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人号

登录更多 下载App

新加坡身份证号不再是隐秘信息,会不会有更多诈骗?需要担心吗?

2024-12-17 21:14 阅读量:1.7万+

华人号:新·社会

多年来,“身份证号码不能乱给”早成为新加坡人的共识。随着诈骗案件激增,身份证号码更被视为必须保护的个人资料,唯恐外泄。

随着政府不再将身份证号码视为隐秘信息,公共机构未来将逐步取消隐藏部分身份证号的做法,令许多人感到困惑与不安。(陈斌勤摄)

然而,随着政府不再将身份证号码视为隐秘信息,公共机构未来将逐步取消隐藏部分身份证号的做法,令许多人感到困惑与不安。

《联合早报》综合了个人资料保护委员会的声明,并邀请Dentons瑞德律师事务所知识产权与科技业务部高级合伙人梁清龙律师,解答相关疑问。

我的身份证号码是否仍属于隐秘资料?

梁清龙认为,身份证号码可能不久不再视为隐秘资料,但仍属个人资料。

个人资料保护委员会表明,身份证号仍受个人资料保护法的约束。机构在收集身份证号码时须获得许可,并确保合理使用和数据安全保障。委员会将在完成业界和公众咨询后更新相关指导原则,但现有准则暂不修改。

我已用身份证号码设为密码,该怎么办?

个人资料保护委员会提醒,身份证号码不应用作密码。已这么做的人应立即更改密码。

如果机构要求提供身份证号码,我该担心吗?

梁清龙说,消费者无须过度担忧,但应了解索取原因及可能后果,不可有求必应。

如何更好地保护个人资料?

梁清龙说,公众应询问机构索取身份证号码的理由,若理由不充分,可拒绝提供。例如,仅为了通过电邮发送广告或通知而索取身份证号码是不合理的,不该提供。

收集身份证号码的机构有哪些责任?若未履行会怎样?

梁清龙说,收集和保护个人资料是两码事。机构即使无须获得当事人同意,即可收集、使用和披露公开可得的个人资料,仍须采取合理措施保护资料。如未履行保护责任,机构可能面临最高100万元或年营业额10%的罚款。

有人掌握我的身份证号码和全名,可以做什么坏事?

梁清龙认为,身份证号码和全名虽是基本信息,但若被恶意使用,可能导致身份遭盗窃。他提醒公众,不要因对方知道自己的身份证号码就轻信,更不可提供额外个人信息。如有疑虑,应直接联系相关机构查证,而不是拨打对方提供的号码。

商业大楼或公寓,能收集访客的身份证号码吗?

根据个人资料保护委员会官网,物业管理公司和业主应避免收集身份证号码,建议采用其他方式,例如查验带照片的身份证件,记录访客姓名和联系方式,或仅记录部分身份证号码。

哪些企业或服务商有权收集身份证号码?

根据个资委官网,车辆租赁/共享公司、电信公司、兽医站、医院、水疗中心或美容院,以及电力零售商等受特定法令管制的机构,有权收集顾客身份证号码。

待政府更新身份证号指南

电信业再评估影响寻对策

新电信(Singtel)新加坡首席执行官黄天聪答复《联合早报》询问时说,公司正在等待个人资料保护委员会(Personal Data Protection Commission,简称PDPC)关于数据治理指南的更新,随后再评估对运营的影响。“我们明白隐私对客户的重要,并将尽最大努力保护他们的个人信息。”

根据银行公会现有的业务行为守则,个人的全名、别名或完整的身份证号码与非公开的财务信息结合使用时,将被视为敏感数据。 (档案照片)

星和受访时则表示,公司正在等待资讯通信媒体发展局(IMDA)发出更新指南。

根据资讯通信媒体发展局《订户验证流程指南》,电信商最好在通过电话、网站、移动应用或面对面交流时,要求用户提供包括身份证号在内的基本个人信息以加以验证。

根据这份现行指南,任何涉及“金钱影响”,或披露账单及用户记录的服务,包括重新签订合同、终止服务以及购买增值服务时,电信商须验证基本信息以外的订户独有信息(如安全问题),或者采取一次性密码或生物特征等措施。

也就是说,当身份证号码不能再用来核实身份时,电信业或要用别的方法来验证或核实用户。

与此同时,根据2018年9月通过的更新版个人资料保护法令及相关指南,只有在法律规定,或极其必要的情况下,业者才能向公众索取身份证号。根据现行指南,这些情况包括保险索赔、金融产品申请以及电信服务等。

银行公会未就新政策作出说明

银行业是收集身份证号的另一主要行业。

新加坡银行公会现行的《银行业务行为守则(个人数据保护法)》并未对身份证号的具体使用情况作出说明,仅指出银行须在任何用户访问前验证身份,例如查看身份证。

这份守则指出,在银行环境中,在与非公开的财务信息结合使用时,个人的全名、别名或完整的身份证号码,将被视为敏感数据。这意味着,这些信息的泄露可能对个人造成重大伤害。

《联合早报》就身份证号码在银行业的使用情况,以及这守则是否会随着政府指引改变而加以更新,向银行公会查证。截至发稿时间,银行公会未作出说明。

据了解,新加坡大部分银行在验证用户身份时,已使用包括一次性密码(OTP)和生物特征等验证方式。不过,一些情况还会使用身份证号作为用户验证的一部分,尤其是银行客服热线服务。

譬如,信用卡用户可通过银行热线服务,在提供全名和电话或身份证号后,即可“锁卡”。近期,就发生有国人到外地旅游期间遭人冒充身份,以丢失财物为由向银行要求取消他的信用卡。

也就是说,政府不再视身份证号为个人隐秘信息后,银行业需要用别的方法,来验证或核实用户身份。

资料保护法专家:

远程验证接下来须使用更可靠途径

新加坡法律学会首席执行官杨子健以资料保护法专家身份接受《联合早报》采访时说,当客户亲身出现在前线员工面前时,目前的身份验证做法基本无须改变:这通常是个人出示有效身份证让前线员工确认。此外,职员也通常会复印身份证作为记录,这种做法预计会继续。

相比之下,远程身份验证一直是较为困难。杨子健说:“我认为对于身份证号使用指引的更新,并未带来任何改变。远程验证须依赖可信的途径,例如SingPass和MyInfo。”

以上就是小编为您分享《新加坡身份证号不再是隐秘信息,会不会有更多诈骗?需要担心吗?》的全部内容,更多有关秘鲁华人最新消息、新闻,请多多关注华人头条频道。您还可以下载我们的手机APP,每天个性化推荐你想要看的华人资讯!
免责申明

1、本站(网址:52hrtt.com)为用户提供信息存储空间等服务,用户保证对发布的内容享有著作权或已取得合法授权,不会侵犯任何第三方的合法权益。

2、刊载的文章由平台用户所有权归属原作者,不代表同意原文章作者的观点和立场。

3、因平台信息海量,无法杜绝所有侵权行为,如有侵权烦请联系我们(福建可比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邮箱:hrtt@52hrtt.com),以便及时删除。

举报收藏
评论 (0条)
您需要登录后才能评论,点击此处进行登录。
登录后评论

下载华人头条

关于我们

© 2022 华人头条

服务热线 : 0591-83771172

福建可比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ICP许可证号 闽ICP备10203582号

闽公网安备35010202000536号

直播备案号 闽ILS备201708250005

举报热线:0591-83771172

举报邮箱:hrtt@52hrtt.com

免责声明

1、本站(网址:52hrtt.com)为用户提供信息存储空间等服务,用户保证对发布的内容享有著作权或已取得合法授权,不会侵犯任何第三方的合法权益。
2、刊载的文章由平台用户所有权归属原作者,不代表同意原文章作者的观点和立场。
3、因平台信息海量,无法杜绝所有侵权行为,如有侵权烦请联系我们(福建可比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邮箱:hrtt@52hrtt.com),以便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