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5-11 23:10 阅读量:2.5万+
华人号:智慧丰泽闽南文化
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建筑肌理中,在文艺精品里
亦活跃于各类文化盛事
近年来
包括蟳埔簪花围、蚵壳厝在内的闽南文化
在海外也愈发受到关注
一起来看
它和世界碰撞出了怎样的火花
蟳埔“簪花围”
多元文明共芬芳
福建泉州丰泽的蟳埔村,位于古代海上丝绸之路起点——泉州港的北岸,曾是无数远洋商船的启航地。在这里,有一项美了千年的非遗技艺“簪花围”,将鲜花与发髻巧妙结合,展现出独特的闽南风情。
“簪花围”是蟳埔女代代相传的习俗,也是融入日常的生活美学。清晨,蟳埔女将发丝盘海螺状的“树髻”,以象牙白发簪穿插固定,再以各色花朵一圈圈环绕点缀,精心打造而成独特的“簪花围”。
对于蟳埔女而言,“簪花围”不仅是装饰,更是对生活的热爱和对美的追求,其背后承载着女性面对生活无常时的坚韧与乐观,与保持美丽乐观心态的坚守。
据传,“簪花围”源于中亚妇女戴花习俗,宋元时期经海上丝绸之路传入泉州,与本土文化结合后,形成了特色文化习俗。意大利的小雏菊、菲律宾和印尼的茉莉花、巴基斯坦的素馨花等许多国家的国花,都在蟳埔的传统“簪花围”中被广泛应用。可以说,这项技艺不仅是闽南文化的活化石,更是世界海洋贸易下诞生的独特美学符号。
如今,这朵“绽放”千年的“闽南之花”,已经“开”到了法国、英国、马尔代夫等30多个国家。2025中意时装周上,“簪花围”成为模特头顶上的一抹靓丽风景线;在中外社交媒体上,“簪花围”相关话题热度不断;同时,“簪花围”也引起了国际学术界的关注,诸多学者对其进行研究。从闽南到世界,“簪花围”以蓬勃的生命力为全球文化多元性注入独特的美学价值,更以其承载的闽南女性智慧与韧性,为全球女性的精神成长提供了启发与思考。
蚵壳厝
海上遗构,世界共赏
起源于泉州蟳埔等沿海渔村的闽南传统民居“蚵壳厝”,是用蚵壳、珊瑚、红砖混筑的特殊民居,其建筑风格独特,外墙多用东南亚、东非等地商船压舱回国的巨型牡蛎壳堆砌而成。如今,这些“来自海边的房子”正走向世界,讲述闽南文化的交流故事。
早在宋元时期,泉州作为“东方第一大港”,是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起点。当时,中国商船常在海南、马六甲等地中转,把这些蚵壳带回泉州,这也成为“因海而兴”的最直观物证。
元末明初,泉州屡遭倭患,百姓疲于奔命,无法新建房屋,便就地取材,发展出“蚵壳厝”这一富有生活智慧的民居形态。
“蚵壳厝”的建造,是闽南文化融合、演进、延续的重要见证,展现了中华文化“因时因地制宜、兼容并蓄”的精神内核。现在,“蚵壳厝”已经被纳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海上丝绸之路”遗产研究项目,这些从渔村走出的石头屋,正被世界重新审视,其建筑技艺屡次亮相闽南文化论坛、土楼国际论坛等国际会议,成为探讨东西方海洋文明互鉴的重要案例。
不仅如此,随着大量闽南华侨移居海外,蚵壳厝的建筑技艺也远播东南亚,融合闽南民俗,演变出“侨厝”建筑风格。在马来西亚槟城,当地华人将其用于家庙、宗祠建筑,成为侨民追溯文化根源的重要象征。“蚵壳厝”不仅是乡愁的具象载体,更是一种可持续、可传播、可共鸣的文化语言,助力中国与世界在文明互鉴中走得更深、更远。
1、本站(网址:52hrtt.com)为用户提供信息存储空间等服务,用户保证对发布的内容享有著作权或已取得合法授权,不会侵犯任何第三方的合法权益。
2、刊载的文章由平台用户所有权归属原作者,不代表同意原文章作者的观点和立场。
3、因平台信息海量,无法杜绝所有侵权行为,如有侵权烦请联系我们(福建可比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邮箱:hrtt@52hrtt.com),以便及时删除。
© 2022 华人头条
服务热线 : 0591-83771172
福建可比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直播备案号 闽ILS备201708250005
举报热线:0591-83771172
举报邮箱:hrtt@52hrtt.com
1、本站(网址:52hrtt.com)为用户提供信息存储空间等服务,用户保证对发布的内容享有著作权或已取得合法授权,不会侵犯任何第三方的合法权益。
2、刊载的文章由平台用户所有权归属原作者,不代表同意原文章作者的观点和立场。
3、因平台信息海量,无法杜绝所有侵权行为,如有侵权烦请联系我们(福建可比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邮箱:hrtt@52hrtt.com),以便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