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人号

登录更多 下载App

讀懂廣州·粵韻丨雲山珠水盡入詩懷 雄直氣韻傳承千載

2025-05-12 14:56 阅读量:4k+

华人号:蓮花時報

廣州,一座詩性馥鬱之城,以多彩的自然美景與人文風情,成為歷代詩歌頌讚的對象,也聚集了許多詩人。根據文獻記載,廣州詩詞自漢而始,唐宋而勃,明清為興,當代為盛,佳作迭出,人才璀璨,見證了廣州城市發展,書寫了南北文化融合歷程。歷經數千年傳承發展,廣州詩詞文化融入城市肌理,厚植民間,一花一草、一事一物,皆能激發詩人靈感。2025年4月,廣州被中國詩歌學會授予第一個「中國詩詞之城」榮譽。

詩詞之源

廣州詩詞文化悠久綿長見證南北中外文化融合

悠悠古音,詩詞傳情;吟詩作賦,妙筆生花。 4月20日,連續舉辦多年的廣州詩詞大會詩詞競技決賽在粵劇藝術博物館舉行。廣州詩歌文化源遠流長,有「嶺表騷壇,別闢蹊徑,既承中原統緒,亦注百粵宗風」之譽。然唐宋以前,文獻散佚,嶺南詩歌流傳較少。最早的嶺南詩人是漢初廣州人張買,只可惜其詩作未有留存。而東漢廣州人楊孚,是有「人證物證」的最早的嶺南詩人,被屈大均尊為「粵詩之祖」。

4月20日,2025廣州詩詞大會詩詞競技決賽現場

東漢楊孚開粵詩先河劉刪詠瀑早李白百載

廣州下渡村東約一巷的楊孚井,相傳是楊宅後花園的水井,靜靜訴說著嶺南詩脈的起源。西元77年,楊孚入朝參與「賢良對策」,被授予議郎,成為皇帝近臣。其時,番禺(今廣州)作為南方商品集散地,海外珍寶雲集,中原人卻誤認這些珍寶產自嶺南。楊孚撰寫《南裔異物誌》(《異物誌》),系統介紹嶺南動植物,以正本清源。

楊孚畫像(資料圖片)

《異物誌》採用四言「讚」體,有《詩經》遺風。中山大學教授陳永認為,楊孚的「讚」是一種用於讚美和評論的文體,其中四言讚語優美生動。如描寫榕樹「榕樹棲棲,長與少殊。高出林表,廣蔭原丘。孰知初生,葛蔂之儔」,描繪鷓鴣「鳥象雌雄,自名鷓鴣。其志懷南,不思北徂」。屈大均稱「贊亦詩之流」,楊孚為「粵詩之祖」。在漢代,嶺南語音與中原差距較大,楊孚成功將中原雅言與嶺南風物融合。

廣州詩詞在南北文化交融中漸成氣象。楊孚之後,中原南下的吳隱之,為廣州留下名傳千古的《酌貪泉》:「古人雲此水,一慚懷千金。試使夷齊飲,終當不易心。」寓意貪與廉取決於人的精神境界,與是否飲用貪泉無關,成為廣州詩詞史上的佳話。

南朝陳時,廣州才子劉刪被南遷名士徐伯陽譽為「嶺左奇才」。徐伯陽力薦劉刪,劉刪走進中原,與江南名士切磋詩藝,賦詩水準大大提升。劉刪隨徐伯陽遊覽廬山時,登高賦詩,「野煙出爐上,山花落鏡前。危梁取大壑,瀑布掛中天」,成為歷史上首個詩詠廬山瀑布的佳作,比李白「飛流直下三千尺」早160餘年。只是劉刪詩作多已散佚,傳世佳作僅9首。

如今,楊孚井旁的葛藤已化作參天榕蔭,吳隱之所描述的貪泉成為打卡景點,劉刪詠瀑的迴聲仍在廬山激盪。這些湮沒在時光裡的嶺南詩魂,滋養著嶺南詩人,為後世孕育新的澎湃。

「楊孚井」今景(資料圖)

張九齡開派韓蘇留墨唐宋嶺南詩人出名​​家

唐代,詩賦取士的科舉制度推動我國詩歌空前繁榮。唐宋時期,嶺南地區湧現出許多傑出詩人,他們創作出大量傳世佳作,與眾多外來文學巨匠一道,推動了嶺南詩詞的蓬勃發展。

唐玄宗初年,粵北山區的張九齡,憑藉卓越的才學,進士及第,官至丞相。他賢明正直,也是一位傑出的詩人。張九齡的詩歌創作繼承漢、魏風骨,倡導革新,其《感遇》系列格調清新淡遠,情致深長,開清淡一派,一掃六朝浮華之風。「蘭葉春葳蕤,桂華秋皎潔」詠物寄懷,「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寫盡人間相思,清代姚鼐讚譽其作品「是五律中《離騷》」。張九齡深遠影響了王維、孟浩然、韋應物等詩詞大家,堪稱嶺南詩派的開山鼻祖。

張九齡畫像(資料圖)

唐宋時期,嶺南成為中原詩人南遷之地,韓愈、王昌齡、周敦頤、蘇遼等文豪都曾到過嶺南,留下許多詩篇。唐元與十四年(819年),韓愈被貶潮州,剛出京城,在藍關與侄兒韓湘揮舞訣別,寫下千古絕唱「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貶潮州路八千」。途經廣州時,他在增江舟渡上又以「茫然失所詣,無路何能還」,寫出了當時徬徨悲壯的心情。但在廣州南海神廟,韓愈留下的《南海神廣利王廟碑》,以雄健文風錒刻嶺南文脈,被譽為「廣州第一唐碑」。與韓癒的沈鬱不同,蘇遼晚年兩度與廣州結緣,遊覽白雲山、南海神廟、六榕寺等名勝古蹟,創作了《發廣州》《廣州蒲澗寺》《南海浴日亭》等名作。

蘇遼畫像(資料圖)

嶺南風土催生了宋代餘靖、崔與之等嶺南名家,以及明清陳獻章、屈大均等雄直詩風代表人物。他們筆觸蒼勁,詩情澎湃,終使嶺南詩派自成一派,以獨特風骨,在中華詩詞畫卷中增添筆墨。特別是明代孫蕡,承張九齡遺風,開創南園詩社,為後世開創新局。

南園詩社承啟數百年明清嶺南詩詞成一派

唐宋時期嶺南尚未形成詩人群體,至明代迎來轉折。在經術取士、詩賦式微的背景下,嶺南詩歌異軍突起。以孫蕡為首的「南園五子」於廣州創立南園詩社,力矯萎靡文風,開嶺南詩派新風。

今中山圖書館兒童館所在地,650年前是南園詩社。元朝末年,廣州城裡仍一派繁華,城南的文明門外,風光旖旎,有當年廣州的著名園林-南園。南園一側,有一道溪水蜿蜒穿過,稱為「玉帶濠」。這裡正是青年人喜歡聚會的地方。元至正十八年(1358年),孫蕡等一群20歲左右的青年人,意氣風發,常在南園聚會,以詩會友,成立詩社,稱「南園詩社」。他們年輕、時尚,所創之詩不同於中原同期的萎靡詩風,而是展現出雄直、現實主義的風格,開嶺南詩風之先。

中山圖書館少兒館內的翰墨池石雕

孫蕡、王佐、黃哲、李德、趙介五人最活躍,被譽為「南園五子」。他們主張學習漢魏,宗主三唐,延續張九齡以來的雄直詩風,又提倡獨立思考,推陳出新。其中,孫蕡尤具才情,被王夫之稱為中國詩歌史上開啟一個時代的人物。他作詩不打草稿,揮筆而成,詩作初看隨性,細品則氣象雄渾,清圓流麗。明朝內閣首輔大臣李東陽到孫蕡家中作客時,孫蕡即興作詩一首,李東陽聽後讚其為「詩中神品」。孫蕡創作的《廣州歌》更是讚頌了廣州的繁盛:「廣南富庶天下聞,四時風氣長如春。長城百雉白雲裡,城下一帶春江水。」筆意矯健,形像生動,氣勢磅礴。可惜這位廣州詩壇巨匠因藍玉案牽連早逝,詩作多散佚,僅存九卷於《四庫總目》。

自「南園五子」開始,越山詩社、浮丘詩社、訶林詩社、西園詩社等眾多詩社相繼湧現,聲名遠揚。歷經明代「南園後五先生」「南園十二子」至清代「嶺南三大家」「粵東七才子」等代代傳承,「嶺南詩派」繁盛時期達數百年。有學者認為,廣州的詩歌勝地應在南園,這裡凝聚著廣州的精氣神。

清末民初,嶺南詩詞在中西文化融合中轉型。黃節、廖仲愷、蘇曼殊等詩人,或為維新思想家,或為民族革命家,大多有海外生活經歷,他們的詩歌充滿變革激情與戰鬥精神,在中國詩壇佔據重要地位。中山大學教授彭玉平表示,廣州的歷史,幾乎就是一部用詩詞寫就的歷史,這片土地既孕育詩人的靈感,也撫慰他們的靈魂。

「玉帶濠」今景

詩詞之美

雲山珠水海絲風千年古城美如詩

廣州地處中國南方,四季溫潤,三江交匯,既有優越的自然條件,又有悠久綿長的歷史文化,物產豐富,風光秀麗,人文薈萃,交相輝映,描摹出「六脈皆通海,青山半入城」的城市美景。在詩人筆下,廣州雲山珠水之風物、海絲商貿之繁盛、敢為人先之品質,凝聚成輝煌璀璨的詩詞文化,代代傳承。

嶺南山水激蕩詩懷雁聲漁火皆成雅調

唐代嶺南詩人張九齡有眾多詩篇贊廣州風物之美。正如《全粵詩》序言所說:「迨唐代張曲江開文獻之宗,舉風雅之旗,接中土之天聲,攬嶺表之芳潤。於是雲山珠水,盡入詩懷,雁聲漁火,都成雅調。」但鮮為人知的是,在張九齡之前,第一次用主流文學之代的聖暌之神。這位中原詩人曾官至宰相,後因避侯景之亂,流寓廣州十幾年,寄身心於嶺南山水之中,留下100多首讚頌嶺南山水的詩作,居當時詩人之首。

西元555年,江總沿北江一路南下廣州,途經貞女峽時,但見兩岸瀑布飛瀉,轟響如雷,如持彩練當空舞。江總大為震撼,寫下了有史以來第一首吟詠北江流域的詩賦《貞女峽賦》:「倦辛苦於嶺表,遂沈淪於海外。跡飄揺於轉蓬,情繚繞於懸旆。」在廣州期間,一個秋日傍晚,江河總登上廣州城,迎面清霞風徐引面。遠處江畔叢樹鬱鬱蔥蔥,山間雲煙裊裊,這分明是一塊詩意之地。遂即寫下《秋日登廣州城南樓詩》,為廣州詩詞之城留下精彩的一筆。 「秋城韻晚笛,危榭引清風。遠氣疑埋劍,驚禽似避弓。」全詩以歡欣起,感情隨物自然流轉,讀之令人盪氣迴腸。

在廣州山水間,江總找回人生的熱情。類似這種人與自然相互成就的,還有蘇遼、文天祥等。北宋紹聖元年(1094年),被貶諦惠州的蘇遼,攜帶家眷第一次來到廣州,在短短的時間裡,為廣州詩詞文化留下精彩的一筆,也為他自己的文學人生留下精彩的一筆。在此次南行之前,蘇遼曾給浙江名士陳舜俞寫了一封信,「萬裡飄蓬未得歸,目斷滄浪淚如洗。」此時的蘇遼,心情頗為低落。但翻越大庾嶺,進入嶺南後,他發現這裡的景物與中原迥異,鬱悶也一掃而空。途經廣州時,蘇遼夜宿南海神廟附近的海光寺。旁邊的章丘崗上有一座浴日亭,是古代觀賞海上日出的最佳打卡點之一。一日清晨,蘇東坡登上章丘岡看海亭,太陽還沒升起,海面上就已有數道像劍氣一樣的金光直插天際,若隱若現的光芒一直照射到海灣,氣勢磅礴,充滿生機。蘇東坡揮毫寫下《南海浴日亭》:「劍氣崢嶸夜插天,瑞光明滅到黃灣。坐看暘谷浮金暈,遙想錢塘湧雪山。已覺蒼涼蘇病骨,更煩沆瀣因陰顏。忽驚鳥動行人起,飛上千景

蘇東坡《南海浴日亭》(局部)

文天祥也是如此,這位南宋名臣在崖山戰敗後,被帶至廣州,看到沿路山水風物,寫下《南海》一首,表達了從剛開始「朅來南海上,人死亂如麻」到「男子千年志,吾生未有涯」的心情轉變。

雲山珠水之美,在自然之美,在人文之美。那一首首或感嘆自然,或藉景言志的詩篇,不斷凝聚成厚重的廣州詩詞文化。

氣脈雄如此由來是廣州湯顯祖「走廣」詠商都

當多數文人沉醉於嶺南山水時,明代文學巨匠湯顯祖,不是廣州人,卻以筆墨描摹商埠,將廣州千年商都的繁華氣象,凝練成不朽的詩詞之美。品讀湯顯祖後期的詩作,猶如讀一部廣州商貿風情錄。

明萬歷十九年(1591年)秋,被貶徐聞的湯顯祖從江南動身下嶺南,同蘇遼一樣,一路悲戚。但行至梅嶺後,突然被南國的蓬勃生機震撼,縱情山水,詩興大發,留下30多首詩作。當時,廣州海外貿易繁榮,湯顯祖曾主管過外貿工作。因此,他特意繞道廣州,在此逗留了20多天。其間正值廣州「定期市」(明代每年兩次準允外商到廣州貿易),湯顯祖目睹了「洋商夷舶,商賈雲集」的盛景,讚歎不已。這位文學巨匠拋開傳統山水意象,揮之不去寫下「臨江喧萬井,立地湧千艘」的絕句,氣勢雄渾,道出廣州海上絲綢之路貿易之磅礴。

廣州的這場商貿盛宴,最後澆灌出《牡丹亭》中嶺南才子柳夢梅的形象。當主角面向大海吟出「越王台上海連天,可是鵬程便」時,分明映照著湯顯祖在廣州碼頭見證的傳奇--那些揚帆出海的商賈,何嘗不是在驚濤中尋覓鵬程的追夢人?從「瘴癘之地」到「雄踞海畔」,穿越了無數繁華的城市、港口,中外商賈、傳教士行居其間,富甲一方,如夢似幻,恰似珠江潮水沖開中原士大夫的偏見,為千年商都刻下最有詩意的標記。

如果說湯顯祖的「雄」更多在於廣州商貿的氣勢,而後人對清代十三行的描摹則更為具體。明末清初廣東著名詩人屈大均就在《廣州竹枝詞》中寫道:「五絲八絲廣緞好,銀錢堆滿十三行。」這些帶著海風鹹味的詩句,將全球商品流轉廣州的軌跡,凝練成不褪色的文化財富。那些描寫「洋船爭出」「十字門開」的詩句,不僅是貿易繁榮的紀錄,更是東西方文化的交流與融合。當「金山珠海、天子南庫」的財富傳奇在詩行間流淌時,商業活動昇華為文學藝術主題,也種下領風氣之先的文化基因。

雄直陽剛領風氣先新詩雷動生猛鮮活

廣州的詩詞裡,總有一種革新精神、陽剛之氣。張九齡創清淡之派,餘靖淨洗西昆鉛華(宋初詩壇盛行西昆體,詩人們競相追求辭藻的華美與對仗的工整),南園五子一反淺薄纖弱之風,嶺南三大家力掃復古之風……清人洪亮吉如此評價嶺南:「尚得昔賢雄直氣,嶺南猶似勝江南。」雄直陽剛、革新領先之美,正是廣州詩詞的一大特徵,也是廣州城市精神的寫照。

所謂「雄直」,說的是詩歌的境界雄偉,氣勢勁厲,音調高亢,直抒胸臆。以廣州為代表的嶺南詩詞為何以「雄直」著稱於中國詩壇?中山大學教授陳永正給出了背後緣由,他在《嶺南歷代詩選》中說,唐代之後,嶺南歷代詩人為扭轉當時頹靡的詩風,都主張溯源漢、魏,取法三唐,以雄渾勁直為宗。這些詩人往往誕生在民族危難關頭,有護家救國匡時之志,詩語自然多慷慨豪雄。而南下文士詩作也充滿雄奇險勁之氣,被嶺南詩人效法。不過,影響最大的是嶺南負山面海的地理環境,讓粵人性情豪放,富有進取精神,詩語多雄健發露,充滿生命力。到近代之後,廣州詩詞更領風氣之先。從張維屏的《三元裡》到黃遵憲的「詩界革命」,從康樑的維新詩到20世紀初的白話新詩,無不如此,從而滋養出嶺南詩壇的輝煌。嶺南傑出詩人數量之多,影響之大,在整個中國詩壇上也居於首位。

19世紀40年代,廣東人對外敵入侵進行了英勇頑強的抵抗,張維屏是最早用詩歌反映這一事件的詩人。張維屏出生於廣州書香家庭,自幼受家學薰陶,詩詞早負盛名。嘉慶年間,張維屏赴京趕考,學士翁方綱讀了他的詩後,驚呼「詩壇大敵至矣!」19世紀30年代末,張維屏在廣州築「聽松園」,本欲在山水間安享晚年,卻被林則徐打斷。當欽差大臣林則徐踏進聽松園,兩位同科進士,促膝長談,或許,就是這次長談,讓張維屏的筆鋒陡然化為利劍,寫下一篇篇充滿愛國情懷的詩篇。1841年5月,廣州三元裡村民自發抗擊外敵,這一壯觀場面被張維屏看在眼裡,於是他用激昂的筆觸寫下了《三元里》:「三元里前聲若雷,千眾萬眾同時來。

張維螢幕畫像(資料圖)

19世紀末,黃遵憲、康有為、梁啟超等一群著名詩人,延續雄直陽剛之美,主張變革,成為維新派提倡「詩界革命」的一面旗幟。特別是梁啟超以散文化句式打破格律樊籬,讓廣州成為後來中國新舊詩學交替的實驗場。 1918年,《廣東省會學生聯合會月報》發表了《暴風歌》《雪裡行軍》等6首實驗性的新詩,如春雷初動。隨後《南風》《光明》等詩刊如雨後春筍,湧現出蘇曼殊、汪兆鏑、陳少白、陳樹人等著名詩人,十年間發表新詩300餘首,為廣州詩詞文化留下最鮮活的時代註腳。

詩詞之城

厚植民間融入肌理繁花似錦滿城詩意

2017年,署名「雍平」的詩人創作了《廣州塔賦》,詩句清麗,寓意新穎,富有時代感。新中國成立後,廣州詩歌蓬勃發展,詩人們在古典詩詞和民歌的基礎上發展新詩形式,反映時代風貌,抒發羊城人民豪放的激情,傳承和弘揚剛健雄直的嶺南詩風。

朱光《廣州好》傳唱至今《群聲集》曾進哈佛圖書館

20世紀五、六十年代,廣州城市建設熱火朝天,人民生活水準、社會精神面貌發生巨大變化,人們用詩的語言讚美廣州。時任廣州市長的朱光在自序中寫道:「廣州市的一草一木,一事一物,都使我無限熱愛。我要讚美它,歌頌它。」1959年,朱光調寄《望江南》,寫下《廣州好》詩組,「廣州好,夜泛荔枝灣。擊楫飛觴驚鷥宿,啖蝦啜粥樂馀閒。月冷放歌還。」這群詩共50首,讓人百讀不厭。當時,廣州詩歌文化蓬勃發展。張永枚以《雪白的哈達》譜寫民族團結,李士非用長詩《向秀麗》禮贊英雄,關振東的《五嶺笙歌》讓嶺南詩韻傳遍大江南北。這些詩作延續了「雄直氣」的嶺南詩風,並開啟傳統詩詞的現代表達,至今仍為世人傳唱。

20世紀七、八十年代,廣州成為改革開放的前沿,詩詞文化風生水起。1982年深秋,荔灣湖畔一間老屋裡,教師張採庵將補鞋匠、商販、工人郵寄來的詩稿疊成冊,嶺南首家民間詩社——荔苑詩社就此誕生。荔苑詩社成立之初,成員達70多人。詩社最早的刊物《群聲集》,不公開徵稿,但「桃李不言,下自成蹊」,臧克家、容庚、啟功等全國知名詩人紛紛投稿。1984年至1986年,每期《群聲集》都被送入哈佛大學圖書館,讓世界學子讀到廣州的聲音。

這時期,羊城詩社、海幢詩社、廣州詩社等頗具影響力的詩社相繼成立。海幢寺的晨鐘暮鼓中,中山大學的榕蔭下,珠江畔的街巷裡,走出餘藻華、劉斯奮、陳永正、楊克、雍平等影響至今的廣州詩人。

黃禮孩為諾獎得主頒獎現代廣州與世界詩壇對話

1990年代,廣州演繹出「新廣州人」的詩意遷徙畫卷。外籍勞工、教授、企業家、工程師、學生……都用詩歌表達自己,記錄時代的聲音。 1998年,一名叫黃禮孩的詩人,寫了一首《誰跑得比閃電還快》,「人生像一次閃電一樣短/我還沒來得及悲傷/生活又催促我去奔跑」,寫出了一代年輕人的心聲,併入選《大學語文》教材。

從廣州花地大道北,拐進喜鵲路,步行約200米,便是花地灣古董城,黃禮孩的工作室就位於古董城的二樓。在眾多迷宮似的古董店中,工作室格外突出,門口張貼著各種充滿現代感的海報。 100平方公尺左右的工作室,被隔成兩部分,一邊是《詩歌與人》的編輯部,一邊是他的辦公室。說是工作室,倒更像是一座小型圖書館,三個書架佔滿房間的三面。還有各種獎杯,無聲地訴說著他與廣州詩詞的傳奇。

1975年,黃禮孩出生於廣東湛江徐聞縣下洋鎮小蘇村,少年時迷戀詩。 17歲那年,黃禮孩考上廣州藝術學校,成為他詩歌人生的轉捩點。訪談中,黃禮孩拿出一本厚厚的剪報本,一張張貼在筆記本上的泛黃報紙,記錄了他的詩歌歷程。從偏遠的鄉村,走進國際大都市,一切都是新鮮的、充滿好奇的,他的詩中也因此有了更多的城市與世界的故事,那首《誰跑得比閃電還快》就是如此。正如詩人西川所言:「這座城市的詩人始終保持著對世界的直接想像。」

如今,黃禮孩已在廣州生活了33年,早已變鄉為故鄉。在這片詩意土地上,黃禮孩喜歡做「從無到有」的事,無論是詩歌創作,或是詩詞傳播。「廣州作為國際大都市,詩歌也要有國際大師的聲音。」黃禮孩說,為此,早在2005年,他就創辦了「詩歌與人·國際詩歌獎」,搭建廣州與世界詩詞交流的橋樑。在工作室門口,一整面牆,都是關於這個獎項的海報。 2011年4月,瑞典詩人特朗斯特羅姆獲得「詩歌與人·國際詩歌獎」。半年後,特朗斯特羅姆獲得了諾貝爾文學獎。

黃禮孩(右)與瑞典詩人特朗斯特羅姆(受訪者供圖)

2018年,「詩歌與人·國際詩歌獎」得主阿多尼斯,在廣州種下一棵以「阿多尼斯」命名的桂花樹。他在詩集《桂花》中寫道:「在這個獨具特色的地方,以我的名字種下一棵桂花樹。於是,我開始在我的體內,發現一座從未發現的大陸。」這種跨文化的對話,讓今天廣州與世界詩人再次相遇。

現代詩劇還原《詩經》 圖像詩韻融入市民生活

廣州開放包容,文化多元。這片熱土上的詩詞耕耘者,自成一體,又互相包容,共同繪就詩意篇章。在廣州天河區蘇荷獨立藝術園區,記者見到了華南理工大學教授吳哲銘。這位著名的男中音歌唱家,十分迷戀經典詩詞。

「愛詩詞,源自從小的文化薰陶。」吳哲銘甫一開口,聲音中透露著美聲的醇厚。對詩詞的著迷,源自於偶然的嘗試。 1997年,剛從星海音樂學院畢業的吳哲銘,就嘗試用音樂演繹詩詞。這項成功嘗試,讓他萌發以更多古詩詞進行現代創作的念頭。 2010年,他與著名女歌唱家鄧韻一起,創立廣州鱒魚歌劇團。吳哲銘說,要做好現代創作,必須尋根探源,中國民族音樂的母語與根,就是《詩經》。鱒魚歌劇團用現代音樂藝術,還原當時的生活圖景。為此,他將作品取名為《詩經·樂圖》,一語雙關。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2014年底,渾圓沉厚的歌劇聲腔在北京國家大劇院響起時,觀眾的心頭泛起難以形容的奇妙感受。第二年,《詩經·樂圖》又登上美國卡內基音樂廳的舞台,讓世界聽到來自廣州詩詞的聲音和力量。目前,吳哲銘正在創作受眾更廣的詩劇。

吳哲銘演出照。 (受訪者供圖)

讓吳哲銘非常感慨的是,廣州開放包容的城市文化,為詩詞創作、傳播提供了肥沃的土壤。「政府很重視,民間有活力,才有了今天這種繁花似錦的詩詞文化。」吳哲銘說,有一次去爬越秀山,突然發現台階兩旁的燈箱,都變成一幅幅嶺南美畫和一首首木棉詩詞。 「木棉樹下,品讀木棉詩詞,這種意境無法用語言來形容。」

近年來,廣州順勢而為,立足本地詩詞文化底蘊,深化詩詞研究、繁榮詩詞創作、強化詩詞傳播,創造「詩意花城」。一時間,詩詞年會、詩詞大會、詩詞競賽等活動轟轟烈烈,詩走進社區,詩詞走進公園。吳哲銘所說的木棉詩詞,就是越秀公園的紅棉詩道。除了越秀公園之外,還有白雲山摩星嶺「東坡詩詞小徑」、荔灣區揚韜廣場的「詩詞廣場」等詩詞之境。

越秀公園紅棉詩道(廣州市林業及園林局供圖)

在廣州,詩詞也正成為校園文化中熠熠生輝的明珠。例如,天河區中海康城小學連續舉辦19屆校園詩書節,詩意校園煥發勃勃生機。如今,廣州已形成全民參與的詩詞文化熱潮。千年詩脈,在這片土地上薪火相傳。今年4月1日,「書香羊城」2025廣州全民閱讀活動現場,廣州正式被中國詩歌學會授予「中國詩詞之城」的榮譽,成為中國首個獲得此榮譽的城市。中國詩歌學會會長楊克表示,廣州詩歌歷史源遠流長,詩歌改革意識也走在前列,詩詞創作更厚植於民間。

廣州詩詞文化氛圍濃厚

詩詞文化融入廣州城市肌理,詩詞之美,滲透到人們的生活。詩詞之城,久久為功。

秋城韻晚笛,危榭引清風。遠氣疑埋劍,驚禽似避弓。 ——(南北朝)江總《秋日登廣州城南樓詩》

嶺表騷壇,別闢蹊徑,既承中原統緒,亦注百粵宗風。 ——引自《全粵詩》(序)

榕樹棲棲,長與少殊。高出林表,廣蔭原丘。 ——(漢)楊孚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 ——(唐)張九齡

行雲流水見真性,明月清風來故人。 ——(清)張維屏

試問嶺南應不好,卻道,此心安處是吾鄉。 ——(宋)蘇遼

廣南富廬天下聞,四時風氣長如春。長城百雉白雲裡,城下一帶春江水。 ——(明)孫蕡《廣州之歌》

洋船爭出是官商,十字門開向二洋。五絲八絲廣緞好,銀錢堆滿十三行。 ——(清)屈大均《廣州竹枝詞》

廣州好,我問白雲山。南國擎天成砥柱,松林泉唱晚霞丹。何日摘星還。 ——朱光《廣州好》

以上就是小编为您分享《讀懂廣州·粵韻丨雲山珠水盡入詩懷 雄直氣韻傳承千載》的全部内容,更多有关阿根廷华人最新消息、新闻,请多多关注华人头条频道。您还可以下载我们的手机APP,每天个性化推荐你想要看的华人资讯!
免责申明

1、本站(网址:52hrtt.com)为用户提供信息存储空间等服务,用户保证对发布的内容享有著作权或已取得合法授权,不会侵犯任何第三方的合法权益。

2、刊载的文章由平台用户所有权归属原作者,不代表同意原文章作者的观点和立场。

3、因平台信息海量,无法杜绝所有侵权行为,如有侵权烦请联系我们(福建可比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邮箱:hrtt@52hrtt.com),以便及时删除。

举报收藏
评论 (0条)
您需要登录后才能评论,点击此处进行登录。
登录后评论

下载华人头条

关于我们

© 2022 华人头条

服务热线 : 0591-83771172

福建可比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ICP许可证号 闽ICP备10203582号

闽公网安备35010202000536号

直播备案号 闽ILS备201708250005

举报热线:0591-83771172

举报邮箱:hrtt@52hrtt.com

免责声明

1、本站(网址:52hrtt.com)为用户提供信息存储空间等服务,用户保证对发布的内容享有著作权或已取得合法授权,不会侵犯任何第三方的合法权益。
2、刊载的文章由平台用户所有权归属原作者,不代表同意原文章作者的观点和立场。
3、因平台信息海量,无法杜绝所有侵权行为,如有侵权烦请联系我们(福建可比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邮箱:hrtt@52hrtt.com),以便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