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人号

登录更多 下载App

央视《探索与发现》:林姓起源

2022-03-08 09:45 阅读量:4.7万+

华人号:姓氏百家

央视探索与发现《商朝名臣比干的后代,为何姓“林”?》

在太行东麓、卫河之滨、牧野大地上,有一座耿耿正气的忠臣古庙——比干庙。它就是世界林姓宗祖、我国历史上第一位忧国恤民、以死谏君的忠臣比干的茔葬地。

著名书法家林散之为比干庙敬题“林氏家庙”

比干庙,位于新乡市东北20公里处,卫辉市境内的顿坊店乡。比干因规谏获罪,被剖心致死后,其子改为林姓,故比干庙又是中国林姓家庙。

比干,殷朝沫邑(今河南省卫辉市北,淇县)人,被纣王剖心致死,是历史上以死谏君的忠臣之典范,孔子赞誉比干为“三仁第一”,故称“天下第一仁”。

殷商末期,纣王荒淫暴虐,生灵涂炭,民怨沸腾,国势危殆。比干在朝内任少师,屡次规劝纣王恤民廉政,励精图治。他却充耳不闻,反在宫中营造鹿台苑林,设立酒池肉林,骄奢淫逸,醉生梦死。比干忧心如焚,不避汤火之诛,一连三日泣血陈词,犯颜强谏,以致纣王勃然大怒,将比干剖胸摘心。

《史记•殷本纪》中记载,比干是被剖心而死的。

《西河九龙族谱》也载纣王杀死比干后,剖开肚子,取出心来观赏,并向全国下令说:“少师比干言惑众,赐死摘其心。”

传说比干死后,骤然间天昏地暗,狂风大作,飞沙走石掩埋了比干的尸体,形成了著名的“天葬墓”。

墓冢直径20米,高20余米,为一座高大的土丘,是中国第一座有记载的坟丘式墓葬。

比干庙

比干死后,周武王封墓;北魏太和十八年(494年),孝文帝因墓立庙。

此后,历代皇帝或下诏封谥,或亲临祭祀,或题诗,或扩建,尊崇忠烈,毕恭毕敬,使得比干庙的规模越来越大。

现存比干庙占地11.3万平方米,四周朱墙环围,古柏交柯,碑碣林立,环境幽深,是天下林氏后裔谒祖圣地。该庙因早于孔庙500年,且是第一个供奉圣贤的“葬人含坟之庙”,故被世人誉为“天下第一庙”。

周武王铜盘铭,前岗后道左林右泉万世之宁兹焉是宝。比干墓风水极佳,五亩佳城,佑护子孙千秋鼎盛。

殷太师庙

比干庙属于庙墓合一的建筑群,现存的基本格局为明代弘治年间重建后的样子。庙院坐北朝南,主要建筑分布在南北中轴线上。

碑坊、神道、比干公塑像、影壁、山门、二门、木坊、碑廊、拜殿、大殿、配殿、石坊和墓碑等基本保存完整,庙宇宏敞,建筑巍峨,古朴壮观,显示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和艺术创造力。

比干庙中有一通著名的碑碣,即明代斐骞的《重修殷太师祠堂墓碑记》,文中记载:比坚,比干子也,逃匿林谷,周武王赐林为姓。子姓绵延:一在河南光州,一在福建莆田。今莆田之林盛天下,致身立朝,尤多忠贞节义之士。语云:“无林不开榜是也。”

现在,卫辉西部山区尚存有据传是比坚逃避追兵时的藏匿地旧址。

“卫辉比干庙,天下林氏根”,比干庙已成为海内外林氏的心仪之地。

没心菜,比干庙风物传情的重要代表之一。三叶无心,护满墓冢

“赤胆忠心”牌坊

3000多年来,比干后代林姓确实像树林一样枝茂叶繁。对于林氏家族来说,比干庙是林氏的家庙,这里是林氏子孙寻根问祖的圣地。

萧沈尤叶钟林,六蘭同堂;王孙辜李上比下干,血缘同宗。

目前,林姓已成为我国的一个大姓,尤其在南方,号称“陈林满天下”,在台湾林姓更是名列前茅。全世界林姓人口大约有7000万,其中我国大陆有5000多万,台湾约700万,海外约1500万。

上世纪80年代末以来,世界各地炎黄子孙掀起了一股寻根问祖的热潮,林姓子孙纷纷不远万里来卫辉寻根祭祖。

河南省根亲文化圣地

林姓是一个有着悠久历史的姓氏。据《晋安世谱校正序》、《元和姓纂》等有关资料记载,林姓为高辛氏之后,商汤子姓后裔,由商朝末年的名臣比干而来。相传当比干被杀的噩耗传到家时,夫人妫氏(陈氏)正怀孕在身,知道纣王一定会前来追杀,便连夜出逃,在牧野郊外树林的石室隐藏下来,直到平安地把孩子生下。因为生的是男孩,便为他取名坚。

商朝灭亡,比干夫人及遗腹子坚都作为商朝名臣之后得到周武王的礼遇。周武王因坚是在树林中所生,特赐姓林。这样,便有了林姓。唐林宝《元和姓纂•林》所载:“林,殷太丁之子比干之后。比干为纣所灭,其子坚逃难长林之山,遂姓林氏。”后来,林坚的子孙发展成为林姓的最大支派。再后来,这支林姓又分出西河、南安等郡望以及问礼、忠孝、林本、善庆、崇本等堂号。

除上述一支外,林姓还有其他来源。据《通志•氏族略•以字为氏》所载,“林氏,姬姓,周平王庶子林开之后,因以为氏。开生林英,英生林茂、林庆,世系甚明”。这支宗脉初活跃于河南郡一带,族谱上以“河南林姓”相称。谱书也因此称他们为河南林姓。

另外,据《魏书•官氏志》所载,北魏时,鲜卑族中有丘林等姓,在孝文帝改姓运动中也改汉字单姓林,并注籍为河南洛阳人,是为河南洛阳林姓。此支林氏随着时光流逝,后裔同样难觅其踪,是与子姓林氏混淆其宗支,还是又改他姓,不得而知。

以上三支林姓是当今林姓的主要血统所出。此外,我国台湾高山族也有取“林”为姓的。另据史书记载,蛇氏传至唐代开元年间改蛇姓为林姓和其他五姓,故唐代建州(今福建省建瓯一带)有羌人姓林。另据《开元录》载:“会建州皆蛇种,有五姓,黄、林等是其裔。”建州为福建闽北古代建制(今福建南平市属地),虽有此说,目前查阅该处存世林氏谱牒无一不是子姓林氏,至于蛇种之说更属子虚乌有之事。

林姓最初发祥于河南省境内。自周武王赐林坚食邑博陵(今河北安平)后,子孙世居其地。

林坚子孙在博陵发展繁衍。西周末年,林苌、林材等人来到洛阳。春秋时期,林姓散居于周(今陕西、河南一带)、鲁、齐、卫等地。战国时期,赵宰相林皋,始居九门(今河北藁城县西北),生有九子,分别为文、成、宣、化、德、修、明、勉、昭,父子均十分贤德,被称之为“九龙之父”,“十德之门”。后来因为赵王妒其才能欲加害,迫使林姓举家迁至西河避难。

秦汉时期,林雍后人迁到齐郡居住,后因齐郡更名济南郡,故称为济南郡人或者称为“济南林”。汉朝时,林姓成为当地名门望族。东汉末、三国时期中原林姓大批南迁,进入江浙一带。至西晋末年,中原林姓开始进入福建。林坚后裔林懋任下邳郡太守,迁居下邳郡。任满后,便在郡中的梓桐乡定居下来。后来,这支从“济南林”分出的林姓便被称为“徐州林”或“下邳林”,林懋就是其开基祖。

“晋安林”来源于“济南林”。林颖次子林禄曾任晋安(今属福建)太守、晋安郡王,死后葬于惠安县涂岭九龙岗,九龙岗成为海内林姓拜谒圣地,林禄为林姓在福建开基始祖。

其苗裔散居侯官、福唐、长乐、惠安、龙溪、漳浦等地,称“闽林晋安世系”,成为林姓最大、最著名的一支。晋安林姓又派生许多支派,最盛的有两支:一为侯官世系(今福建福州),林则徐即属此支后裔;一为莆田世系,林禄之孙林绥的13世孙林披生九子,俱官刺史,号“九牧林家”。

晋安世系分支较著名的还有琼州世系与睢阳世系,分别在唐朝与南宋时迁入海南,部分在明朝时散居于河南、甘肃等地。林姓在唐朝时最早入台,在明清之际,闽粤沿海地区的林姓开始移居台湾,繁衍发展。

林姓在福建、广东、台湾三省分布较多,约占全国林姓60%。

林姓在漫长的繁衍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了郡望,据《广韵》所载,主要有五个:1.南安郡,治所在道(今陇西县东南);2.西河郡,治所在平定(今内蒙古准格尔旗西南);3.济南郡,治所在东平陵(今山东章丘西);4.下邳郡,治所在下邳(今江苏睢宁西北);5.晋安郡,治所在侯官(今福建福州市)。

国内各地的林氏祠堂,有不同的堂号:“九牧”、“绍闽”、“问礼”、“九龙”、“忠孝”、“双阙”、“青龙”、“永泽”、“林平”、“十德”、“崇本”、“善庆”等。考究原由,与其祖上的开基地、墓葬风水、官位等有关。

西河堂:东周时,林皋为赵国丞相,因避祸,携子及家人避藏于西河白干山,后为当地望族,故其后人以“西河”为堂号。

济南堂:林遵,西汉宣帝时为博士,官太子大傅,生五子,世居济南,为济南望族,其后裔以此为堂号。

九龙堂:林氏福建始祖林禄,曾任晋安郡太守,因林禄之墓葬在福建九龙山而得名。

九牧堂:林披在唐玄宗天宝十二年(753年)选明经博士,任潭州刺史、康州刺史等职,有政绩,赐紫金鱼袋,封上柱国。林披生九子,均官刺史。世称甫田九牧或九牧林家,故林家有以“九牧”为堂号者。

“忠孝堂”:据传宋仁宗御书林氏族谱“忠孝”,并为族谱题诗称《林家诗》。各地的林氏族谱都有记载。

“九龙门”和“十德堂”:比干的裔孙林皋,在战国时任赵国宰相,德高望重。有子9人,受家风影响,各有才能,被人称为“九龙”,他们家族也被称为“九龙门”。加上林皋,父子10人同以德才见称,他的家族也因此被称为“十德堂”。

在客家人历史上,还有一支林氏因躲避元初对林氏汉人的屠杀,被迫改姓杨,俗称“新杨”,其实也是林氏后裔。

柴林后裔有几佰万人丁,主要分布在闽粤浙江川台及贵州,广西。柴林源出隋末楚帝林士弘,是殷少师比干的后裔,晋安八世玉象公所传的一大支派。林姓易柴,方志有载,宋右文殿修撰柴中行所撰的《柴林谱序》最有说服力。柴姓易林,柴中行也讲得一清二楚。《林氏重修族谱》及闽西、赣南、粤东众多族谱可佐证。

由柴姓改回林姓的回闽始祖宗训公,其后裔(柴林)(济南堂)在闽,粤,浙,赣,川,台,贵等至少有几百万林姓人口。

我们常说陈林半天下,陈林不分家。最主要说比干的夫人陈氏(也称妫氏),以自己的睿智懿德开创林氏一脉,后裔遍布海内外,成为辉煌大家族,多忠孝节义之士,以忠孝为家风,后人感恩称太祖妈,陈林一家亲。

在历史的长河中,在林氏大家族的迁徙繁衍中,在广东饶平粤东四地区,有着林陈同宗的渊源,见证了林氏姓氏演变,成为姓氏中重要的一支,有着一定特色文化的林姓支系。

陈林氏渊源

据族谱资料:陈林氏源自商朝太师比干公之胄,闽林始祖林禄公后裔。林家祖址,先出许州西郡,朱昌县安乐城里。林文俊二十代,子孙封为文林郎,林杰四十代封为许州西河郡,迎右衙,大尉,许州刺史,食邑三千户口,长男林猛,封为长安县令公中书舍人,次男林严,封为朝内大夫,三男林钊,封为王门待公,四男林爵,封为文吉将军,食邑三千户口,林皓封为会稽太守,林 封为户部尚书,林达封为中书舍人,林会封为通事舍人,林本封为朝奉大夫,林景封为帝卿待郎,林贞封为江阳太守,以上官封于前代。当时有祖垃三十六所,在许州东崖,离城三十里,申山来龙,巽作按壬山丙向,坟前乾水来归东走,前面有石人,石狮,石虎,石牛,石鼓,前面圆珠朝坟,栽松树三十六株于坟前。康公渡江,即嘉泰二年五月二十一日,因南渡之忧,举家渡江逃难,行至处州平传县时,从此分散诸州,林朝正逃至建州白虎村落业。生下三男,长男林十二郎,次男十三郎,三男十四郎,裔孙以后散居福建,广东等地。

陈林先祖原在江西赣州做官,后代来福建上杭定居,在元朝至正六年(1346年)林福睦、福上、福标公三兄弟(父大六公、母十七曾氏;祖父十ー公、祖母十八黄氏),因避罗天麟起义之扰,从福建省汀州府上杭县北门外八角井边(一说东街左巷)迁来广东省潮州府海阳县饶平,三弟福标公定居烧平,长兄福睦公返回原籍上杭,福上公(陈林氏始祖)迁来丰政都(现丰顺县)潘田社创居。不久结识从龙川前来避乱的陈裕宗公(后世称义祖),因处境相同,年龄相近,志向相投,从而结为异姓兄弟,福上公年长二岁为兄,裕宗公为弟,距今已近670年历史。陈林结交故事分别入选福建省《林禄公大典》、《揭阳林氏人物辞典》和《中华陈氏语序辑录》。

金兰托孤

义祖陈裕宗公娶洪氏和盛氏为妻;林福上公娶万氏为妻,生一子名叫林九六郎,九六郎公三岁丧父,四岁丧母,托孤于裕宗公。裕宗公二子迁往吉斜黄磜创居,二子迁往广州创居。裕宗公因牵挂林九六郎,没有随子外迁发展,而是留守潘田,不负义兄所托,不辞辛苦,躬身将义子抚养成人。九六郎公成家立业后,常念义父之恩德,决定在其林姓后面加上一个陈字,并传子及孙,以林陈为氏,来报答和纪念义父的养育之恩。

陈林由来

传至第十世有几名裔孙前往潮州府考秀才,主考官为一陈姓宗师,他在一名叫林陈继淳试卷上批注:“文章虽好,姓氏颠倒,有欺本官,不能录取”的评语。在第二年前去应考时,又逢该陈姓主考官,于是,继淳等林陈考生便把姓氏改为陈林,当年一期就有五名林陈氏考生,考中秀才,为博取好彩头,从此裔孙便以陈林(陈)为姓氏,并取林氏西河堂和陈氏颍川堂各一个字组成西颍堂以报祖祖德。

生陈死林

祖先本是林姓,后裔理应饮水思源,不忘根本,以彰孝道。当时的长辈们决定:子孙后代在世时为陈姓,来报答陈家养育之恩,百年(过世)之后,墓碑上须刻回林姓,以报答生身父母之恩和践行认祖归宗之理,这就是“生陈死林”的原由。

目前在丰顺县潘田镇仍保存有林福上公和义祖陈裕宗公等祖先的坟墓。陈林氏是一个知恩图报和以孝义为本的家族,族人主要分布在粤东四市三十多个村落,迁居在四川、广西、台湾、香港和东南亚等地的族人也成千上万,涉足百业。

四月四 拜比干

卫辉故里根亲脉

相传农历四月初四是比干的祭日,每年的这一天,林姓子孙都要在比干庙焚香祭祀这位忠臣。

林氏祖地--河南卫辉狮豹头乡龙卧村的林氏祖庭--林坚出生地

“林姓”那么牛!!震撼全球!

央视直播:林氏家训

央视讲林氏,涨知识

以上就是小编为您分享《央视《探索与发现》:林姓起源》的全部内容,更多有关中国(特殊)华人最新消息、新闻,请多多关注华人头条卫辉频道。您还可以下载我们的手机APP,每天个性化推荐你想要看的华人资讯!
免责申明

1、本站(网址:52hrtt.com)为用户提供信息存储空间等服务,用户保证对发布的内容享有著作权或已取得合法授权,不会侵犯任何第三方的合法权益。

2、刊载的文章由平台用户所有权归属原作者,不代表同意原文章作者的观点和立场。

3、因平台信息海量,无法杜绝所有侵权行为,如有侵权烦请联系我们(福建可比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邮箱:hrtt@52hrtt.com),以便及时删除。

举报收藏
评论 (0条)
您需要登录后才能评论,点击此处进行登录。
登录后评论

下载华人头条

关于我们

© 2022 华人头条

服务热线 : 0591-83771172

福建可比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ICP许可证号 闽ICP备10203582号

闽公网安备35010202000536号

直播备案号 闽ILS备201708250005

举报热线:0591-83771172

举报邮箱:hrtt@52hrtt.com

免责声明

1、本站(网址:52hrtt.com)为用户提供信息存储空间等服务,用户保证对发布的内容享有著作权或已取得合法授权,不会侵犯任何第三方的合法权益。
2、刊载的文章由平台用户所有权归属原作者,不代表同意原文章作者的观点和立场。
3、因平台信息海量,无法杜绝所有侵权行为,如有侵权烦请联系我们(福建可比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邮箱:hrtt@52hrtt.com),以便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