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人号

登录更多 下载App

江声浩荡,有司法守护的回响

2025-05-26 10:21 阅读量:3.6万+

华人号:社会能见度

江声浩荡,有司法守护的回响

——写在长江保护法贯彻实施四周年之际

长江一脉,壮阔浩荡。作为中华民族的母亲河,长江滋养着中华民族的发展壮大,哺育了人民群众的美好生活。

“坚持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扎实推进长江生态环境保护修复”“实施好长江十年禁渔”……习近平总书记始终关注着长江流域生态环境保护和经济社会发展,遍布大江南北的足迹连点成线,为长江流域生态文明建设把脉定向。

2021年3月1日,长江保护法施行。四年来,人民法院依法筑牢长江生态司法屏障,推动流域治理迈上新的台阶。

大江东流自此去。人民法院坚决扛起长江大保护的政治责任、法治责任和审判责任,以高质量司法审判助推长江流域生态环境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在司法护航下续写“一江碧水向东流”的美景。

制度护航,织密流域协同治理保护网

2022年7月,云南彝良瑞某水电开发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瑞某公司)未经批准将电站库区150万立方米水及库底淤泥排入9.1公里天然河道,大量水生生物缺氧死亡。

然而,在评估鱼类价值时,案件涉及的专家意见和鉴定意见存在较大差异。昆明铁路运输中级法院昆明环境资源法庭通知相关人员到庭听取意见,并就专业问题咨询了相关科研机构,最终经调解由瑞某公司支付生态环境修复费用及期间损失共计268万元。

《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提出,“健全生态环境治理体系。推进生态环境治理责任体系、监管体系、市场体系、法律法规政策体系建设”。

面对生态环境司法高度专业化要求,人民法院积极回应时代命题,建立健全专业化审判机制,公正高效审理环境资源案件,有力维护人民群众的环境权益,推进环境资源审判工作向纵深发展。

长江流域各级法院因地制宜设立环境资源专门审判机构、组织,南京、昆明、郑州、重庆、成都、合肥环境资源法庭相继设立,专门法庭、巡回审判站点在江河源头、自然保护地、特色产业地等区域陆续建成,逐步构建起覆盖全流域、系统完整的专业审判组织体系。

2025年,一起非法捕捞国家二级保护动物圆口铜鱼并跨省销售的案件进入司法修复执行阶段。

重庆市渝北区人民法院与云南省玉龙纳西族自治县人民法院签订生态环境司法修复委托协议,由玉龙法院受托对生态修复金进行专项管理,通过跨域委托执行生态环境司法修复。增殖放流3万尾鱼苗当天,两省15家机关单位参与、百余名公众到场,共同见证司法判决落实为生态保护的实践。

这种“审判在重庆、修复在云南、效应在长江”的协作模式,破解了“司法有区划、环保无边界”的难题,为流域治理提供了有益方案。

“推进长江上中下游、江河湖库、左右岸、干支流协同治理,改善长江生态环境和水域生态功能,提升生态系统质量和稳定性。”习近平总书记指出。

从生态系统整体性和流域系统性出发,人民法院坚持依法办案与促推治理并重,建立健全多元化协同保护制度机制,织密区域协同治理保护网——

西藏自治区高级人民法院与青海省高级人民法院有序推进青藏高原生态保护司法协作机制建立,共同守护好“中华水塔”三江源,筑牢长江上游重要生态屏障;

陕西省高级人民法院与河南、湖北两省高级人民法院签订环丹江口水库司法协作协议,推动水源涵养、水土保持等生态修复行动跨域衔接,为南水北调核心水源区生态保护与修复提供司法方案;

广东、福建、广西、海南四省(区)高级人民法院共同签署红树林司法保护合作协议,并召开红树林司法保护研讨会,积极构建专业化红树林司法审判、司法资源和信息共享、司法保护宣传、案件多元解纷机制;

……

下好生态保护“一盘棋”,一个天蓝、地绿、水清的大美中国,正在重回身边、重现眼前。

严字当头,推进生态环境保护修复

建设生态文明,关乎人民福祉,关系中华民族永续发展。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上强调,“要始终坚持用最严格制度最严密法治保护生态环境,保持常态化外部压力”。

人民法院立足环境资源审判职能,依法公正高效审理各类环境资源案件,用最严密的法治守卫生态资源,呵护蓝天碧水净土,让法律制度成为刚性约束和不可触碰的高压线。

鄱阳湖、洞庭湖是长江中游的重要淡水湖泊,有长江“双肾”之称。其生态保护成效是人民法院守护长江流域生态安全、护航可持续发展的必答考题。

鄱阳湖南湖禁捕水域内,三犯罪团伙两年间捕捞渔获物共计10.34万公斤,非法获利62万余元。江西省南昌市红谷滩区人民法院由院长担任审判长,与四名人民陪审员、两名审判员组成七人合议庭进行审理,27名被告人悉数获刑。

东洞庭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里,候某祥、肖某明动用旋耕机和无人机进行开垦种植,导致322.5亩土地的原有植被被严重毁坏、外来有害生物苍耳大量繁殖。湖南省华容县人民法院以破坏自然保护地罪,依法判处被告人候某祥、肖某明刑罚。两人还需连带赔偿相应生态环境修复费用。

对于生态司法保护实践而言,庭审判决并非终点。真正的治理效能,始于判决生效后的修复治理执行落地环节。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在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座谈会、沿江省市区考察中强调,“把修复长江生态环境摆在压倒性位置”。

长江保护的“后半篇文章”,始终以人与自然的共生为注脚。人民法院践行生态环境恢复性司法理念,统筹山水林田湖草沙冰一体化保护和修复,融合发挥审判、修复、教育、治理等功能,提升流域生态系统质量和稳定性。

以自然生态系统生物多样性司法保护为核心,甘肃法院充分利用易科执行、劳务代偿、增殖放流等符合长江流域特点的执法办案方式,让生态“破坏者”变成“守护者”。

积极探索符合生态环境特点的生态修复方式,浙江法院打造公益生态林等生态修复基地群,目前已设立基地70余个,补植面积1300余亩,放养鱼苗12200余万尾。

四年间,长江流域各级法院全面贯彻实施长江保护法,让司法动能持续转化为生态治理效能,以专业化环境司法实践绘就人民群众的生态幸福图景。

绿色发展,擦亮高质量发展生态底色

2024年,一起横跨安徽、江西、江苏三省的危险废物非法处置案尘埃落定。

法庭调查将这一运转多年的污染链条公之于众。2018年起,安徽某树脂科技有限公司、江西某科技有限公司等6家公司违反规定,通过无处置资质中间人李某某等非法处置危险废物2万余吨,最终排入长江干流水体。

安徽省芜湖市鸠江区人民法院依法作出判决。薛某等10人获刑六年六个月至二年不等,涉事企业及个人连带承担生态环境修复费用等共计1.1亿余元。

这只是法治护航长江经济带发展的一个实践缩影。

长江保护法确立了长江流域经济社会发展“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的基本原则,明确要求国务院有关部门和长江流域地方各级人民政府调整产业结构、优化产业布局、推进长江流域绿色发展,为长江流域环境司法保护提供了法律依据。

近年来,人民法院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坚持生态功能恢复优先,探索形式多样的裁判执行方式,引导全社会减少碳排放,将司法裁判转化为全民绿色低碳的生产生活方式。

积极稳妥推进碳达峰碳中和,广东省佛山市南海区人民法院与贵州省雷山县人民法院基于《司法碳汇跨省协作框架协议》达成合作,引导企业跨省认购贵州碳汇进行生态环境替代性修复,促成全国首张跨省司法碳票交付。

因时因地适用替代性修复,上海市第三中级人民法院审结约1.69万平方米滩涂破坏案,判决案涉公司以购买上海碳普惠减排量方式履行生态赔偿款,将73158元损害赔偿转换为购买1024吨碳普惠减排量并完成注销。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

正确处理高质量发展与高水平保护的关系,助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协同推进,人民法院服务推动长江流域生态环境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从量变到质变跃升。

江苏省南京市玄武区人民法院审结某碳素公司环境污染案,引导企业淘汰落后产能,投资超亿元新建高端新能源项目,实现绿色转型发展,入选长三角地区人民法院服务保障新质生产力发展典型案例。

贵州法院加强对以茅台酒为龙头的酱香型白酒产业所必需的独特气候、水、土壤和微生物环境以及赤水河流域原始生态环境的保护,发出赤水河流域酱香型白酒生产环境保护禁止令,为国家千亿级产值的酱香白酒产业带保驾护航。

四川法院依法保护脐橙、茶园、花椒等特色产业发展,设立专门化审判法庭和司法服务工作站,实现生态环境司法保护与特色产业发展深度融合。

从立法理念到司法实践,从生态修复到绿色发展,四年来,长江保护法的精神在万里江天铸就法治屏障,司法护航发展的足音在浪涛奔涌中激荡出时代回响。

保护母亲河是事关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永续发展的千秋大计。在服务保障长江流域生态环境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征途上,人民法院以法治为风帆,深度融入“人民保护长江、长江造福人民”的良性循环,在中国式现代化征程中续写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壮美篇章。

来源:人民法院报·1版
以上就是小编为您分享《江声浩荡,有司法守护的回响》的全部内容,更多有关津巴布韦华人最新消息、新闻,请多多关注华人头条中国频道。您还可以下载我们的手机APP,每天个性化推荐你想要看的华人资讯!
免责申明

1、本站(网址:52hrtt.com)为用户提供信息存储空间等服务,用户保证对发布的内容享有著作权或已取得合法授权,不会侵犯任何第三方的合法权益。

2、刊载的文章由平台用户所有权归属原作者,不代表同意原文章作者的观点和立场。

3、因平台信息海量,无法杜绝所有侵权行为,如有侵权烦请联系我们(福建可比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邮箱:hrtt@52hrtt.com),以便及时删除。

举报收藏
评论 (0条)
您需要登录后才能评论,点击此处进行登录。
登录后评论

下载华人头条

关于我们

© 2022 华人头条

服务热线 : 0591-83771172

福建可比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ICP许可证号 闽ICP备10203582号

闽公网安备35010202000536号

直播备案号 闽ILS备201708250005

举报热线:0591-83771172

举报邮箱:hrtt@52hrtt.com

免责声明

1、本站(网址:52hrtt.com)为用户提供信息存储空间等服务,用户保证对发布的内容享有著作权或已取得合法授权,不会侵犯任何第三方的合法权益。
2、刊载的文章由平台用户所有权归属原作者,不代表同意原文章作者的观点和立场。
3、因平台信息海量,无法杜绝所有侵权行为,如有侵权烦请联系我们(福建可比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邮箱:hrtt@52hrtt.com),以便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