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01-03 14:37 阅读量:9k+
华人号:澳門佛教文化交流協會紹興爐峰禪寺遠景
爐峰禪寺山門
大雄寶殿
寺院建築
鐘樓
寺院遠景
寺院雪景
【寺院簡介】
爐峰禪寺,歷史悠久。南朝宋年間就有天柱山寺,高僧慧靜在寺弘法多年。唐代大詩人白居易曾登攀爐峰,寫下“石凹仙藥臼,峰峭佛香爐”的名句。宋代,寺中供奉玉雕觀音像,始稱南天竺。王十朋、陸游等都到寺瞻仰,留下謳歌爐峰的優美詩篇。爐峰禪寺為大慈大悲觀世音菩薩道場,琳宮梵宇,既宏既麗;佛制清規,亦整亦肅;殿宇宏偉,道場莊嚴;堪稱佛徒弘法場所,信眾瞻佛聖地。
爐峰禪寺,古名天柱精舍、天柱山寺,曾名南天竺,素為觀音道場,稱越中名剎。1990年,中國佛教協會會長趙樸初親筆題寫“爐峰禪寺”額。
爐峰禪寺位於紹興城東南隅會稽山別峰香爐峰。寺基,初始只據海拔354米的峰頂一方。這裡峭壁高聳,巨石環拱,旋折如螺,直立如柱,狀若爐鼎。信眾在此架岩立楹,騎峰建寺,殿閣凌雲。
爐峰進香聖地,也是遊覽佳境。爐峰煙雨,素祢越中勝景。王十朋賦雲:“香爐自煙”。它雲氣氤氳,如煙升騰。若值晨曦、夕照或雨霧之際,更是景象萬千。如作爐峰行,但見湧泉澄溪,幽谷修篁;青山壁立,石徑如掛;重岩迭幛,曲徑盤紆;移步山脊,如履天路,心曠神怡,莫能言狀。峰頂摩天,高風琅琅。回眸俯瞰,削壁千仞,偉岸屹立;丹崖蒼松,雲霧繚繞;奇險秀美,紛呈於前。抬眼遠眺,南有稽山回巒,可點雄峰百數;北有鑑水碧波,古城新貌;西有綠野平疇,鄉村美景;東北麓,更有大禹陵廟、宛委山陽明洞天和若耶溪諸古蹟勝景,各呈氣象,令人神往。
【歷史沿革】
南朝宋大明間(457—464),高僧慧靜棲於天柱山寺,著述弘法。高僧法慧東遊禹穴,隱於山寺誦《法華經》,足不履人間三十二年,王公貴人得一識面以為美談;齊建武二年(495)卒於寺。唐代,詩人東遊越中,謁大禹陵廟、遊若耶溪云門寺者,多登爐峰覽勝。白居易登爐峰贊曰:“石凹仙藥臼,峰峭佛香爐”。僧靈澈曾住戒山寺,在宣州開元寺圓寂後,門人遷歸越中,建塔於天柱山麓。宋代稱南天竺,與城中蕺山北天竺相呼應,供奉玉雕觀音像,香火更旺。明、清間為比丘尼修持之所,稱螺庵。邑人張汝霖《香爐峰》詩中有“松盤佛頂巢芻尼,藤掛袈裟生簡子”句。咸豐間(1851—1861),在北坡建四面觀音殿;光緒七年(1881),重建峰頂殿宇,復稱南天竺。在此期間,山脊摩崖上相繼題刻“雲門”、“海上飛來”、“門對浙江潮”等多處。近代,在摩崖題刻的《般若波羅密多心經》,前半部為越中書法名家徐生翁所書,後半部遭損經人補刻。民國期間,有佛殿、僧舍十數間,蔡元培題“慈雲廣被”額。1941年夏后的幾年中,日本侵略軍重兵盤踞爐峰,禍害甚劇。1984年,香爐峰沿邊村民自發集資,修繕廢圮殿宇,造佛塑像,供奉香火。1988年,重建殿舍800多平方米。1989年起寺院重建,旅港同胞、海外僑胞和越中信徒紛紛捐資,襄助其成。1990年,中國佛教協會會長趙樸初親筆題寫“爐峰禪寺”額。
新加坡紹籍華人徐春榮先生和子忠清、又清相繼贈款,重建爐峰觀音寶殿,新建大雄寶殿、三聖佛殿、客堂院和青翠亭等。歷二十春秋籌謀策劃,劈崖開道,取石奠基,建殿樹樓,立塔築亭,寺院廣袤空前。至2006年夏,寺域從北麓漸升峰頂,綿長四里,地廣百畝,建築面積達二萬平方米。新建六殿、七樓、六亭、一塔,聳峙爐峰上下。山門殿、天王殿、大雄寶殿、鐘鼓二樓、方丈院及擬建的藏經樓,以廂廊回合。
香爐峰建寺的具體年代目前尚無法考證,但史書記載,南朝宋大明間(457—464),即有高僧慧靜棲於天柱山寺(一稱天柱精舍,香爐峰古稱天柱山),弘法多年,並著《文翰集》10卷行世。其後,又有高僧法慧東遊禹穴,隱居天柱山寺,誦《法華經》,足不履人間三十二年,王公貴人得一識面以為美談;至齊建武二年(496年)卒於寺,春秋八十有五。至唐,詩人東遊越中,謁大禹陵廟、遊若耶溪云門寺者,多登爐峰覽勝。白居易遊龍瑞宮後登攀香爐峰,參謁寺院,留下“石凹仙藥臼,峰峭佛香爐”的名句;詩僧靈澈晚年曾住戒山寺,在宣州開元寺圓寂後,門人遷歸越中,建塔於天柱山麓。宋時,有僧供奉觀音像於寺,香火日盛,時人稱為“南天竺”,與城中蕺山北天竺相呼應,王十朋、陸游等曾遊香爐峰並到寺瞻仰,留下謳歌詩篇。
史料記載,一般以東漢明帝永平十年(公元64年)為佛教傳入我國的標誌;河南洛陽的白馬寺,即為中國第一寺院。引佛教從印度傳入中國,在中國發展,最終形成中國佛教,大致經歷譯經、形成學派、創立宗派三個
佛教在中國最初的傳播,是與譯經密切聯繫的,而最早的譯經者多為西域來華的僧人,安世高就是佛經漢譯的創始人,是他首先譯介了印度小乘佛教禪類的經典。
安世高,名清,字世高,為東漢時西域安息國王正後太子,幼時以孝行聞名,聰敏好學,深知世間疾苦,精通各國典籍、天文地理。他承繼大統才一年,便將王位禪讓叔父,出家修行,雲遊各地。漢桓帝(147年一167年),安世高隻身東來,在中原弘法譯經,歷二十年之久。漢靈帝末年,中原動亂,安世高南下廬山、廣州,輾轉來到會稽,漢獻帝初平元年(290年)卒於斯。佛教在紹興的傳播始於“安世高入會稽”,並被有關專家認定是佛教在中國南方傳播之肇端。由此可見,紹興佛教歷史之悠久。
從安世高入會稽到南朝,紹興的佛教有了很大的發展,特別是由於晉室南遷、名士薈萃和漢傳佛教的廣泛傳播,會稽高僧云集,儒佛合流,學派林立,成為與建康(南京)並列的我國南方兩大佛教中心之一。白居易曾說,“夫有非常之境,然後有非常之人棲焉”,指的就是紹興一帶,也足證紹興佛教發展迅速的原因。
明、清間為比丘尼修持之所,稱螺庵。因峰前巨石環抱,直豎似爐,旋折如螺,故有此名。邑人張汝霖《香爐峰》詩中有“松盤佛頂巢芻尼,藤掛袈裟生簡子”句。咸豐間(1851—1861),在北坡建四面觀音殿;光緒七年(1881),重建峰頂殿宇,復稱南天竺。在此期間,山脊摩崖上相繼題刻“雲門”、“海上飛來”、“門對浙江潮”等多處。近代,在摩崖題刻的《般若波羅密多心經》,前半部為越中書法名家徐生翁所書,後半部遭損經人補刻。
民國初期,香爐峰有佛殿、僧舍十數間,學界泰斗、邑人蔡元培親題“慈雲廣被”匾額,惜又有書法名家徐生翁摩崖題刻《般若波羅密多心經》。1941年,日軍侵占紹興,重兵盤踞香爐峰,修築工事,禍害甚劇,寺院遭廢。日寇投降後,觀音殿等漸次修復。
1984年,香爐峰沿邊村民自發集資,修繕廢圮殿宇,造佛塑像,供奉香火。續有信眾出錢出力,闢山修路,漸成氣候。至1988年,重建殿舍800多平方米。
1989年,新加坡僑胞徐春榮、李韓甫率先提出“重修爐峰禪寺”的建議,並得到市人民政府函復同意。旅港同胞、海外僑胞和越中信徒紛紛捐資,襄助其成。新翌年,徐春榮先生和子忠清、又清相繼贈款,等陸續從海外匯入巨資,從道路、水電工程開始,先後建造青翠亭、御風樓、四面觀音殿、大雄寶殿、觀音寶殿、三聖佛殿、山上客堂等;與此同時,旅港鄉賢踴躍參與,共襄盛舉,章傳信、楊素貞伉儷捐資建造鳳仙亭、大悲樓和寶鼎,倪鐵城、王思遠伉儷捐資建造思遠塔,方經文、陳調利伉儷和章傳信、楊素貞伉儷,徐瑞昌、徐彩霞伉儷,王家陽、嚴文琴伉儷共同捐資建造三門殿,周明道、周瑞昌兄弟助建上山道路,王啟明等數十人助建初期道路工程,周水祥、何詠月伉儷捐植香樟等。美籍華人謝琳達女士虔心向佛,受夢境感化,專赴爐峰禪寺參拜,並捐資建造了高9米長19米的“南無觀世音菩薩”照壁。
在海外人士的推動下,紹興及各地企業界人士、善信居士奮起響應,慷慨樂助:紹興施主施品潮先後捐資建造雙餘亭,重修上山、回山路3564擋台階,總長度達2391米;杭州施主王琴、紹興施主傅惠娟分別捐資建造鐘樓、鼓樓,紹興施主潘永興、馮志娟捐資建造新門樓,紹興施主虞國衛捐資建造日月亭,紹興施主傅惠娟捐資建造金惠亭,紹興百位四眾弟子捐資建造吉祥亭等等,錦上添花,蔚為大觀。
1991年,經省、市有關部門批准,紹興市爐峰禪寺正式列為開放寺院,新昌大佛寺住持悟道法師兼任爐峰禪寺開放後的首任方丈,寺院重光,佛事興旺,香遊客日漸增多。在各級政府的領導和關懷扶持下,爐峰禪寺發展迅速;與此同時,得到海內外廣大信眾的熱心支持,寺院陸續自籌資金投入基本建設,規模不斷擴大。悟道大和尚圓寂後,其嫡傳弟子淨芳法師主持寺事,博採眾長,精心謀劃,香爐峰面貌日新月異。2006年,在慶祝爐峰禪寺開放15週年之際,淨芳大和尚升座方丈,爐峰禪寺從此開啟了新的歷程。
重修後的爐峰禪寺,系一大佛教建築群,依山而建,乘勢而上,宏偉逶迤,渾然天成,與全國文保單位大禹陵相得益彰,成為古越文化與佛教文化相融合的旅遊勝地、佛國聖境。全寺綿長四里,地廣百畝,殿堂莊嚴,附房俱全,總建築面積達到2萬多平方米。爐峰禪寺現有常住法師40人,正式職工94人,分工明確,管理規範,制度完善,秩序井然。每逢農曆二月十九觀音聖誕、六月十九觀音成道、九月十九觀音出家之日和春節、元旦、重陽等佳節,香爐峰遊客如潮,日以萬計。2008年,爐峰禪寺接待香遊客達45.8萬人次。
寺院作為佛教事業的組成部分,是改革開放成果的得益者,在加強硬件建設的同時,堅持以戒為師,加強道風建設,弘揚佛教文化,增進對外交流。近幾年來,寺院為適應和諧社會建設與發展,積極開展了一等系列弘法利生活動,如舉行“迎奧運、促和諧”為主題的千人拜山祈願法會和“保護環境”為主題的放生護生法會,發動僧眾職工為四川汶川大地震義賑救災、為新昌縣雙彩鄉希望小學扶貧助學,參加義務獻血等社會公益活動,在社會上產生良好影響。
【建築特色】
1989年起寺院重建,歷二十春秋籌謀策劃,劈崖開道,取石奠基,建殿樹樓,立塔築亭,寺院廣袤空前。至2006年夏,寺域從北麓漸升峰頂,綿長四里,地廣百畝,建築面積達二萬平方米。新建六殿、七樓、六亭、一塔,聳峙爐峰上下。山門殿、天王殿、大雄寶殿、鐘鼓二樓、方丈院及擬建的藏經樓,以廂廊回合。爐峰寺重光,梵宇壯麗,輝耀越中。
重修後的爐峰禪寺系一大佛教建築群,依山而建,乘勢而上,宏偉逶迤,渾然天成。山下有大雄寶殿、天王殿,三門殿、鐘樓、鼓樓、報恩堂、會賢樓、方丈院、藏經樓(在建)、東西廂房、放生池,山腰有四面觀音殿(又名見心觀音殿)、焚香房,山頂有觀音寶殿、三聖佛殿、大悲樓、簽房、僧寮、客堂等。全寺綿長四里,地廣百畝,建築面積二萬多平方米。1990年,佛學大師、中國佛教協會會長趙樸初親題“爐峰禪寺”額。山頂“慈雲廣被” 匾額一方,系學界泰斗蔡元培所撰(原物已佚),當代書法大家沈定庵居士重書。
從大禹陵左側登香爐峰,有轎路、螺螄沿、回山路三處可達峰巔。螺螄沿在香爐峰北坡,陡峭危岸,從山腳啟程,過南鎮殿遺址,進頭山門,越吉祥亭,登如意橋,沿金惠亭,穿雙餘亭,上鳳仙亭,經御風樓,過妙通亭,至青翠亭,繞思遠塔,入“南天竺”牌坊,一路登攀,鬱鬱蒼蒼、岩岩嵬嵬,磅礴蜿蜒,共1508 級石階,總長1988米,一氣呵成,大有“天柱可梯”之感。
上西崗,向東行,坡度雖有減緩,而險情陡增,巉岩崢嶸:有一處形似鯽魚脊,又稱瘦牛背,人行其間,如履薄冰;鴛鴦奇石,橫亙要衝,中間僅容一人側身通過;東有大老鼠塔,巨石森然;又有獅龜聽法石、半月岩、一片石,雲門石、飛來石等奇峰異石,一步一景,形態各異,景色壯觀。山脊最窄處不過三四米,兩側懸崖峭壁,下有羅漢潭、千丈坑,深不見底。山脊石壁上,有摩崖石刻七處,如“雲門”、“海上飛來”、“門對浙江潮”、“慈雲垂福”等,尤以清末民初書法名家徐生翁所書“般若波羅密多心經”最為有名。
爐峰禪寺是進香聖地,也是遊覽佳境。爐峰煙雨,素祢越中勝景。王十朋賦雲:“香爐自煙”。它雲氣氤氳,如煙升騰。若值晨曦、夕照或雨霧之際,更是景象萬千。如作爐峰行,但見湧泉澄溪,幽谷修篁;青山壁立,石徑如掛;重岩迭幛,曲徑盤紆;移步山脊,如履天路,心曠神怡,莫能言狀。峰頂摩天,高風琅琅。回眸俯瞰,削壁千仞,偉岸屹立;丹崖蒼松,雲霧繚繞;奇險秀美,紛呈於前。抬眼遠眺,南有稽山回巒,可點雄峰百數;北有鑑水碧波,古城新貌;西有綠野平疇,鄉村美景;東北麓,更有大禹陵廟、宛委山陽明洞天和若耶溪諸古蹟勝景,各呈氣象,令人神往。
由回山路下山,路平坡緩,心情怡然,沿途有日月亭等休憩之處,綠蔭蔽日,草木蔥鬱,山溪潺潺,百鳥啁啾,回歸自然,信可樂也。
紹興佛教協會會長、爐峰禪寺方丈淨芳大和尚
【現任方丈】
淨芳大和尚,獲松純長老衣缽真傳,現任紹興市佛教協會會長,爐峰禪寺方丈。淨芳大和尚殫精竭慮,多方運籌,慈悲待人,智慧做事,高樹法幢,重建三寶,知恩報恩,大轉法輪,宗風遠播,信眾雲集,積二十餘載之努力,迎來如日東昇的輝煌,堪稱禪林才俊,宗門龍象。爐峰禪寺,越中佛國,天竺勝境,在愛國愛教、持戒精進、弘法利生、無私奉獻與完善管理中,香火日益興旺,佛事年復添增,黨和政府關心,檀信虔誠一心,僧眾和合同心,職工凝力齊心,共建莊嚴藍若。”
1、本站(网址:52hrtt.com)为用户提供信息存储空间等服务,用户保证对发布的内容享有著作权或已取得合法授权,不会侵犯任何第三方的合法权益。
2、刊载的文章由平台用户所有权归属原作者,不代表同意原文章作者的观点和立场。
3、因平台信息海量,无法杜绝所有侵权行为,如有侵权烦请联系我们(福建可比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邮箱:hrtt@52hrtt.com),以便及时删除。
© 2022 华人头条
服务热线 : 0591-83771172
福建可比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直播备案号 闽ILS备201708250005
举报热线:0591-83771172
举报邮箱:hrtt@52hrtt.com
1、本站(网址:52hrtt.com)为用户提供信息存储空间等服务,用户保证对发布的内容享有著作权或已取得合法授权,不会侵犯任何第三方的合法权益。
2、刊载的文章由平台用户所有权归属原作者,不代表同意原文章作者的观点和立场。
3、因平台信息海量,无法杜绝所有侵权行为,如有侵权烦请联系我们(福建可比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邮箱:hrtt@52hrtt.com),以便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