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7-26 22:26 阅读量:3万+
华人号:文艺河南让居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
今天给大家讲述的是“都市村庄”关虎屯村。
地理位置
关虎屯村位于郑州市区东北部的花园路、丰产路两侧,属于郑州市金水区文化路街道办事处辖区。东临常寨村,南与花园路办事处接壤,西跨文化路,北接东风渠。包括东关虎屯、西关虎屯、胜岗、小魏庄4个自然村,5个村民组,总人口2700多人。
关虎屯原为农业村,随着郑州市的发展,辖区现在全部成为繁华的城区,村子成为都市村庄。
村名由来
公元前10世纪,周穆王在东圃狩猎时突遇猛虎,禁卫军勇士高奔戎与虎搏斗并生擒之。周穆王下令将此虎暂时关在东圃附近原管国辖区的一个村落。不久,此虎被运至“虎牢”关养。东圃附近暂时关虎的村落因此而得名“关虎屯”。
历史脉络
公元前10世纪,周穆王在该地关老虎,后来形成村落,得名“关虎屯”。
明朝初年,在官府的组织下,山西的大批民众向河南、山东一带迁徙。其中一部分移民几经辗转后,来到人烟稀少的关虎屯、胜岗一带,开始在此建房定居。
明万历年间,曾官至通政司右通政的郑州东街(今东大街)人魏尚贤,在郑州城北的关虎屯村之西,胜岗村之北,白庙村之南一带购置田产约200亩。
清朝初期,关虎屯因距郑州城很近,村民在农闲之余从事赶脚、卖面的较多,但规模很小。
清朝中期,因北面的黄河多次决口,村民也常向决口处销售离梁杆、树枝等堵口物资。关虎屯李氏家族在销售堵口物资中逐渐形成规模,并因此成为大户人家。
清朝末期,关虎屯李氏家族兴起,富甲一方,李家兴盛时有土地达1万多亩,成为郑州一带有名的豪门。李家还涌现出了一批选土、举人、秀才等显贵,名噪一时。
民国30年(1941年)10月,日军第110师团5万多人攻占郑县后,进入关虎屯、胜岗、魏庄(又称小魏庄)一带村庄。日军强占关虎屯三官庙作为仓库,存放从郑县一带抢来的粮食等物资。月底,国民革命军第三、第四集团军向盘踞在郑县的日军发起全面反攻。日军战败后被迫撤出郑县。驻关虎屯日军在撤退前放火将关虎屯的三官庙及村中多间房屋烧毁。
民周时期,胜岗村的面粉加工、销售亦形成规模,闻名郑县城乡。
1958年4月20日,周恩来视察郑州郊区关虎屯时和老农在一起。
1958年4月20日,周恩来在关虎屯参观打机井。
1958年4月20日,国务院总理周恩来、副总理彭德怀曾到关虎屯农业社视察。使广大社员受到了极大的鼓舞、劳动热情空前高涨,粮食亩产量不断提高。
1973年粮食亩产达到1033斤,从而步入郑州一带亩产超千斤的先进大队行列。高产的粮食作物曾在河南省工人文化宫、北京农业展览馆等地展出。土壤肥力提高后,除了种植一般的粮食作物外还大量种植蔬菜、水稻等作物,并取得成功。
1984年12月20日,位于关虎屯村北部的郑州市动物园开工兴建。
郑州动物园建成后,游客进行购票。
1986年,在洛阳举行的河南省第六届运动会上,关虎屯村的候菊花荣获女子甲组3000米,9000米、10000米三项冠军。
1996年,关虎屯的耕地被全部占用,村民亦不再从事农业生产。
2000年以来,关虎屯村民崇尚知识、追求上进、尊老爱幼、助人为乐等文明行为在村里已经蔚然成风,并涌现出了一批“好媳妇”“好婆婆”“好邻居”“好家长”“好青年”等文明标兵。村民的思想觉悟、法律意识等也空前提高,政府的各项方针、政策在村里得到了自觉的执行。村中呈现出一派环境优美、邻里和睦、治安良好的和谐景象。村内的教育、文化、卫生、体育等方面也取得了可喜的成绩。
2002年2月27日,关虎屯村委会邀请河南电视台《梨园春》栏目组到黄河影剧院主办了《梨园春》晚会,由栏目组主持人庞晓戈、倪保铎主持。海连池等河南省、郑州市的多位著名演员和《梨园春》擂主登台演出,受到了村民的欢迎。
2002年4月,郑州市公安局金水分局决定以胜岗为试点,对村内流动人口实行旅栈式管理模式。此模式后来发展为闻名全国的“胜岗模式”。
2005年5月,郑州市城市改造步伐加快,西关虎屯开始整体拆迁。7月,西关虎屯整体拆迁完毕,成为郑州市近年来第一个顺利实现整体拆迁的“都市村庄”。
《关虎屯村志》
2006年,关虎屯村组织编修《关虎屯村志》,郭增磊任主编。2008年书稿完成,由中州古籍出版社出版发行。
2010年前后,村中仅大学生人数就高达200多人,其中不乏博士、硕士、留学生和国家级体育冠军、书法家、画家、舞蹈家、武术家等各类人才。
村庄档案
祖始庙
建于明代,位于关虎屯辖区的胜岗村南约500米,坐北朝南。因庙位于村南且面积较大,故也被人们称为南大庙。院内有一棵300多年的本地槐(国槐)和大柏树。此庙规模宏大,有三进院,大门楼内,有“四大天神”(也有说“四大金刚”)护卫。前院东西厢房各两间。门楼前东侧立石碑一尊,碑文无考。后院大殿飞檐走鲁,气势宏伟,令人望而生畏,大殿内敬有祖始爷等神。大殿前有卷棚,大殿五间,深三丈余,门前路东立有三尊石碑。东西厢房各两间。二门楼两侧各有两间库房。大殿后有一个三亩大空园,内有三间堂屋房,敬有大奶、二奶、三奶,两山墙上画得满是娃娃。院内有一口井,供和尚食用,以及种菜、浇水之用。庙前有五亩地,所收粮食归庙所有。随着时间的推移,庙的规模越来越小。民国初年,大殿中间用墙隔开,所敬之神被隔在墙里边,办成私塾,后为郑县国民第二十八小学。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祖始庙被改为胜岗小学。1958年,胜岗小学更名为黄河路第一小学。
关虎屯“大人口家”
民国初期,东关虎屯曾有一户53口人的大人口家。有5个儿子、6个儿媳7个女儿(3个亲生、4个养女);11个孙子、7个孙媳、8个孙女;曾孙4个、曾孙女12个;全家有62口人,先后7个女儿和2个较大的孙女出门了,长时间家里一直有53口人一个锅吃饭。
户主王清文约生于清朝道光年间。他的祖父、父亲和自己均系独生子,已单传三辈。他感到家庭人口少,人气不旺,又受“家大业大、多子多福”等思想的影响,一心要过大人口。最后终于实现了宿愿,53口人一个锅吃饭,成为十里八村都知道的--关虎屯大人口家。
王清文勤劳、简朴、宽容。但很厉害、很有权威,一家人都听他的。曾立下“勤俭创业,和睦立家”的家训,一家人和睦相处。他有5个儿子,3个女儿,又收养本家4个侄女。大家都牢记“家训”,一个比一个干得好。后来,儿子们一个个成家了,谁也不忘“家训”,不敢也不想提“分家”。11个孙子、8个孙女,从小受家庭影响,更懂得尊敬长辈,团结友爱。孙媳妇们娶过来后,看到公爹、叔、大爷(大伯)之间关系好,婆婆、婶、妯娌和睦相处,也就都喜欢这个和睦的大家庭了,谁还会提分家呢?就这样,王清文老人健在的时候,已有重孙子4个、重孙女12个,一家人“四世同堂,和和睦睦”,让人羡慕。乡亲们说:王家能过这么大人口,是人家的家风好,人家的婆婆会当,亲儿媳妇胜过亲闺女;是他家的儿媳妇、孙媳妇都孝敬公婆,妯娌间都相处得很好。
王清文原来的家业并不大,继承的祖业仅有20亩地。可他很会管家,让能力很强的三儿子德成管家,自己在二线当参谋。让大儿成妞领活:除种好家里的地外,又租种东大街魏家、田家的土地五六十亩。每租种一年,交地租一斗二升(48斤)麦、一斗二升秋(粮),剩下的归自己。让二儿子景成去中牟县,给魏半县(相传他家地多,几乎占全县土地的一半,人们都称魏半县)家赶轿车(带蓬的马车)。让老四、老五到村里其它大户家当“牛把”。此外还租种关虎屯李家的部分土地,所收粮食二八分成(自己得二给李家八)。几个儿子的所有的收入一律归老伙,任何人不能有私房钱。
王家几十年齐心协力,忙里忙外,艰苦创业。家里有了剩余的钱,主要用于买地。到民国时期,家业已初具规模:有大车、小车(均为马车)各一辆,有两头骡子、两头牛,算是两居(套)牲口,主要用于耕种庄稼;还有两头驴,专门拉磨,供磨面用。有土地140多亩,收获粮食较多。但因家中人多,人均土地却不足3亩,粮食勉强够吃。
大人口家做饭是大事,王家有套规矩:饭由儿媳妇、孙媳妇四人一组(1人磨面、3人做饭),轮流排班,每班磨面、做饭一个月(谁有事自己找人顶替),不值班者,下地干活。
最早的都市村庄
关虎屯村开始整体拆迁
1992年,河南电视台曾编制拍摄了三集电视连续剧《都市村庄——关虎屯》。播放后,引起人们的注目,在社会上产生强烈反响。使人们在熟知的“城市”、“农村”之间,又有了一个新的、介于二者之间的新名词——"都市村庄”。从此,"都市村庄”一词开始频繁出现。从那时候起,关虎屯作为第一个被称为“都市村庄”的村庄,是因为当时郑州城市框架拉大,使关虎屯已位于城区。此外关虎屯成立有“黄河实业开发总公司”。下属有多家中小型企业。公司的发展使关虎屯有了蓬勃兴起的工业、繁荣的第三产业,经济的繁荣也使村里的精神文明建设取得发展。这些使关虎屯已经和传统意义上的村庄有了本质的区别,很多地方已经和城市融为一体,故被称为“都市村庄”。
关虎屯成为最早的“都市村庄”后,曾印制宣传品,对村里的情况进行介绍,使关虎屯的知名度进一步提高。
繁华的国贸360广场
2000年前后,郑州市其它位于邻近城区的村庄也陆续发展被称为“都市村庄”。关虎屯村作为郑州最早的都市村庄,此时被迅速发展的城市层层包围,于是,被称之为“城中村”。
1、本站(网址:52hrtt.com)为用户提供信息存储空间等服务,用户保证对发布的内容享有著作权或已取得合法授权,不会侵犯任何第三方的合法权益。
2、刊载的文章由平台用户所有权归属原作者,不代表同意原文章作者的观点和立场。
3、因平台信息海量,无法杜绝所有侵权行为,如有侵权烦请联系我们(福建可比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邮箱:hrtt@52hrtt.com),以便及时删除。
© 2022 华人头条
服务热线 : 0591-83771172
福建可比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直播备案号 闽ILS备201708250005
举报热线:0591-83771172
举报邮箱:hrtt@52hrtt.com
1、本站(网址:52hrtt.com)为用户提供信息存储空间等服务,用户保证对发布的内容享有著作权或已取得合法授权,不会侵犯任何第三方的合法权益。
2、刊载的文章由平台用户所有权归属原作者,不代表同意原文章作者的观点和立场。
3、因平台信息海量,无法杜绝所有侵权行为,如有侵权烦请联系我们(福建可比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邮箱:hrtt@52hrtt.com),以便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