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人号

登录更多 下载App

以画为舟,著名画家彭全信在岁月长河与人世山水间的探索与追求

2025-05-24 22:19 阅读量:3k+

华人号:国际湖北

(洪成、王子薇)2021年秋,一幅大型国画《三峡晨曦》在湖北省政府会务接见大厅徐徐展开。在《三峡晨曦》的绢素之上,长江正以地质纪年的刻度重新流淌——瞿塘峡的崖壁被晨光剖开横截面,裸露出奥陶纪的珊瑚化石与当代货轮的锈迹共生层。那些被霞光镀成青铜色的峰峦,褶皱里藏着楚简残片的篆刻密码。画面中的群山由东向西,青松翠柏扎根在悬崖峭壁之间,沟壑纵横,三峡古道与江水辉映,展现了人类自远古以来在这里繁衍生息的历史。

            悬挂于湖北省政府会务接见大厅的画《三峡晨曦》(画家彭全信绘画作品,版权归属作者)

晨光穿透薄雾,泼洒在瞿塘峡的峭壁上,江涛裹着历史的回响撞击观者胸膛。中国国家美术家协会上海分会副主席、山水画家彭全信抚摸着自己历时两个多月创作的《三峡晨曦》卷轴边缘的绢帛,指尖摩挲的仿佛不是丝线,而是从四川紫金山到长江三峡的迢迢来路。

国画《三峡晨曦》悬挂于湖北省政府会务接见大厅,带着长江三峡美丽大气的特色风光,带着湖北厚重的历史沉淀,每天随着省委省政府领导们一道,迎接各地来湖北的领导与嘉宾。

苦难作墨:悬崖上的生命底色

1956年寒冬,彭全信出生在四川省西充县会龙乡紫金山下一个家境贫寒的农民家庭。命运的笔锋在他童年时便蘸满悲怆:四岁时父亲意外伤残、六岁时房屋在一夜之间全部被烧毁,从此母亲担负起全家六人的生活重担,因极度贫困而日夜辛劳患上了重病。十岁那年,母亲被担架抬过六十里险峻山道求医的身影,至今难忘。“母亲的棺木合上时,两岁小弟的哭声把夕阳都撕碎了。”他闭目回忆时,手指仍在空中勾勒,像是要穿过半个世纪,留住母亲慈祥的面容。

是家乡的山水田园、秀丽风光和对母亲的炽爱,激发了九岁的彭全信拿起画笔,从此走上了一条漫长而艰辛的艺术之路。他的画作里充满了山水情结。

彭全信谈及自己走上绘画之路时娓娓道来,“为了怀念母爱,我想将母亲的容颜画出来,从此就爱上了绘画职业。1979年至1984年我开始寻师求艺。其间饱览了新疆巴音布鲁克天鹅湖的绚丽风光,在世界的艺术之路——敦煌莫高窟吸取营养,遍访河南、陕西、甘肃、湖南、广州、深圳等地的许多名山胜景。”

“压力产生动力,再穷也是靠画画来维持生存与发展。”当绘画有了一定功底之后,彭全信就会把作品拿到城里去卖。“作品的质量越来越高了,买的人也就多了。”彭全信笑着说,“勤于练习,使我画起山水画来游刃有余,半个小时就能出画。”

从农村出来后,彭全信用绘画技艺养活自己,并努力地提高绘画水平。“绘画是我的兴趣,同时也是我求生的手段,一家人的开销全都是靠我画画来的。”

由于刻苦勤奋,彭全信背着褪色的画箱考入湖北省美术学院师范绘画油画专业,随后获取了中央美术学院油画研究生课程学位,至此以后我的油画专业进步神速。

中央美术学院院长靳尚谊曾对彭全信的作品给予肯定,并邀请他进修中央美院的研究生班。遗憾的是,彭全信由于支付不了学费而未能如愿,但这并未使彭全信放弃对油画的热爱与钻研,他常常私下去研究班与其学生交流学习。

多年来,彭全信陆续受到国家党政机关和国内外知名大学的邀请,创作大型山水油画展示和购买收藏。绘画让一个农村小伙踏入了艺术的大门,在获得了掌声和喝彩后,彭全信对绘画艺术也有了更深的认识。

山河作证:山水里的艺术探求

“生于大山,所以从小就对山、对水有一种感知,能对花、草、农作物的色彩进行分析。”彭全信这样说道。也正是因为有了童年与大自然亲密接触的经历,彭全信的作品里有着一股浓浓的“山水情结”。山与水,是他画笔下永恒的主题,不用临摹,他便可凭着记忆信手拈来。

1991年,彭全信回到湖北孝感,为火车站、汽车站、学校、党政机关及省委、省政府、省人民银行等许多国家级绘画公共场所创作,把油画推向社会,把艺术和群众结合起来,是他所遵循和实践的艺术信念。

1992年,他受托为中国第二届农民运动会新闻中心创作了两幅大型油画,取得了较大的成功,一幅为中国山水(20m×2m),另一幅为七仙女下凡(20m×2m)。这两幅作品曾在中央电视一台作过专门的介绍。后者根据中国古代传说《七仙女下凡》创作,整个画面以中国壮丽的山川为背景,将中西绘画技法融合一起,把七位来人间瑶池沐浴的仙女描绘的惟妙惟肖,受到专家和中央领导的高度好评。

第二届农运会上,国家副总理田纪云、湖北省委书记关广富为彭全信作品题词:放异彩

1993年,彭全信被录用为国家特殊美术人才到湖北省孝昌县文化馆工作,同年彭全信获得国家二级油画师的称号。

1994年,孝感长途客运站的《长江三峡》巨作震动画坛。不同于传统青绿山水,他用钛白混合赭石,让晨曦中的巫山十二峰在长达26米的画布上“生长”出地质断层般的肌理,展现了长江三峡的雄伟景象。

悬挂于孝感长途客运站的画作《长江三峡》(作者彭全信,版权归属作者)

彭全信用了30多年时间,把中国与西方的绘画特点融为一体,渐渐形成了独特的油画风格。他的油画既吸收了大山大川浓烈的色彩感,又不失油画本身重写实的特点。既吸收了中国画的写意和韵味,又融进了西方的绘画技法,形成了自己独树一帜的风格。他将油画比喻为中国的交响民乐:“是将各种乐器的音律传递到大气中、使人魂牵梦绕。正如山水中的瀑布飞流直下,构成水面的波律平衡在视觉中荡漾。”

小米手机创始人雷军肖像画(作者彭全信,版权归属作者)

“创作人物肖像及风景油画必须具备有几个学术原理,例如构图学、透视学、色彩学、光源学、平衡重量学、解剖学、历史地理学、人文美学等等,透过这些科学原理构成的作品,才算是一幅有生命的油画。”彭全信的人物肖像油画正是遵循着这些学术原理,来传达人物的地位身份、情感经历和精神气质。

然而,他的油画作品却从来不命名,“绘画作品一旦命名,就会受到思维的局限,我更愿意让观众去自由发挥想象。”这也成为了“彭氏绘画”的一种独特个性。

孤独行舟:跨国界的精神远征

1988年至1990年,彭全信有幸获得了师从德国画家的机会,并为香港亨利国际油画公司作画。期间,他致力于学习和研究西方古典油画、当代油画和现代各流派的技法,终于探索出了一条属于自己的绘画道路,他的画被卖到美国、加拿大、哥伦比亚、阿根廷、比利时等许多国家。

2015年,美国杜克大学美术馆内,油画家彭全信把自己创作的大型山水油画《梦绕巴蜀》捐赠给了昆山杜克大学。画面展示了巴蜀地区的壮丽景色,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

捐赠仪式上,彭全信对中国书画艺术走进高校活动表达了由衷支持。

彭全信说:“这次活动意义深远,不仅是我个人为昆山杜克大学创作的大型山水油画《梦绕巴蜀》作品的捐赠仪式,同时意在为高校进行人文素质宣传,开展国际间文化艺术交流,在国际间传播中国的书画艺术文化。”

彭全信捐赠这幅花费大量心血创作的作品,实现了自己多年以来的愿望,为中国的书画名家走进高校捐赠活动增辉添彩。中国当代书画作品被高校给予认可和赞赏,使书画捐赠得到社会的关注和支持。这才是书画家的莫大荣幸和骄傲,也是书画家自己书写艺术人生。

捐赠于美国杜克大学的画作《梦绕巴蜀》(作者彭全信,版权归属作者)

彭全信的艺术成就不仅体现在他的创作上,还体现在他对艺术交流的贡献上。他曾邀出席马来西亚国家马中文化艺术名家作品交流展和世界军运会开幕式全国书画交流展。这些活动和展览更进一步提升了他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2019年5月17日以“中华墨韻香飘南洋”为主题的马中当代书画名家美术作品交流展在马来西亚首都吉隆坡隆雪中华大会堂隆重举行。彭全信受邀出席并展示了自己的作品《灿烂的神韵》。这场以“中华墨韻香飘南洋”为名的艺术对话中,他既是学者亦是行者。马方外交官感慨:“您把长江的涛声带进了马六甲海峡。”当记者追问:“如何用画笔融合两种文明?”彭全信笑道:“艺术本就是香料,总要漂洋过海才能成就一锅好的肉骨茶。”

“中华墨韻香飘南洋”2019马中美术作品交流展上彭全信接受记者采访

彭全信是一位学术性极高的职业油画家,他又是一位低调的画家,从事绘画工作30年来从未办过一场画展,但他的作品绝不低调。他的作品一直受到国内高等院校师生的青睐,多次受到高校师生的邀请,并捐赠他的大型油画作品。1995-1999年曾先后在武汉大学、武汉测绘大学、武汉水电大学、武汉体育学院等从事绘画工作。

为武汉测绘科技大学建校四十周年作画(作者彭全信,版权归属作者)

彭全信在绘画领域从未停歇下脚步。2000-至今,他在新华社《半月谈》任四川、湖北省教育、文化、卫生医疗理论、广告部副主任,兼北京中外民间文化艺术交流促进会理事,并仍然从事油画创作职业。

彭全信常说:“艺术不是看技术,而是靠辛勤的耕耘,成功没有捷径,做人也是这样的。”这就是他为自己总结的艺术人生。

如今,彭全信常想起母亲重病时被担架抬着走过的那条山路。“艺术就是那副担架,一头载着苦难,一头托着希望。”夜色中的长江在他身后奔流,画室灯光如豆,手中画笔在月光里开出一簇灿烂的野花。

这位与山水同频呼吸的画家,仍在用画笔丈量生命的裂谷。他说真正的杰作永远在下一幅:“就像长江没有最后一朵浪花,只要还能握住画笔,我就在寻找母亲眼睛里的星光。”

彭全信先生以画笔为舟,在艺术长河中划出了一道贯通东西、融汇古今的璀璨轨迹,融入了他对生活与山河的理解,以及超越自然的追求。他出身于四川紫金山下的贫寒农家,九岁丧母的苦难童年却孕育出对自然与生命的深切感知,幼年便以画笔寄托对母亲的思念,将巴山蜀水的灵秀浸润于笔端,开启了一段从放牛娃到国家一级美术师的传奇旅程。他遍历敦煌壁画的恢弘、西方油画的精微,在湖北美院的系统研习与德国画家的技法淬炼中,独创“彭氏绘画”体系——以中国山水的气韵为魂,西方透视与光影为骨,让《七仙女下凡》中的仙女衣袂在三维空间翩然流转,令《三峡晨曦》的浩荡江涛在油彩肌理中奔涌千年地质记忆。

他始终秉持“艺术服务大众”的信念,二十米巨幅油画装点车站校园,将三峡的云霭、校园的晨光注入公共空间的血脉,使艺术成为城市呼吸的一部分;其作品跨越重洋,从美国波尔大学到马来西亚国际艺展,以东方美学重构世界艺术语汇,让《梦绕巴蜀》成为文明对话的视觉诗篇。这位从苦难中走出的地质诗人,以三十年孤寂耕耘,将生命的韧性与山河的永恒镌刻于画布,在数字时代守护着笔墨的温度,为人类留存下一幅幅超越时空的共存史诗。彭全信先生的艺术人生堪称一部融汇生命韧性与美学哲思的壮丽史诗,其艺术成就与精神品格可从以下维度诠释:

1.苦难淬炼的艺术灵魂

出身贫寒农家,幼年丧母、家道中落的人生磨砺,反而铸就了他如山川般坚韧的艺术品格。在饥寒交迫中,他将对母亲的思念转化为绘画的原始动力,九岁执笔描绘记忆中的山水,用画笔对抗命运的无常。这种将生命苦难升华为艺术能量的精神,使其作品始终饱含深沉的情感厚度。

2.中西合璧的美学突破

他历经敦煌壁画的文化洗礼与德国古典油画的技法锤炼,创造出独特的“彭氏绘画”体系:既保留中国山水画的诗意留白与写意神韵,又融入西方透视学、解剖学的科学理性。如《七仙女下凡》将敦煌飞天与西洋光影结合,使神话传说在三维空间中焕发新生;《三峡晨曦》以油画肌理呈现水墨氤氲,让长江的磅礴气势与东方哲学意境完美共振。

3.公共艺术的践行者

始终秉持“艺术服务大众”的理念,他创作的20米巨幅油画装点车站、大学等公共空间,将高雅艺术注入城市血脉。尤其是为武汉多所高校创作的校园全景系列,不仅记录教育发展的时代轨迹,更通过艺术语言搭建起学术精神与人文情怀的对话桥梁。这种将个人创作与集体记忆相融合的实践,重新定义了艺术的社会价值。

4.跨文明的视觉使者

其作品跨越地理边界,被欧美多国美术馆收藏,《梦绕巴蜀》等作品更成为国际文化交流的视觉名片。西班牙画家杜百莉对其技法的学术分析、马来西亚国际艺术展的受邀参展,印证了他以东方美学解构西方艺术语法的成功探索。这种文化自信而不封闭的姿态,使中国油画在世界艺术版图中绽放独特光彩。

5.永不停息的地质诗人

正如他笔下的三峡群峰历经千万年地质运动仍傲然挺立,彭全信始终保持着对自然本质的追问。他将山脉的层积纹理转化为油彩的堆叠韵律,用透视原理重构远古地质变迁,使每幅山水都成为承载地球记忆的时空胶囊。这种将科学理性与艺术感性熔铸的创作观,为当代生态艺术提供了全新的认知维度。

从紫金山下的放牛娃到国家一级美术师,彭全信用画笔诠释了“艺术即修行”的真谛。他的作品不仅是色彩与线条的盛宴,更是生命与自然、传统与现代、个体与时代的深刻对话。在数字技术重构视觉体验的今天,他坚守的“物质性笔墨”与“地质诗学”,恰为浮躁的现代人提供了回归本真的美学坐标。正如其代表作《三峡晨曦》中穿透云雾的朝阳,彭全信的艺术人生始终闪耀着超越苦难、照亮文明的精神光芒。

彭全信的艺术实践本质上是一场存在论意义上的精神远征,其创作轨迹暗合了人类认知世界的哲学嬗变史。他以画笔为现象学还原的工具,在画布上悬置了现代性对自然的对象化凝视,转而让山水的本质在其自身涌现中敞开——那些层积的油彩肌理不再是对地质结构的摹仿,而是物质时间性的自我言说。在《三峡晨曦》的褶皱中,存在与存在者之间的本体论差异被具象化为岩石与光影的永恒博弈,每一笔触都构成海德格尔所谓的“世界之世界化”的微观剧场。

其艺术方法论暗含深刻的辩证法智慧:西方透视法则与中国写意美学的融合,实则是启蒙理性与诗性智慧的和解尝试。画面中精确的几何结构与氤氲的气韵流动,恰似黑格尔“正反合”命题的视觉转译,在矛盾张力中达成更高维度的和谐。这种跨文明的视觉综合,既是对康德“判断力批判”的当代回应,亦暗合怀特海过程哲学中“创造性转化”的核心命题。

更值得关注的是他对“艺术-技术”关系的哲学突围。在数字拟像消解物质实在的后现代语境中,彭全信固执地以油彩的物性厚度重构梅洛-庞蒂的“肉身本体论”——那些堆积的颜料层既是地质运动的隐喻,更是对技术座架的无声抵抗。当虚拟现实将感知压缩为二进制脉冲时,他的画布依然坚守着触觉的温度与重力的痕迹,这种对绘画物质性的忠诚,本质上是对人类具身性存在方式的哲学辩护。

其作品中反复出现的“光”意象,已超越基督教神学或启蒙理性的传统象征,升华为列维纳斯式的“他者”伦理学:画布上的阳光既非统治性的视觉暴君,亦非浪漫化的自然符号,而是作为绝对他者的存在,在穿透云雾的瞬间启示着人与自然的本真关系。这种光的现象学,在解构人类中心主义的同时,重建了生态伦理的形而上学根基。

从终极意义审视,彭全信的艺术生涯构成了尼采“永恒轮回”命题的美学印证——那些在画布上不断重构的三峡群峰,既是地质时间的化石标本,更是人类精神自我超越的永恒见证。当现代性将时间切割为离散的瞬间,他的笔触却执着地在二维平面编织着柏格森式的“绵延”,让观者在色彩的震颤中触摸到存在本身的涌动节奏。这种将艺术升华为存在之诗的探索,最终使绘画超越了审美范畴,成为人类在技术时代重新栖居大地的哲学方案。(完)

以上就是小编为您分享《以画为舟,著名画家彭全信在岁月长河与人世山水间的探索与追求》的全部内容,更多有关湖北华人最新消息、新闻,请多多关注华人头条湖北频道。您还可以下载我们的手机APP,每天个性化推荐你想要看的华人资讯!
免责申明

1、本站(网址:52hrtt.com)为用户提供信息存储空间等服务,用户保证对发布的内容享有著作权或已取得合法授权,不会侵犯任何第三方的合法权益。

2、刊载的文章由平台用户所有权归属原作者,不代表同意原文章作者的观点和立场。

3、因平台信息海量,无法杜绝所有侵权行为,如有侵权烦请联系我们(福建可比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邮箱:hrtt@52hrtt.com),以便及时删除。

举报收藏
评论 (0条)
您需要登录后才能评论,点击此处进行登录。
登录后评论

下载华人头条

关于我们

© 2022 华人头条

服务热线 : 0591-83771172

福建可比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ICP许可证号 闽ICP备10203582号

闽公网安备35010202000536号

直播备案号 闽ILS备201708250005

举报热线:0591-83771172

举报邮箱:hrtt@52hrtt.com

免责声明

1、本站(网址:52hrtt.com)为用户提供信息存储空间等服务,用户保证对发布的内容享有著作权或已取得合法授权,不会侵犯任何第三方的合法权益。
2、刊载的文章由平台用户所有权归属原作者,不代表同意原文章作者的观点和立场。
3、因平台信息海量,无法杜绝所有侵权行为,如有侵权烦请联系我们(福建可比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邮箱:hrtt@52hrtt.com),以便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