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人号

登录更多 下载App

旅行达人雪犁畅谈摄影与写作,“爷叔”好评如潮

2024-05-26 21:04 阅读量:5k+

华人号:多伦多在线

5月23日,加中笔会在云上举办了第八次大讲堂。资深摄影师、散文家雪犁以日全食的拍摄为引子,结合自身在成长、阅读、旅行、拍摄过程中的见闻趣事、心得体会,做了一场题为“摄影与写作”的精彩报告。会议全长两个小时,吸引了北美各地众多文学及摄影爱好者参加,气氛热烈,发言踊跃,大家纷纷表示获益匪浅,感受良多。

穿黑色衣服的小孩描述已自动生成

(主讲人雪犁)

本次活动由副会长静语策划并主持,发展部长叔丁提供技术支持。

微笑的小孩中度可信度描述已自动生成

(主持人静语)

(技术支持 叔丁理事)

4月8日北美地区出现了罕见的天象——日全食,万众举目的同时也引发了一场“摄影热”。作为资深摄影师的雪犁详尽地讲述了当天自己背着相机“追逐太阳”的全过程。包括如何选择拍摄地点、克服不利的天气、经过耐心的等待后,终于在极短的时间内抢拍下了几张精美的日全食照片。

图片包含 游戏机描述已自动生成

模糊的图片描述已自动生成

(2024年4月8日摄于Burington, Ontario)

在父母的启蒙下,摄影和写作成了雪犁的两大爱好。她从四岁开始摆弄父亲的照相机,父亲教她如何准确地曝光,并和她一起冲洗照片。母亲则利用职务之便借来大量经典小说,让她养成了阅读的习惯。 她早期的写作训练主要来自日记和作文比赛。

男孩站在路边描述已自动生成

1988年雪犁从上海到加拿大留学,业余爱好因学业和工作而中断。直到2005年加入加中笔会,之后又加入加中摄影学会,才在会友们的鼓励下重拾摄影和写作并渐渐活跃起来。她在《世界日报》和《大中报》上发表散文,并在之后的十年中教了400多位摄影学生,目标是“要在有生之年,背着相机,尽我所能踏遍世界每个角落”。

文本描述已自动生成

(雪犁的作品)

雪犁认为摄影和写作都是对人的性情的一种操练。每个作家都有自己的师承,作者通过阅读获得对文字的敏感、对风格的启发。摄影师则是通过光影、色彩来表达自己对世界的独特视角和审美追求。对她来说,摄影让她注重细节、感受情绪、引发思考、挑战极限;摄影也让她认识自己,疗愈自己,帮助别人看到自己。摄影给了她无穷的灵感与创意,让她学会用镜头说故事,带给观众文字无法达到的冲击力。

一群人站在草地上描述已自动生成

(阿根廷福克兰岛)

企鹅站在地上描述已自动生成

(企鹅)

此外,摄影和写作对心理健康也有极大的帮助,不但可以增加情趣、结交朋友、分享生活,也能在摄影中调节自己看待事物的眼光,避免产生心理问题。她认为相机和笔,不能只在乎给作者或者摄影师带来多大的个人奖赏,除了满足兴趣,更需要尽到帮助社会、实现人文关怀的责任。

应观众的要求,雪犁分享了一个技术性很强的话题——旅行前的心理与设备准备。作为一个旅行达人,雪犁去过70多个国家,拍摄了海量的摄影作品。但摄影并非是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行前需要做好各种准备。她以自己经验教训为例给观众做了一个注意事项的清单,鼓励大家勇于探索的同时也要注意安全、统筹安排。

人在骑马描述已自动生成

(美国犹他州)

雪山上滑雪的人描述已自动生成

(冰岛)

最后,雪犁引用弗洛伊德“本我、自我、超我”的概念来纵观自己几十年的人生。她认为自己在未成年时被“超我”的社会道德标准所训练,从而努力在“自我”的范畴用理性去建立现实原则,在尚未发现自身的“本我”时,能量已经消耗在对“本我”的控制和压抑上。摄影帮助她发掘了自己的“本我”,而文学纠正了她对“超我”的硬性追求,使她能游刃有余地在“自我”中得到平衡和快乐。

主讲结束后进入互动环节,获得两位“上海爷叔”的好评。第一位是多伦多著名摄影家赵祖德,他认为雪犁将摄影与写作的关系讲得十分透彻,中国文化中将文学与画面融合在一起的传统古已有之,古画中的诗词、题跋给观赏者带来无限的想象力,也给后代的艺术探讨带来了依据。他以加拿大著名人像摄影大师卡什的作品《愤怒的丘吉尔》为例,讲述优秀作品背后的故事以及由此产生的震撼人心的魅力。

微笑的男人描述已自动生成

(赵祖德)

第二位“上海爷叔”是笔会资深会员任展宏,他如今已是八十六岁高龄,依然笔耕不辍。他说雪犁不仅是一位摄影家,同时也是加中文化交流的热心使者。2016年12月,她曾以卡什博物馆办公室负责人的身份主持加拿大摄影大师卡什原作在上海朵云轩艺术中心展览开幕式,为上海的摄影爱好者纵观世界摄影界打开了一扇窗户。时任中国驻多伦多总领事房利发来贺信祝贺,表示让中国广大观众得以零距离欣赏加拿大摄影大师的作品是一次难得的艺术鉴赏和交流,必將为促进加中两国相互了解和共同友谊发挥作用。

人站在电视前中度可信度描述已自动生成

(任展宏)

笔会知名作家瘦灯表示,雪犁的讲座给他震动很大,让他想到了她的身份不仅是摄影师、作家更是一个探险家,被她不怕牺牲的精神所打动。他以雪犁拍摄的企鹅照片为例,赞赏画面中精致的细节和巧妙的构图,认为这幅作品以其纯真的视野带给了观众灵魂的冲击。

桥边的人描述已自动生成

(瘦灯)

摄影师杨鸿感慨地说,雪犁老师做到了“行万里路,破万卷书”。期待她把这些游历化成文字,争取出版成书。

戴墨镜的人低可信度描述已自动生成

(杨鸿)

会长孙博表示,写作与摄影是有很大关系的,他从小喜欢画画,写作也习惯于先从形象感受入手,然后进入文字创作,撰写剧本尤其如此。他建议雪犁出版一部摄影集,挑一百幅自己满意的作品配上中英文解说,并希望能早日面市,让广大读者一睹为快。

男人的照片上写着字描述已自动生成

(孙博)

主持人静语最后说,雪犁积极的心态、豁达开放的性格令她深受感染。她不仅欣赏到美丽的作品,还通过雪犁的镜头看到了许多加中笔会与国内知名作家、艺术家交流的盛况,对广大会员来说也是一道弥足珍贵的记录。

(撰文:施定柔;海报设计:宋曦阳)

雪犁讲稿全文:摄影与写作

1.引言

2024年4月8日, 日全食在北美洲大陆隆重登场,从西南部的墨西哥,横跨美国15个州,一直延伸到东北部的加拿大纽芬兰省。我们加拿大安大略省的尼亚加拉大瀑布,多伦多临近的城市Hamilton, 都在日全食的覆盖范围内。人们在几周前就兴奋地准备迎接这一天,尤其是摄影爱好者,更是磨拳擦掌,调试各种摄影器材和滤镜,希望能拍到日全食的整个过程。

但天公不作美,从日全食前一周开始,根据气象预报,4月8日是多云的天气,看得到日全食的机会极小。于是摄影圈里各种反应接踵而来,有的人把酒店从尼亚加拉大瀑布换到蒙特利尔去,有的人买机票想飞到美国去,更有的人沮丧地说,如果错过这一次,下一次要等到2045年,掐指算自己的年龄,不是年迈到走不动了,就是已经不在这世界上了。而我想,就算我们居住的区域看不到日全食,那2026年8月12日我可以飞到冰岛,西班牙或者葡萄牙去看日全食啊,这不又有另一次摄影的机会了?再不行的话,NASA的转播肯定会比我们任何一个相机拍得更清晰。

4月8日那天早上,多伦多的天空布满了棉絮般紧密的云层,我在家门口瞭望东西两个方向,显然东面的天空比西面亮,但我清楚,赶到蒙特利尔需要6小时,代价太大。而Hamilton离开多伦多才1小时,下午3点开始有机会放晴,于是毫不犹豫地和摄友一起开车向西。那天401公路如预计那样,到Mississauga就堵得厉害,我们只能放弃高速,沿着安大略湖行驶,到Burlington与Hamilton交界的地方,我看见天边有一条光亮的云带,用脸颊感受一下风向,我预测两个小时以后,这条光带会在我们头顶出现,于是坐进了湖边餐馆,边吃饭边盯着这条光带看它的变化。

M:\Birds 日全食\thumbnail_IMG_8536.jpg

M:\Birds 日全食\thumbnail_IMG_8510.jpg

(2024年4月8日摄于Burlington, Ontario)

中午餐厅很忙,上菜特慢,这给予我们在室内多坐一会儿休息的机会。摄影人习惯了有时间就先填饱肚子,这种随遇而安的心态,让我觉得,即使今天看不到日全食,在湖边餐馆吃一餐饭,拍一拍湖边翘首仰望天空的人群,也是非常具有人文摄影气息的。

到下午2点多的时候,我们去停车场加钱延长停车时间,远处的这片发光的云层刚好吹到了我们头顶,稀疏开来的云层开了一个窗口,我惊呼一声:“太阳露脸啦!”身边的人朝我手指方向抬头看,这才意识到,原来半圆形的太阳就在我们头顶,日全食已经拉开了序幕。

M:\Birds 日全食\thumbnail_image4.jpg

M:\Birds 日全食\thumbnail_image2 (1).jpg

(2024年4月8日摄于Burlington, Ontario)

当人们对某一件事抱有太大希望的时候,如果事与愿违,便会失望。而当人们对一件事已经不抱有幻想,奇迹突然临到头上时,他们却又更加贪婪了。此时湖边的草地上,人们一遍遍地向天祈祷:“云啊,Please, Please,不要遮住太阳。”

我从车里取出沉重的摄影器材,在湖边找一块平稳的大石头,打开摄影包,支起脚架,有条不紊地架好相机,取出滤镜架按上,此时离开日全食还有一个小时的时间,在风云变幻的分分秒秒,我笃定地测试着相机各种对焦和曝光模式,还奇妙地发现,因两片滤镜有空隙,镜面互相折射,在镜头上形成非常有趣的连环投影。接着我又想,为啥图书馆发出的太阳眼镜让太阳变得如此漂亮,不妨我也为相机镜头添一幅橙色的滤镜?

M:\Birds 日全食\9d88a95c06e8c88163777d2676ef95ec.jpg

M:\Birds 日全食\z0K4A6694.jpg

(2024年4月8日摄于Burlington, Ontario)

M:\Birds 日全食\z0K4A6875.jpg

3点18分,天空突然变暗,路灯自动亮起,湖边几千人的惊叫声伴着大风和拍岸的湖水声,演绎出令人寒颤的奏鸣曲。此时一片乌云徐徐遮盖了太阳,人们极其恐慌地喊“No, No!”太阳似乎听见了人们的乞求,紧紧抱着地球,拨开乌云,呈现在众人面前。仅仅一分钟不到的时间,我撤下几层滤镜,只保留那片橙色的,为太阳和月亮点燃了洞房之花烛。

M:\Birds 日全食\z0K4A6890.jpg

M:\Birds 日全食\thumbnail_image5.jpg

(2024年4月8日摄于Burlington, Ontario)

2.摄影和写作的关系

在准备加中笔会这个讲座的时候,我不断提醒自己,这不是摄影技术讲座,我想谈的是文学与摄影的关系,近几年文学作品的发表都会结合配图的效果,希望今晚的分享能引起大家的兴趣。

D:\my childhood\aimg017.jpg

J:\aashow\z2.jpg

J:\aashow\z3.jpg

(我的摄影简历)

a)青少年时代培养阅读和写作兴趣

我从四岁开始用爸爸给我的照相机胡乱地摄影,爸爸教我在被窝里将一大桶胶卷分卷,还用红色的糖纸包着小灯泡,听着变压器的嗡嗡声在储藏室里冲印照片。我还记得洗相片药水的酸味,记得母亲在储藏室外敲门催促我和爸爸吃饭的声音。那时,父亲会指着一张过曝的白色照片,或者过黑的废片教导我怎样准确地曝光,我是在无数错误中积累摄影的经验,没有接触过系统的摄影教材。到读高中的时候,有了彩色照片,由于价格成本高,我对每一张照片的拍摄开始认真起来。我拍摄的大部分是旅游中的风景和人物,那时没有后期PS,都是比较直观并且毫无掩饰的。

我自小也非常喜欢阅读。我接触文字是在六岁时,当时家里有三本戏本,《红灯记》,《沙家浜》和《智取威虎山》。我生性调皮,妈妈怕我出去闯祸,她上班去的时候把我关在家里,我就打开收音机,在京剧唱词中学中文,生词很多。到小学一年级学了汉语拼音,通过查字典认字的速度就比以前快了。我母亲在财政局档案室工作,所以我每次学期结束大考最后一天,母亲总会借很多书放在家里,供我暑假阅读。《红与黑》, 《安娜.卡列尼娜》等小说,是我在小学五年级就阅读到的,虽然我不完全明白外国翻译小说的历史背景,但绝对是超出我年龄可理解范围的。同时期我是学校的宣传委员,在学校抄黑板报时写“批林批孔”和“反帝反修”,跟我在家里读的东西在文字和内容上丝毫没有交合点。初中时代我也酷爱写散文,但大部分的散文都是以日记形式偷偷地写在一本可以上锁的笔记本里的。这里面记载了我对社会的观察,记载了日常生活中的点滴感受,所有的喜怒哀乐,还有少女时期的爱恋等,总之,这些文字都是不能在学校里曝光,也不想让父母知道的。高中时期,我们学校经常派我去参加口头作文比赛,即兴在台上抽一个题目,给两分钟准备,用五分钟时间绘声绘色地编讲一个故事。这种即兴演讲的培养,使得我后来养成了一个坏习惯,我写东西没有提纲,我也不能修改自己写的东西,一旦修改,就会否定自己之前写的,干脆推翻重写。

b)网络时代图片和文字并存的魅力

1988年来到加拿大留学之后,由于学业和事业繁忙,在将近八年的时间里,我没有心情摄影,加上我一直在全英文环境的金融界工作,英语阅读和写作取代了中文。为保持自己的中文阅读和写作习惯,2005年我报名加拿大中国笔会,拿出以前在国内《青年报》和《新民晚报》刊登过的文章,但得到批准后一进入笔会我就躲起来了。当时笔会的大咖很多是文科科班出身,有的是教授,有的是作家,有的从事报刊业工作,我是个用功的学生,有讲座和会议必到,但不敢发言。那年代盛行伤痕文学,如《北京人在纽约》,我写了一篇《保姆》描写自己帮教授带孩子的真实故事,被收入笔会的作家专辑,从中得到了很大的鼓舞。我就开始写一些散文发给《世界日报》等报刊,当时《大中报》还刊登过我在新移民时期适应和反思的连载文章。可惜之后中文报纸进入到以广告为主的免费报纸时代,文章的质量逐步下降,但所幸的是网络时代开始活跃起来。

1996年我生了孩子,为记录孩子的成长,我买了第一架数码相机,但图像质量很差。2006年我趁先生在纽约华尔街工作的方便,买了当时佳能第一个全幅相机5D,配置好了一套专业镜头,开始系统学习数码相机理论,并加入了加拿大中国摄影学会。之后十年时间里我教了400多位摄影学生,业余拍摄婚礼挣钱,目标是要在有生之年,背着相机,尽我所能踏遍世界每个角落。

正在这时,Yahoo, Facebook,QQ,文学城,微信等社交平台相继出台,而图片吸引眼球的魅力远远大过文字,没有图片的文章很快被人们忽略。人们眼界放宽了,信息量增大了,总体感觉是生活节奏快了, 这样在写作和摄影的天平上,我更偏向摄影,文字只用来简单地对图片做说明。

D:\nepal3\z_MG_2891.jpg

D:\nepal5\zIMG_3360.jpg

(尼泊尔) (尼泊尔)

3.摄影和写作对人的性情操练

a)散文和小说赋予我们对文字的敏感

陈忠实曾经说:“世界上为什么有作家这个行当?在我理解有一些人是天生有一根对文字敏感的神经,很自然地就走到文学创作道路上来了。我过去听到天才感觉很神秘,我后来意识到,所谓文学天才,即天生之材,无非就是父母给了一根对文字尤为敏感的神经,就注定了他后来的兴趣要偏向文学。”

我的父辈中没有搞文字创作的,所以我自认为我天生缺乏对文字敏感的神经。要弥补先天不足,我的阅读速度必须很慢,我期望在慢速的阅读中品味文字,从精彩的描写中勾画出人物的轮廓,在沉浸式思维中理解作者想要表达的真意。

实际上每个作家都有自己的师承,莫言就是在读了美国作家威廉.福克纳的《喧哗与骚动》后,被这个去领诺贝尔奖后醉得把金奖扔到垃圾桶里的美国作家那种絮絮叨叨的老农讲故事风格启发,改变了自己按照小说教程上的方法来写小说,在感到没东西写的时候去深入生活,大胆地把“高密东北乡”写到了稿纸上。

余华在未婚的时候,读到川端康成《伊豆的舞女》后对作者描写某些少女的皮肤的精准性感到震惊,就追踪读了那个年代能读到的所有川端康成的小说。余华说:“我读过一篇他在夏威夷的演讲,演讲完没两天他就自杀了。那篇演讲的题目叫《美的存在与发现》,讲他坐在夏威夷的一个旋转餐厅吃早餐,早餐还没有开始,那些杯子都是倒放在架子上的。阳光在那些杯子上慢慢移动,先是到了一个杯子的角,然后到了整个杯子,然后两三个、四五个……他的这个描写让我惊讶于一个作家能够如此细腻地去描写那么一个几乎静态的视觉感受。因为阳光的移动在某种程度上是看不见的,当你眨一下眼的时候它可能已经移过去好多,而当你盯着它的时候又几乎看不见它的移动。他写得非常美妙。”

我个人比较喜欢张爱玲的文笔,主要是因为张爱玲所描写的上海的人与事都是我比较熟悉的。张爱玲是批判女人的女性主义者,她受西方教育影响,家庭背景优厚,却喜欢写小市民生活;她早熟并能看穿一切,却在爱情中把自己低到尘埃中;她热爱服饰,把衣服视为一种语言,是随身带着的袖珍戏剧。香港岭南大学中文系教授许子东,说张爱玲是现代文学史上一个非常难以安放的作家。他说:“因为一般的现代文学有三条主要线索,一条是忧国忧民的启蒙救世,从鲁迅一直到延安;第二条是“自己的园地”,如周作人等,相信作家应该为自己写作,不应该为政治服务,相信文学的纯洁性;第三条就是通俗文学,从鸳鸯蝴蝶派一直到后来的金庸、言情小说等等,认为文学就是娱乐的,读者想看什么你就写什么,不要背那么重的包袱。但张爱玲是一个非常特别的人,这三条线她都不太放得下,反过来又有些继承新感觉派都市文学一路的创作。”

年轻时我在那本上了锁的笔记本里,有很多模仿张爱玲的文笔所写的日记,尖锐审视社会的目光,浪漫浮躁的性情,都宣泄在字里行间。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下,我们被要求统一思想和行动,父母总是告诫不要乱说话,让我这样家庭背景的人难以安放自己。出国以后,中西文化的差别,更让我在文字上难以安放自己。因此我更喜欢张爱玲的文字:“在这个光怪陆离的人间,没有谁可以将日子过得行云流水。但我始终相信,走过平湖烟雨,岁月山河,那些历尽劫数、尝遍百味的人,会更加生动而干净。时间永远是旁观者,所有的过程和结果,都需要我们自己承担。”

威廉·福克纳-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川端康成|近代日本人の肖像 | 国立国会図書館

张爱玲-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网络图片)

1991年台湾作家三毛自杀, 1993年诗人顾城自杀,1995年张爱玲在美国公寓去世一周后被发现,这些都给了我惊醒的信号。1996年我生下孩子后,睡眠一直受到困扰,而不久先生去美国工作,我自己白天上班,下班去托儿所接孩子,回家永远有干不完的家务,日常工作和生活精确到用时针来规划,但我还依然写日记抒发自己的情绪。后来母亲在上海病重,我情绪低落到一发不可收拾,渐渐地我已经到了睡眠严重混乱,需要寻求心理咨询。直到我遇到了一位心理咨询师。

b)旅游摄影全面刺激人体的感觉

走进心里咨询师的办公室,在等侯的时间里我仔细观察到墙上一系列大幅摄影作品。咨询师是一位50多岁的男性博士,在我们的交谈中,他不觉得我有心理问题,至于睡眠失调,他认为主要问题在于我的写作。由于我的性格是自由和活泼的,金融行业的工作非常刻板,长期以来我将追求自由的情绪注入写作中,但虚构和遐想无法满足我实际想离开写字台走出去的需要。我们在谈话中聊到摄影,原来走廊里的大幅风光照都是这位咨询师的作品。他坦诚地说,作为心理咨询师,他本来也有过睡眠问题,但自从重拾相机,身体得到锻炼,心情愉悦,睡眠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回家后我打电话给先生,坦言自己的精神需要,他结束了在美国的项目回到多伦多。此时儿子也正好十岁,先生承担了对儿子学习的辅导,我除了料理家务,尽量抽出时间多一些户外摄影活动。

我参加了多伦多几个摄影俱乐部和学会的活动。每天把相机带在身边,上班路上,周末徒步,节假日外出旅行,摄影开始只是记录我的日常生活,慢慢地随着技术上的长进,我开始摄影创作旅行,网络平台交流,世界性展览,教授摄影课,拍摄婚礼等,通过摄影得到身体和灵性的全面锻炼。摄影和写作有很多类似的地方,所不同的是摄影有自己特殊的语言,它是通过摄影师用光影和色彩塑造出对世界独特的视角和审美追求:

摄影让我更加注重生活细节,找到日常生活中的美。

D:\millpond\bIMG_2333.jpg

M:\food3\zIMG_9444.jpg

(社区公园) (日常餐饮)

摄影让我感受情绪,引发思考。

D:\nepal1\zIMG_2422.jpg

D:\nepal1\zIMG_2436.jpg

(尼泊尔葬礼)

摄影让我挑战极限,去从未去过的地方。

M:\iceland trip show\w2.JPG

M:\iceland trip show\i9.jpg

(冰岛)

摄影让我捕捉旅程,与其他摄影师分享。

C:\Users\Shirley\Desktop\摄影与写作\B9.JPG

C:\Users\Shirley\Desktop\摄影与写作\B10.JPG

(尼泊尔洒红节)

摄影让我认识自己,疗愈自己,帮助别人看到自己。

C:\Users\Shirley\Desktop\摄影与写作\B7.jpg

C:\Users\Shirley\Desktop\摄影与写作\B8.jpg

(安省公园)

摄影让我珍惜家庭团圆,凝聚朋友的力量。

M:\Norway\zIMG_4768.jpg

M:\Norway\PKKI1952.JPG

(挪威)

摄影让我创意舒展,用镜头说故事,超越文字的冲击力。

C:\Users\Shirley\Desktop\摄影与写作\B13.jpg

M:\Agentina4\zIMG_6650.jpg

(阿根廷福克兰岛)

摄影让我有机会见证爱,并把摄影的快乐分享给有兴趣的人。

C:\Users\Shirley\Desktop\摄影与写作\B15.jpg

J:\a_MG_2395.jpg

(婚礼摄影) (摄影班外拍活动)

4.摄影和写作对心理健康的帮助

a)区分专业与非专业的创作能力

在摄影教学中,我接触到各种各样的学生。有的是人到中年家庭和事业稳定,想业余培养摄影爱好,这些学生有很好的教育背景,有些是IT人才,他们在摄影上突飞猛进,很快就能娴熟掌握Photoshop技能,让图片脱颖而出,这批精英也精通无人机飞行摄影,徒步体育摄影,更有的人后期去跑马拉松, 对心理健康有很积极的作用;学生中也有一些退休年长的人士,他们经济条件有限,拿着最基本的相机或者手机,拍摄身边的花花草草,猫狗鱼虫,老人小孩,增加了他们的生活情趣,也是非常好的。但我也在摄影群体中关注到一些留守在加拿大的陪读妈妈,她们想通过摄影交朋友,但她们接送上学的孩子走不远,好多旅游活动也无法参加,渐渐的,在摄影课结束后我们建立了友谊和信任,交谈也越来越深,常常我通过分享自己留学和独立带孩子的经历,鼓励她们在摄影中调节自己看待事物的眼光,接受事实,活在当下,避免产生心理问题。

无论是摄影,还是写作,我都用非常谦逊的学习态度去参加活动。我对自己的定位是摄影或文学爱好者,而不是摄影家或者作家,20多年来无论我在协会担任什么职务,都是义工。微信群的建立,方便我们看到影友和笔友日常的交流,有人每天坚持边散步边摄影,还配诗;有人每天一首爱情诗,还请人朗诵;有人潜水很长时间一冒泡就成就了一本小说或者散文集;也有人经常旅行在外,在微信朋友圈里分享他们的点滴。所有这一切在我看来都是每个人不同的精神需求的表现,就算我没时间一一欣赏,但只要我读了,看了,我就会回应和点赞。因为对于一个发表作品的人,有时候他们是孤独的,大家的点赞,是对他们的精神支持和鼓励。

在我们熟悉的华人圈子以外,社会上还有很多人需要我们去关怀。我的散文《塔特的小帆船》刊登在《加拿大商报》上,就是描写我在Humber Bay 湖景公寓所看到的湖上流浪者塔特的故事。散文《半杯咖啡半杯水》讲述的是我在长期护理院实习时遇到的一位年龄过百的老人的生活态度。短篇小说《安乐的归途》源于我工作上遇到的一位90岁的阿兹海默症患者安乐死的家人的决定和挣扎。我想,我们的相机和笔,不能只在乎给我们带来多大的个人奖赏,社会需要我们这样生活在安逸和享受中的人,用相机和笔作为工具,去呼吁大众关怀有需要的群体。

C:\Users\Shirley\Desktop\摄影与写作\C5.jpg

C:\Users\Shirley\Desktop\摄影与写作\C2.jpg

C:\Users\Shirley\Desktop\摄影与写作\C4.jpg

b)行前的心理与设备准备

写作的人在准备一个旅行前,一定会阅读一下当地的介绍。摄影人的准备工作自然比写作的人要多得多。首先我要确定去哪里拍摄,然后要选定这个地方最合适的拍摄季节。早期我比较喜欢纯风光摄影,随着年龄的增大体力有所局限,我也会将风光摄影与城市人文摄影相结合。

C:\Users\Shirley\Desktop\摄影与写作\B17.JPG

C:\Users\Shirley\Desktop\摄影与写作\B18.JPG

(中国香格里拉) (中国雨崩)

接着我要确定在有限的假期里可以跑多少天,每天的摄影重点是什么。一般我会计划在同一地点住两晚,这样可以避免其中一天下雨或者光色不好而无所收获。

然后就要根据选定的景点,安排连接飞机,火车,汽车,船,骑马,骆驼等交通工具,加拿大的驾照在欧洲租车不能使用。需要去CAA换国际驾照。另外,很多国家租的车都是手动车。

C:\Users\Shirley\Desktop\摄影与写作\B20.jpg

M:\Agentina3\aIMG_5313.jpg

(美国犹他州) (南极之旅)

行程安排好之后,就要根据风景决定摄影器材,一般是两个相机,一个按广角镜头,另一个装上长焦,这样可以拍摄中远近兼顾,也可以防范其中一个相机损坏。脚架,大量电池和相机卡,滤镜都要准备。手机中要装有Sim和ESim,可以随时电话联络外界,还需要电源转换插头和头灯。

M:\Agentina1\aIMG_4911.jpg

M:\Agentina1\IMG_4988.JPG

(智利百内国家公园)

对我来说摄影旅行前的精神准备,就两个词:大气和包容!在旅途中我们随时会遇到天气变化,关键时候要舍得放弃原计划的某些景点保障安全。租车必须买足最高保险。出门旅游要尽量克服在家里的生活习惯和个性化坚持,因为耽搁时间会导致其他队员不能准时到达计划拍摄点而错过摄影良机。当队员们目标一致,懂得互相帮助和谦让,就能克服许多问题和矛盾。

C)旅行结束后的文学思考

C:\Users\Shirley\Desktop\摄影与写作\B19.jpg

在整个旅行中我习惯用微信朋友圈记录和分享点滴,主要是想为将来编写摄影画册做备忘录。经过20年的摄影,我的同伴目前都在筹备摄影集,而我准备用文字去描述图片,配上散文和诗歌,抒发自己的情感。摄影游记会比较注重摄影同行所关注的拍摄信息,比如天气,路径,GPS坐标点,而文学作品着重于对旅途中所见所闻的深入了解和思考,包括在特殊气候下的感受,以及对生命的反思等。比如我在滇藏线海拔4500多米的哑口,车辆两次爆胎,我和司机要顶住高原反应换轮胎,头痛气喘。当一粒螺丝滚落在悬崖边,无奈爬出去捡回来之后,我想到了摄影与生命的位置问题,联想到几位离世的摄友,这样的题材很适合用散文来表述。而在香格里拉大雪纷飞之夜我在睡袋里发颤,第二天清晨雪后初晴看到日照金山,随后在雨崩徒步饿到眼冒金星,走进一个庙里求和尚给我一碗方便面,听他讲独守空庙的故事,这样的题材,与我在尼泊尔参观的释迦摩尼诞生地,可以成为今后写小说的素材。总的来说,在风吹雨淋中走了20年摄影之路,走过这么多的国家和地区,所见所闻给我的不仅是创作的源泉,更多的是人格的操练。

5.结束语

2023年圣诞节,我在儿子位于纽约曼哈顿的公寓度假三周,离开张爱玲曾经住过的87街救世军女宿舍不远,但已无法追踪到胡适拜访张爱玲的那个房子。张爱玲在晚年作品不多,1990年,已经70岁的张爱玲恰好在报纸上看到了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研究员陈子善的一篇文章,由此触发出写作的念头。在《爱憎表》开头一段,她便对写作初衷作出阐述:“我近年来写作太少,物以稀为贵,就有热心人发掘出我中学时代一些见不得人的少作,陆续发表,我看了往往啼笑皆非。最近的一篇是学校的年刊上的,附有毕业班诸生的爱憎表。我填的表是最怕死,最恨有天才的女孩太早结婚,最喜欢爱德华八世,最爱吃叉烧炒饭。隔了半世纪看来,十分突兀,末一项更完全陌生。都需要解释,于是在出土的破陶器里又捡出这么一大堆陈谷子烂芝麻来。”接下来张爱玲用了两个月的时间来写这篇《爱憎表》,但后来不知何故又搁置下来了,直至1995年9月8日她在美国洛杉矶家中过世,文章最终未能完成。

我喜欢张爱玲不是没有原因的,张爱玲在学生期所填写的《爱憎表》中难得的“本我”,与我学生时期锁在笔记本里的日记如出一辙。

M:\xizang2014\zIMG_9777.jpg

M:\Shirley Montreal\A_EJI7048.jpg

(西藏) (安大略省立公园)

弗洛伊德晚期的“三部人格结构”中认为,人格是一个整体,这整体包括了三部分,即本我,自我和超我,这三部分互相影响,在不同的时间内,对个体行为产生不同的支配作用。纵观自己几十年的人生,似乎在未成年的时候就已经被“超我”的社会道德标准所训练,从而努力在“自我”的范畴用理性去建立现实原则,在尚未发现自身的“本我”时,能量已经消耗在对“本我”的控制和压抑上。

摄影帮助我发掘了自己的“本我”,而文学纠正了我对“超我”的硬性追求,使我能游刃有余地在“自我”中得到平衡和快乐。感谢加中笔会给予我分享的机会,希望今晚的分享,能把我在摄影和写作上的快乐带给在座的各位。谢谢大家。


以上就是小编为您分享《旅行达人雪犁畅谈摄影与写作,“爷叔”好评如潮》的全部内容,更多有关南非华人最新消息、新闻,请多多关注华人头条频道。您还可以下载我们的手机APP,每天个性化推荐你想要看的华人资讯!
免责申明

1、本站(网址:52hrtt.com)为用户提供信息存储空间等服务,用户保证对发布的内容享有著作权或已取得合法授权,不会侵犯任何第三方的合法权益。

2、刊载的文章由平台用户所有权归属原作者,不代表同意原文章作者的观点和立场。

3、因平台信息海量,无法杜绝所有侵权行为,如有侵权烦请联系我们(福建可比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邮箱:hrtt@52hrtt.com),以便及时删除。

举报收藏
评论 (0条)
您需要登录后才能评论,点击此处进行登录。
登录后评论

下载华人头条

关于我们

© 2022 华人头条

服务热线 : 0591-83771172

福建可比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ICP许可证号 闽ICP备10203582号

闽公网安备35010202000536号

直播备案号 闽ILS备201708250005

举报热线:0591-83771172

举报邮箱:hrtt@52hrtt.com

免责声明

1、本站(网址:52hrtt.com)为用户提供信息存储空间等服务,用户保证对发布的内容享有著作权或已取得合法授权,不会侵犯任何第三方的合法权益。
2、刊载的文章由平台用户所有权归属原作者,不代表同意原文章作者的观点和立场。
3、因平台信息海量,无法杜绝所有侵权行为,如有侵权烦请联系我们(福建可比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邮箱:hrtt@52hrtt.com),以便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