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分完结,它撕开了“未成年人犯罪”的真相!
“如果法律不能教导人向善,惩罚有何意义?”——柏拉图
以“2025年豆瓣现实题材剧集评分第一”的黑马姿态横空出世的《无尽的尽头》,近日迎来大结局。截至发稿,该剧豆瓣评分升至8.2,口碑表现亮眼。
这部由最高检新闻办指导、任素汐与高伟光主演的剧集,以“未成年犯罪司法干预”为核心议题,凭借对“邯郸三少年案”“游湖杀子案”等真实案件的艺术化改编,将未成年人保护与司法困境的讨论推至公众视野中心。编剧张洋曾在采访中提到:“我们想拍一部有温度的司法剧,既要直面血淋淋的真相,也要让观众看到制度背后的人性博弈。”

据最高检在2024年5月31日发布的《未成年人检察工作白皮书(2023)》显示,2023年全国检察机关起诉未成年犯罪嫌疑人达38954人,同比上升40.7%,附条件不起诉率达37.4%。这一数据背后,是家庭失能、校园暴力、网络侵害等社会问题的集中爆发。《无尽的尽头》的主创在创作中敏锐捕捉到这一现实痛点,将未成年人犯罪题材从“禁忌领域”推向创作前沿。

在未成年人犯罪题材的创作中,中国内地同类作品的显著特征是对现实案件的深度介入。
《无尽的尽头》中“三少年霸凌致死案”直接呼应2024年邯郸初中生埋尸案,剧中检察官林之桃的台词“法律要惩罚的是罪行,但更要追问土壤的毒性” ,与现实中最高检提出的“惩治与挽救并重”理念形成互文。

类似创作手法亦见于《九部的检察官》,其首个案件“天台逼食避孕药”改编自重庆校园霸凌事件,通过“受害者-加害者”身份重叠,揭示未成年人心理创伤的传导链。这种“社会新闻+艺术加工”的双向路径,既强化了戏剧冲突,又赋予作品公共议题的讨论价值。

视角转向聚焦未成年人犯罪题材的电影创作中,同样可见创作者对于社会现实的关照和深入观察。《少年的你》、《默杀》中通过呈现“校园霸凌”的残酷性,着重探讨了霸凌事件酿成的悲剧对个体、家庭、社会造成的恶性影响。

由王千源主演的改编自日本作家东野圭吾同名作品的《彷徨之刃》,主创将原作中的个体悲剧升华为对法律和社会责任的集体反思,通过片中父亲父亲李长峰的复仇,拷问“法律滞后性”与“私力救济”的伦理困境。

这些作品将犯罪根源指向原生家庭失能、教育体系缺位、社会支持薄弱,突破了早期同题材作品对青少年犯罪的行为动因的简化处理,如电影《十三棵泡桐》中将主人公风子的躁动和暴力倾向归结为个体心里的压抑和异化,弱化了其对于外部因素的系统性批判。

与欧美犯罪剧侧重悬疑推理不同,国产剧更注重司法程序的严谨呈现。
《无尽的尽头》设置“合适成年人到场”、“强制报告制度”等专业环节,剧中检察官对“儿童友好型取证”(用玩具还原案发现场)的执着,与最高检2023年推动的“一站式取证救助机制”形成呼应。而《九部的检察官》中“法治副校长进校园”情节,则源自《未成年人保护法》修订后的制度实践。这种“法理与情理”的平衡,既避免陷入“猎奇化”窠臼,也通过细节建构起司法系统的立体形象。

对于司法者的形象刻画,《无尽的尽头》更具进步意义,突破了其“铁面执法者”的刻板印象,塑造了更具复杂性的司法工作者形象。剧中检察官林之桃面对“弑父少年”时,既坚持“附条件不起诉需经被害人谅解”的程序正义,又陷入“原生家庭创伤能否通过司法干预修复”的伦理困境。

这种塑造与2024年发布的《刑事检察白皮书》强调的“惩治与挽救并重”理念深度契合,剧中“司法社工介入帮教”的情节,更与全国检察机关推动的《未成年人司法社会工作服务规范》国家标准形成对照。
为了深度挖掘未成年人犯罪事件产生的根源,创作者们对每一起案件做了切片式的解剖,家庭、学校与黑产网络的交织成为叙事焦点。
《无尽的尽头》用“陆声盗窃案”串联起留守儿童、家暴、犯罪集团操控的生态链;《九部的检察官》则通过“电竞网吧容留未成年人”揭露灰色产业对青少年的侵蚀。这些作品不约而同地将犯罪根源指向结构性矛盾:如林之桃质问:“当父母把孩子当成工具,法律该不该剥夺他们的监护权?”

对于未成年群体作为被害者、加害者的身份流动,近年作品更加注重揭示未成年群体双重身份困境。
《九部的检察官》中“被性侵少女反杀施暴者”的情节,通过加害者曾是校园暴力受害者的身份反转,叩问“恶的循环如何打破”;《无尽的尽头》中“留守儿童盗窃团伙案”成员,既是黑产集团操控的犯罪工具,又是乡村教育塌陷的牺牲品。

同样的未成年群体的身份困境也见于电影《少年的你》中,陈念从被霸凌的被害者,到意外杀死欺凌自己的魏莱的加害者,观众同情于陈念的遭遇,也心痛于她变为凶手的现实。

这种叙事视角与司法数据形成呼应:2023年起诉未成年犯罪嫌疑人侵害他人案件1.69万人,占侵害未成年人犯罪总数的25.3%,揭示未成年人既是施害者也是受害者的复杂现实 。
在未来的未成年人检察题材的创作中,应该强调罪案类型多元化与专业深化的双向突破。
最高检白皮书指出,2023年未成年人犯罪中盗窃、强奸、聚众斗殴占比74.7%,但影视剧往往回避性犯罪议题。《无尽的尽头》大胆呈现“少女被性侵后黑化”的情节,通过“不提起公诉”的结局引发对司法裁量权的讨论,这种“不提供答案,只呈现复杂性”的叙事策略,标志着创作观念的进阶。

面对AI换脸、深度伪造等技术滥用对青少年的危害,在未来的同类题材中,是值得创作的方向,可以尝试更多探讨数字时代未成年人身份认同危机。例如英剧《混沌少年时》中网络对未成年人三观的塑造产生了直接的负面影响,使主人公对同学产生了杀心。

内地的此类创作需与司法实践同步:2024年检察机关起诉利用网络侵害未成年人犯罪2934人,虽占比下降,但犯罪手段迭代加速,要求剧集在技术批判与法治教育间找到新支点。
《九部的检察官》开创“单元案+主线案”的复合结构,通过“电竞代练猝死案”串联起网络平台责任、用工主体认定等专业议题,其编剧团队引入司法专家顾问机制,确保“心理评估报告”“监护权撤销听证”等情节的专业准确。

在故事戏剧矛盾的构建和解决当中,应该强调社会共治的叙事扩容,突破“司法独角戏”模式。
《无尽的尽头》呈现的“家校社联动帮教协议”,预示了叙事视角从个案解决向系统治理的转向。这与最高检2023年推动的“强制报告制度”实践相契合——该制度实施以来,通过医疗、教育机构报告发现犯罪线索3794件,占侵害未成年人犯罪总数的7.5%,为剧集提供了“旁观者如何成为守护者”的叙事切口 。

过去中国电影虽有不少深刻探讨未成年人犯罪题材的作品,但鲜少从“未成年人犯罪司法干预”视角进行故事的讲述。
2025年2月由北京光线影业和最高人民检察院影视中心备案的电影《最暖的归途》,讲述了女检察官在处理未成年人犯罪案件时,发现背后隐藏的真相的故事。在未来的中国电影创作中,还需更多同类题材的创作,起到更好的对未成年人教育,引发社会更多的对于未成年人犯罪思考的电影作品。

从《九部的检察官》到《无尽的尽头》,中国未成年人犯罪题材剧集正构建起独特的叙事范式:它既是司法改革的影像注脚,又是社会痛点的情感载体。
当中国未成年人检察剧集将镜头对准“附条件不起诉”“监护权撤销”等制度细节时,其价值已超越娱乐范畴。正如剧中台词所述:“未检工作没有终点,因为每个孩子都值得第二次日出。” 这种对司法理性的信仰与对人性的悲悯,或许正是此类作品最深刻的社会意义。
以上就是小编为您分享《高分完结,它撕开了“未成年人犯罪”的真相!》的全部内容,更多有关东京华人最新消息、新闻,请多多关注华人头条娱乐频道。您还可以下载我们的手机APP,每天个性化推荐你想要看的华人资讯!
免责申明
1、本站(网址:52hrtt.com)为用户提供信息存储空间等服务,用户保证对发布的内容享有著作权或已取得合法授权,不会侵犯任何第三方的合法权益。
2、刊载的文章由平台用户所有权归属原作者,不代表同意原文章作者的观点和立场。
3、因平台信息海量,无法杜绝所有侵权行为,如有侵权烦请联系我们(福建可比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邮箱:hrtt@52hrtt.com),以便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