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月20日清晨6点,51岁的孙凤玲轻车熟路地推开夏奶奶家的木门。83岁的夏奶奶行走不便,女儿在外地照顾孙儿,便委托孙凤玲照料老人。
四年间,孙凤玲每天坚持为83岁的独居老人擦脸、梳头、准备早晚餐。女儿从外地回来看到母亲脸色红润,精神矍铄,感激地对孙凤玲说:“你真是像亲生儿女一样照料我母亲啊!”孙凤玲也笑着说:“街坊邻居之间,搭把手的事。”
晚上8点,九旬老人杨爷爷家,邻居孙萍仔细检查完水电气阀门关闭后,才放心离开。杨爷爷老伴去世后,他拒绝了女儿的邀请,选择一个人在老屋里坚守对亡妻的思念。56岁的孙萍便成了杨爷爷的守护者。尽管自己患有眼疾,还需要照料卧病在床的母亲,孙萍仍坚持“一日三巡”:晨起敲门、午间送餐、夜查水电。有一晚上,老人突发心脏病,孙萍夫妇觉察后,立即通知老人的女儿,并紧急送医。

在这栋设施老化的筒子楼里,72岁的韩大爷是公认的“楼管家”。梅雨季爬梯修补漏水管,深夜打着手电检修短路电路,老人笑称自己是“24小时物业”。
楼道里飘着的饺子香,是张阿姨给独居老人送餐的“爱心餐”;李爷爷把孙子寄来的蜜柚分成瓣,让酸甜滋味从一楼弥漫到顶楼。社区发放的“便民服务联系卡”上,印着水电维修、送医购药等8项服务,背面还手写着结对志愿者的电话号码。
筒子楼”的墙皮或许斑驳,但楼道里志愿者帮扶的身影、党群服务中心送来的“银发餐”、高龄老人家中的“便民服务联系卡”,共同构成最温暖的人间烟火。“老楼不‘老’,因为党心连民心;日子不‘简’,因为志愿服务让每扇门里都有牵挂。”从“远亲不如近邻”到“党建引领志愿同行”,石板溪社区带领24支志愿服务队伍,3544名志愿者,正书写着基层治理中“红色温暖”与“银发幸福”全域的双向奔赴。(祝莉莉 崔艳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