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人号

登录更多 下载App

陕西·华州徐稳朝||深度美文:秦岭山下我的家

2025-05-26 08:26 阅读量:2万+

华人号:西部文学

(这是一篇介绍家乡的文字,最初是大学时写于西安。新世纪到来后,奉调进入华县县委统战部工作时,做了一些修改。2020年收作《故乡人物传》书稿时,又做了最后的校订!)

中华大陆腹地的西部,一座秀美巍峨的秦岭山蜿蜒而行,主体则坐落于陕西南部与四川北部的交界处,东西走向,长约1500公里。与其地理沿线东向的淮河,共同构成了中国地理上最重要的南北分界线。而秦岭本身,也正是长江流域与黄河流域的一个重要的分水岭。

秦岭南坡长而缓,呈现山高谷深的地貌。重峦叠嶂,云雾缭绕,山涧河谷和盆地构成特别秀丽之风光,为旅游胜地。

秦岭北坡则短而陡,水流急湍,多山涧深谷,有“秦岭七十峪”之称。

紧贴秦岭东西而向的,便是八百里秦川。

我的家乡华州,就雄踞于八百里秦川的东部,因州境内的华山而得名。

华州,南有秦岭横卧,北临渭水如带。在这山与水之间,冲积平原,坦荡、丰腴;黄土台塬,肥沃、高亢。这里是古郑的发祥地,向为文明富庶的礼仪之邦。州境内著名的山峰——少华山,矗立于州境之南,为其鲜明之标志。镌刻在少华山主峰玉女峰上的“少华苍苍,渭水泱泱,君子之风,与之久长”的诗句,就显示出这方山水的俊秀与奇特,也写照出了华州人民的文明和厚重。

华州,方圆1139.5平方公里,四季分明,为典型的暖温带气候。这里主要生产的小麦、玉米、棉花和“赤水大葱”“东赵白菜”“华州山药”等多种粮食和经济作物闻名遐迩,油松、华山松、天麻、党参、麝香等林特产品,及杏、柿、苹果、核桃、拐枣等60多种果品销往国内外各地。浩瀚的森林,婆娑的青竹,清香四溢的荷塘,波光粼粼的鱼池,以及众多的菜园、瓜园、果园,似片片翡翠,点缀着家乡秀美的山川。地下蕴藏着金、银、铜、铀、大理石等20多种矿藏,钼的储量位居世界前列。

大自然也常常给这块土地以严峻的考验,旱涝频仍,尤其是平原低洼地区屡被洪涝困扰。公元1556年爆发的8级地震,为世界历史上有名的最大地震之一,使华州人民死亡十之六七,大半个中国遭到震撼,地震遗迹至今犹存。

家乡华州有着漫长的历史发展进程。远在新石器时代,先民们就在这里生息。在今天的老官台、元君庙、泉护村等地发现了大量仰韶文化时期的古文化遗址,就是我国早期文明史的有力见证。西周宣王二十二年,即公元前806年,宣王之庶弟姬友,也就是历史上有名的郑桓公受封于此,建立郑国。春秋时,秦国设置郑县,成为华县的设县之始。南北朝时,西魏设置华州。中华民国建立后的第二年,也就是1913年,命名为华县。

这里是周、秦、汉、唐的京畿之地,又位于关中与中原交通的重要通道,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在这里展开的政治、军事冲突的雄伟画卷中,有春秋战国时秦国与晋、魏相互冲杀的刀光剑影;有秦国伟大改革家商鞅惨遭杀害的斑斑血痕;有东晋十六国时,不同民族的军队如潮水般涨落进退的金戈铁马;有唐末昭宗皇帝被藩镇劫持至华州的无可奈何的社稷忧叹;有五代时,封建武装集团之间无情厮杀的腥风血雨;也有金、宋两朝反复争夺的冲锋呐喊;更有八国联军侵入北京时,光绪皇帝和慈禧太后仓皇逃遁的辚辚车队……

而家乡人民为了生存,掀起了一次又一次的反抗斗争怒潮。西汉末年,赤眉农民起义军在此建国号、立皇帝,挥戈西向,直取长安;唐代黄巢农民起义军坚守华州,与官军进行了长达三年的浴血奋战;明末农民大起义的狂飙突显,更使地主豪绅的威风为之一扫;清末陕甘回民大起义的烽火硝烟,首先在这里点燃,进而席卷了整个西北。

1921年,西北共产主义的教育启蒙与革命先驱者共产党员魏野畴在咸林中学任教时,将马克思主义的火种播入华县。家乡共产党组织的建立与活动,使华县人民的革命斗争进入了一个前所未有的新阶段。1927年,在共产党领导下,以“交农”为显著特征的华县农民运动风起云涌,波澜壮阔,沉重打击了黑暗势力的统治。一时间,家乡华县成为陕西农民运动最活跃的地区之一。1928年渭华起义的熊熊烈火,如同黎明前黑夜的一道闪电,为中国共产党历经艰难困苦的长征,将陕北作为中国共产党中央机关落脚地,作出了杰出的探索和重要的贡献,使家乡人民看到了解放胜利的曙光。

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经过前仆后继和不屈不挠的流血牺牲,家乡华县人民和伟大的中国人民解放大军,于1949年初,造成了“兵临城下”之势,迫使反动派交械投降。家乡华县人民终于在5月23日,迎来了翻身解放当家作主的那一天。

这里的经济,始开发于新石器时代,曾发达于汉唐盛世。1949年华县解放时,旧中国留给新生人民政权的,是萧条封闭的农村经济,苟延残喘的手工业作坊,衰微破败的城镇,通货膨胀的市场。中共华县县委和华县人民政府从“一穷二白”的起点上,率领全县人民完成了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家乡华县建立和发展了以生产资料公有制为主体的社会主义经济,并进行了大规模的经济建设。

经过半个多世纪的艰辛拼搏,特别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30年的改革开放,华县社会主义建设得到了突飞猛进的新发展,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新成就。全县的农业机械化从零起步,奋勇前行,承借着新世纪的阳光,基本实现了机械化;持续不懈的农田水利基本建设,使80%以上的农田变成了稳产高产的优质田。农业生产开始冲破小农经济的藩篱,向着现代化大农业的目标迅速迈进。

家乡华县的现代化工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逐步形成了以纺织、医药、冶金、建材、化学、机械等为骨干的工业体系。伴随着新时代的胜利曙光,工业生产已经成为全县国民经济的又一个重要支柱。解放后中省市陆续在县内建立的13个厂矿企业,以其雄厚的技术、先进的设备和较高的年产值,日益繁荣着华县经济。全国最大的钼矿采选基地——金堆钼业公司献身县域经济发展,使家乡华县获得了“钼业之都”的荣誉称号!

始建于解放前、改建于解放初的陇海铁路,重建于解放后、翻建于改革开放中的310国道,建设于改革开放初、扩建于改革开放中的连霍高速公路,铺建于改革开放进行中的西郑高速铁路,从县境或自西而东,或自东而西地昂然而过,潇然唱出,标示着家乡更名华州后的交通事业进入了日新月异、迅猛发展的新时期。新中国成立70多年来,全县筑成总长1600多公里的地方公路130多条,形成了四通八达的交通网络。尤其是进入新世纪以来,随着综合国力的明显增强,大规模、高投入的村村通水泥路工程,使全县社会主义新农村面貌焕然一新。

随着新县城的开拓、旧县城的改造,家乡华县县城的都市化建设步伐明显加快。不但规模数倍扩大,而且楼房不断地横向扩展、纵向提升,到处鳞次栉比、街道纵横交错,市政设施既现代又齐全,呈现出蒸蒸而上的盛世清明胜状。各集镇和广大农村的新型住宅楼更,是如雨后春笋地铺展而开。市场更加繁荣,人民生活水平明显提高。人民群众的“米袋子”“菜篮子”“油瓶子”,比以前任何时候都更加充盈、丰富和安全!

改革开放50年,全县社会商品零售总额增长了475%,全民所有制单位职工的人均工资增长了380%,城镇集体所有制单位职工的人均工资增长了322%,农民的人均纯收入增长了25倍。无可辩驳的事实证明,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家乡华县在社会主义建设中,特别是在改革开放中,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

华县曾有教育发达之誉。清朝末年,以杨松轩为代表的一批先进知识分子为了启迪民智,改造社会,在封建教育的荆棘之中,开始了现代教育事业的拓荒。1902年创办的蒙养学堂, 1919年成立的咸林中学,就是这一改革的巨大成果。新中国成立,特别是改革开放之后,家乡华县的教育事业更是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新成就。

悠久的历史,培育了灿烂的文化,尤其是以饮誉关中东部的皮影表演和雕刻、有着古代图腾遗迹的“面花”、奔放炽烈的蹦鼓、生活气息浓厚的渭华秧歌为代表的民间艺术,集中反映了家乡华县人民的智慧和才华。改革开放中,伴随着新世纪的阳光雨露,华县文化迸发出了异样充沛的旺盛活力。富裕起来的农民,开始步入了书法艺术的高雅圣殿,并形成了一支可观的农民书法队伍。社会主义大文化事业蓬勃发展,电影、广播、电视、动漫、体育、舞蹈等新鲜领域,都时时处处映现了与世界接轨、与世界交融的强劲势头和豪迈气派。

家乡华县这块千古毓灵之地,孕育出勤劳、朴实、智慧的人民。在大自然的肆虐面前,在反动统治者的压迫之下,在烽火连天的社会动乱之中,他们奋力抗争,勇往直前。这里的历史和社会,在他们的主宰和奋击下前进了!进入灿然多彩的新世纪,那凝聚着几千年相沿不息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就是华州人民流血与流汗、智慧与勤劳、创新与奉献的结晶。家乡华州,也同中华民族各处神圣之地一样,在人民开创和注入活力的历史长河中,英贤辈出。他们之中的突出代表,有唐朝军事活动家郭子仪、北宋文学家李廌、明朝文人王维祯;有现代著名教育家杨松轩,为共产主义事业献身的革命烈士薛自爽、吉国桢,杰出的世界级大科学家杨钟健、杨述祖。他们不仅以自己独特的才智和杰出的奉献为这块土地增添了光彩,而且以他们独特的思想品格和深厚的人格风范成为后世人学习的楷模。

家乡华州人民在几千年曲折发展的历史进程中,通过艰苦卓绝的奋斗,终于创造出了今天这样一个欣欣向荣、日新月异、充满活力的现实。他们同时发现,成就与不足共存,机遇与挑战同在。他们更加清醒地看到,在国民经济的建设和发展中,资源的利用率还比较很低,在一定程度上遭到破坏的生态环境更需要进一步的维护,人民生活从温饱型向小康型转化的任务仍然非常地艰巨。但是,英雄的华州人民不会为困难所吓倒,他们正在改革开放的大潮中,沿着建设由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勇敢前行。

相信不久的将来,一个更加文明、更加富庶、更加繁荣的新华县,一定会在巍巍的秦岭山下,如耀眼的明珠那样,溢放出更加璀璨的盛世之光!

那时,我的家乡华州,将更是一个迷人、醉人的新天堂!!!

【作者简介】

徐稳朝,大学文化,渭南市作家协会会员,华州区瓜坡镇人。1983年参加教育工作,后从政。曾在《渭南日报》《陕西日报》《当代陕西》《中学生学习导报》《自学考试报》《陕西教育》《渭南教育》等报刊发表作品20余万字,作品被编入《泰国郭氏宗亲总会特刊》《郭子仪与陕西华县》《党旗下的风采》等书,参与编写《统战研究论文汇编》,编辑有《岁月遗金》《金惠诗稿》《鹤鸣录》《鹤鸣集》书稿。近年来,被微信版《华州文艺》确定为“特邀作者”,并在微信版《华州文史荟萃》发表1000字美文多篇,深得读者点赞。联系电话(与微微同号)13399232850 !

以上就是小编为您分享《陕西·华州徐稳朝||深度美文:秦岭山下我的家》的全部内容,更多有关南非华人最新消息、新闻,请多多关注华人头条频道。您还可以下载我们的手机APP,每天个性化推荐你想要看的华人资讯!
免责申明

1、本站(网址:52hrtt.com)为用户提供信息存储空间等服务,用户保证对发布的内容享有著作权或已取得合法授权,不会侵犯任何第三方的合法权益。

2、刊载的文章由平台用户所有权归属原作者,不代表同意原文章作者的观点和立场。

3、因平台信息海量,无法杜绝所有侵权行为,如有侵权烦请联系我们(福建可比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邮箱:hrtt@52hrtt.com),以便及时删除。

举报收藏
评论 (0条)
您需要登录后才能评论,点击此处进行登录。
登录后评论

下载华人头条

关于我们

© 2022 华人头条

服务热线 : 0591-83771172

福建可比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ICP许可证号 闽ICP备10203582号

闽公网安备35010202000536号

直播备案号 闽ILS备201708250005

举报热线:0591-83771172

举报邮箱:hrtt@52hrtt.com

免责声明

1、本站(网址:52hrtt.com)为用户提供信息存储空间等服务,用户保证对发布的内容享有著作权或已取得合法授权,不会侵犯任何第三方的合法权益。
2、刊载的文章由平台用户所有权归属原作者,不代表同意原文章作者的观点和立场。
3、因平台信息海量,无法杜绝所有侵权行为,如有侵权烦请联系我们(福建可比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邮箱:hrtt@52hrtt.com),以便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