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跨文化交流促进“一带一路”民心相通
两千年前的古丝绸之路是一条通商互信、经济合作的纽带,更是一座文明对话的桥梁,它所体现的开放包容与合作互惠精神,为后世树立了典范,在沿线国家中达成了广泛共识。2013年“一带一路”倡议提出,为改善全球治理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参与国在科学、教育、文化、卫生、民间交往等各领域广泛开展合作。“一带一路”建设以“五通”为抓手,民心相通是“五通”的重要一环,是“一带一路”建设的社会根基和价值指向。推动民心相通,为“一带一路”倡议奠定了坚实的民意基础,巩固了社会根基。有史以来,跨文化交流在国际活动中起着重要的催化剂作用,随着“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中国也开始高度重视文化层面的国际交流与对话。通过跨文化交流,不仅加强了国家间的互动与区域间的联系,还深化了彼此的理解与信任,促进了心灵层面的沟通,进而构筑起一座连接友谊与合作的桥梁,推动更加广泛、深入且富有成效的跨文化互动,进一步促进“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民心相通与友好合作。
呼和浩特盛乐国际机场是内蒙古自治区重点项目,定位为4F级国际机场、区域航空枢纽、京津冀机场群主备降机场之一、一类航空口岸机场、国家“一带一路”倡议重要交通节点。
跨文化交流有其特定的文化发展规律,任何一种文化,不论产生于哪个国家、哪个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活力、多样的表现形式,同时也与其他文化有着相通之处。文化是开放的、不断变化的,这是文化发展的自然规律,遵循文化发展的客观规律是跨文化交流的基本要求,是“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民众交流的文化准则与基础。
其一,尊重异质文化的个性差异,保护文化多样性。习近平总书记多次阐述文化多样性特征,指出:“文明具有多样性,就如同自然界物种的多样性一样,一同构成我们这个星球的生命本源。” 历史、地理以及宗教信仰等方面的差异让世界各国拥有自己独特的文化魅力。例如,在中亚地区,哈萨克斯坦和乌兹别克斯坦以伊斯兰文化为主,同时保留了古老的游牧传统;吉尔吉斯斯坦以其丰富的民间史诗文化著称;塔吉克斯坦则深受波斯文化影响,语言和艺术中充满了波斯元素。文明没有高下、优劣之分,只有特色、地域之别,尊重异质文化,提升对文化差异的包容度,才能帮助“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民众更好地理解和欣赏彼此的精神文化和物质文化遗产,进一步促进民间合作交流。
其二,提升共性文化的广泛认同,寻求文化共通性。不同民族和文化之间共享的价值观、理念或传统,是跨文化交流的桥梁和纽带,通过挖掘和弘扬这些共性文化思想,有益于在共通、共鸣、共情中进一步增强沿线国家民众的文化认同感。例如,东南亚地区存在众多郑和遗迹,印度尼西亚的三宝庙和三宝垄,马来西亚的三宝山和三宝井,以及菲律宾的三宝颜。这些文化遗迹是海上丝绸之路沿线地区人民对郑和所作贡献的纪念,人们还将郑和的故事神化,逐渐形成了一种传统的民间膜拜习俗。这种同源文化遗产与传统习俗成为连接沿线民众情感的通道,形成共同的历史记忆与文化脉络。激活这些共同历史记忆,加强共性文化认同,能够推动沿线国家在文化层面的深度合作,更好地实现“民心相通”,为“一带一路”建设注入持久的文化动力。
“人是文明交流互鉴最好的载体”。跨文化人才是跨文化交流的重要媒介,是中国参与“一带一路”建设不可或缺的资源,是民意相通的桥梁。培养跨文化人才,促进跨文化交流人才辈出、人尽其才、才尽其用,有利于消除文化隔阂,促进各国进行高质量的对话沟通,实现高效互动,顺利达成共识。
其一,发展多元知识与语言技能。跨文化交流人才培养要跳出仅以英美文化为主导的单一英语教育模式,提倡多元文化学习与“多语主义”。语言是文化的载体,语言互通是实现“一带一路”沿线各国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和民心相通的前提与保障。当前,“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官方使用语言达40多种,但人才培养所开设的语言课程仅有半数,且外语教育基本以英语为主。培养优秀的跨文化人才,要增设更多“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非通用语言课程,如阿拉伯语、俄语、马来语、西班牙语等。只有在语言互通的前提下,沿线国家民众才能在有效沟通、理解的基础上相互信任,共谋发展。
其二,搭建跨文化交流人才培养平台。要构建与“一带一路”建设发展需求相适应的资源平台,加大资金投入,促进国际间企业、文化团体、高等院校优秀人才流动,为人才提供更多跨文化交流体验。近年来,西安交通大学牵头成立了“丝绸之路大学联盟”建设工作专班,全力将联盟打造成为“一带一路”沿线最具代表性和感召力的国际高等教育合作平台。在“丝绸之路大学联盟”支持下,全球各盟校密切合作,形成了文化交流、社会实践、科技竞赛等形式的若干交流项目,丝路文创暑期课程、丝路青年领袖计划、丝绸之路大学联盟夏令营等学生交流项目持续举办,极大丰富了各国跨文化人才储备,为增进各国人民之间的了解和友谊,培养具有国际视野的高素质、复合型人才作出了卓越贡献。
健全跨文化交流机制有益于增进外国人对中国文化的认知和理解,促进文化传播范围扩大与文化交流效果提升,对于推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民众互信合作至关重要。
其一,丰富文化传播形式。跨文化交流要借助互联网等新兴媒介的力量,让文化符号、文化记忆能够冲破传统媒介的地域束缚,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更好地流通传播,更便利地融入人民的日常生活。上海博物馆携手徐州博物馆、成都文物考古研究院,在匈牙利莫拉·弗朗茨博物馆成功举办了“百物看中国”全球巡回展的首站——“不朽的玉甲:中国汉代文物精品展”。运用虚拟数字影像技术,采用沉浸式体验方式,使观众亲身感受不同地域的风土人情。此外,以TikTok为代表的社交媒体,成为赋能跨文化交流的典型案例。中国的短视频平台TikTok在东南亚地区推广“一带一路”主题挑战赛,鼓励用户创作与沿线国家文化相关的内容,通过算法推荐精准触达目标受众,使文化交流更生动、直接,极大地激发了“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人民对不同文化的兴趣。
其二,重点关注文化贸易。文化贸易与文化产业发展是中国紧密对接国际需求的关键,是促进“一带一路”共建国家民心相通的重中之重。“小而美”民生项目是快速提升“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民众获得感的关键,推动中国同沿线共建国家人民“心相通”。例如,由国际竹藤组织西非区域办事处发起的竹编培训班,作为“非洲小农户生计发展项目”之一,让中国竹文化传入非洲,使竹编技艺惠及非洲千家万户。加纳小伙子萨达内生活的阿散蒂地区盛产竹子,他学会竹编技术后,农闲时每个月至少能编织10个竹艺手袋,收入最高可达170美元,超过加纳国家最低工资标准的两倍,远远超过务农收入。通过文化贸易,中国文化走进“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民众日常生活中,使更多人了解到中国的传统历史与现代发展。文化贸易将为“一带一路”建设注入活力,为民心相通点亮一盏文化之灯。
实现“一带一路”民心相通,文化先行是关键。跨文化交流在“一带一路”建设中扮演着不可替代的角色,具有人文精神融合与文化价值共享的深远意义。通过促进不同文化、民族之间的相互尊重与价值认同,跨文化交流为沿线国家搭建了理解与信任的桥梁,为经济合作奠定了坚实的社会基础,增强了民众的文化认同感与归属感,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提供了强大的文脉支撑。未来,跨文化交流应进一步深化,推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在文化领域的深度合作,共同书写文明互鉴、民心相通的新篇章。
来源:《侨园》杂志2025年第4期(总第288期)
以上就是小编为您分享《以跨文化交流促进“一带一路”民心相通》的全部内容,更多有关塔斯马尼亚华人最新消息、新闻,请多多关注华人头条频道。您还可以下载我们的手机APP,每天个性化推荐你想要看的华人资讯!
免责申明
1、本站(网址:52hrtt.com)为用户提供信息存储空间等服务,用户保证对发布的内容享有著作权或已取得合法授权,不会侵犯任何第三方的合法权益。
2、刊载的文章由平台用户所有权归属原作者,不代表同意原文章作者的观点和立场。
3、因平台信息海量,无法杜绝所有侵权行为,如有侵权烦请联系我们(福建可比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邮箱:hrtt@52hrtt.com),以便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