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04-19 11:07 阅读量:1.1万+
华人号:华人头条-法国展览名:2016/12/27 - 2017/10/29 潘琳的10张画
策展人:史健
时间:2018年3月22日 - 2018年5月20日
地址:NUOART, 798艺术区706北一街
潘琳凭借作品《0.00~1.40》获得2018年约翰 · 莫尔优秀奖
不是所有灵魂的相遇都非要建立在肉身相见的基础上。比如我,就只见过潘琳的作品,听过潘琳的声音。
·是表达非语言
一幅尺寸并不大的油画,方正地挂在墙面上,既不会过分抢眼也不会被人遗忘,色彩、比例跟画面的分割,一切都恰如其分的稳妥,莫名给人一种安心的感觉。这是我在巴黎见到潘琳作品的第一印象,与我在电话中第一次听到潘琳声音的感觉是一样的,这是潘琳在美国留学时进行抽象类创作初期的作品,被她称为“记忆单词系列”。而我则喜欢叫它“房子系列”,因为每件作品都是通过同样的构图与画面切割分组的方式来创作的,这些分割画面的线条对艺术家而言是对解构单词、形象表达的特定规则的再现,然而在观者眼里更容易被形象化地理解成房子的形状:方稳的矩形上盖着三角形的房顶。同样身在异国的我不由自主地被这一系列作品吸引,继而对艺术家本人产生兴趣。后来我才知道,就是从创作记忆单词系列的作品起,潘琳开始对什么是艺术家以及如何成为一个艺术家的问题,有了更明确的指向。也正是从那个时候开始,潘琳肯定了自己作为“艺术家”的存在与意义。
Hinge / 35.5x28cm / 布面油画 oil on linen / 2015
Smooch / 35.5x28cm / 木板油画 oil on board / 2015
与大多数留学生不一样的是,潘琳是在完成国内研究生的学业以后再选择去美国留学深造的,为了提高自己的英语水平,保证在异国有与他人沟通的语言能力,从小就是好学生形象的她在出国之前决定恶补英语。于是那段时间她给自己订阅了一份学习英语单词的邮件,每天系统会定时推送一个陌生的单词,帮助她每天掌握一个新单词,日积月累,积少成多。对于出国这件事情,大多数人在做出选择的那个瞬间,往往都没有准备好面对将要到来的所有可能性:头顶自身闪耀的光环,离开曾经熟悉的语言文化环境,带着兴致勃勃想要融入异国文化的愿景,从幻想的高峰跌入现实的谷底;截然不同的教学风格与批判性思维每天都在加深对自我文化背景的怀疑甚至是否定;努力过,试着更加努力,但好像越是对这些事情认真起来就越是显得处境更加荒谬难言;熟知的自信与准确的拿捏在创作中也在遭受磨损、打压、消耗;走钢索的人面对众多怀疑与自我否定的天平……
语言也许并不是这一切问题中最大的问题,但当一切压力与困惑都在同一时间袭来,每天准时发送的学习英语单词的邮件变得更加陌生、愚蠢和可笑。用潘琳自己的话说,这些邮件仿佛在变相提醒她自己到底有多糟糕,直到最终爆发。那之后的某一天,潘琳突然就释然了。她现在回忆起来说:“开始有一种心态,就是不那么认真了,不再要求自己的英语达到跟母语一样的水平。”
于是潘琳试着寻找属于自己的表达方式。她决定从这些“讽刺”的英语邮件中每周选择 1-2 个单词,特别是那些极其生僻少用亦或毫无意义的单词。用油画抽象描绘的创作方式将它们记忆下来,为了完成这一表达,她研究试验了很多结构,比如最开始并不像我们现在看到的这样,在房子底端的矩形框架里有一条对角分割线。艺术家根据自己看到某个单词的最初印象,结合过往的各种生活、情感、精神、肉体的经验以及不同的感官方式进行切割划分、选择颜色种类、着色方式等等,里面的十几条边等于十几个自问自答。每件作品的细节处理都有所不同,而这些细腻的划分规则也只有艺术家自己能全身心体会,直到现在,当她再次看到这个系列中的任何一件作品,她都能通过自己建构的规则,以作品本身作为支点,记忆起每件作品表达的单词。
这些所谓“规则”其实并不拥有一般规则所具备的“普世性”,即使艺术家向观者阐述自己所有的规则,追根溯源,他人再次看到这些作品的时候也不能完全运用这套规则达到同样的记忆效果,即使要创作同一系列记忆单词的作品也无法完全复制——因为艺术家所有的创作规则与体系都是建立在对其内心进行深度剖析的私密性与循环往复此类剖析的机械性基础上,这种反复的深层自我分析需要的勇气无需赘言,过程中可能出现的枯燥更无可避免。如果一个人不断在写一个东西或者画一个东西,不断重复并关联自我的记忆,大概就能明白并且找到自己与这一事物的内在联系吧。艺术家通过身心契合找到了忠于自己的表达方式,而恰到好处的是,语言,并不是这种表达的载体。
并非需要说出来些什么,才能成为一种表达。
·是选择非主动
不论以何种角度何种身份,潘琳作品中呈现的对颜色的痴迷总是观者不能避开的线索。如果说记忆单词系列作品中的颜色们是安静而腼腆的,朦胧地在记忆的某处用温柔含蓄的笔端一小块一小块地触碰你可能尘封的记忆的话,那以Adolescence (青春期,2015)为代表的大幅作品好比是颜色们各个大方得体地热情聚拢,千姿百媚却不争高低。在单词系列作品创作结束的时候,潘琳意识到自己对于颜色的选取与使用似乎太主观自由了。多年的绘画实践让她清楚地知道哪些颜色搭配在一起更好看,哪些颜色只是由于个人喜好就不会在创作中有意使用。于是艺术家大胆采用抽取颜色而非选取颜色的方式来进行色彩的搭配实验,试图挑战自己多年创作实践得出的颜色使用经验,客观地将尽可能多的颜色进行排列组合,突显不同颜色的特征,达到色彩的共通。
潘琳记得那一天,自己把工作室所有的颜料都放在一起,不断的抽取不同的颜色来进行创作,这种不断混合且不断有意识的抽取颜色的方式实在是太有目的性了,潘琳现在描述起来也依稀记得自己当时兴奋的样子,那种喜悦中带点刺激挑战的劲儿,让我隔着电话听筒在几个时区外都能感受到她嘴角羞涩的上扬。她还说那段时间为了奖励自己,时不时会去美国当地艺术类店铺购买很贵的颜料,质地特别好的那种,乐此不疲进行抽取颜色的实验。
在创作中,她希望每一个颜色都更能表现自己本来的色彩,而非在画面中衬托其他颜色的存在,希望每一个颜色都能有属于自己的光彩。在这个过程中,颜色的大小色块,比例多少,对艺术家的眼力来说是极大的考验。即便如此,作为一名敢于挑战自己的艺术家,潘琳总是尝试给自己更多非主动选择的选择,比如不主动选择自己喜欢熟悉的颜色而是客观抽取颜色。也许潘琳自己都没有意识到,这种所谓的非主观的自由限制却从另一方面拓展了她抽象创作中对颜色使用的更多自由空间,这种非主动的创作方式冥冥中丰富了她未来艺术道路的选择。
不是所有自由的选择都非要于主动意义上才能完成。
·是时间非瞬间
熟悉潘琳的人都知道,第一个成就她的展览是由艺术家喻红老师策划的。2010 年在北京UCCA 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的《物非物》特展,当时展出的是潘琳创作的一系列在反光镜上绘画的作品,旨在以他人第三者的视角看待世界。其形式是由许多反光镜组成一个装置作品,观者在走入这些镜像的同时,镜中的自己也成了整个作品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窥探”“他者”成为那次展出作品的关键词。但当我询问潘琳的时候才惊讶地发现,其实那次展览的创作灵感源于一次偶然的假期旅行。
那是大学的一年暑假,潘琳独自一人前往某地旅行,到达地点后因为地处比较偏僻她便搭乘了一辆黑车出租前往住处。当时的她处在情感低落期,表面对一切事物好像都提不起那么多兴趣,对一切恋爱中曾经忽略的细节又好像都产生了一些无意识的关心。路途中,黑车司机询问潘琳是否可以搭载另外一个陌生女子,潘琳没有多想便同意了。命运就这样偶然地载着潘琳来到了某个在日常生活中看似平凡到不能再平凡的时刻:陌生女子与司机相识,顺利上了车,坐在后座的潘琳麻木地听着前排两个人的聊天,偶然看到后视镜里显出前排陌生女子并不完整的部分模样,突然觉得自己以一个第三者的视角从窄小的后视镜里窥视了他人的生活。由此,才有了以他人视角在反光镜上的一系列创作,再有了受到好评的 UCCA 展览。
他们的都比我好-“由喻红策划”潘琳、苑瑗:物非物 , 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
Theirs AreBetter than Mine - Lin Pan Yuan Yuan: TRUE FALSE OBJECTS, curated by Hong Yu, Ullens Center forContemporary Art
他们的都比我好 - 洞
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收藏
Theirs AreBetter than Mine - Hole
collected by CAFA Museum
但对艺术家本人来说,随之而来的却是无尽的焦虑与压力。潘琳很相信,创作是一个极富灵感的东西,但这种偶然的经历下一次再偶然光临生命中的几率不得而知。这种创作并不是在一种日常积累的过程中产出的,尽管得到了许多好评与支持的声音,但潘琳自己清楚地知道,下一个作品遥遥无期。那段时间她曾经很痛苦地怀疑与否定自己的创作方式,在那之后,她每天都坚持在纸上绘画与创作,保证一个积累自己的时间,找到一种属于自己的创作节奏——可以把控,可以掌握,可以更加了解自己的创作周期,而不仅仅是偶然的灵感突现。潘琳自己笑着总结说:“现在的创作,每天没有那么多想法,不会问那么多为什么,只是每天都画画,就是一种简单的自我心理节奏。”我深信这样的节奏一定让潘琳比以前更加从容。就像她做那么多创作实验,常常知道自己一幅作品为什么好,哪一点好,说服自己之后,这幅作品才有了继续下去的意义。
很多时候艺术家的作品都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更多的思考与修缮,绘画作品更是如此,不满意的时候就等上一段时间,用其他办法来盖一盖,开始新的创作。也有些时候,老师与朋友来到潘琳的画室,称赞其中的一些作品特别好,但潘琳最后还是不能说服自己,于是把它们盖了或是修改了重来。“你后来会觉得可惜吗?”我平静地问出这一问题的时候,内心强烈的感觉到其实我已经能够想见她的回答。果不其然,“我觉得属于我的就是属于我的,能走掉的都不属于我,至少不属于现在的我。这样来想的话,我倾向这一刻它们不属于我,不然我会比它们勉强属于我要难受得多。”
不是所有时间的轨迹都非要有瞬间的见证。
·是我非我
不知道什么原因,看到本次展览展出的作品时我总有一种不自觉的代入感,仿佛在作品中看到与之共鸣的细腻与豁达、耀眼与脆弱。大概因为潘琳对每件作品的颜色尝试总能唤起我内心某些模糊的记忆,她每个笔触的力量强弱总能在我心灵的矛盾中找到温柔的平衡点,她看似零散拼贴的画面总能在触碰某些支离破碎的脆弱的同时建立起某个坚定的支撑。我作为同一个观看者,面对同一件作品,在不同的时间、地点、心境,面对不同而矛盾的自己。艺术家在创作过程中剖析自己思维与情感的同时,也完成了对观众的无意识剖析,使我们在观看她作品的同时发现更加复杂而抽象的自己。
突然想到潘琳之前在美国画的那棵从工作室的窗户可以看见的树。她每天都在画那棵树,无论四季、昼夜、风雨,她每天用心记录下那棵树此一时彼一时的样子,直到有一天她突然意识到,不论她做什么,画什么颜色、形状,它都不是那棵树。也许它一直都是你画的那棵树,因为无论做什么它都不改变,但也许那棵树从来就不是你画的那棵树,因为无论做什么,它转瞬就不是上一秒的它。“最开始我们都被教育,创作要无限可能的接近创作的对象,来表达形体本身的真实性。但这些一刹那的东西,都可能会改变。”艺术家用改变探讨不变,用意识捕捉真实,那棵树是那棵树,亦非那棵树。你我皆是你我,亦可皆非你我。我们并不需要从现象或者事物的表面去获得真实的假象,从自己意识里建构起来的真实也许是更真实的真实。透过潘琳的作品,孰是孰非,只在一念之间。
于巴黎 2018 年 2 月 21 日
吮 Suck
90x90cm 布面油画 oil onlinen 2017
关于艺术家:
潘琳
1986 出生于北京
2010 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油画系三工作室
2014 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油画系三工作室研究生
2016 毕业于波士顿大学绘画系研究生
现工作生活于北京
个展
2018,2016/12/27-2017/10/29 潘琳的 10 张画,NUOART,北京,中国双个展。
2017,创作止于智者 潘琳、苏聿绘画展,西五艺术中心,北京,中国 。
2010,“由喻红策划”潘琳、苑瑗:物非物 , 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北京,中国。
近年部分群展
2017,“复现计划",西五艺术中心,北京,中国。“见藏见长: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藏毕业创作与近作对话展",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北京,中国。“好画”,泰康空间,北京,中国。
2016,抽象“Q&A”,星空间,北京,中国。菲奥里绘画提名展,菲奥里画廊,缅因州,美国。“房子”,波士顿大学联邦画廊,波士顿,美国。
2015,波士顿青年艺术家联展,808 画廊,波士顿,美国。第 25 届学生作品展 , 科普利艺术学会,波士顿,美国。
2014,千里之行 2014 届毕业生优秀作品展,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北京,中国。
1、本站(网址:52hrtt.com)为用户提供信息存储空间等服务,用户保证对发布的内容享有著作权或已取得合法授权,不会侵犯任何第三方的合法权益。
2、刊载的文章由平台用户所有权归属原作者,不代表同意原文章作者的观点和立场。
3、因平台信息海量,无法杜绝所有侵权行为,如有侵权烦请联系我们(福建可比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邮箱:hrtt@52hrtt.com),以便及时删除。
© 2022 华人头条
服务热线 : 0591-83771172
福建可比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直播备案号 闽ILS备201708250005
举报热线:0591-83771172
举报邮箱:hrtt@52hrtt.com
1、本站(网址:52hrtt.com)为用户提供信息存储空间等服务,用户保证对发布的内容享有著作权或已取得合法授权,不会侵犯任何第三方的合法权益。
2、刊载的文章由平台用户所有权归属原作者,不代表同意原文章作者的观点和立场。
3、因平台信息海量,无法杜绝所有侵权行为,如有侵权烦请联系我们(福建可比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邮箱:hrtt@52hrtt.com),以便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