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5-18 22:32
华人号:最美江西本期导读
铜鼓石,一块屹立于江西铜鼓的巨石,它色如铜、形似鼓,承载着铜鼓的历史与文化。从先人南迁的奋斗,到革命时期的英勇抗争,再到如今的发展变迁,铜鼓石见证了一切。当我们细细品读,不禁热泪盈眶,终于读懂了它深藏的奥秘。
铜鼓石,我流着热泪读懂你
文/刘辉
01
有一巨石
色如铜,形似鼓
击之有声,故曰铜鼓
刚来铜鼓工作的时候,没有想过铜鼓为什么叫铜鼓。时间久了,读了一些关于铜鼓的史志,原来在县城东侧,有一巨石,色如铜,形似鼓,击之有声,故曰铜鼓。
于是,我就去寻找这块石头。它屹立在群山之下,一片丹霞地貌之间,青山叠翠,旁边是悠悠定江不舍昼夜流淌。巨大的石头灰黑色,茅草和藤条依附在它身上,一条深而窄的缝,将巨石一分为二。无论从哪个角度看,都难把它与鼓联系起来。巨石的正面是“潘周过化”四个石刻大字,与之相比,“铜鼓石”三个字并不大,鼓字右边的“支”也被刻成了“皮”。我特意考证,古代两个字是通用的。而铜鼓的先人为什么会去“支”选“皮”呢?我陷入了深深的思索。
图为铜鼓石 周德兴摄
以后的时光,每当我从铜鼓石边走过,或者隔定江河与它深情地遥望,总会浮想联翩。铜鼓是全客家县,最早的铜鼓本地人,来自中原。他们的先人拖家带口,从北方来到这片陌生的土地,面对深山老林,猛兽出没,感到一片恐惧与茫然,吃住怎么办?生存还是毁灭是一个大问题。他们别无选择地扎根在这片土地上,刀耕,火种,狩猎,不知经过多少代、多少次反复的试验与失败,多少回汗水与泪水迷蒙双眼。终于,他们用红薯粉和芋头按一定的比例搅和在一起,做出了一种类似北方的饺子,他们把它叫做包圆。形状上有似饺子的,但更多的是三角形,熟的过程不像饺子那样用水煮,而是用蒸笼蒸。包的是生活,圆的是梦想,期待的是平平安安。传承与变化,生活就蒸蒸日上。而今,它成了铜鼓的特色美食,走出江西,走向全国。
我 / 和 / 我 / 的 / 家/ 乡
02
因为斗争
铜鼓的先人才在这片土地上生存下来
因为斗争
近代铜鼓在中国革命史上谱写了辉煌的乐章
铜鼓县志记载,明朝万历年间铜鼓、宜丰一带,爆发李大銮农民起义。明政府派鄱阳守备邓子龙带兵镇压后,在这里设铜鼓营,中央政府的管辖,加快了铜鼓的开发。邓子龙把上级潘季训与周思敬对这片土地的贡献,用“潘周过化”四个字刻石铭记。而在铜鼓石的另一面,他刻下手书“试剑石”和一首诗。它们穿过历史的时空,让后来人感受它的永垂不朽。自此,铜鼓历史翻开了新的一页,这就是铜鼓建县设治最早的源头。
纵观铜鼓上的石刻,当我以纯粹的观点把它与铜鼓县志中点点滴滴记载比对思考,“斗争精神”四个字便跃上我的海脑。因为斗争,铜鼓的先人才在这片土地上生存下来;因为斗争,近代铜鼓在中国革命史上谱写了辉煌的乐章。大革命时期,中共铜鼓县委书记樊任民被捕入狱,当时的铜鼓县长是他要好的同学,去做樊任民的工作,只要樊任民放弃共产党,就可以释放他,还可以帮他在政府安排一官半职,樊任民慷慨激昂地说:我只有一党就是中国共产党,没有二党。最后英勇就义。也是在这个时期,高桥胆坑,李建康站在横跨金沙河的石拱桥上,面对脚上沾满泥巴从山角落赶来的农民喊出“一切权利归农会”的怒吼,成立了宜春地区第一个农会。更不要说1927年秋天,铜鼓人民跟着毛委员“辟雳一声暴动”。土地革命时期,作为湘鄂赣革命根据地核心区域的铜鼓人民,一万人自带干粮、柴刀、长矛跟彭德怀的红五军攻打湖南省会长沙。这是一种怎样的信仰,又是一种怎样的悲壮,才有如此气壮山河不怕牺牲的追逐!
图为铜鼓秋收起义纪念地 源于网络
在高桥乡白石深埚,蓝天下,巍巍青山,一栋灰砖黑瓦的房子与它构成最美的图画。在房间内灰灰的墙上,清晰可见一条笔力雄厚的标语:怕批评的是乌龟党员,不批评的是哑吧同志。它是湘鄂赣革命时期中共铜鼓县委在此驻扎期间留下的。当年写下这条标语的人,内心深处那澎湃的激情与自信,是多么地博大而悠远啊。
我 / 和 / 我 / 的 / 家/ 乡
03
鼓中深藏的“金鸡”,只待时机
便会展翅飞翔,惊艳世界
历史是有生命的,传说是历史的乐章,它让生命有了神奇的活力。相传许逊赶着一条孽龙从铜鼓石旁经过,孽龙突然不见,只有巨石中轰轰有声,许逊拔出宝剑向它砍去,巨石应声而开,一只金鸡从石头中飞出。从此就有“铜鼓打不响,金鸡飞上天”的说法。每每读到这个传说,我都会想,如果说铜鼓就是一块巨大的石头,它当然打不响。鼓中深藏的“金鸡”,只待时机,便会展翅飞翔,惊艳世界。
红色铜鼓,美丽生态,客家之乡,就是藏在铜鼓深处的那只金鸡,当山门打开,就会飞向远方,以独有的姿态,展示自己美丽的容颜。今天,随着武吉、昌铜、万宜、通铜等高速从铜鼓境内经过,铜鼓与外面的世界越来越近。中国南方红豆杉之乡,中国黄精之乡,中国长寿之乡---一批国字号名片把铜鼓擦亮。
有意思的是,铜鼓石上“铜鼓石”“潘周过化”等石刻,都不是铜鼓人留下的,“铜鼓石”三个字是晋人延伦所留。铜鼓作为一个客家县,一个“客”字,形象地形容了这片土地上族群的主流。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那些从北国江南祖国的四面八方,风尘赴赴踏上这片土地的人们,放下背包,白手起家,建起了保卫祖国的军工企业国营长林、长红机械厂。这些军工人“献了青春,献终生;献了终生,献子孙”,把自己人生最美好的青春热血洒在这里。今天,铜鼓西河片高桥乡有这么一个小山村叫梁塅,几年前驻村工作队来到这里,他们和当年的军工人一样,从繁华热闹的省城,来到湘赣交界的偏远山村。把这里当家里,把村民当家人,把当年在这片土地上牺牲的烈士当作锤炼信仰的明灯,照亮了梁塅的发展。在他们的努力下,湘鄂赣省委时期的铜鼓县委、县苏维埃政府等红色旧址修缮一新,一条宽阔的柏油路修进梁塅,罗汉果、娄瓜子、羊肚菌、黄桃、鹰嘴桃成了富民的产业;村民办起了民宿,村办企业梁塅豆腐厂生产红红火火;红色、古色、绿色研学装点山村未来。第一次分红65位村民收获红利40余万元,最高获得分红43200元!看到村民们喜笑颜开,工作队员们欣慰地说:他们爱上了这里,爱吃这里的米果、包圆,爱喝这里的果子茶、撑酒,爱走这一方土地上的亲戚,他们学会了讲铜鼓话:你翎,艾翎(你们,我们)。
图为梁塅豆腐厂 刘辉摄
我 / 和 / 我 / 的 / 家/ 乡
04
形似中有变化,变化中有传承
守正创新,日子就会越来越好
历史总是惊人地相似,从最早踏上这片土地的铜鼓先人,到以后一批又一批来到这里的人,无论是匆匆的过客,还是雁过留声,来过,爱过,奋斗过。于是,品读铜鼓石,在热泪盈眶中,有一天我豁然懂了:铜鼓石上那似是而非的“鼓”,去“支”选“皮”,让铜鼓之名不仅有了声与形的存在,而且赋予了深奥的哲理。形似中有变化,变化中有传承,先辈们用智慧告诫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后代子孙:守正创新,日子就会越来越好。
图为美丽的铜鼓山城 源于网络
我 / 和 / 我 / 的 / 家/ 乡
作者简介
刘辉,微博号“tg刘辉”,粉丝107万,被聘为宜春市网络文化宣传大使。
1、本站(网址:52hrtt.com)为用户提供信息存储空间等服务,用户保证对发布的内容享有著作权或已取得合法授权,不会侵犯任何第三方的合法权益。
2、刊载的文章由平台用户所有权归属原作者,不代表同意原文章作者的观点和立场。
3、因平台信息海量,无法杜绝所有侵权行为,如有侵权烦请联系我们(福建可比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邮箱:hrtt@52hrtt.com),以便及时删除。
© 2022 华人头条
服务热线 : 0591-83771172
福建可比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直播备案号 闽ILS备201708250005
举报热线:0591-83771172
举报邮箱:hrtt@52hrtt.com
1、本站(网址:52hrtt.com)为用户提供信息存储空间等服务,用户保证对发布的内容享有著作权或已取得合法授权,不会侵犯任何第三方的合法权益。
2、刊载的文章由平台用户所有权归属原作者,不代表同意原文章作者的观点和立场。
3、因平台信息海量,无法杜绝所有侵权行为,如有侵权烦请联系我们(福建可比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邮箱:hrtt@52hrtt.com),以便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