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人号

登录更多 下载App

永远的大家闺秀——怀念祖母童慧娟

我的祖母童慧娟,享受了91岁的高寿后,在2004年5月5日离开了我们。但她的音容笑貌,她的人格馨香,却仍然让我们时时怀念,涌出许多美好的回忆。

1913年9月6日,她出生在宁波一个经营参茸药材的望族大家。在家族九姐妹中排行第四,同辈称她为“四姐”; 下一辈称她为“四妈”; 街坊邻居称她为“童大姐”; 而我们祖孙辈就叫她“阿娘”。她生得高挑出众,雪白透亮的肌肤,大而有神的眼睛,挺直的鼻子,轮廓分明的嘴唇,特别是她大方的举止和得体的仪表,无论穿啥,都有大家闺秀的气质。她自己总说人要“上架子”,也就是做人要体面,有尊严。

阿娘漫长的人生,经历了生老病死,种种波折,然而不管何时何地,顺境逆 境,她都活出了美丽,有声有色,即使在她80多岁高龄时,也仍是一位端庄秀丽,有才情的大家闺秀。

我幸福的童年是与阿娘连在一起的。 因为我是长房长孙,阿娘在45岁时就有了第3代的我。每天早上,她给我洗脸,先用手在我的小脸上拍一下水,然后用毛巾擦干,再用手指在我的额头和两颊点上她的雪花膏,轻轻地抹开。最后给我梳两个打蝴蝶结的小辫子。她身上的那股特别的香味,我到现在还记忆犹新。

她能做一手好菜。她做的家常菜,很入味。任何极平常的原料,由她的巧手烹调,就会十分的美味,而她只要看到家人有好胃口享受她做的佳肴,就说是对她最好的回报。“文革”期间,我父母双职工,我们还小,阿娘就每天帮助我们买菜配菜烧菜。我记得妈妈给她的“预算”是周一到周六8毛钱,周日改善到1元。阿娘居然每天为我们配菜两荤两蔬,让我们全家吃得有滋有味,只只碗朝天。比如她会买一个5-6毛钱的小蹄胖,煮熟切片,用蒜泥生抽蘸着吃。肉汤里放番茄,土豆,卷心菜,成了美味营养的罗宋汤,再炒一盘油焖茭白,一盆蒜蓉绿米苋,这一餐即营养又美味,爸妈妹和我就像四个小鸡啄米,美滋滋地享受阿娘给我们准备的幸福晚餐。

阿娘年轻时婷婷玉立,穿着裁剪合身,做工考究的旗袍,像一朵初放的玉兰花。我的祖父很爱拍照,全家去西湖边度假,祖父为阿娘拍下一张张美丽的倩影,送到摄影展览会,展出后还得了大奖,被‘旅行家’杂志转载。 阿娘也会时时拿出青年时代的旗袍照,让我们小辈欣赏:“我那时的身段好伐?”即使在她80多岁高龄,她还是那样的爱美,每天早晨坐在玻璃太阳房,对镜梳妆半小时以上。我们每次回国,总会带上她喜欢用的密斯法陀扑粉作礼物给她。她是那样地在意她的容貌仪表,精心打扮好自己,迎接新的每一天。

阿娘的一生,也不都是风花雪月。她经历了日本人在上海南市的大轰炸,一家人逃难搬到法租界;她经历了阿爷生意的大起大落;她也经历了自己两个幼女的夭折;她更经历了自己在晚年二次治愈肠癌的奇迹;她也用自己不弃不离的爱和耐心,陪伴照料晚年有精神官能症的阿爷。在她一生的种种波折中,她始终用她对生活无比的热情和对人慷慨大方的爱心,活出了她光彩美丽的一生。

记得1966年,阿娘54岁时,她突然肚痛如刀绞,上下不通,不能进食,在肚子上摸到鸡蛋大小的肿瘤。去医院检查后马上开刀拿掉了结肠里的癌块。医生还说,癌已转移到肝脏,要她用抗癌药,服后引起白血球低下,呕吐难受,她就停了西药,每天煎一大砂锅的中草药,大碗大碗的服用。每早晨买完菜,她就在花园里或客厅中做操,神定自若,乐观向上,从不言自己有顽症在身。她的忘我精神,使她的身体在开刀后20年,相安无事。 我们全家都为她奇迹般地战胜癌症而快慰。想不到在她74岁高龄时,腹部又长出了一个硬块。经医生诊断,在肠子里再次发现癌症。这一次开刀非同小可,因为阿娘那时心脏不太好,再开大刀有危险。但是阿娘命大福大,广慈医院的留美肛肠专家周医生愿意为她主刀,成功地为她切除了第二次的恶性肿瘤。出院第一天回家,倒下卧病不起的不是她,居然是她的老伴阿爷。从此阿爷再也没有起过床,让刚开完大刀的阿娘照料了一年多,直到阿爷寿终正寝。

晚年的阿娘,也会回顾她一生中曾经做过的‘能干’事:五十年代,她曾担任里弄福利主任,带领大家绣花,生产枕套和成衣供应市场。国民经济困难时期,阿娘走出家门,带领里弄里的姐妹们一起办起了食堂,白手起家,热心地将自已的家具和锅盘碗壶等捐了出来。甚至还在我家后花园外面的空地上搭了猪棚养猪,养兔,改善伙食。阿娘当年办的食堂,直到现在,还在经营,造福后代。

可见我们的阿娘并不是一位走不出家门的家庭妇女。她知书识理,写得一手娟秀的好字,相夫教子,培养了三位优秀的子女。除了长子我爸爸在上海是很有建树的印染专家,著书立说的大学教授外,我的叔叔和姑姑大学毕业后,分别去了艰苦的山东和河北。阿娘每月写信,教导他们要敬业乐业,我的叔叔和姑姑均在各自的岗位上,作出了优秀的业绩,被评为劳动模范。

阿娘71岁时有了第4 代 - 我的儿子。她与重孙经常在一起欢乐地玩耍游戏,童心萌发,为她晚年带来乐趣。1998年我们全家第一次回国,85岁的阿娘不顾炎热的天气,坐在板凳上,精心做出了她的拿手炒面。我们下了飞机回到家里,马上津津有味地吃阿娘炒的面。这真正是‘家’ 的味道啊!直到现在,十多年过去了,我问儿子,哪一样是他一生中吃到的最美味的食物?他总是不假思索地回答:“阿太的炒面”。是啊,这饱含着阿太厚爱的炒面确实是天下最难忘的美食。

在阿娘生命的最后5年里,感谢上帝给我机会常常出差回沪,使我能忙中偷闲,经常看望阿娘。她的头脑十分清晰,仍然问长问短,关心我们在澳洲的生活。当我告诉阿娘,我的儿子在学校得奖的消息,年届90的阿娘马上兴致勃勃作了一首非常押韵的诗来表达她的喜悦。

阿娘待人接物,总是那么大方得体,人家给她一分,她 总要回礼二三分。她豁达开朗的性格,赢得了人人爱戴,也使她更“上架子”,更有福气。她无论处在人生哪种境况,即 懂得怎样处丰盛,也懂得怎样处贫乏,知足常乐,随遇而安,热情地待人处事,活出了优雅的一生,是我们晚辈的楷模。

我总是在想,是啥使我们经常怀念阿娘,即使她已逝世十周年?原来是她留在世间的情和爱。世界的一切皆要过去,只有情爱永存!

胡海伦写于2013.5.5 为纪念祖母诞辰100周年而作

祖父母合影

以下两篇是胡海伦堂妹胡海萌(海青)原创。

《忆祖母》

祖母离开人世已经整整二十一年了,记得她临终前的一刻,我紧紧握住她的手,泪流满面。

我知道这一次松了手,今生今世将永远无法再抓住她。

祖母童氏,浙江宁波望族,大家闺秀,美貌端庄。

在我童年的生活中,祖母是我最亲的人。我小时侯内向,看见生人紧张,幼儿园是我最不要去的地方。每天中午的饭菜永远那么难吃,又不能不吃。把剩饭菜塞在口袋里带回家是我常常要做的“光荣事迹”。

祖母从不责备我,永远都把我打扮得漂漂亮亮,大冬天里我吵着要穿花裙子,祖母就会在我的棉衣外面再为我套上裙子。现在想起来,祖母真是太宠我了。

我后来离开祖母去求学,一别就是十五年。再回到她身边时她正好八十寿辰,彼时祖父已去世,我的归来给了她许多安慰。

我和祖母睡一张大床,每天晚上都要对她讲讲白天的工作和生活情况。她也和我常常说起她年轻时在宁波乡下渡过的好光景。

她每天做好饭菜就到后门口倚门等我回家。夏天的傍晚,我有时会买点盐水鸭、辣凤爪之类的熟菜,祖母夏天喜欢喝两杯冰镇啤酒。

她睡得早,我有时候看书到很晚, 她一觉醒来时我往往还在夜读,每逢这时我都会放下书,陪她说说话。

有时候我会去煮面当宵夜,大热天里祖孙俩坐在吊扇下吃热汤面,常常吃得满头满脑大汗。

祖孙情深,有一年我突然很想吃八宝肥鸭, 头天晚上在床上随口说的,第二天睁开眼时,她已亲自下厨炮制鸭子。我的母亲在旁边给她做下手。彼时她已经八十八岁高龄。印象之中那是她最后一次下厨。

九十寿辰之后祖母身体渐渐虚弱下去,勉强过了一年之后,每况愈下。

祖母仙逝后葬于苏州凤凰山公墓,她去世后我常去看看她。 她在世时喜欢说自己是只凤凰,她现在飞回属于她自己的山上了,这是多么圆满的一件事情。

祖母生于阴历八月里桂花飘香之时,她在世时十分喜爱桂花,生前好几次说起要我将来去她的坟头种一棵桂花树。

祖母去世二十一周年,谨以此文寄托我的哀思。

胡海萌(海青)2008年5月5日凌晨

《祖母小语》

我和祖母生活在一起前后有十多年。

我们朝夕相伴,亲密无间,一起渡过了许多让人依恋的岁月。

我记得她说的每一句话,包括她说话时的表情和眼神。

我把她说过的一些话整理下来,就是一篇动人小文。

夏天的傍晚,祖母吃完饭后喜欢躺在凉席上小憩。她摇着蒲扇说:“小时候人家都叫我童府囡囡”。

她小时候生活在宁波乡下,她的父辈世代经营药材,是当地富甲一方的大户。她的家乡有民谚云:“童姚马经张,银子好打墙”。民谚见证了童氏家族彼时在当地的声望。

有一年,她的外孙女送来一颗美人蕉幼苗,替她种植小花园里。她十分喜欢,每天给花儿浇水。后,美人蕉亭亭玉立,开出红艳艳地花朵。

她十分高兴,说:“再去配一株米黄色的,两株并列,一红一黄”。

黄色美人蕉虽然没有配到,但她的一红一黄搭配,在我脑海里永远记得。

去岁冬,我买了一盆红色海棠,后去配了一盆黄色海棠,放在她的遗像前,非常美,清扬贵气。

凡有朋友来家里找我,她都非常热心地和招呼人家,打听人家家里都有些什么人,平日都吃些什么。

我的朋友们都十分喜欢她,觉得老人家如同小儿,活泼、可爱。

有时我留朋友在家吃饭,她亦会很高兴陪人家喝点小酒。

我有位朋友老王,喜欢说大话,空话,她背后给人家起了个绰号,叫人家“牛皮小王”。

老王一生没有桃花运,单身,平日养一头小香猪作宠物。

她知道后,撇撇嘴说:“牛皮小王不讨老婆,天天抱着一头猪睡觉”。

过些日子,老王来找我,她拉着人家悄悄问:“猪猡有多重了?”

她年轻的时候身材高挑,美貌端庄,颇有影星胡蝶的风采。她最喜欢的电影明星也是胡蝶。我说:我比较喜欢黄宗英那个类型的美女。她说:“黄宗英不是一点点漂亮,是老漂亮”。

年轻时,她陪伴祖父去栖霞山游玩,她穿了一件绿色旗袍,正巧同船也有一位美貌女子穿绿衣。她们结伴一起去寺庙里烧香,同行人说:“真是一对姊妹花”。每每讲述往事,她的脸上都露出着幸福的笑容。

她喜欢听京戏,四大名旦里偏爱程砚秋,尤其喜欢程派经典《锁麟囊》。说到程砚秋的时候,她用了一个形容词非常好,她说:“程砚秋扮相交关甜”。

她喜欢梅妃,不喜欢杨贵妃。我后来才知梅妃清丽高雅,是个才高八斗的美女。她自己创作出一句“相亲相近竹与梅”赠予我。她说这竹与梅就代表了我和她。

有一天夜里,她突然说了四个字“凤去楼空”。她生前宛如一只高贵的凤凰,她去世后安葬的地方叫凤凰山。

这是多么巧合的一件事,仿佛一切都是天意。

二十一年前的今夜,祖母大人仙逝

谨以此文寄托哀思

胡海萌(海青)2008年5月5日凌晨

 

以上就是小编为您分享《永远的大家闺秀——怀念祖母童慧娟》的全部内容,更多有关巴西华人最新消息、新闻,请多多关注华人头条频道。您还可以下载我们的手机APP,每天个性化推荐你想要看的华人资讯!
免责申明

1、本站(网址:52hrtt.com)为用户提供信息存储空间等服务,用户保证对发布的内容享有著作权或已取得合法授权,不会侵犯任何第三方的合法权益。

2、刊载的文章由平台用户所有权归属原作者,不代表同意原文章作者的观点和立场。

3、因平台信息海量,无法杜绝所有侵权行为,如有侵权烦请联系我们(福建可比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邮箱:hrtt@52hrtt.com),以便及时删除。

举报收藏
评论 (0条)
您需要登录后才能评论,点击此处进行登录。
登录后评论

下载华人头条

关于我们

© 2022 华人头条

服务热线 : 0591-83771172

福建可比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ICP许可证号 闽ICP备10203582号

闽公网安备35010202000536号

直播备案号 闽ILS备201708250005

举报热线:0591-83771172

举报邮箱:hrtt@52hrtt.com

免责声明

1、本站(网址:52hrtt.com)为用户提供信息存储空间等服务,用户保证对发布的内容享有著作权或已取得合法授权,不会侵犯任何第三方的合法权益。
2、刊载的文章由平台用户所有权归属原作者,不代表同意原文章作者的观点和立场。
3、因平台信息海量,无法杜绝所有侵权行为,如有侵权烦请联系我们(福建可比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邮箱:hrtt@52hrtt.com),以便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