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简称黔,地处西南腹地,高原山地居多,素有
“八山一水一分田”之说。值得一提的是,贵州是全国唯一没有平原支撑的省份,独特的地貌条件,亦塑造出独特的文化。
由于地处我国西南腹地,历史上很长一段时间因闭塞而缺少食盐。为了弥补食盐的缺少,这里的人们找到了代盐利器——
酸汤。
要说“吃酸”的高手,贵州那叫一个所向披靡。
游走四方的食客要云曾在《酸食志》里写下:“中国人大都以山西为醋乡,晋人饮食口味取向偏于酸。但是真正把酸作为日常最重要口味的,却是西南的贵州,而且贵州的酸,酸的透彻,酸的深入人心。”贵州本土有句民谣:
“三天不吃酸,走路打闹蹿。”可见“酸”对于贵州人来说有多么的重要。
灵魂酸汤~
若对酸汤的种类进行划分,有数十种之多,但最主要是两种。
一种是白酸,即用清米汤在酸汤桶中慢慢发酵而成,在温度稍高的地方静置一两日,色泽乳白、酸味纯正。
二是红酸,
也是相对主流的一种酸汤,红酸的主要用料为毛辣角,也就是野西红柿,将新鲜的毛辣角洗净,放入泡菜坛中,再辅以各类作料静置15天,便拥有了酸味醇厚、色淡红而清香的红酸汤。
此外,
红油酸
是红酸的一种,又名辣酸。制作时,需先将酸辣椒用油炒至见红,再加入野生毛辣角熬制去渣,其味酸辣相间,颜色鲜红,亦是非常受欢迎的一种口味。
在贵州,酸汤皆可与一切相遇。猪蹄、肥肠、牛肉、青菜,要是列满一桌,那正好是热气腾腾的酸汤火锅。凡到了贵州,去过梵净山、吃过酸汤火锅,也可算夙愿可还。但要落入肠胃之中,除了酸汤,酸的边角料也不可不提。“独山三酸”,久负盛名,连吃遍天下的汪曾祺先生也视之为畏途。
酸汤火锅
稻花鱼最后都游进了这里
贵州人爱吃鱼,一年四季都爱吃,品类不限,但是要配酸汤,苗人得用稻花鱼。久居苗寨的人,寒露时节,蹚水下田,捉鱼煮酸汤。此时正值稻花盛开,稻田间的鱼儿鲜美肥硕,苗人挽起裤脚,穿梭于一片又一片绿油油的水稻,用竹筐捉鱼,捕捞上岸。
黔东南州台江县南宫镇交密村举行“倒鱼节”。
苗人吃鱼不刮鱼鳞,剖开鱼肚,囫囵取出苦胆、杂肠,简单清洗。另一边锅烧热,下油,加入糟辣椒、野生小番茄、花椒翻炒,直至烧出红汤,再加泉水煮沸。
当稻花鱼与山泉水邂逅的那一刻,再加入木姜子、鱼香草,贵州所有的山野风味皆在锅中荡漾,炊烟袅绕几里。那一口的滋味,酸中带辣,鲜甜逼人,蜿蜒盘旋,一如入了黔东南那潮湿迂回的梦境。
酸味与山
法国历史学家布罗代尔指出:「地理能够帮助人们重新找到最缓慢的结构性的真实事物,并且帮助人们根据最长时段的流逝路线展望未来。」这段话直接点明了贵州地理结构对人民饮食习惯,乃至口味取舍带来的影响。
云贵高原自古便
气候潮湿,空气湿度较大。
长时间在森林、高山、峡谷、河畔等地生活,容易引发关节炎、风湿病等问题,而
酸辣的食物在祛湿驱寒方面往往有较好的效果。
而且,贵州山地不易生产细粮,人们多
以粗粮作为主食,如玉米、杂粮等,因此
食用酸性食物还可以促进消化、健脾开胃。在冬天,高山地区异常湿寒,人们通过烹饪酸辣食物,可以调节胃口,增加饭量,从而摄入更多的热量与营养,保证身体的抗寒能力。
从历史的角度来看,古代黔东南人民的生活较为清贫和封闭,且严重缺盐。于是,每家每户都储备酸坛,少的一两个,多的可达几十个。这些酸坛成为当地人民最主要的调味作料,也成了「名副其实」的盐缸。在烹饪时舀一勺酸汤,既可以调味增进食欲,又可以补充盐分,维持营养的均衡。
可以想象,对世代生活在高山森林中的人来说,酸辣早已不仅仅是一种简单的口感,而是一种对生命本身的尊重。
贵州人吃酸,是一种适应自然的选择。也正是这种地理环境的差异,造就了美食文化的迷人之处。
来源:央视科教 三联美食
知中 九行 盒马情报局 中国食品报
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