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十日,奔驰不息,倏忽变换的美景,应接不暇。神秘、荒芜而粗犷的美,令人震撼;自在流畅、如诗如画的美,我心缱绻;豪爽、朴实带风趣的民族风,撩拨心旌。新疆,入眼即是风景,因为有欲放飞的梦,所以选择出发,去到遥远而陌生的地方,收获久违的感动。
作者:忘我的诗和远方

7月22日17:00,驶上G30,视线中赛里木湖渐渐远去了。穿行1827米长隧,约莫十分钟就从博乐市进入霍城县地界。这段贯穿崇山峻岭的公路被称为“赛果高速”,全程56公里。
惊鸿一瞥:果子沟大桥
幽秘的峰谷间,横空跃现一座巍巍耸立的大桥。挺拔的塔架张显傲接苍穹的气势,美观的造型堪称惊艳,眼前焕然一新!

在倒
U形桥弯另一端,举起相机拍下对面直指云天的“果子沟大桥”。主桥长700米,跨径330米,桥面距谷底净高200米,系新疆最高的公路大桥、国内首座双塔双索钢桁梁公路斜拉桥。

伯泉提醒:“等一会儿将绕转到桥下,可以仰拍整个大桥,非常壮观!”
桥索的拉筋根根闪过,天上积云时浓时淡。
数分钟轻匆闪逝,车绕行一个完整的圈,转到桥下,抬头但见大桥凌空高跨,磅礴屹立,耸峙的峰峦和危悬的桥身、高旷的云天,相衬相托,翩若游龙盘山,场境逶迤壮丽。

如今造桥技术相当先进,从这座山到那座山,不必似从前从山脚到山顶再到山脚,经过几十、几百匝盘旋,一座座翻越,只需一桥飞架,隧道贯穿,绵延不绝的峰岭被串连起来,天堑变为通途。
果子沟大桥全长4.4公里,峰回路转,呈现多个S弯,在高山峡谷划出一圈又一道优美弧线,行进间变换角度观赏,每个角度皆有不同的气派和威仪,不愧为绝岭上现代建筑奇观,令人叹为观止。

沟内果树丛生,漫坡野生的苹果、山杏和核桃。倚山峡之险与幽,风光绮丽,素有“伊犁第一景”之称。清代西北史地学家祁韵士在《万里行程记》中详尽描述果子沟之美,即兴抒怀:“何期万里岩疆,乃有一段仙境,奇绝、快绝。”
“就在这种深山野谷的溪流边,往往有着果树夹岸的野果子沟。春天繁花开遍峡谷,秋天果实压满山腰。每当花红果熟,正是鸟雀野兽的乐园。这种野果子沟往往不为人们所发现。其中有这么一条野果子沟,沟里长满野苹果,连绵五百里。春天,五百里的苹果花开无人知,秋天,五百里成熟累累的苹果无人采摘。老苹果树凋枯了,更多的新苹果树茁长起来。多少年来,这条五百里长沟堆积了几丈厚的野苹果泥。”
这是
现代著名散文家
碧野先生
黄守良于
1956年12月刊登在《人民文学》上的散文《天山景物记》里,关于果子沟的一段记述。

果子沟本名“塔勒奇达坂”,全长28公里,是北上赛里木湖、南下伊犁河谷的峡谷孔道,纵贯北天山,地势险要,史上曾为“铁关”,亦是通往中亚和欧洲古“丝道北新道”咽喉要冲。1218年成吉思汗西征,命次子察合台率军“凿石理道,刊木为四十八桥”,始成车道,可见路之险峻。清乾隆时改建为42座桥。如今,元清所筑皆已荡然无存,312国道乌伊公路也改建成高速。
塔勒奇达坂自元始,建有2个驿站。清
伊犁将军“以惠远城为署所,开设南、北两军台,伊犁至迪化共设台、站21处
”
,其中
果子沟
设沙喇布拉克头台、鄂特勒齐尔二台
,两
个军台
各
设驿长1名
、
马夫4人
、
配军马9匹,负责传递朝廷公文、边防军情和接待过往官员
。

沟顶松树头垭口建有观景台。南望峡沟,幽谷崎岖,一条高山瀑布奔泻而下,状如白练悬空,颇为壮观。山势渐低,谷口渐开,云杉疏透,杨桦交柯,大有“千层松桧接云平”的气势。
紫色梦幻:薰衣草田
驱车40多分钟,进入一片紫色田野。停车驻足眺望,梦幻般的紫色蔓延开来,微风吹起,紫色波浪起伏涌动......莫不是传说中的薰衣草,紫色的浪漫,浪漫的紫色,我们来到了霍城县薰衣草田边。

细长的茎干挂满麦穗状紫蓝色小花,花上覆盖星形细毛,喜干燥的秉性蕴育了芬芳浓郁沁人心脾的幽香,因此有“灵香草”、“宁静的香水植物”等别名和“香草之后”的美誉。
此刻,沉浸在弥漫紫色芳香的世界,只觉得:
还有比飞行万里到新疆,牵手看薰衣草,踯躅于铺满了整个田野的紫色绒毯更浪漫的事吗?

浪漫当然要有传说衬托。相传在汉代,为和亲远嫁乌孙国的解忧公主初到草原不适应游牧生活,终日郁郁寡欢,广袤无垠的伊犁草原漫山遍野开放紫色薰衣草,幽香使她愁眉舒展,便在大帐旁栽满了这种“吉祥草”,以至乌孙国通城流香,将士出征悬于马头期许平安得胜归来,百姓采之置于帐内驱邪避祟除晦。后世称为“解忧草”,以纪念居留西域半个多世纪为之带来长久和睦的汉家公主。
霍城县清水河镇座落
解忧公主薰衣草庄园
,
占地
220亩,由生产加工区、博物馆和香草园3个部分组成
,系中国首家汇集了薰衣草引种育苗、标准化种植、GMP生产加工、
产品展示
、大地景观、香草品种园
和
熏衣草
文化传播
、经典婚纱景观等薰衣草全产业景象展示的主题观光
产业园区,
与伊宁县伊帕尔汗薰衣草观光园同为国家4A级景区。

以传说为载体,嵌入历史背景,让美丽公主与芬芳香草结缘,成就“中国薰衣草之乡”浪漫故事。其实,薰衣草在新疆伊犁引进试验种植始于1964年。
新中国成立初,香料香精因广泛应用受国家重视,而功效众多的薰衣草精油完全依赖进口,中科院和当时的国家轻工业部香料研究所从国外引进薰衣草种子,多地试种均未成功。最终选择与原产地阿尔卑斯山和地中海北岸的普罗旺斯纬度相近、气候和土壤条件类似的新疆伊犁进行试验。1964年,试验任务下达至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由四师清水河农场和谊群农场承担。

伊犁河谷三面环山,向西喇叭形敞开谷地,接受来自大西洋湿润水汽,又阻隔了南疆戈壁干燥沙尘及北疆酷寒季风,日照充分,光合作用强,雨水适量,昼夜温差大,非常适宜薰衣草种植。
经过多年试验终获成功。时至今日,新疆伊犁地区薰衣草种植面积5万亩,一级精油产量突破200吨,占中国薰衣草总量93%,成为继法国普罗旺斯、日本北海道富良野之后全球第三大薰衣草产地。

新疆薰衣草渐渐与旅游挂上了钩。人都说“不到新疆不知中国之大,不到伊犁不知新疆之美”,到了伊犁,去看薰衣草田成了不可或缺的行程,人人都想奔赴一场紫色浪漫之约!
紫蓝色的小花,远处就能闻到香气,然而身处大片花田里,嗅到的依旧是那淡远的芬芳。
淡淡的幽香诠释了薰衣草花语:
心心相印,等待爱情。
爱情,当你等待的时候,似远在天边,有一天你遇上了,又近在眼前。

一个关于薰衣草的传说来自欧洲。相传阿尔卑斯山少女喜欢把干燥的薰衣草花束放在恋人的枕下,期望恋人满怀浪漫的情愫。新婚夫妻也会把干燥的薰衣草花束放在床垫下,寓意婚姻甜蜜,相爱永远。
香草田间竖起一个用红绸围扎的拱门,不远处放置一个摇椅秋千和一个鸟巢秋千。先是女士们坐上吊椅、吊篮,男士帮推着摇荡起来,然后轮换来,那一刻,天空在旋转,大地在颠晃,人若半梦半醒般沉醉,胸臆中情愫弥漫,飘逸馥郁的芳香悠悠袭来,淡到了极处,却又浸入了心底。

据说,法国化学家盖特·佛塞因实验室爆炸手不慎被烧伤,紧急浸泡在装有薰衣草精油的容器中,发现薰衣草精油能立刻缓解灼热和红肿,伤口愈合快,没有留下疤痕。神奇疗效引发他钻研薰衣草功能的兴趣,并在1928年提出“芳香疗法”的概念。
紫红色铁皮屋里,老板娘不厌其烦介绍薰衣草精油、纯露、香包、干花、香枕、蜂蜜、面膜、苗木等产品的功效。
似此童话般美妙浪漫的地方,如是令人心动不已的情境,怎么也得带走三两可供体验或纪念的物件。
紫色的薰衣草,不仅有疗伤功效,更有着高贵温柔的浪漫情调,使人一见即刻萌生了很着迷很治愈的感觉。徜徉紫色花海里,恍惚间疑似紫霞仙子带着一众紫色精灵,落凡来到了人间,撒下一径又一径浅香悠悠......

古韵流芳:惠远古城和伊犁将军府
19:30,经过霍城县三道河乡图开沙漠,那是新疆唯一绿洲中的沙漠。时间紧不进景区,直奔9公里外的惠远古城。

从北面来安门驶入古城,城中心巍巍矗立雄伟的钟楼。街巷幽静,古木参天,可以想见当年市肆兴盛繁华、商旅络绎不绝的景象。
清
乾隆
帝平定准部和回部后,
为了加强
对新疆
的治理,设伊犁将军,建惠远城
。

伊犁将军全称“总统伊犁等处将军”,设于1762年,统辖新疆南北两路,
正一品武官
,曾经是
新疆地区最高军政长官。
1884年
新疆正式建省,惠远城失去全疆政治中心
的
地位,伊犁将军
转为了驻防将军,不再管理地方行政事务
。

1764年,清于伊犁河北岸筑城竣工,乾隆钦定城名“惠远”,取“恩惠远方”之意。并在今伊犁河流域的伊宁、霍城一带,建成“伊犁九城”,即满营驻所惠远、惠宁城(今巴彦岱);绿营驻所绥定(今霍城县)、塔勒奇(今霍城县北)、广仁(今芦草沟)、熙春(今汉宾乡)、瞻德(今清水河)、拱宸(今霍尔果斯);宁远城(今伊宁市)为维吾尔商民聚居处。
惠远
城内纵横四条大街
,
直通四个城门
,
东门景仁、西门说泽、南门宣闿、北门来安。
城内有伊犁将军府和文庙。
城中心建有高大巍峨的钟鼓楼,以镇四方。
城内街巷
商铺林立,市肆繁华
一时
。
可惜毁于沙俄侵占
,今尚存北、东面部分城墙和老东门土墙墩,
称为
惠远老城
。

今惠远古城乃1882年在老城北15里处,仿照旧城所建。1907年4月,芬兰探险家马达汉游历伊犁,在《西域考察日记》详尽描述了惠远新城风貌。
惠远是清代著名流放地,谪居惠远的林则徐 、邓廷桢和诗人洪亮吉、地理学家徐松、史学家祁韵士等,写下大量诗文,使偏远古城声名远扬。
大家要去逛逛古城商铺,我选择去看看历史陈列。伯泉把我载到座落于惠
远古城东大街
的
伊犁将军府,
约定半小时后会合。

一下车但见宽阔的道旁矗立一尊威仪凛凛的左宗棠塑像。遥想当年左公力排众议,抬棺西征,收复新疆的壮举,心中不禁漾起一种跨越时空的景仰之情,耳畔响起杨昌浚《恭诵左公西行甘棠》吟诵声:“大将筹边尚未还,湖湘弟子满天山。新栽杨柳三千里,引得春风度玉关”。

跨入威严的
军府
大门,宽敞的庭院古榆参天,
整个建筑为四合院式,正堂只存旧址,东西两侧厢房、营房,院内有台榭、回廊,后部有凉亭。
将军府
与惠远古城同期
建于1882年,
史籍记载,
除将军公台外,
衙署内“印房、粮饷、驼马、营务及满营档房列屋而办公”,嘉庆朝增设军台处、督催处、功过处、喇嘛处、回务处、册房及领队大臣档房。

半个小时很快过去,手机一响,只能从历史烽烟中回归现实,匆匆走出府门,车子早候在门外。20:43,仍从北面来安门驶出惠远古城。
蓝白色调:喀赞其民俗旅游区
一小时后到达伊宁市,停车来到了“伊犁老城喀赞其民俗旅游区”大门前。
“
喀赞其
”
维吾尔语
意
为“
铸锅为业的人
”
。
走入这片以
反映维吾尔民俗风情为主
的国家4A级
原生态大型人文景区
,其实就是一座生活着十多万人的老城。在老街区里,
吃、行、游、购、娱都能体验到浓郁的
“
新疆味道
”。

跟随熙熙攘攘人流走进老街。左侧有一座精致的牌坊式大门,上书“伊宁陕西清真大寺”,原名宁固寺,由陕甘宁青回族捐资始建于1760年,迄今260多年。依照西安化觉巷清真寺,采用典型中国传统建筑样式,兼有阿拉伯风格。

老街沟渠哗哗流水异常清澈,蓝白装饰布景廊道旁的水沟里,孩子戏耍玩水,欢笑声回荡四周,旁边站了几位一脸关切的“大人”,应该是孩子们父母。
“马的”是民俗旅游区一景,维语称之为“哈迪克”。伊犁马自古驰名天下,俊美彪悍,力速兼备,坐“马的”游老城是一项时尚的体验。伴随赶马车的维吾尔族老人吆喝声,乘坐“马的
”
游人在“踏踏”的马蹄声和“叮叮”悦耳的马铃声中,饶有兴致地观赏风情迥异的街巷和百年民居。
街道两旁店铺林立,马具、手工艺品、手工鞋、地毯、百货、服装店应有尽有,有些依旧沿袭古老的传统,有些引入现代经营模式,成为网红打卡点。
街边几间冰淇淋店生意红火。一家名叫“伊孜海迩冰淇淋”的网红店,门前竖立一个大冰淇淋造型,路人纷纷与它合影。该店已有80多年历史,店主乌兹别克人,传至第四代,店里冰淇淋口味有18种之多,据说夏天最火爆时候一天能销七、八十公斤。
走进店里,挑了原味、香草、抹茶、巧克力四种口味。伊犁传统的手工冰淇淋由来已久,用土鸡蛋、纯牛奶、奶皮子和白砂糖为原料做成,香醇可口,甜而不腻,形成独特风味。与现代机器制作的各色冰淇淋相比,少了花哨和夸张,从内透出一种原真素朴,从外看起来简约清爽。一日奔波驱驰的浮躁心情沉静下来,慢慢品尝,味道真不错。
蓝白是喀赞其最
耀
眼的颜色
,想起2016年在
摩洛哥
感受的“蓝色迷城”风情。蓝色是伊斯兰文化的主色调,喀赞其虽没有摩洛哥小镇舍夫沙万那般迷幻,却有一种自带滤镜的清新明亮,岁月的斑驳又给它镶上了一层古朴苍劲的气色。
路边一座古老的院落,塔式门楼墙上嵌的牌子标明国家级非遗项目“乌兹别克族埃希来·叶来传习所”,2019年11月授牌,被称为“乌兹别克文化大院”
埃希来、叶来是乌兹别克族民间歌曲代表和主干,是区别于其他民族的文化标志之一。2008年6月,由自治区艺术研究所、伊犁
自治州、
喀什
地区联合申报,获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
23:40,穿街过巷走累了,正是吃夜宵的点,闻说新疆土火锅非常好吃,开车奔利群路,找家火锅店,体验新疆人对火锅美食那种爱到骨髓的情怀。
小伙子端上一个中间带烟管的圆肚铜锅,精选白菜、豆腐、粉条、蘑菇作锅底,放入牛肉丸子、羊排、夹沙等,浇淋高汤,炭火慢炖。
开锅后,滚滚热气带着鲜香扑鼻而来,直沁肺腑。汤色清亮,舀了喝上一口,浓浓滑滑的汤汁,沸热地搅动舌头,天然醇厚的滋味从舌尖扩散开来。
火锅起源于中国,古称“古董羹”,因食物投入沸水时发出“咕咚”声而得名。这种以热源烧锅、以汤水烧开涮煮食物、现烫现涮、边煮边吃的烹饪方式,既是一种用餐习俗,更是一种文化传承。追本溯源,中华火锅经历由祭器回归食具的演变,蕴含中国传统文化“大团圆”的内涵。
商周时期,鼎不仅是王权和地位的象征,在“佳肴必用美器”饮食文化氛围里,亦是盛器和炊器结合体。3100多年前商代晚期出现“
温鼎
”,系贵族用于加热“羹”的容器,按其构造分三种,即隔有上下层内置火膛的方、圆鼎和底部托盘可置炭火的“有盘鼎”,方便将火源与菜品一起端到桌上,容量只够一人食用,是分餐制下自助式“小火锅”原型。然而,殷墟出土的文物未见“温鼎”,说明当时并不普遍。
火锅流行始于汉,容器不断演化。汉代贵族们喜好“累茵而坐,列鼎而食”。西汉“染炉”可算最早炉式青铜器火锅,江都王刘非喜用分格鼎。东汉“镬斗”三足、圆腹,有一对手柄,下有凹槽放置燃料;《三国志》载“文帝在东宫,赐繇五熟釜”,“五熟釜”内设五格,可放多种食材,调出各种口味,颇为讲究。西晋文学家左思《三都赋》之《蜀都赋》云:“金罍中坐,肴鬲四陈。觞以清醥,鲜以紫鳞”,描述了成都豪富们宴饮时吃“火锅”的场景。相传东晋诗人陶渊明喜欢在火锅中放几朵菊花,增色添香,开创了“菊花火锅”,颇受文人雅士追捧。
唐宋时期,火锅逐渐平民化。唐代火锅器皿用陶烧制,称“暖锅”,刘居易诗《问刘十九》:“绿蚁新醅酒,红泥小火炉。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那“红泥小火炉”就是唐代流行的一种陶制小火锅。
宋民间有“暖冬”风俗。北宋孟元老《东京梦华录》载“十月朔,有司进暖炉炭,民间皆置酒作暖炉会”。南宋林洪《山家清供》对火锅有传神的描述:上武夷山拜访隐士止止师,路遇野兔抓来烤,经师指点,生火炉架汤锅,把兔肉切成薄片,用酒、酱、椒、桂做成调味汁,汤开夹肉片涮熟蘸调味料吃,鲜美至极,且大雪纷飞之寒冬中,与三五好友围聚一堂谈笑风生,随性取食,愉快至极,将这一吃法取名“拨霞供”,并作诗云“浪涌晴江雪,风翻照晚霞”,留下脍炙人口的故事。
火锅元代传入蒙古、西域。
蒙古人
用来煮牛羊肉,大军征战途中,为了能吃到清炖羊肉,又节省时间备战迎敌,便把羊肉削成薄片,方便快速涮煮就能食用,这便是“涮羊肉”的由来。
到了清代,火锅不仅在民间盛行,还成为一道宫廷菜。清乾隆帝1796年再次摆“千叟宴”,共800席,参席者3056人,其中一道野味火锅,每席设2个,全场共有1600个火锅,堪称史上最大的火锅盛宴。
如今火锅传遍南北,不同地域创出各自特色风味,北方火锅锅底多清汤、为主涮肉,南方锅底丰富、味儿“鲜香麻辣”,沿海地区喜欢烫海鲜。火锅传入广东,以瓦罉为容器,粤人称为“打甂炉”。
其一“川滇土火锅”,因原材料之“土”而得名。源自四川
宜宾高县、叙州、珙县一
带
山区
,
古人为方便取食,发明“明灶式”砂锅
,用泥土纯手工在土炕上烧制成,
集柴灶、烟囱、砂锅、菜盆、汤钵为一体,属于“汤锅”类型。曾一度是川
滇
交界地区家家户户“年夜饭”最重要一道菜品。
其二“青海土火锅”和“新疆土火锅”,因容器外观之“土”而扬名。厚底座、圆肚子的铜火锅看起来土里土气,却反衬了加入地域特色和鲜美食材后的美味无比,令人嘴馋不已。
青海土火锅称“锅子”,融入了青藏高原的独特饮食习惯,以羊肉清汤和少许酸菜为汤底,切好的食材一古脑码到锅里。
新疆土火锅以牛骨熬制或羊肉清汤
作为汤底,加入当地特有的香辛料,香而不腻,食不上火,食材为主是质地鲜美的牛羊肉,搭配特色的蘸料和馕饼、毛豆等配料,形成独特风味,令每位到新疆的游客都非得尝尝鲜不可。
火锅尝的是美味,吃的是氛围,既适宜家人团聚、亲友联谊,更适合旅途中围坐抒欢,
“熊熊烈火烧出天下美味,滚滚沸水煮尽人间佳肴”
,一天来奔波疲乏,尽在举箸笑啖中消解,一日里美丽景色和美妙心情,皆在把臂共话中回味。
热腾腾的气息怎可无冰镇的啤酒助兴,打开两瓶大乌苏,女士们萌生同感各要了一小杯,酣畅一
饮,乐在不言,爽快淋漓!新疆,每天都在给我惊喜;伊犁,你的美才刚刚拉开序幕。
达坂,指“山顶的隘口”,源于卫拉特蒙古语音,名称流行于新疆、西藏阿里地区、青海、甘肃等地。
芳香疗法,即以萃取自植物的精油、纯露为媒介,透过吸嗅、按摩、熏蒸等各种方式,使身体吸收从而启动自愈能力,调节自身情绪,改善身体机能,全方位影响身心灵。既是一项精准的治疗科学,亦成为一门艺术。
丝路北新道,最早称蒲类古道,汉代商人已踏通。由长安至敦煌,越天山至蒲类古国,再至天山以北诸国。隋末唐初正式命名为“丝路北新道”,比中道、南道历史长得多。
新疆南北两路,指天山以北的蒙古准噶尔等卫拉特蒙古故地为“准部”,天山以南叶尔羌汗国故地为“回部”。

更多作者的精彩游记,欢迎扫码关注“忘我的诗和远方”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