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人号

登录更多 下载App

在福建,感受非遗匠心!把“福”带回家

2025-05-25 21:35 阅读量:7k+

华人号:清新福建

🐟

在八闽大地的山海之间,千年文脉与时代精神交织成绚丽画卷。近年来,更是以“非遗+国潮”模式,将“金鱼培育技艺”“传拓技艺”“珠绣制作技艺”等与研学、“福”文化相结合,打造文旅消费新模式。培育“非遗进景区”“非遗研学”等新业态,让非遗真正“活”在当下。

鱼通“玉”,与“余”同音。一直以来,金鱼在中国人的眼中有着“金玉满堂”“年年有余”等美好寓意。在福州,金鱼更是体现“福”文化的重要载体之一。

几百年前,金鱼通过福州经琉球传到日本,成了“海上丝绸之路”的文化使者。

1501年,明代方志学家黄仲昭的《兴化府志》(兴化府即今莆田)记载:“金鱼自福州移来始有之。”1613年,《福州府志》记载:“金鲫能变幻,可蓄盆中,俗称‘盆鱼’。” 

清末,福州金鱼养殖业已较兴盛。郭柏苍《闽产录异》卷六“鳞属•盆鱼”记载:“‘盆鱼’即金鱼,福州南台银湘浦业此者数十家。”

福州金鱼不仅历史悠久,更多次在全国金鱼大赛上斩获大奖。在首届中国(福州)世界金鱼大赛上,福州金鱼便夺得21个单项冠军中的17个。

“福州观赏金鱼培育技艺”历经数十代匠人传承,入选第七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一条鱼,承载百年匠心;一池水,映照福州文化底色。从古籍记载到非遗认证,从匠人坚守到全民共护,福州金鱼正以鲜活姿态游向未来!

兰寿、狮头、虎头、琉金、绒球、蝶尾、珍珠、龙睛等十余个金鱼大类、八十多个品系正“闪耀”全球。

1979年,在香港花鸟鱼虫展销会上,福州金鱼一“展”成名。1985年,福州金鱼在新加坡展出,名扬海外。

更值得一提的是,具有雍容华贵之美的兰寿金鱼,被誉为“金鱼之王”,一尾甚至能卖几万元。第二届中国(福州)世界金鱼大赛的国寿王,身价甚至达到近十万元。

图源:遇见闽侯

作为这项非遗技艺的传承保护单位,金鱼小镇研学基地在第十八个“文化和自然遗产日”到来之际,特别发起「金鱼养成大赛」——活动赠送万尾兰寿鱼苗,进行金鱼养护PK赛,以现代方式接续古老智慧,让金鱼之都的非遗技艺游进福州的千家万户!(详情见文末)

以上图源:金鱼小镇研学基地(国潮金鱼博物馆)

2022年1月,“传拓技艺”成功入选福建省第七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传拓技艺是一项历史悠久的传统技艺,也是我国古往今来一直沿用的文献复制术。它是用纸和墨将铸刻器物上的文字或图案捶印下来的一种技术手段。其成品即为“拓片”。

(乌金拓)

拓片以1:1的比例,真实反映了原物的面貌,甚至连原物上的划痕等都能一并复制。在不能接触原物的情况下,在很大程度上起到替代原物、留存文献的作用,是中国特有的保存金石文献的方式。

闽南地区有着丰富的石刻资源,有遍布山间的摩崖石刻,有数以千计的庙宇、祠堂的碑刻,也有大量或公藏或私藏的墓碑。

清乾隆五十年《鸣珂陂记》拓片正面、背面

漳州地区的传拓技艺秉承南派技法,自清末王履亨起,一直传承有序,代有人出。随着传统技艺人的坚持与努力,至今已完成拓片千余件(全部收入漳州市图书馆馆藏)。同时也锤炼出一批技艺精湛的传拓人才,成为现在漳州传拓技艺的主力军。

清光绪十七年《重建虎渡桥碑记》拓片

以上3图源:新长泰微新闻

珠绣工艺区别于中国传统刺绣艺术,专业绣工将珠和片巧妙联结,在专用的米格布上精制成生动的图案。制成珠绣的材料囊括了印花布、牛筋布、人造革等不同材料。

图源:海丝泉州文旅之声

“盛饰衣服,皆用珠翠”——关于珠绣的描述早在《通典》中就已可考。唐代史料记载,宫廷用的珍珠绣艺图案多为鸳鸯和花卉。这种华丽的审美在此后的各个朝代都有不同的印记,一直为宫廷所重视,并非稀奇之物。泉州的玻璃珠绣,追根溯源并不完全和珍珠绣艺相关,而是和当地的金苍绣紧密挂钩。

图源:鲤城微事

泉州珠绣代表技艺传承人陈克忍生于一个金苍绣家族,祖母的“商业头脑”催生了玻璃珠绣。(根据穿引材料的不同,珠绣主要分为珍珠绣、玻璃珠绣等种类;而根据制作覆盖面不同,珠绣又分为全珠绣、半珠绣两种。玻璃珠绣的针法有平绣、凸绣、串绣等多种。)

当时她的家里以金苍绣为主业,亲戚常去菲律宾经商。一日,父亲带回来一双绣了珠片的拖鞋,祖母因分外喜爱珠片,于是把它拆下来缝在了自己的布鞋上。这还不止,祖母拜托陈克忍的父亲多从菲律宾进口一些珠片,好让她把珠片放进金苍绣,就此成为家中另一门手艺,也是另一门生意。

由于珠绣具有绚丽多彩、立体感强等艺术特色,如今,它被大量运用到了日常生活用品与服饰装饰设计当中。

2022年,泉州珠绣被列入福建省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对它感兴趣的人越来越多。陈克忍循着阿嬷当年的教导方式,把听到的故事再一个个讲给新人,就这样,把阿嬷的心愿代代传承下去。

以上3图源:海丝泉州文旅之声

中国古代宫廷金银器工艺繁复、造型精巧、制作技巧高超,将中华民族几千年来文化的内涵,展现得淋漓尽致,在我们的生活中流传,日常生活的精致以及人情世故的传达都凝聚在了这些大大小小的金银器之中,它不仅仅是一件简单的器物,它也拥有着自己的生命。

2021年12月,三明市三元区宫廷金银器制作工艺入选福建省第七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金银器制作工艺自秦汉开始初具雏形,到隋唐五代时期,由于民族融合、中外交流等因素带来重大转折,出现南北分化的工艺特色;到宋元时期出现立体装饰、浮雕型凸花工艺和镂雕为主的装饰技法;到明朝,中国手工艺技术达到历史高峰,诞生了区别于“民间制作”的“宫廷制作工艺”。蕴含镶嵌、焊接、掐丝等精湛工艺,制作精细、巧夺天工、雍容华贵,尽显贵族的奢华。

宫廷金银器制作工艺集传统技艺之大成,不仅蕴含范铸、锤、焊接、点翠等精湛技术,并综合突起、陷起、阴浅、阳浅、镂空等各种手法,代表中国古代金银器制作的最高水平。

《刘海戏金蟾》

三明市三元区宫廷金银器制作工艺传自清朝光绪年间,由金银造办处工匠林良臣以家族传承的方式代代相传,至今已传至第四代。该项目完全保留了清代古法纯手工工艺流程,颇具审美价值与珍藏价值。

《吉祥有象熏香炉》

这一项项非遗怀揣着闽人的智慧,走出福建,走向全球。

以上就是小编为您分享《在福建,感受非遗匠心!把“福”带回家》的全部内容,更多有关苏里南华人最新消息、新闻,请多多关注华人头条频道。您还可以下载我们的手机APP,每天个性化推荐你想要看的华人资讯!
免责申明

1、本站(网址:52hrtt.com)为用户提供信息存储空间等服务,用户保证对发布的内容享有著作权或已取得合法授权,不会侵犯任何第三方的合法权益。

2、刊载的文章由平台用户所有权归属原作者,不代表同意原文章作者的观点和立场。

3、因平台信息海量,无法杜绝所有侵权行为,如有侵权烦请联系我们(福建可比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邮箱:hrtt@52hrtt.com),以便及时删除。

举报收藏
评论 (0条)
您需要登录后才能评论,点击此处进行登录。
登录后评论

下载华人头条

关于我们

© 2022 华人头条

服务热线 : 0591-83771172

福建可比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ICP许可证号 闽ICP备10203582号

闽公网安备35010202000536号

直播备案号 闽ILS备201708250005

举报热线:0591-83771172

举报邮箱:hrtt@52hrtt.com

免责声明

1、本站(网址:52hrtt.com)为用户提供信息存储空间等服务,用户保证对发布的内容享有著作权或已取得合法授权,不会侵犯任何第三方的合法权益。
2、刊载的文章由平台用户所有权归属原作者,不代表同意原文章作者的观点和立场。
3、因平台信息海量,无法杜绝所有侵权行为,如有侵权烦请联系我们(福建可比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邮箱:hrtt@52hrtt.com),以便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