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地英雄气 江河万古流——国画大家杨德衡的大型组画《鸭绿江图》
近日拜访著名国画家杨德衡先生,见到他刚刚创作完成的大型组画《鸭绿江图》,令人叹为观止。杨德衡在20世纪60年代即已成名,是国内具有一定影响力的知名国画家。《鸭绿江图》是近年来辽宁国画创作的重要收获。此类题材、形式及规模的作品,在当代美术史上是较为罕见的。杨德衡已决定将这组作品捐赠给家乡的博物馆永久收藏。
杨德衡,笔名半聪,1939年9月出生于辽宁丹东,1956年考入东北美术专科学校附属中等美术学校(鲁迅美术学院附中前身),1964年毕业于鲁迅美术学院中国画系。他是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一级美术师,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获得者,原中央文史研究馆书画院研究员,辽宁画院画家。先后在中国美协辽宁分会创作室、辽宁美术馆、辽宁画院从事专业美术创作。曾任辽宁画院副院长、辽宁湖社书画研究会常务副会长、辽宁中国画研究会副秘书长等职。师从赵梦朱、钟质夫、郭西河等先生。
1964年,杨德衡的毕业作品《稻香时节》在全国花鸟画坛产生了强烈反响,被收入《中国现代美术全集》《中国新文艺大系1949—1966》。他后来陆续创作的《傲雪》《春归》《哺育》《古藤逢春》等作品,多次入选国内外重大展览并获奖。其中《春归》获全国第六届美展优秀奖和辽宁省政府优秀文艺作品奖。他创作的《长白山系列》《张家界系列》等大幅山水画作品引发业界的关注。《人民日报》、中央电视台等媒体对他的艺术成就予以报道。
杨德衡有着强烈的家乡情结。他恋家乡、爱家乡、画家乡,视丹东为自己艺术创作的精神之源。离开丹东后,他每年都要抽时间回家乡体验生活,吸纳山川之灵气。1996年,丹东市政府授予他“丹东籍五位著名画家”称号。2011—2014年,杨德衡举办了个人巡回展,在十余个城市展出他的代表性作品,他将家乡丹东选为巡回展的重要一站,并将这场展览命名为“回家”。展览结束后,得到凤凰山的护佑和鸭绿江水滋润的杨德衡萌生了新的想法,他要创作一部特殊的作品,集中、全面地表现家乡人、家乡魂、家乡的山水和历史文化。于是,他在不断踏访家乡名胜古迹的同时,开始深入地研究丹东的文史资料。
杨德衡经过多年的研究和构思,2022年创作大型组画《鸭绿江图》的想法基本成熟。他的直接灵感源于清代进士、曾两度出任宽甸知县的荣禧的《鸭绿江赋》。荣禧任职宽甸期间颇受好评,他还撰写了气势恢宏、文采飞扬的《鸭绿江赋》。经反复研读《鸭绿江赋》,杨德衡决定创作大型组画《鸭绿江图》。
从2022年至2024年,杨德衡用了近三年时间,创作了《鸭绿江图》共22幅。这部组画以反映鸭绿江流域的自然风貌、历史故事和历史人物、人文风情为主要题材,抒发了对家乡大好河山的热爱和对其历史命运的关注之情,弘扬了英雄主义精神和爱国主义精神。组画依次为《神山圣水》《深山峡谷》《林海烟波》《古迹犹存》《清江鹭影》《水丰湖光》《河口之春》《丹染枫林》《长城起点》《浮桥遗址》《故城钩沉》《铁桥木都》《雾锁双桥》《英雄赞歌》《断桥述说》《凯旋归来》《丰碑千秋》《出海金港》《鸟类天堂》《前阳洞穴》《遥望甲午》《大唐遗迹》。
《鸭绿江图》具有较高的社会、文化和艺术价值,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其一,展现了鸭绿江流域的美景胜境和独特丰富的资源地产。在《鸭绿江图》序中,杨德衡写道:“鸭绿江古称马訾水。源自神圣、神奇的长白山,沿途有千余条河流注入,水量充沛,流经49道险要哨口,滔滔流淌795公里,下通黄海,是其终点。也是中国18000公里海岸线的北方起点,是通往东北亚的海上大通道。沿江一路风光,山明水秀。”描绘了鸭绿江流域独揽江山之胜的自然风光、丰饶的资源地产和独具风情的边陲景观。《神山圣水》表现的是鸭绿江发源地长白山的壮美、神奇与厚重;《林海烟波》展示了鸭绿江上游的参天古木和原始森林;《清江鹭影》则见鸭绿江中游的江风浩荡,江霭氤氲,白鹭成群,景色秀美;《河口之春》画的是宽甸长甸河口的春季美景,人面桃花相映红,塞外江南鱼米乡;《鸟类天堂》呈现的是鸭绿江口黄海岸边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好画卷,候鸟长空比翼,鱼类畅游浅底,堪称人间仙境。
其二,作者挖掘并艺术性呈现了鸭绿江流域承载的深厚历史文化内涵。鸭绿江流域特别是丹东有着悠久的人类活动和人类文明历史。《前阳洞穴》反映的是位于东港市前阳镇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前阳洞穴遗址的影像,象征着丹东是东北文明的发源地之一;《大唐遗迹》描绘的是位于东港市孤山镇的大孤山古庙建筑群,该建筑群始建于唐代,后经辽金元明清各代的扩建与修复,是具有较高文化价值和艺术价值的古建筑群;《长城起点》描绘的是明长城的东端起点、雄伟壮观的虎山长城,这里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是兵家必争之地。《浮桥遗址》《故城钩沉》《铁桥木都》《断桥述说》《出海金港》等画作,反映出丹东近代、现代或屈辱或发展或抗争的历史。
其三,这部作品高扬着伟大的英雄主义、爱国主义旗帜。丹东自古就有爱国主义、英雄主义的光荣传统。杨德衡在画作《英雄赞歌》中,将志愿军跨过鸭绿江的宏阔场面与杨根思、邱少云、黄继光、孙占元、赵先有、杨连第、罗盛教、王海、张积慧等英雄形象巧妙地组合在一个画面中,昭示烈士的功绩彪炳千秋、英名万古流芳;《凯旋归来》表现了志愿军英雄凯旋,祖国人民热烈欢迎的情景,记录着人民欢庆胜利的场面;在《丰碑千秋》中可见鸭绿江畔英华山上庄严雄伟的抗美援朝纪念塔,见证着中国人民志愿军的丰功伟绩,宣示着伟大的抗美援朝精神;《遥望甲午》将巍然耸立的邓世昌像与甲午海战的画面结合在一起,通过英雄对甲午战场的遥望,凸显了中华民族抗击外敌的不屈精神。
杨德衡特有的绘画风格和艺术表现技巧在《鸭绿江图》中得到充分展现。早在20世纪60年代创作《稻香时节》时,杨德衡的绘画就体现出开风气之先的勇气和能力。后来,他紧跟时代,深入生活,更加深入地贯彻“外师造化,中得心源”的艺术理念,使作品的艺术品位和境界不断提升。在提升绘画技能和提高绘画艺术表现效果等方面,他成功地实现了四个结合,即将大花鸟与大山水相结合、工写结合、中西结合、绘画艺术与姐妹艺术相结合,实现了艺术的创新与超越。
在《鸭绿江图》中,杨德衡秉承上述艺术理念,以多种艺术手法恰到好处地呈现了恢宏壮丽、精美绝伦的全景画卷。首先,他以独特的构图方式和巧妙的艺术构思,从历史感、时代感、生活化等三个维度,传递鸭绿江和鸭绿江畔的人民的精神气质,画出了鸭绿江的魂魄,画出了祖国大好河山的壮阔美丽,画出了中国人的精神气概。同时,他将粗犷的构图和繁密的用笔用线相结合,将写实与写意相结合,将大自然的生命力与历史的质感相结合,营建出高远、深邃的意境,格调高拔不俗。同样重要的是,《鸭绿江图》在色彩、质感等绘画语言运用上也有独到之处。此外,每幅画作均有较长的题款。这些题款不但恰到好处地补充了画面,也引导观者深入理解画作的主题和意境,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
来源:《侨园》杂志2025年第4期(总第288期)
以上就是小编为您分享《天地英雄气 江河万古流——国画大家杨德衡的大型组画《鸭绿江图》》的全部内容,更多有关塔斯马尼亚华人最新消息、新闻,请多多关注华人头条频道。您还可以下载我们的手机APP,每天个性化推荐你想要看的华人资讯!
免责申明
1、本站(网址:52hrtt.com)为用户提供信息存储空间等服务,用户保证对发布的内容享有著作权或已取得合法授权,不会侵犯任何第三方的合法权益。
2、刊载的文章由平台用户所有权归属原作者,不代表同意原文章作者的观点和立场。
3、因平台信息海量,无法杜绝所有侵权行为,如有侵权烦请联系我们(福建可比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邮箱:hrtt@52hrtt.com),以便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