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在与单纯的至简诗兴
——读崔体诗印象
黎二愣
认识崔哥,是从他的口语诗开始的。崔哥的口语诗,总是以敏锐、犀利和机警、智性自省于当下的现实生活,在诗歌江湖里波翻浪涌,短短时间,崔体诗的清爽、干净、简直之风引发诗界的关注与热议,成为独树一帜的风景。
然而,他仍以谦虚、低调的态势写自己所写,不为外界的喧嚣所动,不自立山头,不拉扯门派大旗,不希望人们给他封什么派别戴什么桂冠。但是“崔体诗”已跃然于诗界,其粗砺、平实的诗风值得研究和探讨。
崔体诗的仪态特质
崔体诗的特色是简洁化、口语化、生活化、大众化,无纵横四海、驰骋天下的大画幅,没有在恢宏博大的阈值里悲天悯人,而是写生活的小点滴。如他写备年货:“腊月的刀/必须找块石头磨练/抹去愚钝/亮得出三九的寒气/才允许开戒/问候那些肥硕之物/不留一点儿情面/喷涌的快感很热乎”;他写猪:“对主人的忠诚/都摆在桌面/祭台上/猪脑壳才明白/活着,就是讨死”;他写疫情:“老父亲做足文章/红底黑字/糊弄老家的门框/糊弄成一个场所码/坐等扫码的人/眼睛都绿了”。这些诗题,都浸润出他“平凡中见奇拙,朴实中蕴真情”的色泽。
现代诗林里,崔体诗一亮相,其特征十分明显。其诗不掉书袋,少有诗歌创作中的起调过门、句间过门和曲尾过门的程式,不刻意去营造氛围,而是单刀直入,直接以词根杀入景状,以临场者的视角,在朴素与清晰间涵育出辛辣、冷硬的烈度。
60后而至今还在写诗的人,大都是写作意义上的“回归”者。他们经历过现代派、朦胧派、新现代派、第三代、第三极、中间代、网络诗歌派等派别林立的时代,历经千帆过尽、往事过眼云烟,什么派和旗号他们大多数不看重,骨子里也不在乎什么封号与赐名。他们在乎的是如何能更自由、更轻松地表达自己、释放自己经岁月沉淀至近乎于被尘封的心绪。
对于崔体诗,如果我们硬要用一种符号来描述,应该接近于“简文派”。简文派兴起于20世纪90年代末,近几年才逐渐成型,是一种新型的网络诗歌文体。简文派承袭新月派等缘法,讲究行文简短精湛,语风注重口语化和神韵自然,大多数研究者将这类作品冠名“口语诗”。而作为一种新型的创作风,“简文派”没有组织形态和宣言,社会各界鲜有关注和议论,但它对现代诗坛的兴旺与发展发挥了一定的促进作用。当然,我本人并不认为口语诗能全面体现中国传统的诗歌美学,但口语诗最能体现人们从情愫源头即开始的抒情原生态。如汉乐府诗,大都是朴实、自然、生动的口语, 叙事同抒情结合, 感情朴拙动人。
崔体诗以诗的形态主张:不以旗手自居,不用概念来左右自然流露的诗兴,写自己想写的句子,来源于自我心性的独白皆可成诗,有的还可能是很好的诗。生活化、随意性而不失章法,不失自己独特的视觉感受,能让人在短时间内形成情绪交感,至少达到互通的效果。崔体诗大部分句例中,均呈现出鲜活的现实力量。他写西安:“我骑着动车/由南向北/拉一路顺风/掠过田野上的迷茫/与西北风对冲/可以证明那些过往/如烟云”。句式平平,但其对“骑着动车”“由南向北”等情态的勾勒,映现出作为蜀地诗人对古长安文化的眷恋与审视。这些口语诗,已超越一般意义上的外部触觉,其外化的虚相,隐藏着更深的内化潜音。
从这点去剖判,崔体诗更倾向于“中间代”诗风。“中间代” 是指20世纪60年代出生但没有参加“第三代”诗歌运动的诗人。他们独具个性的诗歌写作、精彩纷呈的诗歌陈词,已标记出一度时期中国诗歌的标杆刻度。但是,“中间代”不是摩拳擦掌的诗歌革命,它是60后诗者对自我临场的特指。即用在诗歌运动磁场线外,坚持无立场的诗写理念,秉持人格上的孤傲,捍卫书写状态的清高,完成自我审视的过程体验,折射出一段历史的印痕,时代赋予他们从骨子里反对“诗歌旗号与运动”。
崔哥为诗,不交圈子,不掺合诗界纷争,不随人气水涨船高的附和,不声援谁、褒贬谁,像独行侠游走在自己视界的荒漠,回望独个体验的或远或近的淡淡情思。如他的西安之行,一路走一路写,沉浸于古城千秋的沧桑,沉思于古今变迁的浮光:“从大雁塔放眼过去/眩晕的灯光/随历史层层递进/大唐之上/各路货色踏歌而行 /吾乃蜀地之人/前来朝拜/可赏口饭吃”(《大唐不夜城》。自公元前316年,秦统一蜀地以来,蜀国便汇入了中华文明河流,作为生于巴、长于蜀的诗人,如首次身赴13朝古都那样,虔诚地跪拜于古文明中,但不时流露出机警的存疑。这种打破地域文化疆界,以心觉为实镜的反观之豪吟,壮思于时空之外的诗兴,与崔哥乐观豁达,嘴角上翘、始终充满着微笑的精神品质关联。在诗潮急转直下的时代,崔哥以自己的方式表达了“临场者”的自我主张和融于生活的诗愿。
崔体诗的人生况味
崔哥的诗写得很快,快至每到一处可立马成诗。无论是远道而行,还是居家、买菜、做饭,皆可成诗。但是,他的快,不是诗意泛滥,每一首都蕴含他自己的生活解构与内在气脉。正因为他的诗写得勤、写得快,来不及也不可能深思熟虑进行发酵,蒸煮出鸿篇巨制,所以,崔体诗选材极小,用语极短,用词极简。从崔哥近年公示于人的诗作看,几乎每首都在10行以内,但每首都意味深长。如他写小雪:“在南方/我没有这样的艳遇/连呼她的名字/都不配”。这首小诗,写的日常所见,又透出一个老男人淡淡的失落与无奈。
这种着笔于小景小情,将庸常琐碎生活置于社会属性的诗意化解与反观,只有经历过千岩万壑、行走过万水千山的非虚构生活者,才可能有如此豁然开朗、醍醐灌顶的开颜顿悟,体现出回归于暮春生活的一代人的内心坦然。
世界网络诗人协会曾经发起过关于“回归生活”的章程。当年曾有这样的呼喊:“回归生活,就诗歌的创作题材而言,要回归到真实的生活,关注生活中真实的故事和细节,关注读者关心的问题”。他们主张:“回归诗歌,就诗歌的创作体裁而言,要回归到诗上,回归到歌上,追求诗味、内涵、意境美、语言美、韵律美、简练、有佳句等好诗的特质”。
从这个意义说,崔体诗确实在代“世界网络诗人”诗歌运动践行那些主张。我不知崔哥经历过人世多少风风雨雨,但从其诗中可见,他确实过的素色淡然日子。人至暮春,不靠广场舞、不靠麻将消磨时光的抉择,本质上就是一种心性的回归。他写与妻子游泳,写每个节气的感悟,写疫情防控等,都可以看出诗人是一个通透明了于现实生活的无存疑者。他写《年关》:“守岁的人/都守在一个风口/试图通关/那是一道坎啊/翻过去,算翻身/翻不过去/就翻脸”。诗人的人文情怀,早已剥光几十年沧桑人生的理性肉身,裸现块块光滑的骨格,以赤裸的觉悟穿越于生命的本体。
然而,崔哥不同于“竹林七贤”的嵇康与阮籍等玄学之辈。他没有“越名教而任自然”“审贵贱而通物情”背后的那种心虚和空洞。阮籍在他少年时期好学不倦,酷爱研习儒家的诗书,同时也表现为不慕荣利富贵,以道德高尚、乐天安贫的古代贤者为效法榜样的志趣。但经历曹魏政权与司马集团的折腾之后,心怀不满,深感世事不可为的沮丧与失落,采取不涉是非、明哲保身的态度,或者闭门读书,或者登山临水,或者酣醉不醒,或者缄口不言。崔哥知道,那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回归,只有紧贴现实生活的回归,才有生命力。所以,崔体诗总是以犀利的锐角直击他认为是伪饰现实生活的外衣与伦理秩序。这种回归,不是逃避式的躲藏,而是耕耘人生春夏秋冬的颗粒归仓,是参悟世道轮回中瓜熟蒂落的功德圆满。思想的回归和与德行的重拾,是不可分离的,只有二者兼备,才可谓真正意义上的回归。
做到了思想与德行回归的浑然一体,才能诗写题材上的简之再简。当然,诗歌素材的裁剪,要做到“简练”并非易事,简与不简,是诗人真实情感的自然显现。古人说“修辞立其诚”,要求必须做到不以故弄玄虚换得信赖与呼声,不以卖弄文笔哗众取宠。同时,要做到直击诗体的本来方位,必须植根于情感肥沃、想象丰腴的感悟确凿的土壤中。只有这样,所有的诗语才能真实反映诗体的本来面目,才有内容的词根组合。
由此,崔体诗选材上注重于简洁与利索、精干与精纯,不繁琐,大多做到了不冗长,不臃肿,不拉杂,不叠床架屋,不冗繁拖沓。他写《腊八粥》:“一把米放下架子/以团结的姿态/那些豆啊枣啊花生啊桂圆啊/倾其一生/提炼一锅粥/诠释生活的意义/慢慢熬”。他写生活的意义,以一种冷幽默的方式回望中国人传统节日中的“一锅粥”,其视点盯住的是“一把米”、连同一并下锅的“豆啊枣啊花生啊桂圆啊”,直视生活中的“喜乐”,同时以“一锅粥”隐喻生活中的模糊与缥缈、含混与混沌。这首诗只有短短七句,却蕴含了长篇大论的内容,昭示生活中多维度的疼痛与惋惜。
文风即人品。我不知道崔哥在人世中经历几多沉浮,但一定经受过坡坡坎坎和崎岖险阻,无疑也有过坦荡平顺的怡然,否则不会有那样的自觉自省。他在几十年后,反顾过往,一生所得所失终究尘归尘,土归土,“年老惊醒三更梦”,万事皆休总是休,人生一世终有时,曲尽人散不再有。有如此省悟,他便顺理成章地将自己删繁就简成三秋树。减去繁枝,庇护了轴木,诗的养分亦集中供养他吐蕊诗心的命门,终究标新出二月靓妆。他的《立春》诗语泄露了他心路转换的智性开窍:“终于立春了/太阳不偏不倚/正好路过/劫后余生的人/心头像猫抓一样/敞开心扉的花/给一点儿好颜色/她就怀春”。人活得通透,懂得感受生活中的点滴欣喜。有了通透,删繁就简便有了潜移默化的主张,感知幸福与快乐的引信便会被点燃。于是,诗人就有了自己的方向感,即使抓住灵感的片鳞半爪,也不会写得星落云散、支离破碎。
这,也许就是崔体诗有特性有可读性的缘法。
崔体诗的语感韵味
让诗写生活自由、轻松畅行,务必舍弃文字上的堆砌和累赘。自由自在的诗人,首先是把自己从繁复的词根堆叠中解放出来。解放了字词组合的密织劳作,才能精准抓实念头里随时发芽的萌态。
崔体诗语言构建的特殊标志,就是简之又简,简洁至近乎于无文字,将千言万语与激情澎湃,豪情壮志与五味杂陈在简洁中被简洁,如书画极品的飞白,留足读者想象和抒怀的空间。
崔体诗的语言骨架中,我们看出崔哥极力在做创新自己的努力,看出他竭尽全力地杀伐语言根系中的繁复与附赘,不遗余力地屠宰自己诗歌语体的繁文缛节,处处体现他芟繁就简。如《惊蛰》:“打雷了/春天惊出一身冷汗/桃花醒来/身边长出两片肺叶”。这种直吐胸怀的简洁,如素描画,似素心兰,片色中隐含气象万千。崔体诗语大俗中所蕴藏的大雅,虽然没有古诗词里那些隐晦得形似掩盖的委婉与含混,但我们亦能与朦胧、隐约、惺忪的微茫进行酣畅的交感,似如今的流行语:“文字越少,事情越大,故事越丰满”。
崔体诗,看似平常生活普通的语言,但大多数具有强烈的变异感,让庸常的生活异化成诗体语言的陌生。如他写疫情中的《隔离》:“误入西安/在我不夜城的时空里/一个得尔塔分子/出轨了/急红眼的手机/数说着我的劣迹斑斑……”在这里,“急红眼的手机”是健康状态码中“红码”的语汇变异,以反常化、奇特化方式,使诗歌的语言变得奇异,增加感觉的想象长度,延长感受的宽度。古诗中“二月春风似剪刀”,春风和剪刀本无任何关系,但人们总会把它们联系在一起。崔哥的“急红眼的手机”,“手机”与“眼”原本没有准确的内在逻辑联系,但无不引发我们去思考、去补充生活里残缺的履印与端倪,留给我们强大的思考容积,也扩充了诗语的辐射和粘贴度,将平白的口语,诗化出特殊的魅力。
再如他写《春分》:“多么宜人啊/不冷不热的日子/大把的绿/衬托万紫千红/盛开的春/在人间自求平衡/一半是白天/一半是黑夜”。诗语中,“盛开的春,在人间求平衡”,便是被陌生化的变异。这种反逻辑的表现手法,看似有些悖于常理,但细细体会,这奇异的语言却有酣畅淋漓的快感,给人以比平常语、通用语更令人不忍放下的那种愉快享受。这种“无理而妙”的艺术效果,成为人们喜爱读崔体诗的一大亮点和理由。
崔体诗语的变异,妙于一首诗中,往往只有一句,最多不超过两句。这种用得适当、用得恰到好处的语言操纵,也许是崔哥深藏不露的大德功夫,也许是他禀赋里的冷幽默和反抒情的天性使然。崔体诗简短、简洁的诗语之所以能达到这种艺术功效,除了他对中国传统诗歌语言的领悟和直击人心的语言支配能力,更有他在意象布局上的精妙,即很少有高密度的意象叠加,随时注意气韵的流畅和浓烈度的调制,保障了情感的流泻畅通无阻,获得诗语上下飞翔、左右穿越的高度自由,保持了诗语的明快和节奏感,使崔体诗在叙事与意趣相融合方面达到了疏密相间的恰到好处。
崔体诗看似简单表达,但实际上诗人运用了诗歌创作中很多修辞手法,比喻、象征、拟人、排比、对偶等在崔体诗中比比皆是。
其中,诗语的暗示性手法尤为突出。
诗语的暗示性是中国诗歌传统美学里的精彩章节。《诗经》用“赋比兴”的手法将像“求之不得,辗转反侧”的心情,用鸟鸣声和“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的词境组合委婉暗示出来。这种通过词根细微搓揉,暗示出“不得”的凄怆,构成中国传统诗歌中含蓄、委婉的主色调,成为后世“诗言志”的传承基因。
但诗歌的暗示性必须通过一定的 “意象”洇染出来,但对意象的捕获与营造,又必须通过诗体语言的熬制才可泛起烟云。马致远的“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即是用暗示性的词汇着墨于每一处景象,将相思愁肠和爱情无终的疼痛浸染在情感交织中。
口语诗,白中有斑斓,直中有逶迤,写出好作品难。但崔体诗的轻描淡写,却蕴藏着炉火纯青、不着痕迹的各种手法,往往以小景状为切口,暗示出芸芸众生的人生际遇。如《疫》诗:“都蒙面了/都封口了/都不要脸了/时间沦陷于此/日子过成月子/人的世界/何以见人”。作者通过戴口罩遮脸的具象,巧妙暗示出“都不要脸了”,暗示出意象之外的无语之语。该诗所暗示的,是诗人对社会,对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焦灼,让人深深警醒和反思。如诗人写《生活》:“太累啦/鸡飞狗跳的生活/需要一张疲惫的床/顺势躺下/就看到了我的天花板/我的天哪/那么规矩/那么白”。那么规矩,那么白,是诗语的切入口,更是为读者打开诗思而设置的十字路口,将读者的思想与感情引入多姿态多景象的颇有戏剧动机的双子路道口,使诗趣加速成为具有综合性复合性的组合体,建筑成蒙太奇手法的幻景,巧妙暗示出物外内我那种呈胶着状的纠结。如他的《隔着》:“我隔着人/人心隔着肚皮/肚皮隔着衣服/衣服隔着花花世界/花花世界隔着我/我隔着自己/自己隔着人世纷争……”这首诗,暗示出诗人对“人心不古”和“今日不知明日事,事事难料”的无奈与黯然神伤。
诚然,若就更大范围更高标杆而论,因崔体诗刚刚出笼,其影响力也还只是局部的,也有很多值得探讨的地方。尤其在口语化运用方面,应尽可能避免地方语言使用过多过繁。同时,每天高产量的诗歌创作,对内在精神元素缺少沉淀,对有些诗的挖掘还不够,这不利于崔体诗的生长。这些我认为的问题,不仅仅是崔体诗,也许对当代所有口语诗都是一种挑战。
2022年2月4日晚草,6日晨改于内江
附:崔哥诗选
行走敦煌
西域路上
要么蒙面而来
要么绝尘而去
行走敦煌
男人都是流放的沙
女人都是流浪的水
一桶西湖
山缠绵水
水缠绵草木
草木缠绵人世
人世了断的尘缘
在断桥之下
一桶西湖
一统江湖
咿啊呀咿啊呀
咿啊呀呀咿啊呀
成都生活
靠府南河边
晒花花太阳
引一脉岷江水
泡新茶
摆龙门阵
这逍遥日子
享受生活也好
虚度光阴也罢
成都人得过且过
不存在
莫得事
说勒些
立春
终于立春了
太阳不偏不倚
正好路过
劫后余生的人
心头像猫抓一样
敞开心扉的花
给一点儿好颜色
她就怀春
一年到头
又是一年到头了
老爸守在老家
撒大网
捞自己的人
屋檐下
低着头
数漏网之鱼
说老子
我是老子
老子不是我
老子是老子
老子不是老子
丑话说在先
老子的话
老子到处说
让所有的龟儿子
喳哇
破绽
滴水不漏的日子
缝得天衣无缝
只有心底无私的男人
故意露出破绽
从漏洞里
伸出马脚
入二月
一觉醒来
正月就没了
一只鹅
把二月的脖子
按在水面
憋屈得
像一个问号
说鼓
一只鼓
吹两张牛皮
围大红腰
背后有人
便自吹自擂
装腔作势
对峙张牙舞爪
拿出吃奶的力气
棒槌重重
世界喊痛痛痛
真的痛
蒙在鼓里
桃花三月
风吹三月
害相思病的桃树
纷纷吐槽
一朵桃花
与人争风吃醋
脸都笑烂了
薰衣草花田
那么多薰衣草
团结得发紫
不明身份的香气
把我的爱情
逼上绝路
与子君兄
从名字到文字
都烙上谦谦印迹
与故乡的君子协定
写在宽皮大脸上
春风宽衣解带
也解不开
最后一颗纽扣
举止正人
体态富顺
与春哥饮
客从西来
摆一桌子谱
念正经
花生米上来
一点就燃
私下勾兑心灵
公开叫卖北方的河
必须开涮
干
用四种声调
阴平阳平上声去声
干干干干
干他个底朝天
与二愣书
内江之内
唯日报见外
人世间的筋筋绊绊
都逃不出你的手掌心
剪彩的与强暴的
用一个版面摆平
看主流
陪花边喝酒
成都妹子
岷江的水
只要一解放
就会撒娇
像成都的妹子儿
骨子里的媚
张口就嗲
老板儿
吃面面,三两
要酸
那个酸啊
装一腮帮子
老家香肠
老家寄来一根香肠
安慰异乡的胃
有些无可奈何
必须吃下去
斩两节愁肠做药
一节医心口痛
一节治水土不服
论者简介
黎二愣,又笔名黎冠辰,本名黎勇,出生于上世纪60年代,内江人,四川省作家协会会员。其散文诗集《巴蜀风散板》填补了巴蜀民风民俗诗歌题材的空白;由央视等中央级媒体推出的视频朗诵诗《脊梁》《来,我背你》和《等待天明》故事及音乐作品等,曾成为网络热搜。
诗人简介
崔哥,重庆人,60后。作品偶见《星星》《草堂》等文学期刊。现居成都龙泉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