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人号

登录更多 下载App

【日本文史漫笔384】从暗夜里的童话灯盏看小川未明的双重面相

2025-05-05 18:34 阅读量:5k+

华人号:日本新华侨

◆《日本华侨报》总主笔 蒋丰

东京浅草的夜色渐浓,大正十二年(1918年)某个寒夜里,小川未明伏在案前,钢笔尖在稿纸上投下摇晃的阴影。煤油灯将他的身影放大在糊着报纸的墙上,宛如他笔下那些变形膨胀的童话形象。此刻他正在创作《野蔷薇》,故事里那个被继母虐待的小女孩最终化作花朵,而现实中他的长女刚刚因肺炎夭折。墨水晕染开来的痕迹,分不清是刻意为之还是泪滴所致。

明治十五年(1882年),小川未明生于新潟县高田町一个没落的士族家庭。据《小川未明自传》记载,他家玄关总是悬挂着祖传的武士刀,刀鞘内却早已生锈。这种衰败的荣耀成为他毕生的精神底色。父亲常对幼年的他说:“我们小川家祖上是越后国的武士”,而现实是全家靠着母亲缝制和服衬领度日。在自传手稿的边角处,他画着许多张牙舞爪的妖怪,旁边写着“比大人诚实”。

明治三十五年(1902年),小川未明进入早稻田大学英文系。在坪内逍遥的戏剧课上,他总坐在最后一排写小说。同学回忆录里描述这个寡言的青年“像条沉默的鲶鱼,眼睛却亮得吓人”。

小川未明创作的《红蜡烛与美人鱼》里,人鱼母亲最后化作泡沫;《牛女》中的纺织姑娘被机器绞断手指。这些故事里藏着惊人的暴力性,恰如大正民主表象下涌动的暗流。当时有读者来信抗议“太过残酷”,他在回信中说:“真正的光必须照见阴影。”

大正十一年(1922年)发表的《月夜与眼镜》中,描绘了一位老妇人在月夜中接待两位神秘访客的情节,充满了梦幻与超现实的色彩,与同时期崛起的无产阶级文学形成奇妙共振。日本儿童文学研究者石井桃子曾指出:“未明童话里的器物常常突然获得生命,这暗示着物质对人性的异化。”

战争阴云密布的昭和十五年(1940年),小川未明突然转向传统童话题材。战后发现的日记显示,当时军部特高警察曾多次“拜访”他。被迫的妥协与沉默的抵抗,构成战时知识分子的普遍困境。

晚年的小川未明在自宅庭院种满蒲公英。昭和三十六年(1961年)春,七十九岁的他坐在轮椅上看着孩子们采摘蒲公英吹散。据最后照顾他的护士回忆,老人常喃喃自语:“种子飞走时,茎秆就死了。”这句话意外道破他所有童话的隐喻——美好总以某种消亡为代价。

如今,在日本新潟市“小川未明文学馆”,陈列着他用过的钢笔。金属笔尖已氧化发黑,但缝隙里残留着蓝墨水的痕迹。解说牌上写着“日本童话之父的创作工具”,却未提及这支笔也写过支持战争的宣传文。玻璃展柜反射着游人的面孔,仿佛提醒后人每个光明形象的背后都有阴影。

夜幕降临时,小川未明文学馆的灯光亮起。那些陈列的手稿在光影交错中似乎有了生命,《红蜡烛与美人鱼》的原稿上,被反复修改的段落形成深色污渍,像极了人鱼消失后海面的油污。当最后一个参观者离开,灯光依次熄灭的过程里,那些稿纸上的文字仿佛在黑暗中继续生长,如同他笔下永远无法真正死去的故事主角。(2025年5月5日写于千叶丰乐斋)

以上就是小编为您分享《【日本文史漫笔384】从暗夜里的童话灯盏看小川未明的双重面相》的全部内容,更多有关山东华人最新消息、新闻,请多多关注华人头条日本看点频道。您还可以下载我们的手机APP,每天个性化推荐你想要看的华人资讯!
免责申明

1、本站(网址:52hrtt.com)为用户提供信息存储空间等服务,用户保证对发布的内容享有著作权或已取得合法授权,不会侵犯任何第三方的合法权益。

2、刊载的文章由平台用户所有权归属原作者,不代表同意原文章作者的观点和立场。

3、因平台信息海量,无法杜绝所有侵权行为,如有侵权烦请联系我们(福建可比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邮箱:hrtt@52hrtt.com),以便及时删除。

举报收藏
评论 (0条)
您需要登录后才能评论,点击此处进行登录。
登录后评论

下载华人头条

关于我们

© 2022 华人头条

服务热线 : 0591-83771172

福建可比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ICP许可证号 闽ICP备10203582号

闽公网安备35010202000536号

直播备案号 闽ILS备201708250005

举报热线:0591-83771172

举报邮箱:hrtt@52hrtt.com

免责声明

1、本站(网址:52hrtt.com)为用户提供信息存储空间等服务,用户保证对发布的内容享有著作权或已取得合法授权,不会侵犯任何第三方的合法权益。
2、刊载的文章由平台用户所有权归属原作者,不代表同意原文章作者的观点和立场。
3、因平台信息海量,无法杜绝所有侵权行为,如有侵权烦请联系我们(福建可比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邮箱:hrtt@52hrtt.com),以便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