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人号

登录更多 下载App

讀懂廣州·粵韻|色如渥丹燦若明霞 萬古丹霞正值壯年

2025-05-12 14:55 阅读量:3k+

华人号:蓮花時報

南嶺巍巍,盆嶺鑲嵌,層巒疊嶂。大自然用上億年的精雕細刻,將盆地「雕刻」成一片「色如渥丹,燦若明霞」的勝景-丹霞。它不僅是地質名山,是億萬年來地質演變的「活化石」;它也是人文名山,數千年來,張九齡、韓愈、蘇軒等文人墨客來此寫下嶺南文化的故事;它也是科學名山,近百年來,一代代科學家接力研究,讓中國霞丹這張中國名片響徹全球。近年來,它更是「綠美廣東、和諧共生」的生態名山,學者與遊人紛至沓來,領略萬古丹霞之美,品味神仙之宅的魅力。

長老寨

地質名山享譽世界

曾是南嶺山間盆地億萬年雕刻丹霞山

在這裡,你可以見證地球億萬年時光的「雕塑」。從廣州市中心出發,一路向北,約3小時車程後,韶關市仁化縣的丹霞山便在記者眼前。只見夕陽西下,晚霞染紅了天際,映照著用紅石砌成的大門,鋪灑在碧綠蜿蜒的錦江上,既雄渾又秀美;來到丹霞山博物館前的廣場,晚霞照耀著對面的睡美人山、象鼻山,流光溢彩,遊人彷彿進入一個紅色的「世外桃源」。

雖然屬於南嶺山脈的一部分,但丹霞山並不算高。相較於南嶺海拔1902公尺的廣東最高峰-石坑崆,丹霞山最低點湞江河谷海拔50米,最高峰巴寨海拔僅619.2公尺。

令人驚豔的丹霞山是怎麼誕生的?廣東省地質調查研究院正高級工程師李宏衛娓娓道來,丹霞山的形成經歷了一個上億年「滄海桑田」式的地質傳奇,可總結為紅層沉積——構造抬升——外力侵蝕等3個階段。

1.4億~6600萬年前的白堊紀,正是恐龍作為地球「主人」的年代,丹霞山一帶下降,成為南嶺山脈南緣的一個山間盆地,被稱為丹霞盆地。天長日久,丹霞盆地成為「聚寶盆」。南嶺山脈的地表水攜帶泥沙、礫石一層層堆積在盆地中,經歷數千萬年的沉積、壓實、膠結後,在盆地內形成近4000米厚的沉積岩層;沉積物中的鐵元素氧化使岩石呈現紅色,成為紅層。

丹霞山景攝影:廣州日報新花城記者顧展旭

恐龍遠去後,6600萬年以來,喜馬拉雅山造山運動出現了,丹霞山一帶的地殼抬升,盆地隆起,紅層抬升,形成了眾多高傾角至垂直的斷層和節理。距今約600萬年以來,盆地又發生多次間歇上升,平均約每萬年上升1公尺。

同時,來自南嶺山脈的地表水沿著斷層和節理侵蝕岩石,伴隨著風化和崩塌,紅層被切割成一片紅色山群,形成了縱橫交錯的峽谷和赤壁丹崖的群山。

大自然就像藝術大師,用流水作刻刀,「唰唰」雕刻;用風雨當砂紙,「沙沙」打磨;先切出峽谷方山(青年期),再雕成石牆石柱(壯年期),最後磨成圓潤低丘(老年期),在紅層上持續創作著。

「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長老峰、陽元山、陰元石、觀音峰、茶壺峰、蠟燭峰……在總面積達292平方公里的丹霞山中,680多座紅色山峰疏密相間;岩堡、石牆、岩柱、穿洞、天生橋儀等錯有致,態有。每當晚霞夕照,山巒如渥丹,燦若明霞。

馮景蘭命名丹霞層陳國達提出丹霞地形

千百年來,丹霞山的瑰麗奇景傳遍神州;而其享譽世界,則是近百年來的事。一批又一批科學家不懈努力,求真創新,一層層揭開丹霞山的神秘面紗。丹霞地形被稱為「中國地學國粹」,響徹世界,中國丹霞成為一張中國的名片。

當時光的指針來到1927~1929年間,馮景蘭任職於兩廣地質調查所,他與同事一起調查廣九鐵路沿線的地質礦產。其間,馮景蘭第一次見到了丹霞山,便被眼前「色如渥丹,燦若明霞」的奇峰陡崖深深震撼。他遂將丹霞山紅色岩系及其沉積盆地分別命名為「丹霞層」和「丹霞盆地」,打開了一扇研究丹霞山地質的科學之門。 「丹霞」從此成為地質學上的新名。

緊接著馮景蘭的步伐,1939年,陳國達首次提出「丹霞地形」(後改為丹霞地形)概念,自此,凡是與丹霞山類似的地貌都被稱為「丹霞地形」,丹霞山成為「丹霞地形」的發源地。有趣的是,這段期間出現了激烈的學界爭論。陳國達調查發現「丹霞層」與「南雄層」是兩個不同地質時代的產物,丹霞層的形成明顯晚於南雄層,在空間分佈上,丹霞層應該位於南雄層之上。這與當時學界的認識正好相反。此時,陳國達只有26歲,因此,當其論文投到《中國地質學會會誌》編輯部時,被嘲笑為不懂地質常識,險些被拒稿。經當時江西地質調查所所長尹贊勳的極力推薦,才勉強刊出。後來,越來越多的研究證實陳國達是正確的。

細美寨

繼陳國達之後,吳尚時、曾昭璇、黃進和彭華等人又接力對丹霞地形進行了數十年的研究。吳尚時是嶺南近代地理學開山大師,他為丹霞山的基礎地質和地形發育規律研究做了大量基礎性工作。曾昭璇在國內開闢了丹霞地形作為一種地形類型的研究方向,是我國丹霞地形研究的主要奠基者。黃進實地考察了全國1000餘處丹霞地貌,是我國第一位全面系統研究丹霞地形的地理學家,被譽為「丹霞痴」「當代徐霞客」。

列入世界遺產名錄粵北名山成世界名山

中國丹霞最終成為世界丹霞,彭華功不可沒。彭華是安徽碭山人,1987年,他赴丹霞山調查,對丹霞山「一見鍾情」。 1992年做出了外人覺得大膽又難能可貴的選擇,他捨棄家鄉安徽師範專科學校的副教授職務,舉家遷往仁化縣,一干就是3年,之後調入中山大學。 1995年丹霞山成為國家級自然保護區,2000年丹霞山成為國家地質公園,這些都凝結著彭華的汗水。

2004年2月,丹霞山與張家界、廬山、雲台山、石林、黃山、五大連池、嵩山一起入選首批世界地質公園。但這並不是終點,彭華立刻提出丹霞山的下個目標──申報世界自然遺產。 2009年,在相關部門的推動下,廣東丹霞山、湖南崀山、福建泰寧、貴州赤水、江西龍虎山和浙江江郎山等六地聯合「申遺」,彭華任六省「中國丹霞」聯合申遺項目專家組長、首席專家。他加班加點,整合幾代丹霞學人的研究積累,最終編寫出一套高品質、高水準的申報文本和管理規劃,讓丹霞在國內競爭中脫穎而出。

功夫不負有心人。 2010年8月,在巴西舉行的第34屆世界遺產大會上,「中國丹霞」被正式列入世界遺產名錄。中國一次性讓6座名山成為世界自然遺產,全世界僅此一例。 「丹霞」這個由中國學者發現、命名的地形類型獲國際認可,丹霞山從一座廣東名山變成了一座世界名山。

人文名山曾奏韶樂

「丹霞」,一個「中國味」十足的詞,既有大地的厚重,也有蒼天的靈動,早早留下了人類的足跡。相傳舜帝南巡曾在此奏韶樂、命名韶石,韶關因之得名。趙佗來此築城,後孕育出仁化縣。唐宋以來,張九齡、韓癒、蘇遼等文人墨客在此留下詩篇。 200多幅摩崖石刻、岩畫錒刻在山間崖壁,見證了嶺南文脈崛起與興盛。

傳舜帝在此奏韶樂韶石韶關因此得名

「丹霞」一詞源自曹丕的《芙蓉池作詩》,「丹霞夾明月,華星出雲間」。不過此詩的丹霞指雲彩,並非指韶關的丹霞山。古時,丹霞群峰都是各自為名,譬如韶石(雙陝石)、白寨、金龜岩、五馬寨、人面石、巴寨、平頭寨、燕岩、扁寨。其中以錦岩、韶石、韶石山等較為知名。

丹霞山錦江秀色攝影:謝錦樹

韶石有個美麗的傳說。丹霞山所在的仁化縣位於粵、湘、贛三省交界地,是廣東「北大門」。早在新石器時代,就有古人在此生活,考古發現,湞江右岸有鯰魚轉遺址。相傳4000多年前,舜帝南巡,曾在此奏韶樂、命名韶石。

《廣東通志》記載,「嶺南文化史以粵北最古老」。舜帝是「仁政」的代表,他率眾官員南巡來到丹霞山一帶,鑿山治水,教當地人刀耕火種,與當地部族交流、融合。在「蒼梧之野」,舜帝被韶石山奇異的紅岩震撼,俯瞰著山下稻浪滾滾的豐收景象,靈感隨之而動,親自奏起了「山為之動容」的韶樂,高歌千古絕唱《南風歌》。韶是雅樂的一種,相傳舜作韶樂,主要用來表明其要繼承堯之德。韶樂有多美? 《論語》記載:子在齊聞韶,三月不知肉味。原來,孔子在齊國時,曾經聞聽韶樂,被深深吸引。

傳說無從考證,但韶石有跡可循。北魏酈道元所著《水經注·溱水》載:「兩石對峙,相去一里,小大略均,似雙闕,名曰韶石」。其位於今丹霞山世界地質公園東南部、湞江畔。

後來,韶引申為「美好」之意。自隋唐以來,以「韶」字命名的韶州、韶關,千百年來始終未改。有關舜帝的美麗傳說為這片土地留下美名。如今,丹霞山上有今人建造的韶音亭,留有古人題刻的「鈞天樂地」四字;山間岩壁上還留有宋代方信孺題寫的《韶石山銘》,鐫刻著「虞帝曾經追奏此丘」的千年追奏此丘。遊客慕名而來,在韶音亭前,眺望紅色奇岩,聆聽千禧年樂章。

趙佗築城名曰仁化走出名宰相張九齡

舜帝之後,更多人來此,丹霞山下煙火漸盛。在「北大門」,秦末漢初,南越王趙佗選擇具有戰略意義的隘口——仁化城口築「古秦城」,這一帶後發展成仁化鄉。南齊年間(479-502年),仁化縣正式成立。關於「仁化」之名的由來,有多種說法,有一種說法認為當地人崇尚仁義道德,故名仁化。這與舜帝的「仁政」理想可謂遙相呼應。

漸漸地,仁化一帶人文鼎盛,商貿繁榮,古驛道、古村落、古塔等遍地,矗立著唐、宋、明、清各代的寶塔18座,其中云龍寺塔是廣東省內唯一的唐代磚塔,仁化縣因而又被譽為「中國古塔之鄉」。

張九齡、餘靖等名相就誕生於此。嶺南詩祖、唐朝名相張九齡出生在丹霞山下的張屋村(古稱風度村),是德才兼備、剛正清廉的一代賢臣。張九齡的祖上從中原來嶺南定居,張九齡以南方的「海燕」自詡,曾作五言詩《歸燕》昭告同仁:「海燕雖微渺,乘春亦暫來。豈知泥滓賤,只見玉堂開。繡戶時雙入,華堂日幾暫來。豈知泥滓賤,只見玉堂開。繡戶時雙入,華堂日幾世。他著有詩作《曲江集》,留下「溪流清且深,松石復陰臨」「層崖夾洞浦,輕舸泛澄漪」等吟詠丹霞山水的詩句。

山花燦爛攝影:張少豐

與張九齡相仿,餘靖為官正直、敢言,對丹霞山念念不忘,他的《遊韶石》留下「韶山南國鎮,靈踪傳自曩。雙闕倚天秀,一徑尋雲上」「世言帝有萶鵞」「綺嶶龔神奏」等傳說,曾將神情與帝南奏曲與詩神的詩節結合。丹霞山管委會副主任陳昉介紹,結合丹霞山「群象過江」的美景,當地人有了「大象帶小象,代代出宰相」的俗語,講述了丹霞山一帶厚重的人文歷史。

如今,仁化縣城口鎮有重新修葺的「古秦城」,由青磚灰瓦築成、高約2層樓,旁有「紅五軍宿營地舊址」的告示牌,與不遠處的紅軍長徵粵北紀念館遙相呼應,講述著紅色土地的千年故事與「紅色」基因。

韓愈慕名前來打卡蘇遼認為是「神仙宅」

從古至今,追隨舜帝的足跡,中原南下的眾多文人墨客紛紛來到丹霞山,韓愈、蘇遼、楊萬裡、袁枚等歷代文人創作了數以千計的讚美詩文。

韓愈與韶石山的結緣,源自於他的風骨。西元819年,51歲的韓愈在長安遇到大挫折,「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貶潮陽路八千」。韓愈一路南下,失落之感不免油然而生。不過到了嶺南,經過韶州,韓愈卻被韶石山的美景硬控了。韓愈向韶刺史借來《韶州圖經》,得以全面了解韶州的人文歷史、自然風貌,第一次知道韶石的壯麗。韓愈興致勃勃去參觀韶石。他沿著錦江漂流,見群象過江,又見雲海蒼茫,山巒起伏,一時間,韓愈拋下了煩惱。時過境遷,當韓愈收到袁州刺史的任命後,特別給韶州刺史作詩感謝,寫下「暫欲繫船韶石下,上賓虞舜整冠裾」「曲江山水聞來久」等詩句,留下了他在韶石的「打卡記錄」。

彼時韓愈不會想到,他的行為後人爭相效法。眾多文人在丹霞山留下的佳作,多是樂觀積極的。晚唐詩人胡曾寫下佳句「絕境方知在嶺南」。南宋大詩人楊萬裡創作了《題望韶亭》,用40行280字描繪瞭望韶亭周圍的自然景觀和人文景象,「帝思南嶽來時巡,宮琛廟寶皆駿奔」,展現了丹霞山的獨特魅力。

1094年,虛齡59歲的蘇軒貶抑州。蘇遼擔心水土不服,越往南走心裡越沒底,但丹霞美景讓他放下了擔憂。抵達嶺南,從水路前往廣州的路途中,蘇遼聽說前面便是舜帝奏樂所登的韶石,立即停船靠岸。隔日,蘇遼帶著家人迎著霞光,登上山中盡善亭,隔江北眺韶石。當看到韶石山光影與赤紅交織,雲自山間生,山與雲相襯,白色雲濤下,赤壁丹崖、錦江、古村時隱時現,蘇遼發出「此方定是神仙宅」的讚嘆。

身在惠州時,蘇遼依然對韶石情有獨鍾,寫下長詩《次韻正輔同遊白水山》,「首參虞舜款韶石,次諦六祖登南華」……他把參觀韶石視為第一要務。

當下,若我們在丹霞山泛舟錦江,赤壁如屏風次第開,遠處金光刺破雲層,或能明白韓愈、蘇軒當年心情愉悅的原因。即使人生多逆旅,一座「丹霞」仍能為人們燃起希望的美麗霞光。

清初終定名丹霞山逢山有寨逢門必險

韶關的丹霞山何時定名?說法不一。較多人認為,這與一個思鄉故事有關。 《丹霞山志》記載,明末清初,在天下兵燹、歸鄉路斷的情況下,明朝遺民李永茂、李充茂兄弟來到仁化縣避世隱居,併計劃尋一塊地方暫時安放亡父的靈柩。他們從當地文士的口中獲悉,縣東二十里有荒山峻拔奇麗無比,遂乘船前往。

經實地考察,李永茂對這座荒山(今長老峰所在山體)大為讚賞,認為「是山也,有險足固,有岩足屋,有樵可採,有泉可汲,其亦避世之奧區乎!倘得牛之處,先人安厝,吾煙霞之癖,快足於是眠,快足於是眠,快足於是磧之癖,快足於是眠,快足於是磧之癖,快足於是眠,快足於是磧之癖,快足於是眠,快足於是磧之癖,快足於是眠,快足於是磧之癖,快足於是眠,快足於是磧之癖,快足於是眠,快。於是,他以一百二十緹金(一說用一百兩銀子)買下了這座荒山。

丹霞山一線天美景​​攝影:廣州日報新花城記者顧展旭

李永茂的家鄉在河南南陽,有座山叫丹霞,思念故鄉的李氏兄弟買下山後,見山岩色如渥丹、燦若明霞,與家鄉的山十分相似,故也把仁化的山定名為「丹霞」。從此,丹霞美名來到了嶺南。

當時,隨李氏兄弟前來丹霞山避世的人還有很多,他們利用天然岩洞結廬而居。丹霞山許多山峰上保留了各個時期的古山寨,如巴寨、韭菜寨、屯軍寨、挺肚寨、馬鞍寨……由此,丹霞山一帶有了「逢山有寨、逢寨有門、逢門必險」的說法。

細美寨可謂是其中的代表。細美寨創立於明崇禎年間,當地豪紳吳德彰於山頂結寨,用於一家大小躲避戰亂。後雖荒廢,但在戰亂時期,均曾有人在此避難。細美寨位於陽元山背後,今人可登頂參觀,只見一條崎嶇的石路從山腳向山頂延伸,沿途有三重山門,沿山脊線修鑿的石梯,僅能勉強容2人通過,細美寨就築於山頂,四面為絕壁、山頂築有水池,易守難,有一關,萬夫當之勢,萬夫莫夫當之勢。

生態名山大美丹霞

經過數千年風雨洗禮,丹霞山已成人間勝景;不過,丹霞山群峰交錯、大山深處有什麼,人們至今無法窺見全貌。一群批專家走進其間,一個個新物種、新發現陸續面世;社會各界亦紛至沓來,文旅深度融合,譜寫一曲「綠美廣東、和諧共生」的樂章。目前,廣東省正積極進行丹霞山國家公園創建前期工作。

頂平身陡麓緩韶關丹霞面積最大

大美丹霞,集黃山之奇、華山之險、桂林之秀於一身。李宏衛介紹,丹霞地形遍佈全球2,000多處,美國西部、歐洲中部、澳洲都有丹霞地形。而「丹霞」在中國分佈最廣,已發現的丹霞地形有1119處。其中,又數韶關的丹霞山面積最大、造型最豐富、景點最奇特。

相較於其他地方的丹霞地形,韶關的丹霞山發育最具典型性、代表性、多樣性和不可代替性。 680多座山峰有個共同的特徵,即「頂平、身陡、麓緩」,被總結為「頭戴草帽子、光著紅膀子、穿著綠裙子」;加上「色如渥丹、燦若明霞」的岩石色澤,這也是丹霞地貌區別於喀斯特地貌、花崗岩地貌、雅丹地貌的最典型的宏觀標誌。

韶關的丹霞山為何如此神奇呢?李宏衛介紹,這與丹霞地形的「生命週期」有關。丹霞地形可分為青年期、壯年期、晚年期三大階段。以中國丹霞六處世界自然遺產為例:貴州赤水是青年早期的代表,呈現高原峽谷型景觀;福建泰寧是青年晚期的代表,呈現雛形峰叢峽谷型景觀;湖南崀山是壯年早期的代表,呈現密集峰叢型景觀;江西龍虎山是晚年早期的代表,浙江林山溪林峰;而廣東丹霞山處於壯年晚期,整體以峰叢、峰林為主,平緩山頂面小於10%,侵蝕量為55%~70%,因此其山峰「頂平、身陡、麓緩」的形態更為顯著。

生態丹霞攝影:劉加青

錦江自北向南穿過丹霞山,品味丹霞之美,除了翻山越嶺,還可泛舟錦江。記者與專家乘船順流而下,丹山碧水,相互映照。轉彎處、豁然間,一片壯觀的赤壁丹崖映入眼簾。只見崖頂與江面落差逾200米,山頂覆蓋有一大片綠色植被。山腰則是赤壁,崖壁近乎垂直,長約400公尺。赤壁丹崖上有洞穴,有建築,行人點點。這些建築是千百年來,人們一磚一瓦修葺的,如錦石巖寺、別傳寺等。山腳又分佈有一片綠色的植被,景色宜人。

離船上岸,從赤壁丹崖的山腳向上登攀至長老峰,是遊客來丹霞山必打卡的項目。時值初夏,嶺南氣候濕潤,記者來到山腰的錦石巖寺,潺潺的水聲傳入耳中。站在亭中,仔細搜索,記者看到一條美麗的瀑布從山崖上懸掛而下,流水直落上百米,猶如一匹駿馬的尾巴,馬尾瀑布因此得名。

欣賞完山中諸多摩崖石刻,登臨山頂,矗立於長老峰上,雲海翻湧,霞光千丈。前方正下方,翔龍湖碧綠如玉,右側是水上丹霞錦江畫廊,茶壺峰在畫廊盡頭清晰可見,一條閱丹公路穿梭在群山間,串起民間的煙火;龍鱗石、天柱石、望郞歸、觀音石、陽元石、陰元石等丹霞山六大奇石錯落景山間,移步換落山間。

「生命孤島」獨一無二新發現51個物種

如此丹霞祕境,成為一座孕育生命奇蹟的資源庫。廣東省地質調查研究院專家姜守俊正進行水資源調查,希望揭示丹霞地形區的地下水作用過程及其生態效應。他介紹,丹霞地形區的紅色砂礫岩水源涵養功能較差,易導致紅層沙漠化。且地形起伏大,山體岩石多裸露,土層較薄,疊加氣溫高、陽光強烈等因素形成「熱島」。在如此特殊的地形、氣候和生態環境條件下,各類珍稀動植物仍在丹霞山崖壁上安家,讓這裡演變成獨一無二的「生命孤島」。就連喜愛熱帶的「植物界活化石」仙湖蘇鐵,也在丹霞山的崖壁上安了家。

昭璇梨

赤壁丹崖的錦江邊,一條臨江棧道蜿蜒而去,信步其間,只見懸崖絕壁上,丹霞梧桐、丹霞小花苣苔、鐵線蕨……數不勝數的新奇植物頑強生長。陳昉介紹,這裡是邂逅國寶的最佳長廊,冷不丁,身邊便有國家二級以上的保護植物。 1987年,科學家在此首次發現丹霞梧桐,拉開了探索丹霞祕境的序幕。 2010年後,在丹霞山發現的新物種如雨後春筍般冒出。今年4月,中山大學與中國科學院的聯合科考隊就在此發現新物種——昭璇梨,這是在丹霞山發現的第51個新物種,且目前僅在丹霞山被發現,堪稱丹霞紅層生態系統的獨家代言人之一。丹霞山管委會的數據顯示,至2025年,丹霞山已記錄到不少寶貝:光是高等植物就超過2200種,野生動物更多達2500多種。

徜徉丹霞山,記者遇到了東華理工大學的陳留勤博士,他正帶領團隊,使用無人機、3D建模軟體掃描丹霞山美景。這一工程浩大,去年以來,他僅完成長老峰一座山峰的建模,目前正著手掃描巴寨,但有時無的信號讓無人機工作斷斷續續。他說,「丹霞山292平方公里,已開發面積約1/10,更多的祕境可藉助高科技展示給世人,這是開展自然教育必要準備的工作。」

中外遊客前來探密自然教育蔚然成風

沿著臨江棧道前行,不時能邂逅開展自然教育的團體。記者遇到馬麗螢時,她正向旁人科普一棵能發出特殊味道的植物──魔芋。她介紹,丹霞山戶外科普體驗分為地質、生態、人文等三類,其中,生態類的觀鳥、觀螢、觀蝶以及植物科普都備受歡迎。走進觀鳥小徑,孩子們手持望遠鏡,尋找飛羽精靈蹤跡。學生們漫步在臨江棧道,奇特的魔芋就在臨水的棧道旁安家。

研學者正在研究魔芋。攝影:廣州日報新花城記者顧展旭

「每到假期,很多學生來丹霞山認識大自然。」陳昉介紹。 「自然教育讓孩子學到很多知識,還玩得開心。」「丹霞山的科普活動太精彩了,搭建起大眾與自然之間的溝通橋樑。」許多街坊給丹霞山的自然教育點讚。

如今,自然教育在丹霞山已蔚然成風。 2024年丹霞山全年遊客接待量超202.67萬人次,較去年同期成長12.14%。根據不完全統計,每年到丹霞山進行研發的學生超過40萬人次,成為全省進行自然教育的範例。

來自澳洲塔斯馬尼亞島的研究生珍妮是眾多外國遊客中的一個。見到記者時,她剛打卡完陽元山。她表示,中國丹霞太壯觀了。相較於澳洲荒無人煙的巨大單體岩石烏魯魯,中國的丹霞山更有煙火氣,想不到中國人與山的關係是如此密切。

確實,丹霞山,這片經過億萬年時光與風雨洗禮的土地,不僅是地質演變的「活化石」,更以其獨特的自然風光和深厚的文化底蘊,成為南粵大地上一道絕美的風景線。

丹霞地形的「成長」

青年早期(高原峽谷型景觀):紅層抬升期,高原峽谷地形組合。屬地殼抬升-流水下切-巷谷、峽谷發育階段,多呈現瀑布、跌水景觀。

青年晚期(雛型峰叢峽谷型景觀):整體呈密集峰叢—峽谷式群體外貌,主河谷以峽谷為主,局部有邊灘或河漫灘。

壯年早期(密集峰叢型景觀):山塊離散,主河谷峽谷-寬谷相間分佈,近河谷多峰林,遠河谷多峰叢,地表最崎嶇。

壯年晚期(簇群式峰叢峰林型景觀):主河谷以側蝕為主,基本上成為寬谷,景觀整體呈峰林-峰叢狀。韶關丹霞山屬於壯年晚期。

晚年早期(疏散峰林寬谷型景觀):整體呈寬谷-峰林-孤峰組合,局部保持峰叢;山塊縮小,山頂面降低,無原頂面。

晚年晚期(孤峰型景觀):山塊縮小,山頂面降低,無原始頂面,波浪起伏的準平原面,個別地段殘留小範圍峰林、孤峰、孤丘或孤石。

此方定是神仙宅,禹亦東來隱會稽。

——(宋)蘇遼

暫欲繫船韶石下,上賓虞舜整冠裾。

——(唐)韓愈

韶郡丹霞山,在仁化治中,

綿亙逶迤,方數十里,

高數千百仞,

即餘與梓裡諸君子今所託跡處也。

山下、中、上劃而為三,

有兩關一峽,險自天設。

岩則有錦石、天然、篻竹、大明、

草懸、水簾、晚秀、海螺諸名稱,

率皆離奇古怪。

或如龍蟠虎踞於上,

或如鳳舞蛟騰於前,

或如獅面螭形懸立猙獰於十步之外,

凸凹不同,吞吐異狀。

然石室星錯,實外虛中,

良有俯納千萬之用。

且中山一帶,長松婆娑,

修篁掩映,清泉瀑布,

飛玉噴珠,幽賞之勝,

令人應接不暇。

——引自《丹霞山記》·李充茂

以上就是小编为您分享《讀懂廣州·粵韻|色如渥丹燦若明霞 萬古丹霞正值壯年》的全部内容,更多有关阿根廷华人最新消息、新闻,请多多关注华人头条频道。您还可以下载我们的手机APP,每天个性化推荐你想要看的华人资讯!
免责申明

1、本站(网址:52hrtt.com)为用户提供信息存储空间等服务,用户保证对发布的内容享有著作权或已取得合法授权,不会侵犯任何第三方的合法权益。

2、刊载的文章由平台用户所有权归属原作者,不代表同意原文章作者的观点和立场。

3、因平台信息海量,无法杜绝所有侵权行为,如有侵权烦请联系我们(福建可比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邮箱:hrtt@52hrtt.com),以便及时删除。

举报收藏
评论 (0条)
您需要登录后才能评论,点击此处进行登录。
登录后评论

下载华人头条

关于我们

© 2022 华人头条

服务热线 : 0591-83771172

福建可比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ICP许可证号 闽ICP备10203582号

闽公网安备35010202000536号

直播备案号 闽ILS备201708250005

举报热线:0591-83771172

举报邮箱:hrtt@52hrtt.com

免责声明

1、本站(网址:52hrtt.com)为用户提供信息存储空间等服务,用户保证对发布的内容享有著作权或已取得合法授权,不会侵犯任何第三方的合法权益。
2、刊载的文章由平台用户所有权归属原作者,不代表同意原文章作者的观点和立场。
3、因平台信息海量,无法杜绝所有侵权行为,如有侵权烦请联系我们(福建可比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邮箱:hrtt@52hrtt.com),以便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