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5-25 21:31
华人号:清新福建近日
福建省第六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代表性传承人名单公布
其代表性项目囊括
民间文学、传统音乐、传统舞蹈、
传统戏剧、曲艺、传统美术等
共计184人入选
上一期
我们一起感受了民间文学的魅力
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
“传统音乐”专题
感受福建文化的魅力
感受传承人的精神
左一
从业35年,师承王健、李清和,精通工尺谱和所有17件乐器的演奏,创新性地提出简谱教学法与图示教学法。使“草台班”登上三尺讲台,使原本封闭式的“口传心授”技艺变得易学,易于传播推广。李阿才在官山村山前社的谷仓创办“大吹间”,并在村部文体中心、镇村小学音乐课堂等地,数十年如一日教授大鼓吹技艺。
图源:长泰区融媒体中心
闽南大鼓吹、小八音,是闽南民间世代相传的传统音乐形式,具有重要的历史、文化与艺术保护价值。小八音与大鼓吹共生共存,共用曲牌曲调,采用较小乐队编制,使用丝竹与弹拨类、轻巧打击类乐器,演奏出更为清新、优美、柔和的曲调,旋律多以宫、商、角、徵、羽纯五度音程排列,构成五声调式大雅之音,同时具有宫廷雅乐与民间小调的特色。
图源:泉州市政协
其表演目前主要活跃于乡村宗教、信俗、婚丧礼仪等民俗活动中。依据《中国民族民间器乐曲集成》福建卷所载,小八音在长泰亦传承110多年。2018年12月,闽南大鼓吹·小八音被列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18岁起随父习得龙船歌,后因工作接触并深入研究云霄县各区域龙船歌,借鉴不同地域龙船歌词曲特色,对传统龙船歌词曲进行艺术融合与创新性补充。自2014年起连续多年策划实施端午节龙舟赛龙船歌吟唱,有效激活传统节庆文化氛围,强化群众对本土非遗的认知认同;持续参与市县两级组织的非遗活态传承活动,包括“非遗进校园”及各类宣传展示展演,切实推进非遗传承保护。
图源:云霄县文化馆
据《八闽府志》记载,端午之时,全省各地“所在山村、数家之市,皆悬舟以待”。龙舟竞渡、八闽均盛,但就龙船歌而言,云霄、漳浦二县最为丰富。云霄县龙舟说唱曲调和唱词与“木鱼”歌近似,又称为“龙舟歌”或“唱龙舟”。
图源:云霄县文化馆
每年端午期间,漳州云霄漳江两岸民众都会举办龙舟赛,而唱龙船歌是龙舟赛中的重要项目。它可激励划桨者奋力夺标,也可使节俗活动增辉生色,一唱众和,十分雄壮。
从业45年,师承朱国、张在我,擅长上四管乐器,主修洞箫和二弦。编排和演奏的《把鼓乐》节目获得福建省曲艺“丹桂奖”二等奖,并参加了中国曲艺家协会举办的海峡曲艺欢乐汇的演出,以及省市文艺展演。编排的南音进校园节目《直入花园》获得福建省曲艺“丹桂奖”三等奖,《百鸟归巢》节目也获得参加中国曲艺家协会主办的海峡曲艺欢乐汇参演资格,常年义务培训、指导南音爱好者和在校大中小学生。
图源:铜山古城
南音,是“中国音乐史上的活化石”。自两汉、魏晋以降,贯穿唐、宋两大朝代,中原移民不断把音乐文化带入以泉州为中心的闽南地区,并与当地民间音乐融合,形成具有中原古乐遗韵的文化表现形式。明清时期,南音随着海防军队和海丝贸易传入东山岛,在一代又一代东山南音人的努力下,不知不觉间,东山南音形成自成体系的指法、工尺谱和闽南方言唱词。
在御乐轩南音社排练室,新学员在台上演奏 图源:福建日报漳州观察
东山南音已传唱近300年,最大的特点在于没有受到戏曲和流行乐的影响,保留了南音最传统的坐唱形式和唱腔最古朴的顿挫感。2007年8月,东山南音被列入福建省第二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从业41年,就读于福建省艺术学校泉州南音班,师从庄步联、马香缎、苏诗咏、张真好等4位老师学习南音演唱及南音琵琶、南音三弦、南音下四管等乐器演奏。熟练掌握了南音的传统行腔做韵、咬字吐音等各种演唱方法,形成了字正腔圆、声情并茂的演唱风格。同时熟练掌握南音琵琶和南音三弦的演奏技法,以及南音下四管的演奏,尤其是四宝的演奏技巧更是独树一帜。
从业47年,师承国家级南音传承人苏统谋,熟练掌握南音琵琶及南音“下四管”乐器,掌握300多首的南音传统曲目,对南曲的各管门、滚门、调式、撩拍的唱腔音乐风格有深入的研究。对传统音乐的唱腔艺术方面有较深的研究和成就,擅长对各管门滚门的南曲进行艺术处理,注重南曲咬字、吐音、做韵,讲究运用科学的发声方法准确做到“字正腔圆”的演唱方法,注重在保留好传统南音的基础上加以改革创新。
出生于南音世家,自小随父学南音,1990年2月应印尼雅加达、泗水华侨之邀前往设馆任教。1999年5月转赴中国台湾,受聘基隆市闽南第一乐团,教授琵琶、二弦等演奏技艺。2003年至今辗转金门,先后受聘于金门金城南音社、金门县社区大学、金门县金沙中小学等南音社团,并在泉州浮桥仙境南音社、鲤城区泉州南音研究社等福建省内社团教习南音人才。
图源:泉州南音乐团
泉州南音有着深厚的群众基础,据不完全统计,全市有民间南音社团两百多个。南音为听众所喜爱,并随着历代泉州人的足迹跨越海洋,流传至台湾、香港、澳门地区,以及菲律宾、印尼、新加坡、马来西亚、泰国、缅甸、越南等国家,形成一个约有五千万闽南人口的南音文化圈,受到海外朋友及国际友人的高度赞赏,是海外侨胞和台湾同胞维系乡情的精神纽带。
图源:泉州南音乐团
2004年10月,泉州南音乐团编排了一台南音专场晚会,在法国巴黎的香榭丽舍剧院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专家们演出,取得了圆满成功。2014年2月,在巴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举行的“文化中国·非遗校园传承在行动”大型非物质文化遗产展演中,泉州培元中学南音艺术团的精彩演出赢得全场热烈掌声,向世界演绎泉州南音。
从业35年,师从苏宗和。长期从事深沪褒歌演出,参加省、市,以及中国香港、菲律宾各地展演活动。积极开展保护传承工作,长期为晋江深沪中心小学的学生讲述深沪褒歌的传统文化知识并传授学生演绎技巧。2021年,组织《深沪褒歌》参加福建省曲艺丹桂奖大赛并获得二等奖。
图源:晋江文艺
晋江深沪褒歌盛行于清代,是山歌、茶歌、牧歌、渔歌等闽南民间小曲之一,它产生于渔民们的劳动生产之中。由于生活环境、生产条件的不同,演唱的背景和形式也有所不同,表现的歌词内容和音乐风格也随之而异,深沪褒歌也因此有多种不同名称,如褒歌、相亵歌、船头歌、扒蛲歌等。2007年,晋江深沪褒歌被列入第二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图源:泉州市政协
晋江深沪褒歌节奏明快、韵律自然,是老百姓肺腑之言,富有浓烈的渔区特色,是当地渔民生活生产和人文思想的真实写照,也是闽南文化的一笔宝贵财富和重要的原生态资料,颇具研究价值。
从业30年,师承其父亲、文枕琴的改良者、演奏家黄福安。文枕琴,系唐代“轧筝”的遗存演化,融二胡、提琴、古筝、琵琶等乐器的演奏技巧于一炉。在演奏中,黄丹丹常以独奏、重奏或弹唱的形式,将文枕琴的音色交融于中西乐之中,充分体现出文枕琴特有的艺术魅力。她以文枕琴独奏、文枕琴小唱、文枕琴弹唱、文枕琴小合奏、文枕琴二重奏、文枕琴三重奏等多种表演方式积极参加国际文化交流、全国音乐大赛。
图源:莆田市群众艺术馆
独特的乐器,赋予了文枕琴独具个性的音色。在琴马位下压弦拉奏的音色,给人以古朴典雅的感觉;右手握弓伸出指头在弦上拨奏,又如古筝般通透明亮,清脆悦耳,如流水潺潺,珠落玉盘;在琴马位上按指拉奏,其音色又亮丽、甜美、圆润,如丝如缕,如歌如诉,不仅有小提琴辉煌而甜美的乐音,又有大提琴的低沉而绵长,幽怨而舒缓的音色。
图源:文枕琴
文枕琴以它独特的音色,能拉善拨的演奏技巧与丰富的表现力形成了与众不同的音乐风格。特别是文枕琴的大二度、小三度回旋滑音法是最典型的风格特点,这种回旋滑音效果充分表现出了文枕琴独具一格的音乐个性。
从业36年,师从方元往等老师学习黄石惠洋十音演奏。其技艺全面,吹、拉、弹、奏集于一身,特别擅长飘笛和尺胡演奏。其飘笛运用技艺娴熟,音域宽广而准确;尺胡演奏弓法齐整、音色甜美、韵律明快优美,在整个乐队演奏中,配合默契。另外,陈国通熟悉所有惠洋十音曲目和传统的尺工谱,能在民俗活动中,根据活动不同阶段的内容演奏不同曲目,用不同的演奏形式进行。
图源:福建档案
黄石惠洋十音古称“十番”, 源于唐,形于宋,盛于明清,已有千余年历史,广泛分布于莆田市及周边莆仙语系地区以及台湾、港、澳地区和东南亚的新加坡、马来西亚等莆仙籍华侨、华人集居地。十番音乐(黄石惠洋十音)于2008年被国务院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图源:福建档案
黄石惠洋十音演奏种类繁多,曲目丰富,可分为十音演奏、十音八乐、组合演奏三种类型。演奏时,弓法齐整、音色甜美、韵律明快、气氛热烈,既有江南丝竹之音乐细腻婉转的艺术风格,又有北方乐粗犷的音乐特征。
从业35年,从1988年开始,深入涵江“文十番”的发源地——涵江哆头向李清莲等人学习,悉心掌握了枕头琴、四胡、碗胡、果盒胡、八角琴、小三弦、曲笛等乐器的演奏技艺,尤以拉弦乐器见长。原样保持了“文十番”曲调缓慢、旋律委婉、清丽高雅、风格独特的雅韵,使“文十番”演奏时而显露出艳香芬芳,时而吐出浓浓的乡土气息,乡音袅袅。
图源:莆田木兰溪马拉松
莆仙十音八乐既是莆田地区传统的民间艺民间说唱曲种,又是器乐演奏的乐种。“十音”又称“十番”,是一种器乐、声乐和表演的综合艺术,“八乐”是一种较古老的民间俗乐。2014年,莆仙十音八乐列入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十音以涵江“文十番”最负盛名。涵江“文十番”为福建莆田涵江独有的民间古老曲种,可追溯到汉唐时代的宫廷音乐。涵江“文十番”演奏的乐器各具特色,尤其是“文十番”所用的拍板,采用的是类似唐代宫廷音乐中由三块以上层板相叠制成的“檀板”。涵江“文十番”曲牌曲调亦具特色,节奏徐缓,旋律委婉,词少腔多,风格古朴优雅,保留着唐宋长歌的韵味。
从业30年,师承王渭滨等人学习食闹音乐演奏。将乐食闹音乐根植于群众日常生活,应用十分普遍。杨诚熟知将乐食闹音乐的喜庆、丧葬和龙灯音乐三大部分的全套曲牌;具有娴熟的食闹音乐演奏技巧和诠释能力,主任梅花(唢呐)吹奏,兼任二胡和打击乐演奏;能将南词曲艺活动和地方民间小调结合起来,开展表演活动。积极拓展食闹音乐的社会公益性活动功能,大力宣推、保护和弘扬。
图源:将乐县融媒体中心
将乐食闹音乐是在三明市将乐县广泛传播的一种民间音乐,几乎城乡到处都有由民众组成的食闹班子。将乐食闹音乐根植于群众日常生活,应用十分普遍,在逢年过节、迎神赛会、老年寿诞和结婚生子等喜庆场面,以及节庆舞龙等民俗活动中曾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将乐传统食闹乐队经典曲牌录制 图源:将乐县文化馆
将乐食闹音乐给本地百姓带来娱乐生活的同时,也成为音乐熏陶、传播的重要方式和手段。它是福建民间音乐中独特的品种,形式与内容均有其显著的特征,因其是地方民俗基础上逐渐形成的,故而有着鲜明的地方特色。
假如你来到福建
会惊奇地发现
这里的光从不曾熄灭
只是换了种方式在烟火里生长
传说中的非遗并不遥远
就在日常里跳动着
它们不是世界文化遗产里的冰冷坐标
而是“活着”的“东方精神”
后面,我们将会继续与各位一起
感受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的“匠心”
品味福建非遗蕴含的历史和文化传承
1、本站(网址:52hrtt.com)为用户提供信息存储空间等服务,用户保证对发布的内容享有著作权或已取得合法授权,不会侵犯任何第三方的合法权益。
2、刊载的文章由平台用户所有权归属原作者,不代表同意原文章作者的观点和立场。
3、因平台信息海量,无法杜绝所有侵权行为,如有侵权烦请联系我们(福建可比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邮箱:hrtt@52hrtt.com),以便及时删除。
© 2022 华人头条
服务热线 : 0591-83771172
福建可比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直播备案号 闽ILS备201708250005
举报热线:0591-83771172
举报邮箱:hrtt@52hrtt.com
1、本站(网址:52hrtt.com)为用户提供信息存储空间等服务,用户保证对发布的内容享有著作权或已取得合法授权,不会侵犯任何第三方的合法权益。
2、刊载的文章由平台用户所有权归属原作者,不代表同意原文章作者的观点和立场。
3、因平台信息海量,无法杜绝所有侵权行为,如有侵权烦请联系我们(福建可比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邮箱:hrtt@52hrtt.com),以便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