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4-21 08:00 阅读量:10.4万+
华人号:中拉智讯拉约罗娜(La Llorona),这位“哭泣的女人”,是墨西哥文化中一个深入人心的传奇人物。她的故事充满了悲剧与暴力,宛如墨西哥这片土地上漫长而痛苦的历史缩影。传说中,这位身着白衣的女鬼在湖边、河畔或十字路口游荡,夜复一夜地为她亲手杀死的孩子们哀号。她的形象既是母亲的象征,又是恐惧的化身,在墨西哥流传甚广。然而,这个传说的起源究竟是什么?它为何能在不同的时代、地域中不断演变,又如何成为墨西哥身份认同的重要表达?本文将追溯拉约罗娜传说的历史根源,探讨其与前西班牙时期神话的联系,并分析其在殖民及现代社会中的变迁。
前西班牙时期的根源:阿兹特克女神的影子
拉约罗娜传说的起源常被追溯到前西班牙时期的阿兹特克文化。学者们认为,她可能与阿兹特克神话中的几位女神有关,这些女神以哭泣、预兆和水的意象为核心,预示了墨西哥被西班牙征服的命运。其中最显著的线索,出现在16世纪由方济各会修士贝尔纳迪诺·德·萨阿贡编纂的《佛罗伦萨手稿》中。这部关于纳瓦特民族的百科全书记录了阿兹特克的信仰与文化,其中提到了一位名为蛇女(Ciuacoatl)的女神。她被描述为“野蛮的怪兽和邪恶的预兆”,身着白衣,夜晚在街头游荡,哭泣哀号,被视为“战争的预兆”。更有趣的是,手稿中记载的十大预兆之一——一个女人在夜间哭泣,为她孩子们的命运哀叹——与拉约罗娜的形象惊人地相似。这种哭泣不仅是个体的悲痛,更被解读为对即将到来的殖民浩劫的预言。
另一位可能与拉约罗娜相关的女神是科特利库埃(Coatlicue),她是战神维齐洛波奇特利的母亲。在多明我会修士迭戈·杜兰的记载中,科特利库埃被描绘为一个肮脏丑陋的存在,面容如地狱般漆黑。她在儿子出征时为他哀悼,这一意象与拉约罗娜失去孩子的悲伤相呼应。此外,杜兰还提到征服前困扰蒙特祖马的怪事,包括一个“在街头游荡哭泣呻吟的女人”,进一步强化了这种联系。然而,科特利库埃的故事并未涉及杀婴或水,这让我们将目光转向另一位女神——查尔丘特利库埃(Chalchiuhtlicue)。
查尔丘特利库埃是水与河流之神,也是雨神特拉洛克的姐姐。她在《佛罗伦萨手稿》中被描述为“令人畏惧”和“引发恐惧”的存在,能够淹死人并倾覆船只。更重要的是,她的崇拜仪式涉及儿童牺牲。阿兹特克人相信,孩子的眼泪能带来雨水,因此从母亲手中购买儿童作为祭品,哭声越响亮,牺牲越被认为成功。这种与水和杀婴的直接关联,使查尔丘特利库埃成为拉约罗娜传说的潜在原型之一。尽管这些女神的形象与现代拉约罗娜故事并非完全吻合,但她们的哭泣、水的意象以及与死亡的联系,为这个传说的前西班牙根源提供了重要线索。
殖民时期的交融:马琳切与欧洲母题
随着西班牙殖民者的到来,拉约罗娜的传说开始融入新的文化元素,其中最显著的便是她与马琳切(La Malinche)的关联。马琳切是征服者埃尔南·科尔特斯的翻译兼情妇,她因协助西班牙人征服阿兹特克而被视为“叛徒”。在许多版本的拉约罗娜故事中,她被描绘为一个被西班牙情人抛弃的土著女人,因背叛与绝望杀死自己的孩子,最终成为游荡的幽魂。这种叙事不仅将拉约罗娜与殖民时期的创伤联系起来,还将她塑造成墨西哥混血身份的象征——一个由征服与背叛孕育的民族。
然而,拉约罗娜的形象并非完全源于新大陆。她的故事与欧洲民间传说中的“白女”、德国的洛蕾莱以及爱尔兰的报丧女妖有惊人的相似之处。这些传说中的女性同样以哭泣和死亡为主题,常出现在水边或作为不祥的预兆。此外,希腊神话中美狄亚的故事——一个因情人背叛而杀死孩子的女人——也为拉约罗娜的叙事提供了模板。这种跨文化的交融表明,拉约罗娜不仅是墨西哥本土传说的产物,更是殖民时期文化碰撞的结晶。
1917年,弗朗西斯科·C·内维的戏剧《拉约罗娜》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殖民背景下的早期文学版本。故事设定在腓力二世时期,主人公路易莎是一个土著或混血女性,与科尔特斯之子拉米罗育有一子。拉米罗计划与一位富有的西班牙法官之女结婚,却仍希望维持与路易莎的关系。当路易莎得知真相并面临失去孩子的威胁时,她在疯狂中用匕首杀死儿子,随后被公开处决为“女巫”。拉米罗最终因悔恨和拉约罗娜的幽灵而死。这部剧不仅批判了殖民社会的阶级与性别压迫,还反映了土著和混血女性在西班牙女性涌入后地位下降的现实。16世纪末,随着西班牙女性的增加,土著和混血女性的婚姻不再被视为“荣誉”,她们的孩子常被强行带走,接受“西班牙化”教育,这种社会现实无疑为拉约罗娜的悲剧提供了土壤。
现代的重塑:民族身份的象征
进入20世纪,拉约罗娜的传说继续演变,反映了墨西哥的社会政治变迁。1933年,安东尼奥·古兹曼·阿吉莱拉的小说与剧本将故事设定在现代,聚焦科尔特斯后裔的“诅咒”。主人公玛戈在得知情人将与美国富翁结婚后,受到拉约罗娜(化身为土著保姆)的蛊惑,试图杀死自己的儿子。最终,一名医生杀死保姆并救下孩子,与玛戈结婚,象征着墨西哥民族的和解与新生。这一版本反映了1930年代墨西哥的反西班牙与反美情绪,以及革命后政府“墨西哥化印第安”的政策,将混血视为国家统一的解决方案。
1959年,卡门·托斯卡诺的独幕剧《拉约罗娜》则将矛头直指征服的暴行。混血女性路易莎因西班牙情人努尼奥的背叛杀死孩子,随后被处决,她的独白揭示了种族与身份的困惑。这部剧呼应了诺贝尔奖得主奥克塔维奥·帕斯在《孤独的迷宫》中对墨西哥身份的分析。帕斯认为,拉约罗娜是“母性”的象征,与马琳切一起代表了被征服与背叛的墨西哥民族。他提出的“被强暴者的后代”(hijos de la Chingada)概念,将征服视为墨西哥身份的核心创伤,而拉约罗娜的哭泣正是这一创伤的回响。
如今,每年在墨西哥城霍奇米尔科湖上演的《拉约罗娜》戏剧将这一传说推向高潮。故事以土著女性的视角重述马琳切与科尔特斯的故事,她因背叛族人并被抛弃而溺死自己和未出生的孩子。开场的阿兹特克母神哀歌则将传说与征服预兆连接起来。这部剧与亡灵节(11月1-2日)重叠,成为墨西哥身份的年度表达。然而,其“原始性”受到质疑,因为相关手稿直到19世纪才出版,且亡灵节本身也被认为是一个殖民与土著传统混合的现代产物。
拉约罗娜的意义:从神话到现实
拉约罗娜传说的多样性与流动性令人惊叹。从阿兹特克女神的哭泣,到殖民时期的混血悲剧,再到现代民族主义的象征,她的故事不断被重塑,以反映讲故事者的时代背景。无论是用来吓唬孩子,还是作为社会批判的工具,拉约罗娜都超越了单纯的民间传说,成为墨西哥文化的一面镜子。
1986年,胡安娜·莱伊哈在休斯顿试图杀死自己的七个孩子,并自称是拉约罗娜,这一事件表明,这个传说不仅是历史回响,也是现实中的心理投射。她的行为呼应了传说中的绝望与暴力,或许是对个人苦难与社会压迫的极端回应。同样,亡灵节期间的拉约罗娜表演吸引着游客,既是文化遗产的展示,也是旅游经济的产物。
总的来说,拉约罗娜的起源可能永远无法完全确定,但她的故事无疑植根于阿兹特克神话、殖民创伤与现代身份的交织之中。她是母亲、叛徒、受害者与复仇者的集合体,她的哭泣不仅为失去的孩子而响,也为一个历经磨难的民族而鸣。从前西班牙时期的预兆到今日的舞台,拉约罗娜的传说证明了神话的力量——它不仅讲述过去,也塑造着现在与未来。
参考文献:Amy Fuller,“The Evolving Legend of La Llorona”in the November 2015 issue of History Today.
1、本站(网址:52hrtt.com)为用户提供信息存储空间等服务,用户保证对发布的内容享有著作权或已取得合法授权,不会侵犯任何第三方的合法权益。
2、刊载的文章由平台用户所有权归属原作者,不代表同意原文章作者的观点和立场。
3、因平台信息海量,无法杜绝所有侵权行为,如有侵权烦请联系我们(福建可比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邮箱:hrtt@52hrtt.com),以便及时删除。
© 2022 华人头条
服务热线 : 0591-83771172
福建可比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直播备案号 闽ILS备201708250005
举报热线:0591-83771172
举报邮箱:hrtt@52hrtt.com
1、本站(网址:52hrtt.com)为用户提供信息存储空间等服务,用户保证对发布的内容享有著作权或已取得合法授权,不会侵犯任何第三方的合法权益。
2、刊载的文章由平台用户所有权归属原作者,不代表同意原文章作者的观点和立场。
3、因平台信息海量,无法杜绝所有侵权行为,如有侵权烦请联系我们(福建可比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邮箱:hrtt@52hrtt.com),以便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