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2-25 16:49 阅读量:3.5万+
华人号:i游河南
▲殷墟博物馆新馆外景
2月19日,国家文物局在京召开新闻发布会,发布殷墟博物馆新馆开馆的相关情况。位于河南安阳的殷墟博物馆新馆将于2024年2月26日对公众开放。
安阳市委副书记、市长高永作主发布,国家文物局考古司司长闫亚林,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所长、殷墟博物馆馆长陈星灿,安阳市人民政府副市长王红兵参加新闻发布会,国家文物局新闻发言人、政策法规司司长金瑞国主持新闻发布会。
▲新闻发布会现场
殷墟是中华民族的精神标识,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有文献可考、为考古发掘和甲骨文所证实的商代晚期都城遗址,也是我国考古发掘次数最多、持续时间最长的古代都城遗址,被誉为中国现代考古学的摇篮。
高永介绍,殷墟博物馆新馆将于2月26日对公众开放。新馆坐落于洹水之滨,与殷墟宗庙宫殿区隔河相望,是首个全景式展现商文明的国家重大考古专题博物馆。展陈聚焦商文明主题,包括“探索商文明”“伟大的商文明”“世界的商文明”三个部分,厘清商文明发展脉络,展示中国风格、中国特色、中国气派的考古学,阐释商文明的世界意义。设有“长从何来——殷墟花园庄东地亚长墓专题展”“子何人哉——殷墟花园庄东地甲骨特展”等四个专题展览和一个特色沉浸式数字展。
殷墟博物馆新馆展厅面积约2.2万平方米,将展出青铜器、陶器、玉器、甲骨等文物近4000件套。展陈文物数量之多、类型之全,都是商代文物展览之最。其中,四分之三以上的珍贵文物属于首次亮相,一系列考古新成果属于首次展示。展览形式以庄重、大气为基本遵循,注重透物见人见事、多元融合呈现、凸显故事趣味、增强沉浸体验,充分运用人工智能、多媒体等技术,赋予文物、文献、甲骨记载等新的时代表达方式。新馆展陈既是殷墟考古和商文明研究成果的系统梳理总结和有力呈现,也是新时代殷墟大遗址保护利用工作的一个新起点,具有承前启后的重要意义。
▲殷墟博物馆内景
据介绍,近年来,国家文物局统筹国内考古力量,推动殷墟都城格局研究取得突破,殷墟与周边聚落关系进一步清晰,多学科合作和科技考古研究成果丰硕。新馆作为新时代遗址博物馆的又一代表力作,是殷墟国家考古遗址公园的重要组成部分、扩大中华文化影响力的文明殿堂,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提供了实践案例。中国社会科学院等机构专门成立殷墟博物馆知识文本编制专家小组,多次开展实地调研、专家线上线下研讨等,全面系统编制数百万字的知识文本,为新馆展陈提供了强大学术支撑。
殷墟博物馆将于2月22日早上8:00开放预约,观众可提前通过殷墟博物馆微信公众号、官方网站及殷墟景区公众号进行预约。
从2024年开始,国家文物局将充分发挥全国文物系统新闻宣传统筹协调职能,创新工作形式、搭建传播平台,支持各地开展文物工作重要成果发布。安阳殷墟的发布是第一次。
展厅一览
殷墟是我国商王朝后期的王都,
到约公元前1300年,
商王盘庚迁都至洹水之滨的殷
(今河南省安阳市),
至帝辛覆亡,
共经8代12王,
历时273年。
《诗经•商颂》记载:
“商邑翼翼,四方之极”,
被洹水萦绕的殷墟王城,
逐渐成为当时世界上最大的都市之一,
时称“大邑商”。
殷墟也是中国第一个有文献记载
并为考古发掘所证实的商代都城遗址。
那么,
殷墟是如何被发现的呢?
这得先从甲骨文的发现说起。
甲骨文的发现与学者之功
本文原载于《光明日报》(2014年08月19日12版)
作者:王小琪
▲商王武丁时期牛胛骨刻文
一个多世纪前,甲骨文的发现石破天惊,改写了中国历史,革新了现代学术,也为汉字书法艺术开辟了新的路径。
中国是一个崇拜文字的国度。仓颉造字而“天雨粟,鬼夜哭”,在神话谱系中常与女娲炼石补天、盘古开天辟地比肩并论。相对于远古传说而言,甲骨文的发现就像是一个近世神话,在关心这个故事的人之间纸笔相传。今年(2014年)是甲骨文发现115周年,山东烟台的王懿荣纪念馆新馆于8月11日举行落成仪式并对外开放,再度把作为甲骨文最早发现者的王懿荣引向前台。当前,在大力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热潮中,重温甲骨文的发现之旅,有助于我们再塑对古老汉字的敬畏之心和崇敬之情。
一片甲骨惊世界
1899年秋,还差几个月新世纪就要来临了。在地下沉睡了3000多年的甲骨文,在这一刻突然醒来,送给新世纪一个惊喜。
这一天,一位姓范的估客(流动商贩旧称)带了一些龟甲远道而来,按照约定找到了时任国子监祭酒王懿荣。
年过半百的王懿荣此时已执掌国家最高教育机构多年,是一位名闻朝野的饱学之士,具有很深的金石学造诣。《清史稿》里特别提到:“懿荣泛涉书史,嗜金石。”在当时的收藏界,王懿荣享有“得公一言,引为定论”的声望和影响力。
▲王懿荣像
图源:中国文字博物馆字博社教
由于刻在龟甲上的痕迹与铸在青铜器上的金文多有相通之处,深通金石文字、有着丰厚知识储备的王懿荣,很快就认出了龟甲上的刻痕是比金文更加古老的一种文字,因而“见之狂喜”,开始重金收购。
人们后来将刻写在龟甲和兽骨上的古文字统称为甲骨文。年代古远的甲骨文因错落多姿而又和谐统一,被誉为中国书法史上的第一块瑰宝和中国书法艺术之先河。郭沫若认为,要达到这样的技巧,是需要长期的艰苦练习的,故甲骨文中有不少的练字骨,刻写者用干支文字在上面练习,留下了不少的干支表。
研究表明,甲骨文是目前所知中国最早的成系统文字,多为殷商王室的占卜记录,载有丰富的社会生活信息。它和古埃及的纸草文字、古巴比伦的泥版文字以及古印度文字并称为世界四大古文字,又与汉晋木简、敦煌文书、内阁大库书籍档案合称中国近代学术四大发现。甲骨文的发现改写了世界文明史的记录,把中国信史提早了1000多年,并由此引起对商都殷墟的发掘,促成了中国现代考古学的诞生,使得20世纪中国的学术轨迹有了一个崭新的开始。
甲骨文惊现于世,在20世纪初的学术界引起了一场“地震”。章太炎在《国故论衡》中强烈质疑甲骨文的真实性,梁启超则称甲骨文的发现使“中国考古学被这令人吃惊的革命动摇了”。
甲骨文发现所带来的效应震惊了世界,华北平原上名不见经传的小屯村一举成名。一时间,有些见识的文人墨客言必甲骨,外国人也四处搜求,后致有字甲骨流散到世界上十多个国家和地区,许多博物馆都以藏有中国的甲骨文为荣耀。郭沫若有诗云:中原文化殷创始,观此胜于读古书。一片甲骨惊世界,蕞尔一邑震寰宇。
▲甲骨 商
殷墟博物馆藏
图源:殷墟博物馆官网
发现者之争
对于甲骨文的发现者,早期收藏和研究甲骨文的学者多有述及,人们普遍认为王懿荣是最早的发现者。
经常骑着一匹白色老马在洹河两岸收购甲骨文的加拿大传教士明义士,在《殷虚卜辞》中谈到王懿荣时说,“今之所称甲骨卜辞,彼实发现之第一人也”。王国维也说,甲骨文“初出土后,潍县估人得其数片,以售之福山王文敏(王懿荣谥号)。文敏秘其事,一时所出,先后皆归之”。
王懿荣于1899年秋开始收购有字甲骨,但让人遗憾的是,他未及对这种文字展开深入研究,即于翌年8月八国联军攻占北京时投井殉国。
关于甲骨文的发现者,除王懿荣发现说外,也曾有过剃头匠发现说,或古董商发现说等等,但一直未成主流声音,因为学界并不普遍认同这种非文字或学术意义的“发现”。
20世纪80年代以来,天津一些报刊发表文章提出王襄发现说,依据主要来自王襄自述。曾在天津工作过的学者李先登亦在《光明日报》发文支持此说,并指社会上流传的王懿荣在中药“龙骨”上发现甲骨文一说有漏洞。王襄也是早期的甲骨文收藏和研究者,新中国成立后曾任天津文史馆馆长,后将所藏甲骨捐献给了国家。
▲习刻甲骨 商
殷墟博物馆藏
图源:殷墟博物馆官网
发现之路上的接力
在发现之路上,缺少了哪一步,都有可能改变历史的轨迹和方向,进而影响最终的结果。甲骨文的发现为20世纪的中国学术带来一种意想不到的蓬勃生机,反过来,学者们锲而不舍的脚步又不断丰富着这一发现,并赋予这一发现以越来越重要的意义。
发现甲骨文所属时代
《老残游记》的作者刘鹗被认为是第一个确认甲骨文为商代文字并说出根据的人。王懿荣殉难后,王家为了还债,把他所收藏的大部分甲骨转让给了他的好友刘鹗。1903年,刘鹗从所藏甲骨中精选1058片,石印出版了中国第一部著录甲骨文的著作《铁云藏龟》,使甲骨文第一次从私家收藏变成了可供学者研究的公开资料,胡适称赞这本书为研究甲骨文的“开路先锋”。在《铁云藏龟》中,刘鹗第一次提出甲骨文是“殷人刀笔文字”的论断。他认为“钟鼎之有象形者,世皆定为商器”,甲骨中象形之字很多,而且其中的“祖乙”“祖辛”“母庚”等字样“以天干为名,实为殷物之确据也”。甲骨文所属时代的发现使得甲骨文一跃而成为当时所知的中国最早的文字体系,这样的地位一直保持至今。
发现甲骨文出土地点
罗振玉第一次看到甲骨文,是在刘鹗家里。他在震惊之下,深切感受到了历史赋予的重任:今幸山川效灵,三千年而一泄其秘,且适当我之生,则所以谋流传而攸远之者,其我之责也夫。
当时,古董商为了垄断甲骨,谎称甲骨出土于河南汤阴、卫辉等地。罗振玉经多方打听,终于在1908年从古董商口中探知甲骨实为安阳小屯所出。1915年春,他亲赴安阳,成为来到小屯村实地考察的第一位中国学者。郭沫若高度评价罗振玉的作为:“这种热心,这种识见,可以说是从来的考古家所未有。”安阳行之后,罗振玉确定小屯村就是《史记·项羽本纪》中提到的“洹水南殷墟上”之“殷墟”,这直接导致了后来殷墟的发掘。
在研究之余,罗振玉还集甲骨文单字用毛笔写成楹联,成为将甲骨文引入现代书法艺术领域的第一人。
▲河南安阳殷墟宫殿宗庙遗址
发现甲骨文可以验证《史记·殷本纪》
王国维被认为是最早对甲骨进行缀合的人。容易脆裂的甲骨出土时很多都碎成了小片,王国维从几千个小片甲骨中找出属于同一版块的黏合在一起,形成能够读通的大段文字。这大大提高了甲骨文辨识和研究的成效。
20世纪20年代前后,疑古之风盛行。值此关键时期,王国维利用新发现的甲骨文考证出殷商先公、先王的姓名及前后顺序,印证了《史记·殷本纪》的可靠性,创造了以出土文物和古代文献对照验证的二重证据法,把中国信史提早了1000多年。郭沫若评论道:“我们要说殷墟的发现是新史学的开端,王国维的业绩是新史学的开山,那样评价是不算过分的。”
发现殷墟巨藏
甲骨文的发现撬动了殷墟上覆盖了3000多年的泥土,引发了自1928年开始的历时80多年的殷墟科学发掘,古老的殷商王朝埋藏在历史深处的隐秘世界逐步显现在世人面前。考古工作者在殷墟的发现主要包括宫殿宗庙建筑群遗址50多座、王陵大墓10余座、贵族平民墓葬数千座、祭祀坑数千座、手工业作坊多处,以及大批的甲骨文、青铜器、玉器、陶器、骨器等,为人们展现了一个立体的中国奴隶社会形象。殷墟也由此成为中国考古学家的摇篮。2006年,殷墟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科学机构组织的发掘不同于民间的零敲碎打,陆续出土的整版大龟和基本完整的牛肩胛骨,使甲骨文书法的布局之美、结构之美、章法之美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完整呈现,成为研究甲骨文书法特征的重要资料。
▲图源:央博,来自殷墟博物馆官网
龟虽寿三千岁永不朽在文字
1937年出版的《甲骨年表》中记载了甲骨早期被当作药材买卖的情况:“售法有零有整,零售粉骨为细面,名曰‘刀尖药’,可以医治创伤,每年赶‘春会’出售。整批则售于药材店,每斤价制钱六文。有字者,多被刮去。”
因为碰到了王懿荣,甲骨从不值钱的“药材”一变而为珍贵的研究资料,避免了人为的继续毁灭。一个多世纪以来,殷墟出土甲骨约达15万片,为世界文明史留下了宝贵的篇章。
甲骨文的“抢救性”发现,让人们再一次认识到了知识的力量和知识分子的价值。面对甲骨上的刻写,有人认为那是多余的划痕,有人则认出了那是一种文字。“龟虽寿三千岁,永不朽在文字”,罗振玉的墨书意味深长。
甲骨文出土后,一代又一代知识人承前启后,不吝相传,以发现之功、推广之功、考释之功和提升之功成就了“一片甲骨惊世界”的中国传奇。让人遗憾的是,一个世纪之后,曾经显赫一时的甲骨学,作为中国社会科学院“特殊学科建设计划”中予以特殊扶持的“绝学”,正面临着人才队伍减弱、后备力量不足的现实困境。从“显学”到“绝学”,其间的沧桑变化令人唏嘘。
水有源,木有本。甲骨文是中国文字的源头活水和生长之根,从文化的角度看,无论是宏观的文化发展,还是微观的书法艺术,要返本开新,都不能不将目光投向甲骨文。甲骨文的历史很长,已有3000多年之久,但甲骨文被发现、被认识的历史只有短短的100多年,继续发现和认识的任务依然十分艰巨。
100多年来,经过几代甲骨学学者薪尽火传、寝馈或废的努力之后,在迄今已发现的4500多个甲骨文单字中,仍然有3000左右的单字未获释读。有学者把一个甲骨文单字的破译比喻为一颗超新星的发现,可见其难度之大。甲骨学前辈学者罗振玉当年曾将不识之字编成《殷虚书契待问编》公诸于世,他满怀希望地说:“今日所不知者,异日或知之。在我所不知者,他人或知之。”深切瞩望于未来新的学术力量。今天,在提笔忘字已经成为一种危机的情势之下,我们重温一个世纪前甲骨文的发现之旅,或许可以从王懿荣、刘鹗、罗振玉、王国维等学术先贤的脚步中获得启示,更好地履行知识分子继往圣、开来学的历史使命,让中华传统文化这棵老树不断绽放出学术新花。
▲小屯南地2172号甲骨 商
殷墟博物馆藏
图源:殷墟博物馆官网
1928年10月13日,
当年繁华的都邑废弃3000余年后,
中国考古工作者董作宾
带人在安阳小屯挖下一铲浮土,
拉开了殷墟持续发掘的序幕。
至今,
殷墟遗址已历经近百年考古发掘,
考古工作者持续的新发现,
不断给世人带来新惊喜。
殷墟近年来的发掘与研究成果
本文转载自公众号:文博中国
殷墟是殷商文化的重要发现地。从1928年开始殷墟考古发掘,至今已经经历90多个春秋,殷墟遗址是中国考古发掘时间最长、次数最多、面积最大的古代都城遗址。殷墟的发现与发掘开启了中华文明的探源之路,是中华文明联系不断、多元一体的重要实证,也是世界文明的重要一环。
▲洹北商城历年发掘位置图
洹北商城 洹北商城位于殷墟保护区东北部,是商代中期的都城遗址,城址略呈方形,南北长2.2公里,东西宽2.15公里,总面积约4.7平方公里。洹北商城的发现及确认是近二十年商代考古的重大突破,极大地丰富与完善了商代中期考古学文化内涵,但环绕洹北商城四周的方形遗存是城墙基槽还是城壕,学者们仍争论不已。经国家文物局批准,2014年起,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安阳工作队重启洹北商城调查与发掘,其目标不仅要解决方形遗存的性质问题,更要全面了解洹北商城都邑布局等问题。截至2023年春季,发掘6800余平方米,发现了铸铜、制骨、制陶等手工业作坊,以及城垣缺口等遗迹,整体上取得了一定成果。洹北商城遗址“郭城”应为城壕而不是城墙。该发现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学界以往对洹北商城城市形态的认识,城壕上发现的殷墟时期的祭祀遗迹等,有助于进一步深入认识洹北商城及其废弃后城市布局。
▲洹北商城东南角正射影像
2022年起,考古工作以了解洹北商城城墙结构为重点,对洹北商城展开大规模钻探和试掘。通过钻探明确了西城墙中段、东城墙中段及南段的精确坐标。同时对西城墙中段、东城墙中段缺口、城墙东南拐角进行发掘,对城墙的构造和性质取得了进一步认识。
此次工作局部解剖发掘了洹北商城的东、西“郭城”,基本确认“郭城”是由城壕构成,以往推断为夯土城墙基槽实际为壕沟。东、西城壕宽度在9米至13米之间,目前已知最大深度为6.57米。部分城壕的坡岸专门夯土加固,城壕内部发现反复淤积和清淤的痕迹。东城壕上勘探发现两处明显收窄、变浅之处,初步推测应是出入洹北商城的通道。通道宽约21.5米,外侧发现夯土窄墙及立柱,推断可能存在横跨城壕的桥梁设施。在“郭城”东南拐角处,发现一条殷墟时期的大型祭祀沟,目前发掘19.36米,沟内堆叠了3层人骨及动物骨骼,初步清理出完整的人骨3具,以及肢解的牛骨、猪骨、马骨、鸟骨等,经动物考古学家辨认至少分属17个动物个体。还发现不同时期的道路遗迹穿过城壕,为探讨洹北商城及其以后内外部交通路网提供了重要线索。
▲殷墟商王陵区总平面图及发掘区分布图
殷墟王陵 殷墟王陵位于殷墟西北部,商王陵区是商代晚期都城大邑商的重要功能区之一。1934年秋到1935年秋,殷墟第10至12次发掘在西北冈清理10座带墓道的殷商大墓、1座未完成的大墓及1000多座小墓确证这里是商王陵区。20世纪50至70年代王陵区曾开展数次考古工作,如50年代东区发掘带两条墓道的殷商大墓50WGM1以及祭祀坑26座;1976年清理殷商祭祀坑191座;1977年冬和1978年冬,大规模钻探发现祭祀坑近700座、墓葬10余座;1978年4至6月,西区发掘带一条墓道的甲字形大墓78AHBM1;1984年东区发掘了带一条墓道的殷商大墓84M260,在西区还发掘了祭祀坑40座。20世纪90年代以来,为尽快启动以商王陵为核心的洹河北岸地区的考古工作。2021年,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规划和实施新一轮殷墟考古工作,商王陵及周边区域的考古工作适时启动。通过大规模考古勘探,结合小面积发掘,首先寻找小屯宫殿区到王陵区之间的干道,其次确认商王陵区的范围,通过后续持续工作,逐步搞清洹河北岸地区的功能区划。
▲G1西段缺口及南北两侧沟口(上为北)
▲G2南段与部分遗迹的关系
(三维建模倾斜影像,东南→西北)
▲K23(南→北)
▲K23出土青铜器
从2021年8月至2022年3月,考古队对商王陵及周边进行了大规模考古勘探,随后选取4个地点进一步发掘,分别在王陵公园墙西南角外、王陵公园内和王陵公园内东墙外,实际发掘面积超过700平方米,发掘所见遗存包括商代晚期、西周、东汉、宋元等时期。其中,商代晚期有围沟2个、祭祀坑14个,西周时期的房址3座、墓葬2座、灰坑109个。新探明王陵区有东、西并列的两个围沟。各有两个缺口可出入。围沟围绕在殷商大墓及祭祀坑的外围,未见围沟与殷商墓葬、祭祀坑存在叠压或打破关系,只有晚期墓葬打破围沟和祭祀坑的现象;东围沟东段、西段的北端偏向东,与殷墟发现的商代建筑的方向一致。综合多重因素可知,两个围沟与商王陵有明确关联,属于围绕商王陵的隍壕。以围沟外边界为基准,确定王陵区的范围东西大致长560米,南北长280米。
新探明的两个围沟改变了商王陵园的格局,使殷商王陵区向东扩展了至少110米,将进一步推动商文化、商史以及中国古代对陵墓制度的研究,同时也为殷墟国家考古遗址公园的建设提供了新的重要资料。
▲殷墟博物馆新馆外景
1、本站(网址:52hrtt.com)为用户提供信息存储空间等服务,用户保证对发布的内容享有著作权或已取得合法授权,不会侵犯任何第三方的合法权益。
2、刊载的文章由平台用户所有权归属原作者,不代表同意原文章作者的观点和立场。
3、因平台信息海量,无法杜绝所有侵权行为,如有侵权烦请联系我们(福建可比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邮箱:hrtt@52hrtt.com),以便及时删除。
© 2022 华人头条
服务热线 : 0591-83771172
福建可比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直播备案号 闽ILS备201708250005
举报热线:0591-83771172
举报邮箱:hrtt@52hrtt.com
1、本站(网址:52hrtt.com)为用户提供信息存储空间等服务,用户保证对发布的内容享有著作权或已取得合法授权,不会侵犯任何第三方的合法权益。
2、刊载的文章由平台用户所有权归属原作者,不代表同意原文章作者的观点和立场。
3、因平台信息海量,无法杜绝所有侵权行为,如有侵权烦请联系我们(福建可比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邮箱:hrtt@52hrtt.com),以便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