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人号

登录更多 下载App

追忆往事:我和肖其昌的爱情故事(一)

2023-11-13 11:12 阅读量:2.7万+

华人号:华人头条-多伦多

作者:刘小栗

【编者按】2023年11月8日,当湖南花鼓戏名伶刘小栗坐在离祖国千万里之外的加拿大自家后院中,回忆起她与爱人肖其昌的爱情故事,以及为毛主席演唱歌曲“浏阳河” 那些波澜壮阔、鲜为人知的往事时,从她的脸上我看到的是一份宁静和淡泊。

时光荏苒,青春如歌、岁月如诗,曾经的理想和追求,过往的付出与成就,如行云流水般在刘小栗的生命长河中缓缓流淌。在1971年8月29日,当她作为湖南省花鼓剧院优秀演员为毛泽东主席演唱歌曲《浏阳河》的时候,这在当时是莫大的荣誉,她感到多么的光荣和骄傲。当我询问她对生命的感悟时,刘小栗是这样告诉我的:“唱花鼓戏是我全身心热爱的工作,因为有浓烈的兴趣,才有满腔的热情,我视花鼓戏事业为生命。在艺术的海洋里畅游,不断的学习、提高和完善自己,让我充满了成就感和幸福感”。

上图:刘小栗当年为毛泽东主席演唱民歌《浏阳河》的珍贵录音

刘小栗的自传从儿时开始,讲述了自己如何从一个豆蔻年华的懵懂小姑娘成功脱颖而出考入湖南省戏剧学校的经历;讲述了她从戏剧学校毕业时,响应毛主席“知识青年上山下乡”的号召,来到通道侗族自治县独坡公社与当地百姓同吃同住同劳动那段难忘的经历;讲述了她因为下放时表现突出,作为第一批回城青年,她被分配到湖南省花鼓剧院当了一名花鼓戏演员,担纲过几十部传统戏和现代戏的主演,如《天之骄女》、《野鸭洲》……等等。其中,《野鸭洲》由珠江电影制片厂拍成了电影。她主演的《再婚记》获全省调演二等奖,《桃花汛》获第19届全国调演五个一工程奖、演出奖、个人配角奖。在人生巅峰时期,她被评选为学习毛主席著作的标兵,在黔阳地区十一个县巡回讲用,头像高挂在黔阳地区五一劳动广场,还光荣的当选为赴北京庆国庆的观礼代表…..

刘小栗的人生经历与新中国的命运起伏相伴相随,如歌如泣。她的故事隐藏了中国社会变迁的大背景和整个民族的命运沉浮。现在编者节选自传中刘小栗和其爱人肖其昌的爱情篇章节,以飨读者,希望这段深刻而感人的爱情故事能够打动您的心灵。

以下为正文:


不久,我和肖其昌的金婚纪念日就要到了。我和肖其昌曾是湖南省戏剧学校的校友,一眨眼五十年过去了,我们都已是年过七旬的老人了,但往事如昨、历历在目啊。

1951年4月,我出生在位于长沙市繁华闹市半湘街上的一户家境殷实的人家。湘江边上湿气重,从小我的身体就不太好。记得有一次去省人民医院小儿科看病,医生和护士都说:“这个刘晓粟怎么又来了”?护士把栗(lì)读成了粟(sù)。为此,我妈妈在生弟弟的时候,就替弟弟取名为“刘晓粟”。

图:1965年刘小栗考取湖南省戏剧学校

爸爸写得一手好字,逢年过节,我爸爸就会帮左邻右舍的叔叔阿姨们写对联,有时他们甚至还需要排队等着我爸爸为他们写字。每当看到别人家门上贴着我爸爸写的对联时,我就感到非常自豪。我爸爸京胡也拉得好,他经常坐在屋门口的阶梯上,摇头晃脑地自拉自唱。看爸爸唱得津津有味,我也跟着手舞足蹈地唱了起来,爸爸看了很高兴地说:“小栗子唱得还蛮好哒”。后来,爸爸还教我唱了京剧《打渔杀家》的唱段。

妈妈和爸爸都喜欢京剧,妈妈说:“有年冬天,梅兰芳先生来长沙演出,天气很冷,我们抱着你,是带着烤火的烘篮子(相当于现在的暖手炉)去剧场看戏的”。我问道:“那为什么要带烘篮子呢”?爸爸说:“因为你体弱多病,长沙冬天太冷了,怕你又感冒发烧了”。也许,从那时候开始,唱戏就在我生命里深深地扎下了根。

我六岁的时候,隔壁巷子有个叫高正陪的阿姨,是长沙市花鼓戏剧团的演员,她看我喜欢唱唱跳跳,一高兴,就教我唱了花鼓戏《小姑贤》里桂妹子的唱段。

那年,街道成立了宣传队,我爸爸是居民委员,有一天爸爸带我去看节目,开演前,把我带到了后台,我看见叔叔阿姨们穿着戏服好漂亮的,有的在吊嗓,有的在压腿。这时有位叫大姑子的阿姨对我说:“小栗子想学戏吗”?我兴奋地直点头,并告诉她:“我会唱《小姑贤》里桂妹子的花石调”,于是我边唱、边做,还模仿起小旦的样子表演起来,逗得大家哈哈大笑。

有一年夏天,我去衡山伯伯家做客,晚上大家都喜欢坐在禾塘边上乘凉聊天,他们听说有长沙客人来了,都来看我,我伯伯骄傲地告诉大家:“我家小栗子会唱戏呢”,我一听到伯伯这样介绍我,人来疯就窜上心头,我说到:“我唱戏给你们听,你们给什么给我吃啰”?大家乐呵呵地都跑到屋里,毎个人手上都拿了点吃的:有阴米籽、白辣椒、甘草苦瓜、糖粒子、酸豆角、辣椒罗卜、刀豆等等,那晚上,我收获了满满的一大堆食物。

从那次得到许多食物的时候开始,我就觉得演戏非常得好玩,既能使自己开心,也能让别人快乐,还可以像那些叔叔、伯伯、阿姨们一样以唱戏为生,我暗暗地下决心:长大了,我要当演员、唱大戏……

图:1966年刘小栗在读湖南省戏剧学校

十四岁那年的一天,我在教室上课,忽然看到教室门口站着几个人,对着我们教室内指指点点。这时候,班主任熊老师叫我到办公室去,我懵懵懂懂地走进了办公室,这时熊老师才告诉我说:“这是湖南省戏剧学校招生的老师们,他们想听听你唱歌”,我高兴地说:“是要我去唱戏吗”?这时,戏校老师说:“同学,那你会唱什么歌呀”?“我会唱:“《唱支山歌给党听》”。于是,我扯起嗓门就唱开了,唱完这首歌,老师开心地对我说:“不错,那你还会跳舞吗”?“我会跳越南有个小姑娘”,老师说:“哦,好!舞你就莫跳了,明天下午你可以到长沙市青少年宫参加复考好吗”?我快乐地答应了。同学们听说我要去青少年宫参加复考,都为我欢呼雀跃,兴奋异常。

第二天早上,我照常去学校上课,女同学们都围上来你一言、她一语地问我准备梳什么辫子、穿什么衣服去参加复考,她们看到我穿的紫色花衣倒是蛮漂亮,但是觉得和裤子不太配,祥姐姐马上脱下她自己身上的裤子要我穿上,还有的同学把自己头上的发夾也取下来,戴在了我的头上,我在同学们七手八脚的忙乱中打扮好了。下午了,祥姐姐号召了20来人,浩浩荡荡地送我去了青少年宫考场。

我走进考场,考官老师坐成一排。我倒是一点也不怯场,扯开嗓门又唱了一回《唱支山歌给党听》,只听到一位考官悄悄地说:“这唱的是大本嗓啊”。这次让我如愿以尝地跳了《越南有个小姑娘》的舞蹈。坐在中间的一位考官,把我叫到她身边,她说:“我跟你讲个故事,然后,你用动作表演出来给我们看好吗”?“好”!老师说:“你现在是农村的小姑娘,从田里干完活回来,看到生病的奶奶躺在床上,你会怎么做,你演出来给我们看看好吗”?哇!心想“我有奶奶呀”,我突然在旁边桌上看到了一顶斗笠,顺手拿过来就往头上一戴,又看到一条毛巾,拿过来往脖子上一挂,开始想象我的奶奶就在眼前,我帮奶奶轻轻地盖好被子,然后坐下来做小时候我学过的绣花动作,那位考官连连说:好!后来我才知道这就是小品。接着老师又叫我到钢琴旁,老师弹什么就叫我跟着唱出来,还叫我跟着老师打节奏,我都做得出来。我感觉老师蛮喜欢我,考表演的考官当场就说:“这个学生我要了”。考官对我说:“不错!你回家等通知吧”。当我离开考场时,只见窗外一大帮同学个个都是伸着脖子,甚至爬到窗户上,目不转睛地看着我。一个星期后,我收到了湖南省戏校的入学通知单。

1965年8月,我顺利地进入了湖南省戏剧学校,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

1969年元月,十七岁的我随着湖南省戏剧学校五百多名师生一起下放农村锻炼,当时,我是其中年纪最小的一位。我下放的地方位于湖南、广西、贵州三省交界处的一个偏远县城—-通道县,那里是少数民族侗族人民的集聚地。一到侗乡,那里的百姓里三层、外三层地围着我,热情地评论着我这位他们从未见过的漂亮汉族姑娘。他们议论着我的着装和发饰,唯有一位懂汉语的社员翻译给我听:“她们说你是下凡的仙女呀”!从侗族人民眼神中,我看到了善良和温暖,它们一扫我心中的孤独和伤感。

我经历过了语言不通的茫然时刻,经历过了侗乡人民只有招待贵客时,才会把平时存放在腌缸里舍不得吃的、带着血水的鱼和肉端上桌来给远道而来的知青们吃(天哪,那是生鱼、生肉呢),我还经历了青菜里面炒着蝌蚪的“佳肴”,这些曾使我一度失态地呕吐,但侗族人民的热情款待让我羞愧;我也曾倦缩在被子里哭过,是倔强的性格撑起了我的腰杆。当翌日的阳光照进侗乡山寨的时候,我感觉胸前佩戴的毛主席像章都在熠熠生辉,这让我重新振作精神。

从此我换上了侗装,侗乡便开始飘荡着我的“远飞的大雁,请你快快飞……”的歌声,社员们竖起大拇指赞扬我的歌声美,趁此机会我得以与侗乡人民进一步增进感情:白天我和社员们一起劳动,晚上就发挥我的艺术才能教社员们识汉字、唱歌跳舞,并成立了毛泽东思想宣传队,我和侗乡人民的歌声、笑声、织土布机的声音仿佛洒在了侗乡崎岖的山路、茂密的林荫,我与雀鸟们对歌吟唱......。

那年省里秘密派人下去了解我们知青的情况,也在为收集下放知青的先进事迹拟写征稿,社员们便把我的所谓事迹你一言我一语的,争先恐后的告诉来者,使我云里雾里被评为先进标兵,靓照也被挂在了黔阳地区五一劳动广场,宣传先进人物事迹的橱窗内,同年我被当选赴北京参加国庆观礼的代表,九个月后省文工团恢复建制,我是作为同批下放知青中第一个推荐回城的,继续延续了我的艺术生涯。

图:刘小栗在上山下乡时作报告

1969年9月我从湖南省戏剧学校毕业后,分配到湖南省文工团花鼓戏剧队(后来升级为湖南省花鼓戏剧院)工作,当我进入湖南省文工团花鼓戏剧队报到的那一天,在传达室门口遇到了招我进院的唐植华和钟宜纯两位老师,唐植华非常得意的告诉钟宜纯老师,“迭,看啰,这就是刘小栗呢!刘小栗不但政治好、业务好,她还冒找男朋友呢,看哪个院里的男同胞有这个福气,能找到刘小栗”。

那时正值“文革”后期,整个湖南文艺界的形态也在调整过程中,而且军代表入驻湖南文艺界,更有了连、排、班化的军事建制管理,我报到后,被分配在二班,当时的肖其昌任班长,李谷一、李小佳、李力明、张耐柏、刘赵黔等十几人也都在二班。那时候每天都是学习毛主席《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这篇文章和讨论文艺为工农兵服务的方针政策,我们的演出任务并不多,除了移植革命样板戏《沙家浜》和创作小戏《看卫星》外,再就是上世纪六十年代末至七十年代初,花鼓戏剧队推出的一台小戏,其中最受欢迎的剧目要数《好班长》。

剧中张思德等人物的成功塑造,得益于余谱成导演高超的全局把控力和编导肖其昌出色的创作能力,同时,更得益于肖其昌精湛的演绎技巧。当大幕徐徐打开,张思德身挎军包上场,一个小跳步跃上小山岗挥臂拭汗,来了一首“登上高山,革命战士心欢畅……”的豪迈唱腔,唱出了张思德对祖国、对人民真挚的热爱,他的举手投足是那样的豪放而舒展,赢得了观众报以热烈而经久的掌声。剧中有一段张思德从井里救出小兰(李谷一饰演)的戏,肖其昌和李谷一编排的以托举,炫子,翻身,平转,蹦子,抛接-糸列高难动作组成的双人舞蹈,也为今后湖南花鼓戏舞蹈的多样化,铺开了一条新路径。小兰也以一段感人肺腑的《小兰忘不了这一天》“ 的唱段,感谢人民子弟兵张思德的救命之恩。

特别是那段漂亮、优美的舞蹈在一束蓝色追光的舞台上,与剧情是那样得相互呼应,又相得益彰。这种一改英雄高、大、全的表演模式,换以淳朴、憨厚、清新和平凡中见英雄本色的自如表演,给观众带来了样板戏之后湖南花鼓戏全新的舞台视觉。《好班长》的排演在当时号称是一炮而红的开场小戏,《好班长》这出戏在整个湖南文艺界引起了当时的轰动效应。也成为了省文工团最重要的甚至接待外国友人的必演剧目。

那时侯的肖其昌可是一块“红砖”(又红又专)啊,而我刚进湖南省花鼓剧院,还是一名新学员,只能参加该戏的幕后合唱,每到张思德救小兰的那点重场戏,我就早早地来到乐池,我特别喜欢张思德一个小跳步站在平台中的出场,他举手投足的毫放,让我觉得太美太帅了,他在舞台上的军人气质也深深地打动和吸引了我。

在基本功的训练上为了能跟上同伴们,我总是提前来到练功房,我小时候可能吃钙片太多,腿脚有些硬,他看我练功有点困难,也常来指点我。他喜欢和我开玩笑,在军事化的那几年里,所有演职员的洗漱用品都统一摆放一个地方,有一天我却为找不到的脸盆牙具非常着急,肖说他知道在哪里,他狡黠地要我叫他一声,其实,我感觉他有一点那个,我故意叫了他一声“叔叔”,弄得他怪不好意思的,然后他拿来洗漱用品送到我手上,后来才知道原来是他故意藏起来的。

那时候女孩子每个月都有几天不练功,男孩子也知道是怎么回事了,在一个冰天雪地的日子里,见我没去练功,他一个人骑着单车,偷偷跑到五,六公里以外的浏城桥,买甜酒冲蛋给我吃,雪地路滑,他被狠狠地摔了一跤,让我好感动,开始悄悄地喜欢上了他。

有一次我们在一起挖防空洞,休息的闲聊中,他问我:“你为什么每到星期天晚上的民主生活会总是最后一个到?星期六你又是最早离开的呢?”我告诉他:“因为我家有个多病的爸爸,需要我回去照看”。他说:“那这个星期天,我和你一起回家看看好吗”?我想,这班长真得很关心同志啊,我满口就答应:“要得”!星期六,我回家告诉了奶奶:“奶奶,星期天我们的班长会来我家家访做客,要在我们家吃饭啊”,奶奶乐呵呵地答应了。星期天,他早早地就來到了我的家,奶奶说饭还没做好,叫我带他去轮渡码头看看洋船,我们一起漫步洋船码头,聊得非常开心。回到家,看到饭桌上奶奶已经摆上了腊鱼腊肉合蒸、红烧豆腐等菜肴。忽然,奶奶看着肖其昌问道“老肖,你还冒(没)得四十岁吧?”肖其昌不好意思地说:“我比小栗子只大4岁呢”!当时我不懂奶奶为何问这个让人尴尬的问题,多少年后,我才领悟到我奶奶多聪明啊,我想奶奶当初其实并没看上肖其昌,但又不好明说,兴许还碍着他是我的小领导吧。

图:在湖南省花鼓剧院的生活照片

不过,那时的我确实也是很优秀的,比起同龄人一对齐小腿的长辨子显得年轻,一张开心的娃娃脸,还有一张甜甜的小嘴,很是讨人喜欢,七十年代省文工团花鼓剧队的军代表,薛教导员就曾说过:以后剧队招收学员,就要招像刘小栗这样政治上、业务上都过得硬的人才。

记得1971年8月15日至9月12日是伟大领袖毛主席在汪东兴、张耀祠等陪同下乘专列南巡的日子,他们的第一站是武汉,紧接着8月27日毛主席与陪同一行来到了我们湖南长沙。汪东兴、华国锋等同志提前一天抵达长沙,立刻召集文化组王庆章和湖南省文工团团长崔文耀安排布置一场以湖南地方戏剧种为特色的文艺晚会,准备招待毛主席,对外宣布的是,向一位中央首长汇报演出。8月29日那晚,时任省委书记的李振军坐镇现场,亲自指挥了这次电视晚会的专线直播工作,毛主席就在下榻的省委九所宾馆,观赏了这场专为他老人家安排的电视专线直播文艺晚会。

演出单位是湖南省文工团下属的花鼓、湘剧、京剧、木偶皮影等组成。在演出节目进行到一个阶段时,我和任寿云临时接到了一个光荣任务,说中央首长(毛主席)想听《浏阳河》的歌。因为事发突然,我和任寿云来不及与乐队合乐,就穿着当时省文工团统一发放的灰色制服,直奔舞台,唱完以后,我和任寿云正要下场,却被报幕员拦住了,说中央首长还想听一遍《浏阳河》,于是,我和任寿云返回舞台中央为毛主席唱得更欢了。现在,一想起这辈子能为伟大领袖毛主席连唱两遍《浏阳河》,又是第一个把湖南花鼓小戏《双送粮》中的精华唱段《浏阳河》奉献给毛主席聆听的幸运之人,我就无比的幸福和自豪,也感谢领导们给了我这次无尚光荣的机会。

晚饭后,我们从半湘街走回花鼓剧队宿舍,一路上我们边走边聊,不知不觉地就走到了识字岭,这时肖其昌突然问我:“要是有个人愿意帮你一起分担照顾你爸爸的身体,你同意吗”?这一问,我觉得心里有个声音使劲地在自己耳边说“同意吧”,我也感觉到其昌在殷切地等待我的回答,这让我羞涩得低下了头。这时,其昌轻轻地拥抱着我,火热的唇吻上了我的脸。从此,我俩成了一根爱情藤上的两个瓜儿......

图:肖其昌与刘小栗在北京天安门

作者简介:刘小栗,长沙人,著名花鼓戏表演艺术家。1951年出生,1965年考入湖南省戏剧学校,1969年分配到湖南省花鼓戏剧院,担纲过几十部传统戏和现代戏的主演。如《爱情的审判》《汉宫怨》《再婚记》《花烛恨》《杨三姐告状》《状元与乞丐》《儿女传奇》《小砍樵》《桃花汛》《天之骄女》《柜中缘》《丑人计》《神鸟》《野鸭洲》等。其中,《野鸭洲》由珠江电影制片厂拍成了电影。1983年主演的《再婚记》参加全省调演获演出二等奖。1991年《桃花汛》参加全国调演,获五个一工程奖、演出奖,个人获配角奖。在湖南金蜂音像出版社录制出版的磁带有《思凡》《双下山》《小姑贤》《天之骄女》《卖杂货》《清风亭赶子》《秦雪梅吊孝》《花鼓新潮》《扯白歌》等几十盒。主演的《看卫星》在七十年代第一个参加对台广播。1984年,湖南日报以《天之骄女》为题介绍了刘小栗的表演艺术。1986年湖南人民广播电台专题介绍《湖南省优秀演员刘小栗》,《湖南广播电视报》也对她进行了报道。她还善于思考,勤于总结,撰写的论文《人约黄昏.创作感想》发表于长沙晚报,《眼神的运用》发表于《剧海》杂志,《众手灌得桃花开》发表于长沙晚报。

到加拿大定居后,刘小栗积极参与中外文化交流,努力推广湖南花鼓戏。2017年参加了由文化部、加拿大环球华语电视台和加拿大华人联合总会共同主办的《迎春专业戏曲晚会》,演出的花鼓戏《刘海砍樵》受到广泛好评,随后连续6年,刘小栗在加拿大的多伦多、蒙特利尔等地参加了春晚演出。2019年5月受加拿大多伦多FM105-9广播电视台的邀请,接受采访,向国际友人介绍湖南花鼓戏。2018年4月回国期间,受到湖南人民广播电台《天天有戏》的邀请担任嘉宾。在加拿大还多次参与加拿大湖南商会、同乡会、山东济南联谊会等文艺晚会,为花鼓戏艺术的传扬与传播作出了贡献。

编辑:徐晶

以上就是小编为您分享《追忆往事:我和肖其昌的爱情故事(一)》的全部内容,更多有关南非华人最新消息、新闻,请多多关注华人头条频道。您还可以下载我们的手机APP,每天个性化推荐你想要看的华人资讯!
免责申明

1、本站(网址:52hrtt.com)为用户提供信息存储空间等服务,用户保证对发布的内容享有著作权或已取得合法授权,不会侵犯任何第三方的合法权益。

2、刊载的文章由平台用户所有权归属原作者,不代表同意原文章作者的观点和立场。

3、因平台信息海量,无法杜绝所有侵权行为,如有侵权烦请联系我们(福建可比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邮箱:hrtt@52hrtt.com),以便及时删除。

举报收藏
评论 (0条)
您需要登录后才能评论,点击此处进行登录。
登录后评论

下载华人头条

关于我们

© 2022 华人头条

服务热线 : 0591-83771172

福建可比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ICP许可证号 闽ICP备10203582号

闽公网安备35010202000536号

直播备案号 闽ILS备201708250005

举报热线:0591-83771172

举报邮箱:hrtt@52hrtt.com

免责声明

1、本站(网址:52hrtt.com)为用户提供信息存储空间等服务,用户保证对发布的内容享有著作权或已取得合法授权,不会侵犯任何第三方的合法权益。
2、刊载的文章由平台用户所有权归属原作者,不代表同意原文章作者的观点和立场。
3、因平台信息海量,无法杜绝所有侵权行为,如有侵权烦请联系我们(福建可比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邮箱:hrtt@52hrtt.com),以便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