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人号

登录更多 下载App

【文化】吕宏军:嵩山及登封地名今昔

2024-05-06 16:32 阅读量:4.6万+

华人号:嵩山文化国际传播中心

嵩山及登封地名今昔

吕宏军

引 言

嵩山是中国著名的五岳之一,登封是知名的历史文化名城,历史悠久,文化灿烂,古迹荟萃,风景秀丽。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朝代的更迭,嵩山及登封的一些地名有的变迁,有的消失。今特选择一些知名度较高且有变更或消失的地名,予以阐释,以便使人们认知其演变的历史及蕴藏的珍贵的历史信息和文化。

一、嵩山在历史上的名称

嵩山作为五岳名山,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有不同的名称。现将历代嵩山的称谓俱考述于下。

1.外方山。外方山乃嵩山最早的名称。《尚书·禹贡》:“熊耳、外方、桐柏,至于陪尾。”这句话是说黄河之南,依次是熊耳山、外方山、桐柏,直至陪尾山。《汉书·地理志》:“崇高有太室山、少室山庙,古文以为外方山也。”《尚书·禹贡》孔颖达正义:“嵩高山在颍川崇高县,古文以为外方山。”嵩山称外方按史册所载应当是夏朝及之前的名称。

2.崇山。在夏商时期,嵩山被称为崇山。《国语·周语上》:“昔夏之兴也,融降于崇山。”《国语》韦昭注云:“崇,崇高也。夏居阳城,崇高所近。”大禹之父鲧也曾被封为崇伯,也就是嵩山地区。由此,夏商时嵩山就是崇山。

3.天室山。商周之际,嵩山被称为天室山。西周初年铸造的天亡簋铭文载:“王凡三方,王祀于天室。”《逸周书》:“予克致天之明命,定天保,依天室。”《史记·周本纪》:“我南望三涂,北望岳鄙,顾詹有河,粤詹洛、伊,毋远天室。营周居于洛邑而后去。”这个建都之地洛邑接伊洛河、近天室山,当然就是嵩山,也即嵩山太室山。因为古时“天”通“大”。具体说,就是商晚期至周初时,嵩山名天室山。

4.大室山。春秋时期嵩山也称大室山。《左传·昭公四年》:“四岳、三涂、阳城、大室、荆山、中南,九州之险也。”此大室,乃由天室演化而来,“大”通“太”,大室山就是嵩山太室山。

5.太室山、少室山。战国时组成嵩山的两座大山脉分别被称为太室山和少室山。《山海经·中山经》:“又东五十里曰少室山。又东三十里曰泰室山。……苦山、少室、太室皆冢也,其祠之,太牢之具,婴以吉玉。”此“泰”,通“太”。这话的大意是说少室山和太室山是万山的宗主,祭祀必须用天子最高的太牢之礼。这不仅说明战国时嵩山名太室山和少室山,同时也反映了嵩山在春秋战国时的崇高地位。

6.嵩高山。春秋战国时,嵩山也被称为嵩高山。嵩高之名来自《诗经》。在西周宣王时,尹吉甫作《嵩高》诗:“崧高维岳,骏极于天;维岳降神,生甫及申。”“崧”通“嵩”,“骏”通“峻”。因为甫侯和申侯都是居于中原的嵩山地区,所以春秋战国时就把太室山也称为嵩高山。这是嵩山最后定名。今之所称的嵩山,实际上是嵩高山省去了“高”字的简称。这个简称在唐代之后普遍使用,一直沿用至今。

7.崇高山。据《史记·孝武本纪》及《汉书·武帝纪》载,西汉元封元年(前110),汉武帝刘彻巡祭嵩山,因在山峰之上闻“山呼万岁” ,遂改嵩高山为崇高山。关于因何改为崇高山,《史记·孝武本纪》张守节正义:“以崇奉嵩高山,故谓之崇高。”东汉熹平五年(176),应奉敕到嵩山请雨的中郎将堂溪典之奏请 ,又恢复嵩高山原名。故从西汉元封元年到东汉熹平五年这276年间,嵩山被称为崇高山。

二、嵩山名胜古迹在历史上的名称

嵩山的名胜古迹极为丰厚,其中世界文化遗产有8处11项,而登封境内的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有24处26项,这在全国首屈一指。现选择一些有影响且有变更或己无存的名胜古迹的名称予以考述。

1.太室祠。太室祠是中岳庙的前身,是历代帝王祭祀封禅嵩山太室山的场所。太室祠始建于周平王东迁洛阳之后,有近三千年的历史,是嵩山最古老的庙宇,也是中岳文化最杰出的代表。太室祠在北魏时改称中岳庙,沿用至今。

2.万岁观、太乙观。此乃嵩山崇福宫早期的名称。据《汉书》《西征记》记载,西汉元封元年(前110),汉武帝巡祭嵩山时,因闻“山呼万岁”,在山峰下建万岁观。唐高宗时,将万岁观更名为太乙观。宋真宗时(997~1022),将太乙观更名为崇福宫,一直沿用至今。

3.万岁亭。据《西征记》载,西汉元封元年(前110),汉武帝巡祭嵩山时,因闻“山呼万岁”之声,甚为高兴,遂在闻万岁之声的山峰上建万岁亭。而嵩山万岁峰之名也是由此而来。万岁亭早废无存。

4.启母庙。庙在嵩山万岁峰下。据《汉书》《嵩山志》等记载,西汉元封元年(前110),汉武帝巡祭嵩山时,前往嵩山万岁峰下拜谒大禹治水时的居住地。在禹的居所,汉武帝听到了启母涂山氏“闻鼓饷夫”及“启母化石”的故事,非常感动,下令建启母庙,令万世供奉。女皇武则天封中岳时曾大修启母庙。金元时启母被毁,仅存石阙。

5.少姨庙。据《汉书》《嵩山志》等记载,西汉元封元年(前110),汉武帝在万岁峰下闻“启母化石”之后,又听到涂山氏家的妹妹在其后又嫁于大禹,居少室山下继续佐大禹治水,因下令在建启母庙的同时,为涂山氏之妹建少姨庙。庙在少室阙南,元末被毁,仅存石阙。 6.崇高阙。崇高阙就是太室阙。今太室阙上的铭文为“中岳泰室阳城崇高阙”,按阙名当是“崇高阙”。因为此阙是祭祀嵩山太室山的神道阙,而建阙的东汉安帝元初五年(118)时,嵩山太室山名叫崇高山,所以阙名崇高阙。但后来崇高山又恢复嵩高山之名,而阙为太室山而建,故之后称为太室阙。

7.开母阙。开母阙就是启母阙。启母阙建于东汉延光二年(123),为启母庙建的神道阙。但阙上铭文写的却是“开母庙神道阙”。本来应是启母庙的神道阙,因何称为开母庙神道阙呢?这是因为西汉景帝名刘启,东汉建阙时为避讳刘启之名,所以改名为开母阙。东汉之后,因其本来就是启母庙的神道阙,因改称为启母阙,沿用至今。

8.许由阙。据《水经注》载,许由阙乃箕山许由庙的神道阙,在箕山许由庙前。此阙乃东汉颍川太守朱宠所建,建造时间也应是安帝延光二年(123)前后。但是,许由庙阙早己毀无存。

9.灵星坛。据《玉海》引《嵩高山记》所载,汉武帝于元封元年(前110)巡祭嵩山时,不仅建万岁观、万岁亭,而且在嵩山祭祀了灵星坛,以求丰年。同时还在坛前建圆形石阙。灵星坛及石阙早己废毁无存。

10.登封坛。在嵩山主峰峻极峰。据《旧唐书·礼仪志》载,登封坛始建于武周天册万岁元年(695)腊月。万岁登封元年(696)年,女皇武则天在嵩山峻极峰登封坛举行了史无前例的封禅大典。封中岳神为天中皇帝,改嵩阳县为登封县,阳城县为告成县,以示“登”嵩山,“封”中岳,大功“告成。”登封坛早己无存,仅存坛基。

11.朝觐坛。在今嵩阳书院前。据《旧唐书·礼仪志》记载,万岁登封元年(696),武则天在嵩山举行封禅大典之后,在奉天宫前(今嵩阳书院处)建朝觐坛,接受参加封禅典礼文武百官的朝觐。朝觐坛早己毁。

12.八仙坛。在嵩山太室山会仙峰上。据《嵩书》载,相传西汉元封元年(前110),汉武帝刘彻巡祭嵩山时,遇到八仙在峰上下围旗。由此后来在峰上建了八仙坛。而此峰也因之名会仙峰。八仙坛早毁无存。

13.山川坛。在明清登封县城南(今登封市区嵩乐园)。此坛乃古代官员祭祀山川河流的神坛。坛创建的年代己不可考 ,历代多有重修。坛在清末时废毁。

14.社稷坛。坛在明清登封县城西(今登封市区西关)。社稷坛创建于明朝,乃古代祭祀土地神和五谷神的场的。明清时也多有整修,民国初废毁。

15.奉天宫。在嵩山逍遥谷西,与嵩阳书院相邻。唐高宗封泰山后,欲遍封五岳。永淳元年(682)于嵩山的嵩阳观前(今嵩阳书院前)置奉天宫。后高宗和则天曾两次幸奉天宫。奉天宫早废无存。

16.三阳宫。在登封石淙河。三阳宫乃女皇武则天的避暑胜地,极为豪华。三阳宫创建于武周圣历三年(700)正月。武则天于久视元年(700)、大足元年(701 )两度幸三阳宫。其中久视元年在三阳宫长住达5月之久,并因病愈在此大宴群臣,因留下“石淙会饮”之名 。石淙还刻有武则天及随从大臣的纪胜诗,至今摩崖石碑尚存。三阳宫于长安四年(704)被拆除而建兴泰宫。

17.隆唐观。隆唐观即今逍遥谷内的崇唐观。隆唐观建于唐高宗永隆元年(680)。是年,唐高宗及武则天前往逍遥谷拜访嵩山名道潘师正,因见其90余岁而身体健壮,乃拜之,并建造隆唐观作为其居所。到了唐玄宗时,因避讳玄宗李隆基之名而更名崇唐观,一直沿用至今。

18.老母洞。即逍遥谷老君洞。老君洞为唐代嵩山名道潘师正的居所,乃天然石洞,因洞内供太上老君,故名老君洞。后来,人们在老君洞建殿供奉无极老母,因而人们俗称老君洞为无极老母洞,简称老母洞。

19.精思观。在逍遥谷西岭上,创建于唐永隆元年(680)。此观也是唐高宗在拜会潘师正之后而为之建造的传道之所。精思观早己废,唯存崇唐观。

20.嵩阳楼。嵩阳楼始建于隋朝,唐德宗贞元八年(792)修建新城改建于县衙门口。嵩阳楼是唐代最为知名的楼阁之一。唐代诗人孟浩然写有著名的《陪张丞相登嵩阳楼》诗,从此嵩阳楼名扬天下。嵩阳楼宋金元明清都有重修。近代时楼被毁,基址1993年被拆除。

21.泛觞亭、奕棋亨、樗蒲亭。三亭均在嵩山崇福宫内,建于北宋时期。泛觞亭乃是古代人们用九曲石畦方法来饮酒的游戏,而奕棋亭则是用来下棋的亭子,樗浦亭则是用来博彩的亭了。三亭早毁,唯泛觞亭新近得到重建。

22.真武庙。在嵩山主峰峻极峰南,原是峻极峰上的主庙。其历史久远,创建年代不可考。清末时真武庙废毁无存。近三十年来,信士在此建安阳宫等殿堂多间,然己失原貌。

23.禹王庙。在明清登封县城东关(今登封市区东关街)。此庙建于明朝,为纪念大禹治水于嵩山而建,也是人们祭拜大禹的场所。明清两朝多次整修,清末时被毁无存。

24.颍谷书院。在登封市颍阳镇。书院建于宋代,初为黉学,后改为书院。元朝至元五年(1268)登封知县阎询增修书院,被皇帝赐扁颍谷书院。颍谷书院民国时废毁。

25.少室书院。在嵩山轘辕关。此书院乃明朝正德丁卯(1440),河南太守沈文华拆除武则天祠而兴建的传授儒学的书院。少室书院是登封古代四大书院之一。此书院早废毁。

26.存古书院。在明清登封县儒学东。书院乃明朝万历辛亥(1611)登封县知县傅梅创建。因书院保存众多从登封各地收集的历代断碑残碣,故以“存古”来命名。存古书院和嵩阳书院、颍谷书院、少室书院乃是登封古代的四大书院。

27.护国寺、法华寺、舍利寺、功德寺、御容寺、文殊师利广德法王寺。此皆是嵩山法王寺不同历史时期的名称。法王寺创建于东汉明帝永平十四年(71)。魏明帝青龙二年(234),车驾驻跸于此,因更名护国寺。晋惠帝永康元年(300),因在寺前增建一寺,更名法华寺。隋文帝仁寿二年(602),文帝敕建舍利塔于此寺,因名舍利寺。唐太宗贞观三年(629),敕令重修佛像,更名为功德寺。唐玄宗开元十八年(730)又更名为御容寺。唐代宗大历元年(766)更名为文殊师利广德法王寺。宋仁宗庆历八年(1048)增修,更名嵩山大法王寺,简称法王寺。

28.陟岵寺。陟岵寺乃少林寺历史上的名称。北周武帝时灭佛,少林寺被废,北周大象时(579~580),恢复佛教。在西京长安和东都洛阳各设立一寺,洛阳的寺院即少林寺。在恢复洛阳这座寺院时,因“孝思”父母之故,周静帝将少林寺更名为陟岵寺。隋王朝建立后,下令恢复少林寺原名。

29.闲居寺。此乃嵩岳寺的原名。嵩岳寺原为北魏宣武帝的离宫,建于永平二年(509),正光元年(520)在离宫傍建闲居寺,作为帝王礼佛场所。正光四年(523)建15级12边形密檐式砖塔,即今之嵩岳寺塔。隋朝仁寿元年(601),将闲居寺更名为嵩岳寺,一直沿用至今。

30.明练寺。此乃嵩山永泰寺的原名。永泰寺创建于北魏孝明帝正光二年(521),乃孝明帝为其妹永泰公主出家而建的寺院,寺成后命名为明练寺。唐中宗神龙二年(706),因此寺为永泰公主出家之地,赐名永泰寺,一直沿用至今。

31.嵩阳寺、嵩阳观。此皆嵩阳书院之前身的名称。嵩阳书院今址,原名嵩阳寺,创建于北魏太和八年(484),原为佛教场所。隋朝大业八年(612)更名为嵩阳观,成为道教圣地。五代后周显德二年(955),周世宗改嵩阳观为太乙书院,成为传授儒家学说的书院。宋至道三年(997),太宗将其更名为太室书院 ,并赐太室书院匾。宋景祐二年(1035),仁宗赐名嵩阳书院,一直沿用至今。

32.升道寺、栖禅寺、中顶寺。此乃北魏时期嵩山主峰峻极峰(亦称中顶)上三座著名的寺院,被称为中顶三寺。三座寺院建于北魏时期,杨衒之《洛阳伽蓝记》有载。中顶三寺早己无存,现仅存其名。

33.碑楼寺。即今登封刘碑寺。该寺创建于北齐天宝八年(557)。建寺时,豫州刺史并诸刘姓捐资雕造了一通高大精美的造像碑,并为造像碑建造了巨大的碑楼,因此命名此寺为碑楼寺。后碑楼被毁,仅存造像碑。在此后,人们因造像碑上刻满刘姓捐资者名字,遂称之为刘碑寺,沿用至今。

34.澄觉精舍。此乃嵩山会善寺原名。会善寺最早是北魏孝文帝的离宫。北魏灭亡之后,离宫成为澄觉禅师精舍,因名澄觉精舍。隋开皇时,隋文帝赐名会善寺,沿用至今。

35.天中寺。创建于初唐时,乃嵩山著名的寺院。武周时,梁王武三思曾写有《秋日于天中寺寻复礼上人》诗。唐凤阁侍郎、诗人苏味道也作有《和武三思于天中寺寻复礼上人之作》诗。天中寺后来被毁。据传,天中寺位于嵩山万岁峰下。

36.峻极寺、峻极中院、峻极下院。三座寺院创建于五代后唐天成年间(926~930)。三座寺院中,建在嵩山主峰峻极峰者,名峻极寺,也称峻极上院。居于山脚下逍遥谷者为峻极中院,居于登封县城西关者为峻极下院。峻极寺及峻极中院于金末废毁。之后峻极下院被称为峻极寺,明末战乱时也被毀。

37.少室山寺。少室山寺建于隋唐时期。唐朝诗人褚朝阳写有《登少室山寺》诗。清叶封《嵩山志》等皆以为此寺乃是建于少室山宝胜峰下的宝胜寺。少室山寺早己废毁无存。

38.竹林寺。在嵩山太室山嵩岳寺北。竹林寺为初唐华严宗三祖法藏开创。此处有金代元光二年(123)建的金塔。竹林寺在明朝时改为三祖庵,沿用至今。而今所说的三祖,己演变为禅宗三祖僧璨,误也。另外,民间有一传说竹林寺创建于北魏,在少室山下。后来竹林寺升天了,于是留下“天上有竹林,地上有少林”的传说。

39.华严寺。在登封君召水磨湾村西北。寺创建于唐初。当年唐太宗赐少林寺水碾,即在此建基地作为少林寺院磨面的场所。寺院在清末废毀无存。

三、登封历史上的县名

1.阳城邑。此乃夏商周三代时登封的古邑名。其治所在夏商周时的阳城(今登封告成)。此地也就是《国语》《孟子》《史记》《汉书·地理志》《竹书纪年》等记载的“禹都阳城”所在地。考古也证实告成王城岗为夏代早期都城。

2.纶邑。此乃夏代的古纶国。《括地志》:“洛州纶氏,本夏之纶国也。”夏代国君少康曾居于此。《竹书纪年》:“少康自纶归于夏邑。”商周时纶国改称为纶氏邑。其治所在今登封市颍阳镇。

3.负黍邑。此乃春秋战国时的负黍聚城邑。《左传》:“郑伐周负黍。”《括地志》:“负黍在阳城西南,故周邑也。”考古也证实,此地乃春秋战国时的城邑。其城池在今登封市大金店镇南城子村。目前,城的遗址尚存。

4.颍邑。此乃春秋战国时的城邑。《左传》:“晋梁丙、张趯率阴戎伐颍。”其治所在今登封市东华镇一带 ,遗址无存。

5.阳城县。此乃登封市所在地最早的县名。先秦时这里是古阳城邑,秦始皇十七年(前230),秦灭韩国,置颍川郡,颍川郡下设阳城县,其治所在今登封市告成镇。阳城县武则天时改为告成,五代并入登封。

6.颍阳县。秦实行郡县制时所建的县。《史记·高祖本纪》:“秦二世三年。南攻颍阳,屠之。”颍阳县治所初在今登封东华镇春秋战国故颍邑,属颍川郡。三国时废,北魏时重置颍阳县,治所迁今登封市颍阳镇。北周废颍阳入湮阳,宋代重置,金代并入登封。

7.崇高县。据《史记》《汉书》载,西汉元封元年(前110),汉武帝刘彻巡祭嵩山,因闻“山呼万岁”,下令划嵩山下阳城县三百户设立崇高县,免除一切赋税,专事祭祀嵩山。崇高县治所今登封市区北部。东汉时废崇高县入阳城县。

8.纶氏县。东汉建初四年(79),置纶氏县,治所今登封颍阳镇。西晋时废纶氏。隋开皇十八年(598),改武林县为纶氏县。大业元年(605)改纸氏为嵩阳县。

9.康城县。北魏孝昌二年(526), 划阳城县东设康城县。隋仁寿四年(604)废康城入阳城县。唐武德四年(621)复设康城县。唐太宗贞观三年(629)废康城县入阳城县。

10.湮阳县。《隋书·地理志》载,北周时,废颍阳县设湮阳县,治所在今登封市颍阳镇。隋开皇时改湮阳县为武林县,治所仍在今颍阳镇。

11.武林县。《隋书·地理志》载,隋文帝开皇六年(586),改湮阳县为武林县,治所今登封颍阳镇。开皇十八年(598),改武林县为纶氏县。载初元年(689)复置武林县,治所在颍阳。

12.嵩阳县。《隋书·地理志》载,隋炀帝大业元年(605),改纶氏县为嵩阳县。贞观十七年(643),废嵩阳县入阳城县。唐高宗永淳元年(682),欲封中岳,复置阳城县,治所在汉崇高县旧址,今登封市区北部。永淳二年(683)废嵩阳县。䜭宗光宅元年(684)复置嵩阳县。武周万岁登封元年(696),武则天封中岳,改嵩阳县为登封县。神龙元年(705)废登封县入阳城县,次年复设登封县,一直沿用至今。

13.告成县。武周万岁登封元年(696),武则天封中岳改阳城县为告成县。神龙元年(705)又改告成为阳城,次年复改阳城为告成。五代初改为阳邑,后周显德五年(958),废阳邑入登封。

四、登封乡镇的历史名称

登封古代乡镇的名称和区域变更者也有许多,今选择几个有代表性的乡镇予以阐述。

1.榆东保。亦称榆东一里、二里。榆东保乃明朝登封乡镇级的里保,其区域大致相当于今登封市的颍阳镇所辖的地区,其治所在古代的颍阳县城,即今日的登封颍阳镇。

2.柳东保。亦称柳东一里、二里、三里、四里。柳东保乃是明朝登封36乡镇级里保之一。其辖区大致相当于今天登封市君召乡的北部。治所在今登封君召。

3.余柳里。也写作榆柳里。余柳里乃登封清代全县所设的十里之一。清初撤销柳东保,与榆东保合为一体,改为余柳里。其辖区大致相当于今天颍阳镇和君召乡的辖区。其治所在今登封颍阳镇。

4.大宁保。此为明代登封乡镇级36里保之一。其辖区大致相当于今登封市中岳街道办事处的辖区。其治所在天中街,即今天的中岳庙村。

五、登封历史地名考

登封市乡镇和村的历史地名,有一些历来存在着争议,今选择三个争议颇大的乡镇和村,专题予以考释,以还原其历史真相。

1.大金店和小金店的由来

登封的大金店和小金店(今东华镇),是登封的经济重镇,也是古代的文化重镇。但关于二者名字的由来争议颇大。 其名字的来历有两说。其一,在北宋末年,金兀术攻占中原。相传他的两个儿子都是他帐下大将。兄弟二人各驻扎一地,长子住地叫“大军点”,次子住地叫“小军点”。之后“大军点”和“小军点”又被称为“大金殿”和“小金殿”。其后,又因“殿”与“店”同音,遂称为“大金店”和“小金店”。 其二,相传东汉末,张飞被曹操击败,退守颍阳白庙街(今朱家坪东南)。曹军追来,为脱身,放火焚烧了白庙街,街上居民纷纷逃至负黍聚开店营业。因负黍聚在白庙街西,五行属金,由此负黍改为金店,后称大金店。而其东则为小金店。 然此二说皆不符合实际,亦不可信。查宋天圣十年(1032)九月,任河南府通判的名臣谢降携名儒欧阳修、尹师鲁、杨子聪、王几道从洛阳畅游嵩山。之后谢降写下了《游嵩山寄梅殿丞书》寄给梅尧臣。文称在游嵩后:“申刻,出登封西门,趋颍阳,宿金店。”又,现存于少林寺初祖庵的《长芦慈觉颐禅师䣑中佛事碑》,刻于北宋政和四年(114)二月。碑文称:“嵩山登封县金店居佛弟子毛文中,自幼留心三宝。”

由上述两个记载可知,至迟在北宋时就有金店。所以因金兀术两子住地而名大金店和小金店完全不是事实。

关于负黍聚在白庙街西,五行属金,故称为金店之说,实际上也靠不住。因为从未有负黍聚属金之说。而一个甚小的白庙街,岂所作为界定东西的标志!再者,小金店在白庙街东,并不属金,怎能称小金店!所以,五行说并不可信。实际上,此说是人们为解释金店来历而臆想出来的故事。

那么,金店究竞因何而得名?考大金店之负黍城,在春秋战国时就是登封乃至河南的工商业重镇,同时也是古代通往洛阳、汝州的交通要道,经济非常发达,到近现代大金店还有“小上海”之称。再调查大金店,此地确实是古代手工业重镇,其金银器制造业历史悠久,技艺高超。其传统的银器制作技艺现己列入郑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由此,大金店之名,当是该地有一个大的金银器制作商店而得名。小金店当是有一个小的金银器制作店而得名。小金店后改为东金店,2009年又改为东华镇。 2. 宣化镇名字由来宣化镇原名王村,民国时一度改为宣化,不久又改为王村,1998年12月王村撤乡建镇时,更名为宣化镇。那么,王村究竞因何而改为宣化?现在普遍一致的意见是1935年王村一些有识之士商议将王村改为宣化。这是因为王村有一个著名的寺院叫宣化寺,故改名为宣化。

然而,王村改为宣化并非因当地有宣化寺,也非1935年。查明万历四十年(1612)登封知县傅梅撰的《嵩书》卷三“寺院”:“宣阳寺,在县西九十里东王村。”又查清登封进士、著名学者景日昣撰的《说嵩》卷二十一:“宣阳寺,在东王村。”傅梅不仅是知县,而且是精通登封历史的大家。景日昣则家居大治,乃登封文化泰斗,其家距王村仅几公里,对王村了如指掌。故二位大家所言当可信无疑,就是王村没有宣化寺,而只有宣阳寺。故因寺改为宣化有误。 再查民国档案资料知,1926年冯玉祥誓师响应国民军北伐后,1927年占领河南,任省主席。为了表示其追随孙中山先生的三民主义及资产阶级的自由、平等、博爱、民权、民治思想,1927年划登封西部及汝州北部成立“自由县”,划伊阳、洛阳东部成立“平等县”,划沁阳东部成立“博爱县”。1928年又划睢县、杞县一部成立“民权县”,年底又划登封南部、禹县北部成立“民治县”,登封王村、徐庄等皆划入民治县,接着将王村改为宣化。在当时的这五个县中,唯民治县建立太晚,还没走入正规,1930年的中原大战就爆发了。冯玉祥战败退隐后。国民政府下令将自由、平等两县合并成立伊川县,保留博爱、民权县。1931年撤销民治县,民治县原属登封的归登封 ,属禹县的归禹县。

那么,成立民治县时,因何将王村改为宣化何意呢?改为宣化,就是宣传教化民众信奉三民主义和资产阶级的主张。这就是宣化镇名字的来历。

3.花楼村的真名 登封市中岳街道办事处花楼村,乃是登封市历史悠的村庄,是古代登封通往告成、禹州、许昌的通道,地理位置优越。如今,该村被称花楼村。然此名有误。查清乾隆五十二年(1787)方志学家洪亮吉撰的《登封县志》卷九“道理志”:“自新店分路五里,黄家楼四里,纸纺三里,五渡八里,告成镇十里。”再查“道理志”图绘,其道路是:登封县→中岳庙→新店→黄家楼→纸坊→五渡→告成镇。由上可知,所谓花楼,实际是黄家楼,简称黄楼。顾名思义,黄家楼村最早是因黄姓人家在此建楼而得名。另外,到目前,该村一半村民都姓黄也可证。由此,黄楼被称为花楼,乃是音转之故。所以,花楼的正确名字是黄楼。

主要参考文献:

1.《二十四史》,中华书局,1997年版。

2.傅梅:《嵩书》,中州古籍出版社,2003年版。

3.叶封:《嵩山志》,中州古籍出版社,2003年版。

4.景日昣:《说嵩》,中州古籍出版社,2003年版。

5.耿介:《嵩阳书院志》,中州古籍出版社,2003年版。

6.焦如蘅:《少林寺志》,中州古籍出版社,2003年版。

7.嵩山文化研究会:《明清登封方志集成》,中州古籍出版社,2020年版。

8.嵩山志编委会:《嵩山志》,河南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

9.登封市地方志编委会:《登封市志》,2008年版。

来源:中文化网

作者简介:

吕宏军,登封市地方志办公室主任兼总编辑、嵩山文化研究会常务副会长、郑州市地方史志协会副会长、中国武则天研究会理事、河南省地方史志协会理事、登封古陶瓷研究会副会长、中国民俗学会会员。先后在中央电视台探索发现和百科探秘、凤凰卫视智慧东方、一虎一席谈及全国20多家省市电视台并40多家网络媒体上主讲嵩山文化。起草登封天地之中历史建筑群申报世界遗产文本,并使之成为世界文化遗产。

以上就是小编为您分享《【文化】吕宏军:嵩山及登封地名今昔》的全部内容,更多有关中国(特殊)华人最新消息、新闻,请多多关注华人头条老家河南频道。您还可以下载我们的手机APP,每天个性化推荐你想要看的华人资讯!
免责申明

1、本站(网址:52hrtt.com)为用户提供信息存储空间等服务,用户保证对发布的内容享有著作权或已取得合法授权,不会侵犯任何第三方的合法权益。

2、刊载的文章由平台用户所有权归属原作者,不代表同意原文章作者的观点和立场。

3、因平台信息海量,无法杜绝所有侵权行为,如有侵权烦请联系我们(福建可比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邮箱:hrtt@52hrtt.com),以便及时删除。

举报收藏
评论 (0条)
您需要登录后才能评论,点击此处进行登录。
登录后评论

下载华人头条

关于我们

© 2022 华人头条

服务热线 : 0591-83771172

福建可比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ICP许可证号 闽ICP备10203582号

闽公网安备35010202000536号

直播备案号 闽ILS备201708250005

举报热线:0591-83771172

举报邮箱:hrtt@52hrtt.com

免责声明

1、本站(网址:52hrtt.com)为用户提供信息存储空间等服务,用户保证对发布的内容享有著作权或已取得合法授权,不会侵犯任何第三方的合法权益。
2、刊载的文章由平台用户所有权归属原作者,不代表同意原文章作者的观点和立场。
3、因平台信息海量,无法杜绝所有侵权行为,如有侵权烦请联系我们(福建可比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邮箱:hrtt@52hrtt.com),以便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