等服务,用户保证对发布的内容享有著作权或已取得合法授权,不会侵犯任何第三方的合法权益。
2、刊载的文章由平台用户所有权归属原作者,不代表同意原文章作者的观点和立场。
3、因平台信息海量,无法杜绝所有侵权行为,如有侵权烦请联系我们(福建可比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邮箱:hrtt@52hrtt.com),以便及时删除。
© 2022 华人头条
服务热线 : 0591-83771172
福建可比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直播备案号 闽ILS备201708250005
举报热线:0591-83771172
举报邮箱:hrtt@52hrtt.com
1、本站(网址:52hrtt.com)为用户提供信息存储空间等服务,用户保证对发布的内容享有著作权或已取得合法授权,不会侵犯任何第三方的合法权益。
2、刊载的文章由平台用户所有权归属原作者,不代表同意原文章作者的观点和立场。
3、因平台信息海量,无法杜绝所有侵权行为,如有侵权烦请联系我们(福建可比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邮箱:hrtt@52hrtt.com),以便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