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人号

登录更多 下载App

舞与剧之间:如何“跳”出好故事

2025-05-28 05:35 阅读量:6万+

华人号:光明网

  作者:刘冰(中央戏剧学院中国戏剧文化发展战略研究中心科研助理、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会员)

  作为舞蹈与戏剧的融合体,舞剧既要能“舞”,也要有戏。然而,舞蹈与戏剧在艺术本质上并不天然契合——舞蹈偏于抽象、抒情与感性,依赖动作与节奏传递情绪;而戏剧则重于具象、叙事与理性,强调人物、情节与因果关系。当它们被纳入同一结构,创作者就不得不面临这样的问题:舞太多,剧不清,观众只能借助节目册和字幕等说明文本来拼接剧情线索;而当叙事成为主导,舞蹈又有被简化为剧情“传话筒”的风险,失去身体语言本应具备的自由性与诗性流动。如何在身体行动与叙事推动之间建立有效的“翻译”机制,以实现舞与剧之间的动态平衡,是当前舞剧创作的核心命题之一。

《沉沉的厝里情》剧照

  文本、视觉与舞蹈是构成舞剧的三个维度

  文本、视觉与舞蹈是构成舞剧的三个维度,其中蕴藏着舞剧的叙事路径与美学逻辑。只有这三者协同,才能让舞剧成为一种兼具叙事与审美张力的现代舞台艺术。

  文本(或故事),往往是观众进入舞剧世界的第一个通道。对于一部没有台词的作品来说,文本的“可识别性”至关重要,它能降低理解门槛,也能为舞蹈的抽象表现创造承载空间。近年来的许多出圈作品,无论是取材自古典文学的《红楼梦》《李白》,还是立足红色题材的《永不消逝的电波》,都选择了观众熟悉的叙事资源作为创作基础。这种“已知”的故事框架,使得舞蹈可以不再承担“讲清楚”的任务,而是集中力量去表达人物的心理与命运的暗流。这也正是舞剧最独特的优势之一:它不是“讲”一个故事,而是通过身体,把故事转化为感受,传递给观众。文本在舞剧中不是剧情的纲要,而是情绪的引线,为“剧”的讲述提供最大程度的开放性与包容度,为“舞”的表达预留出更为自由的空间。

  视觉作为叙事的另一语言,使得舞剧在“看”与“懂”之间建立起情感的桥梁,也为‘舞’与‘剧’之间的互译提供了形象而流动的中介。现代舞剧的剧场不再是镜框式的容器,而是一个可以变形、呼吸、感知联动的场域。舞台设计不仅承担美学功能,更具有结构性,在某种程度上,它可以决定故事的展开方式,人物的出场逻辑,以及情绪的流动节奏。舞台空间自身会说话,灯光调度制造节奏,影像甚至介入结构,成为情感和思想的外化手段。《只此青绿》之所以令人难忘,正因为它用水墨意境构建了整部作品的情绪氛围,“千里江山图”不仅是文化背景,更是舞台空间本身。主创团队将研墨、铺纸等绘画细节提炼为舞蹈动作,空间布景与身体运动紧密编织,让观众仿佛步入一幅缓慢铺展的画卷。这种“意境型叙事”不依赖情节推进,更多的是引导观众在视觉中自我“补全”意义。同样,闽南风情的《沉沉的厝里情》结尾处,舞台上闽南古厝院墙的缓慢位移,隐喻主人公人生记忆的重组与回望,场景空间的变化即是叙事结构的变化。

  尽管文本与视觉为舞剧提供了理解与沉浸的路径,真正赋予舞剧独特艺术气质的,仍然是舞蹈本身,它是舞剧叙事中最具现场能量与审美张力的表达系统。过去我们常说舞剧“拙于叙事”,问题的关键在于是否能找到适配的叙事语法。随着身体语言的不断发展,越来越多作品开始用动作关系、动态节奏与空间走位描绘人物心理与情感轨迹。其中,不是人物被交代清楚了,而是他被观众读懂了。如《李白》中,舞者在“月下独舞”中所传达的孤独、浪漫与挣扎,几乎不需要任何剧情背景,就能成为观众的情感共振点。而《沙湾往事》则通过身体动态的反复纠缠逐层递进,人物的情感、牺牲、挣扎都在动作关系中得到清晰呈现。这些作品的成功,不是靠“看懂”,而是靠“感通”,始终保持着舞蹈语言的主导地位,以舞蹈的感召力赋予舞剧魅力。

《沙湾往事》剧照

  提升题材现实观照度,拓宽与观众的共情路径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创作者意识到,舞剧不仅是舞蹈艺术的延伸,更是融合身体、视觉与叙事的剧场表达,应运用一种可供现代观众共鸣的复合型叙事方式。舞剧创作者们不再仅以编舞为核心,而是从“讲述什么”与“如何讲述”两个层面,重新思考舞剧的构成方式。

  拓展题材,让舞剧进入更加丰富的现实语境。从传统历史人物、红色记忆、非遗到都市生活、青春叙事、女性成长……舞剧创作者不再局限于经典文本,而是转向更具当代性与个体感的叙事资源。这种打开边界的创作策略,不仅增强了作品的现实观照力,也拓宽了观众的共情路径。如广州歌舞剧院创排的《醒·狮》,并非泛泛地“弘扬民族精神”这一宏大主题,而是通过两个少年艺人的成长与觉醒,将“南狮舞”这一程式化的民间舞语汇转化为身体经验与时代记忆的共鸣。其中,历史不再是一种被告知的情节背景,而是被动作唤起的情绪氛围。

  与题材拓展相辅相成的是舞剧语言系统的多样化构建。在身体表达上,当下舞剧向着多舞种交织、多媒介融合的方向发展。民间舞的丰富、古典舞的婉约、现代舞的张力、街舞的动律,甚至戏曲元素也被越来越多地融合进舞剧之中。这不仅是风格的杂糅,更是一种叙事语法的重组:不同舞种的动作逻辑与节奏机制在结构上形成互补,赋予舞剧更具层次的表达空间。《醒·狮》中,南拳、英歌、鼓阵等民间舞蹈形式被系统化地嵌入舞剧结构,成为推动剧情、塑造人物、激发情感的关键节点,而非元素拼贴。当舞蹈超越了表演段落的装饰性功能,成为情绪“事件”的发生机制,观众不再只是看动作,更在动作中感知意义。这种情感激发的机制,正是舞剧区别于文学与影视等其他叙事形式的独特之处。

《醒·狮》剧照

  应引领大众审美、寻找契合媒介传播的新方式

  近年来,舞剧经历了从小众艺术形式逐步走入大众视野的过程,很多作品甚至一跃成为演出市场的现象级“爆款”。当舞剧逐渐突破小众艺术的圈层边界走向大众,也意味着它必须为不同背景的观众提供多重切入点。

  创作者应看到当下舞剧观众的多样化需求。有的观众希望看到故事清晰、动作漂亮的舞剧,期待舞剧讲好一个完整的故事。有的观众更在意舞蹈本身的意境与美感,对他们来说,舞蹈的动作设计、情感表达远比剧情本身重要。而随着短视频平台的兴起,很多年轻观众是通过某一热门舞段“入坑”的,他们则更习惯于碎片化、场景化的美学体验。与此同时,专业观众的目光则更为严苛。舞者、评论人及艺术院校的专业群体,关注的焦点早已超越故事本身,更在意舞蹈语言和艺术语境的深层共振。

  舞剧当然不能只是为“懂舞”的专业观众而作,更需要回应大众审美习惯、媒介传播路径和文化消费心理。一些舞剧选择以字幕、投影甚至片头视频等方式进行背景信息的铺垫和解释,用现代剧场技术为表意开辟了新的可能。但是,外置叙事虽能迅速提供情节线索,却也容易削弱舞蹈语言的主导性表达。面对观众,创作者必须在抒情与叙事、抽象与具象、身体与文本之间灵活游走,在参照已有欣赏习惯的同时,主动引导观众进入舞蹈的审美逻辑。毕竟,舞蹈艺术的审美教育功能之一,便是通过不断呈现富有层次、节奏与情绪张力的身体叙事,让观众读懂动作、倾听身体。

  舞蹈没有台词,却充满情绪;没有对白,却自成节奏。其实,舞剧讲好故事的关键,并不在于是否完整讲清楚所有情节,而在于是否建立起一种属于自身的叙事结构与表达策略。通过身体、空间和视觉等多重语言,达成情绪传递与思想沟通的共振。舞剧真正擅长讲述的,是升腾于身体之中的故事,是从动作中流淌出的情绪,是在视觉节奏中暗藏的情感线索。舞剧创作应该摆脱“像不像剧”的外在评判框架,转而在“舞”与“剧”的动态关系中,探索属于自身的叙事逻辑与艺术语法。

  优秀的舞剧作品不一定能令观众看懂所有的情节,但一定可以让观众看得见美、看得见情感与身体的力量,看得到作品在自己内心世界的投射。真正的艺术,正是通过激发观众的感知力、想象力与思考力而得以最终完成的。

  《光明日报》(2025年05月28日 16版)

 
以上就是小编为您分享《舞与剧之间:如何“跳”出好故事》的全部内容,更多有关泰国华人最新消息、新闻,请多多关注华人头条娱乐频道。您还可以下载我们的手机APP,每天个性化推荐你想要看的华人资讯!
免责申明

1、本站(网址:52hrtt.com)为用户提供信息存储空间等服务,用户保证对发布的内容享有著作权或已取得合法授权,不会侵犯任何第三方的合法权益。

2、刊载的文章由平台用户所有权归属原作者,不代表同意原文章作者的观点和立场。

3、因平台信息海量,无法杜绝所有侵权行为,如有侵权烦请联系我们(福建可比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邮箱:hrtt@52hrtt.com),以便及时删除。

举报收藏
评论 (0条)
您需要登录后才能评论,点击此处进行登录。
登录后评论

下载华人头条

关于我们

© 2022 华人头条

服务热线 : 0591-83771172

福建可比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ICP许可证号 闽ICP备10203582号

闽公网安备35010202000536号

直播备案号 闽ILS备201708250005

举报热线:0591-83771172

举报邮箱:hrtt@52hrtt.com

免责声明

1、本站(网址:52hrtt.com)为用户提供信息存储空间等服务,用户保证对发布的内容享有著作权或已取得合法授权,不会侵犯任何第三方的合法权益。
2、刊载的文章由平台用户所有权归属原作者,不代表同意原文章作者的观点和立场。
3、因平台信息海量,无法杜绝所有侵权行为,如有侵权烦请联系我们(福建可比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邮箱:hrtt@52hrtt.com),以便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