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5-20 13:48 阅读量:5.5万+
华人号:碧江视界中流砥柱既处在江水中心,也耸立在人们心中。长期以来,人们普遍关注它,特别是文人墨客,它就变得有灵性,或神秘,从而与铜仁历史、文化发展密切联系起来。有关中流砥柱的故事,就是关于铜仁的故事,是人们了解铜仁历史文化的一个窗口。
中流砥柱铜岩
传说“铜仁”地名与它有关。旧时相传:元朝时有渔人潜入铜岩底,“见岩足如鼎,中有铜范三教像”“挽而出之”“铜岩以此得名”。元朝初期,朝廷“以司治有古铜人三”,而当地又是少数民族杂居之地,因而设置了铜人大小江等处蛮夷军民长官司。据《元史·本纪·世祖九》记载:至元二十年(1283年)六月“四川行省参政曲立吉思讨平九溪十八,以其酋长赴厥,定其地立州、县”,故清代的一些学者认为:“铜仁(人)之置,大约系(至元)二十年事”。明朝洪武五年(1372年),改元置“铜人大小江等处蛮夷军民长官司”为“铜仁长官司”。从此,“铜仁”便由此定名,或设府、或置县、或建市,一直沿用至今。
“巍然一石屹中流,谁立铜人最上头?”三尊铜人,最先曾一度安置在铜岩之上。明朝洪武五年,改“铜人”为“铜仁”时,铜仁长官司长官李渊在府治右建铜佛寺,以安置铜像。后来,“施溪人有疑铜人为金者,乃舟载夫子像以逃,适天将曙,沉于江,求之弗得”。明正统末年,铜仁长官司长官李仪再塑夫子像。明天顺七年(1463年)铜仁长官司长官李温“乃易以铜”,重新凑齐三铜人之数。
“不识宣尼真面目,却疑老佛是朋俦。”孔子(汉平帝追谥为“褒成宣尼公”)是不信神的(当时佛教还未流行中国)。《论语·述而》说:“子不语怪、力、乱、神。”即使是不能回避到神的事,也是模棱两可地说“祭如在、祭神如神在”(《论语·八佾》)。故明弘治十五年(1502年)九月贵州按察使司副使阴子淑再次巡视铜仁,见三尊铜像仍并立在明成化初年铜仁长官司长官李椿重建的铜佛寺中,立即命令李椿“鸠工化材,于大成殿后建燕居所,廿二日(1502年10月22日)迁夫子像于其中”。后来,三尊铜像又一起供奉在东门内的正觉寺。清康熙初年,铜仁协副将贺国贤在城东半里建观音阁。正觉寺毁后三尊铜人又移供在观音阁内。1954年,三尊铜人被人偷凿成碎铜出售。从此,出水于铜岩之下,与铜仁有着密切渊源的三尊铜人,终于消失于世。史载跨鳌亭历经沧桑。
“飒飒风来红树里,跨鳌亭高江心峙。”铜岩旁迎小江处有沙洲隐于水中,相传、每逢乡试前,如洲现水面,郡人必有中榜者,故俗名“挂榜洲”。明正德十一年(1516年),分守新镇道的参议蔡潮首先在铜岩上建“跨鳌亭”。每逢乡试前七日,铜仁的地方官按古制举行宾兴大典,在跨鳌亭上设宴招待应举之士。“酌旨酒以盈卮,于斯亭以宠饯”,以求个“独占鳌头”的吉兆。在这个时候,人们“环城聚观”,家长们眉飞色舞,隔江指指点点,一时热闹非凡。清康熙后期,宾兴之宴虽不再设在跨鳌亭上,但学子们公庭宴毕,仍令渡江登亭,以求“占鳌”之兆。万历十九年(1591年),参议史旌贤重修跨鳌亭。万历三十六年(1608年),亭被大水冲毁。两年后,周兴祚任铜仁知府,在铜岩上建“枕涛亭”。清康熙八年(1669年),铜仁县知县赵景福重建跨鳌亭,“以维文风,踵行宾兴大典”。康熙四十九年(1710年)知府苏稷在铜岩上新建上下二亭,易“铜岩”名为“小金山”。徐澹园曾应召撰联:“双亭荡云海,一柱砥风涛”。双亭屹立铜岩,历经近百年的历史风雨,“至嘉庆十三年(1808年),亭复圮”。时新任知府徐正青应郡人之请,重建跨鳌亭。民国初年,驻铜黔军旅长卢焘见亭有废圮,改用砖木结构重建。民国二十二年(1933年)6月13日,一夜倾盆大雨,及至拂晓,两江洪水骤至。据当时目击的老人回忆,当水漫铜岩时,还能听到夜宿于铜岩无法撤回的三个尼姑的念经求佛声和击打木鱼声,一阵洪峰卷过,刹那间人声全无,水退之后,铜岩上的建筑及昔日葱郁的树木全部荡然无存。
古往今来,铜岩都是人们喜欢登临浏览的地方。1981年,铜岩被列入县级自然风景保护单位。1993年,铜仁市集资20万元,重修跨鳌亭,六角攒尖的3层新亭底面积为24.5平方米、高17.7米,红漆的钢筋混凝土圆柱,覆以黄色的琉璃瓦,其规模和气势胜过历代。1994年,人民政府在跨鳌亭上装配了五颜六色的彩灯。白天,它于蓝天丽日中,身影相映成趣,熠熠生辉,在烟雨雾霭里,风姿婀娜绰约,亭亭玉立。入夜,亭上的灯光将跨鳌亭的轮廓投映到江水里远远望去,“跨鳌亭”就像神话传说中的“宝莲灯”,玲珑剔透,若即若离地漂浮在黛色的水中央,成为城中一大新景观。
2010年9月,贵州省文化厅、贵州省文物局对口支持铜仁,重修铜岩阁、跨鳌亭。重修后的铜岩阁、跨鳌亭均面对三江公园,改用铜顶、铜瓦、铜柱。铜岩阁高20.10米,寓意重修年份。阁为三面歇山六角攒尖三层建筑(其中可视的两层),三个歇山面形成人字形,分别与大江、小江和锦江相对应。第一层系石材堆砌假山,上围石栏,栏心刻二十四孝图;第二层外立六柱,柱挂黑底填金楹联三副,梁枋下悬挂落,中有三柱,有梯可上;第三层装花窗,藻井绘八卦图案和儒、道、释三教传说故事。跨鳌亭居下,为三柱小亭,柱挂楹联一副,梁枋下悬挂落,绘铜江八景。2021年,市、区政府对铜岩再次进行升级打造,增加了水景灯光秀,再次让铜岩跨鳌亭魅力四射地展示在世人面前,展示她独特的人文魅力。
铜岩水光潋滟,晴雪咸宜;山色空蒙,风雨皆妙,骚人逸墨客誉之为“中流砥柱”,远在明清时就分别列为铜江十景和铜江十二景之一。每当风晨雨夕,烟树迷离,楼阁隐现恍如蓬莱仙境。
本故事在《铜仁市志》有记载,铜仁地方历史研究专家刘新华对铜岩相关故事作专门研究,并对中流砥柱故事进行艺术加工。目前,中流砥柱故事在铜仁城区广为流传,可谓家喻户晓。这一故事对于研究铜仁历史文化发展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2006年,中流砥柱被原县级铜仁市纳入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一审 | 王淳
二审 | 覃信林
三审 | 陈伟 田赛
1、本站(网址:52hrtt.com)为用户提供信息存储空间等服务,用户保证对发布的内容享有著作权或已取得合法授权,不会侵犯任何第三方的合法权益。
2、刊载的文章由平台用户所有权归属原作者,不代表同意原文章作者的观点和立场。
3、因平台信息海量,无法杜绝所有侵权行为,如有侵权烦请联系我们(福建可比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邮箱:hrtt@52hrtt.com),以便及时删除。
© 2022 华人头条
服务热线 : 0591-83771172
福建可比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直播备案号 闽ILS备201708250005
举报热线:0591-83771172
举报邮箱:hrtt@52hrtt.com
1、本站(网址:52hrtt.com)为用户提供信息存储空间等服务,用户保证对发布的内容享有著作权或已取得合法授权,不会侵犯任何第三方的合法权益。
2、刊载的文章由平台用户所有权归属原作者,不代表同意原文章作者的观点和立场。
3、因平台信息海量,无法杜绝所有侵权行为,如有侵权烦请联系我们(福建可比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邮箱:hrtt@52hrtt.com),以便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