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人号

登录更多 下载App

方鸣:黄易的下午茶

2024-04-15 21:27 阅读量:3k+

华人号:华人头条-荟萃文坊

方鸣:黄易的下午茶

——《杭州华侨诗刊》丛刊创刊号稿件

黄易的黄高山印章

 

作者:方鸣,编审,中国人民大学哲学系毕业,中国华侨出版社前社长兼总编辑,曾任中国人民大学博物馆馆长。出版有个人专著《裁书刀》《曾是洛阳花下客》《庚子读画记》《秋之所望——黄公望的富春》《今夕何夕》。

 

禅茶一味,巫娜

 

清代篆刻大家黄易与丁敬齐名,人称“丁黄”,两人同列西泠八家,印稿合辑《丁黄印谱》。齐白石说:“印见丁黄始入门”。前些日子已和丁敬同过西泠桥,我便想着还要探看黄易。
初春的午后,我去君宝阁访石,恰遇一方黄易的黄高山狮钮大方章,于是,手净蔷薇,心清茉莉,似是和黄易一起赏石谭艺,喝下午茶。
黄高山颇似田黄,是寿山石里的山黄名品。这方黄高山石色通体秋黄,其状貌或可假以西汉文学家枚乘 《七发》之文辞:“秋黄之苏,白露之茹。” 印侧镌款“丁酉十月黄易刻”,印底刻七字之诗:
茶熟香温且自看
 

黄易篆刻:茶熟香温且自看
此句取自明代画家李日华的《题画》,刻于清乾隆四十二年(1777)十月。其实,早在清乾隆三十五年(1770)八月,二十七岁的黄易就已刻过一方“茶熟香温且自看”印,又在边款精琢李日华的《题画》全诗:
霜落蒹葭水国寒,浪花云影上渔竿。
画成未拟将人去,茶熟香温且自看。
读李日华的《味水轩日记》,见书中载录了许多钱塘文人鉴藏书画的陈年往事。但我若有疑惑,不知李日华的《题画》,题的是哪位大师的名作?画里会不会是西湖的景致呢?
 

明  李日华《飞泉绝壁图》
李日华精通书画,善写题画诗,他还题过《柳洲待别图》,其中有句:“杜宇一声人欲去,寒云片段依沙渚”,读来犹是古贤的诗意——青青一树伤心色,杜鹃声里斜阳暮,人将去,可惜一溪风月,莫教踏碎琼瑶。
我暗忖,这两首题画诗,先一句“画成未拟将人去”,后一句“杜宇一声人欲去”,怎么都是写诗人的去意呢?岁月浸驰,知者恒少,便只有我等老茶客摩挲黄易的旧印石,“茶熟香温且自看”。
黄易出生在钱塘湖墅,世居武林门外的散花滩。在此之前近五百年,元代名士张雨就浮生于兹,又散落诗简:“浮家泛宅意何如,散花滩上作楼居”。黄易因之自号散花滩人,并刻印“散花滩外作楼居”。
黄易的祖宅秋影庵,原为南宋词人姜夔(姜白石)的故居。清代金石学家翁方纲曾绘《秋影庵图》,清代文人王复也曾诗咏秋影庵:“居家西湖滨,身在画图住”。黄易也因之又号秋影庵主,并自刻“秋影庵”印。
 

黄易篆刻:秋影庵
黄易在诗文中时而写到姜白石,如“正似鄱阳姜白石,新词曾到石湖家”。姜白石是鄱阳人,石湖居士是南宋诗人范成大的别号。辛亥之冬一日,姜白石载雪访范成大,授简索句,且征新声。
姜白石喜欢梅花,并且说自己“旧时曾作梅花赋,研墨于今亦自香”;黄易也喜欢梅花,画墨梅有逸致,他们算得上是隔世的梅花知己。
黄易熟稔姜白石的《暗香》、《疏影》,也喜读柳永(字耆卿)的《雨霖铃》:“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故有佳句:
疏影暗香姜白石,晓风残月柳耆卿。
除夜归自黄河,黄易吟咏姜白石的最美诗篇《除夜自石湖归苕溪》:“细草穿沙雪半销,吴宫烟冷水迢迢。梅花竹里无人见,一夜吹香过石桥”,一时清兴,兀自唱和。他一定是把姜白石视为自己的远世前身了,如此,清代诗人吴嵩梁才这样说黄易:
君是前身姜白石,洞箫吹罢月平西。
姜白石善吹洞箫,能自度曲,又颇通茶道,他在《白石道人诗说》中这样讲解茶熟香温:“碾时须细,末之必香。候汤最难,未熟则沫浮,过熟则茶沉。又须急去沫,以无生熟之气,然后为佳。”
 

姜白石像
黄易也深谙茶道,甚至时常拈用“茶熟香温”已至成为他的一个热词,他题《莲湖集古铜印谱》有云:“茶熟香温,闲窗评赏”。乾隆六十年(1795),济宁知州王莲湖收购了世德堂旧藏秦汉古玺印五百四十方,辑此印谱,因仰重黄易的金石篆刻大名,故而请他作序。
其时,黄易尚在济宁任上佐理河防。黄易少小离家,一生壮而远游,十五年时就幕游楚北,后又任职河东河道,做了个治水的官员,先后在以济宁为中心的运河沿岸宦游长达二十六年,历幽、燕、青、衮、徐、豫、荆、扬之域。
翁方纲与黄易并称为金石学的“翁黄”,翁方纲说:“济宁为汉、魏、六朝以来金石最富之区”。黄易出任济宁运河同知,可谓近水得月,向阳为春,在济宁以及广泛的江左地区进行了深入的金石研究,从事了全面的访碑考察,额已留题,碑谁作记,古绿摹文,硬黄拓字,“茶熟香温且自看”。
 

翁方纲八言联
黄易才不只是为他人的古印谱写点闲文,他可是清中期最重要的金石学家和印学大家,一生究心于金石碑版,直入古大家堂奥,与钱大昕、翁方纲、孙星衍、王昶并称“金石五家”。清代学术大师钱大昕说:海内精研金石文字嗜之笃而鉴之精者,首推钱塘黄君。
黄易也集藏古印,而且,在王莲湖辑集古印谱的前一年,黄易就已辑成《秦汉铜印》。民初学者柴萼称其“以其余力,收藏秦、汉铜印,装订成帙,共计官钮七十八钮,私印近三百钮”。蔡萼还说其中一方汉印有“黄易”二字,黄易因得此印而改名。
虽同为集藏古印,王莲湖是新贵,黄易却是世家。
黄易的先祖黄汝亨是晚明杭城名士,善书,韵能成法,也精通金石学和印学,曾为明代篆刻五大家之一苏宣的《苏氏印略》题跋,又为五大家之另一家朱简的《印式》作序。
黄汝亨晚年归隐西湖,在雷峰塔东筑小蓬莱以为读书居停之地,“孤亭秋月下,半榻暮云归”;“安禅吾亦适,虚白坐相依”。后来,黄易拟斋室之名“小蓬莱阁”即源于此。黄易写过一部重要的金石学著作《小蓬莱阁金石文字》,还作过《小蓬莱阁图》。
 

黄易篆刻:小蓬莱阁
黄易的父亲黄树穀也是篆隶名家,诗书继世。他咏《绿牡丹诗》,有名句“疑是春山一片云”。他甚至精通河防漕运,著有《河防私议》,曾议开西湖,造浚淤船。黄易半生治水,自然受其直接影响。黄树穀号松石,写过《松石谱》,故黄易号小松,亦以松柏自喻适志。
 
黄易秉承家训,少而好古力学,他最早的松石缘和金石癖始于他的十三岁,那一年,他所作篆书“云松巢志”被摹刻上石了,这似乎成了一个标志性的时间节点,从此,开启了他一生的松风行旅和金石生涯。十年后,黄易的诗中便有了“扶松直上鳌鱼背”句。
 

黄易《苍龙抱云图》
惠山寺月台银杏树下有一座听松石床,“听松”二篆字相传是唐代书法家李少温的书迹。遥想当年,晚唐诗人皮日休在寺院里听松,闲赋一诗:
千叶莲花旧有香,半山金刹昭方塘。
殿前日暮高风气,松子声声打石床。
黄易原本旧藏《“听松”二篆字》清初拓本,并题刻“李少温听松篆”六字。清乾隆三十六年(1771)秋八月,黄易游此,手拓“听松”一纸,正可邀几好友,“茶熟香温且自看”。
 

唐·李少温篆书
晚唐诗人许浑有两句诗,恍若为后世的黄易而作:“茶香秋梦后,松韵晚吟时”。黄易历尽数十春秋,以冷署闲官跋涉山川田野,斜阳远松,风尘奔走,经游之处,登临搜访,凡遇残碑古碣,无不捶拓编摩。清代训诂学家王念孙说他:“访剔之勤,抚榻之精,实前人所未及”。
清乾隆三十九年(1774),黄易于元氏县访得《汉祀三公山碑》,特刻印“小松所得金石”以纪其事,并用作珍藏碑拓的专用印章。
 

黄易篆刻:小松所得金石
清乾隆四十三年(1778)秋,黄易与曲阜金石文字学家桂馥同游北河考察金石遗文,“盘桓数日”,“微雨连绵”。日后桂馥远官云南,还寄诗黄易回忆往事:“只今影落蛮荒外,犹荷蓬莱念昔游”。

 

我又读过桂馥的一首梅花诗,诗中的赏梅客让我浮想:

 

竹外雪消清影瘦,水边春冷暗香留。

谁家玉笛中宵起,有客风前独倚楼。

清乾隆五十一年(1786)九月,黄易走访山东嘉祥县,发现了为河徙填淤而湮没已久的汉武梁祠堂石刻,立碑纪念。
清嘉庆元年(1796)九月至十月,黄易赴嵩山、洛阳地区访碑,并作《嵩洛访碑日记》,其中一则记曰:
 
嵩洛多古刻,每遣工拓致,未得善本。尝思亲历其间,剔石扪苔,尽力求之。得即捶摹,篝灯展勘,不减与古贤晤对也。
 

黄易《筇屐访碑图》

清嘉庆二年(1797)正月至二月,黄易在岱麓一带访碑,写下了《岱岩访古日记》,且择一日之记:
 
初九日,至曲阜,风大,寓西关,谒孔子庙,拓诸碑。余前得南关外熹平二年残石,何梦华所得永寿元年《孔君碑》,俱置同文门下。
 

曲阜孔庙同文门
同文门原名参同门,是北宋时期的孔庙大门。何梦华是黄易的钱塘同乡和知己,同样嗜古成癖,同样尤深金石之契,同样常在山左搜访汉碑古印。清代文人蒋因培甚至说山左碑版“半为二君所搜得”。黄易还要“欣然奏刀”,为何梦华刻“梦华馆印”。
 
清代金石学家阮元写过一首《赠何梦华》,诗中似也能窥见黄易的身影:
却因风木常多病,不为清狂始咏诗。 
一种闲情谁解得,夕阳林外读残碑。

黄易篆刻:梦华馆印
清嘉庆五年(1800),黄易将平生所藏金石,就其罕传者,双钩锓木,以公同好,编汇而成《小蓬莱阁金石文字》,刻琢摩娑,金石纷披,便又是“茶熟香温且自看”。
政务之暇,除了穷力搜剔金石碑版,黄易还对影成双,俨然又是一个清雅隽秀的书画家。他自谦“臣非老画师”,说自己宦曹闲冷,只是藉笔墨聊以补贴生活之需,遂刻一印“闲来只写溪山卖”,再刻一印“卖画买山”于戈溪舟中。
 

黄易篆刻:卖画买山
 
且看黄易,“当夫挥毫为诗,泚笔作画,山容水态,雨意云情,悉驱役于腕下,不知是诗是画”,又刻一印“诗情画意”,并刻一印“琴书诗画巢”。
 
黄易每在访碑之后,不仅要以诗笔书写访碑日记,还要以画笔描绘访碑组图,以图记事,以诗寄怀,如《岱麓访碑二十四图》《嵩洛访碑二十四图》《紫云山探碑图》《得碑二十四图》《访古纪游图》《北河纪游图》《云峰山拓碑图》等诸多诗画。苔凝古雪,松影参差,觞咏幽情,付与诗闲,却只待“茶熟香温且自看”。
 
阮元《小沧浪笔谈》称黄易“《得碑二十四图》及嵩洛泰岱访碑图,以秀逸之笔传邃古之情,得未曾有”。
 

黄易《登岱观碑图》
绘画之外,我也喜欢黄易的诗词歌赋,缱绻,绮靡,善感,伤情,别有幽愁暗恨生。只是,我读他的《鹊桥仙》,如观他的雅逸画作,却怎么也不能和一个坚冷的金石篆刻家联系起来:
 
簟凉如水,帘空如画,寂寞宵深小院。薄情最是绿杨丝,偏不系,斜阳一线。
箫声月下,藕花风里,怅望明河如练。旧时王谢燕重来,占得香泥一片。
 
黄易赋词也像是姜白石的调性,不过,他并不倚重自己的文辞骚赋,他的长子黄元长说他写诗“惟兴到偶成,旋即弃去”。黄易更看重的还是金石印作,他赞赏清代画家陈焯“每诗必印,与诗长留天地间”。在他看来,诗也该依附于印石才能传世,而“石不能言,亦自幸得所主矣”。
 

黄易《水仙梅石图》
 
黄易曾刻一印:“金石刻画臣能为”,此句出自李商隐的《韩碑》。黄易叹道:
 
古文篆隶之存于今者,惟金石为最古,后人摹仿镌刻,辗转流传,盖好古情深,爱奇志笃,非苟为适意遣兴已也。余宿有金石癖,又喜探讨篆隶之原委,托诸手以寄于石,用自观览,并贻朋好,非徒娱心神,亦以验学力。
 
黄易此言,清晰地讲明了他何以倾尽金石学力而摹印。刻印虽曰一艺,亦必博综篆籀,贯穿分隶,古雅秀润,郁郁芊芊,见于方幅之外。他又进而言道:“自秦作小篆而镌刻之风兴,两汉因之,规模、法度固尽在矣。其运腕奏刀,有意无意之间,非今人所能仿佛”。那又若何?或曰:“茶熟香温且自看”。
 
清代篆刻名家董洵对此亦有真切体会,他说:“金石文字、碑额墓阙,无往不可悟人。向同黄小松至太学观石鼓,摩挲竟日,颇觉有得”。
 

黄易《小蓬莱阁金石文字》
 
其实,明代文人沈野早在《印谈》里就已讲过:必得真古印玩阅,方知古人刀法之妙。汉晋印章悉从古人手出,刀法、章法、字法灿然俱在,余每把玩,“恍然使人有千载上之意”。
 
清代金石学家魏锡曾也赋诗《黄易秋庵》,抒千载上之意:
 
朱文六国币,白文两汉诗。
沉浸金石中,古采扬新姿。
 
如何才能古采扬新姿呢?阮元问业黄易,铭记黄师二语,一是“刻印之法,当以汉人为宗,萃金石刻之精华以佐其结构,不求生动而自然生动矣”;二是“小心落墨,大胆奏刀”。二语可为刻印三昧。阮元称黄易虽是丁敬高弟,但篆隶铁笔实有过蓝之誉,当推为海内第一。
 
晚清金石学家罗榘更是说:黄易于齐鲁搜罗金石文字最富,故其刻印也,每以汉、魏、六朝碑额为师,雄深浑朴,时或超出丁敬之外。
 
丁敬居西泠八家之首,黄易少时即师从丁敬。丁敬最看好黄易,说他学印来日必有大成。黄易也常请教西泠八家次位的蒋仁,请他刻印“小蓬莱”,并为他刻印“罨画溪山院长”,蒋仁赞他“有出蓝之妙”。
 

蒋仁篆刻:小蓬莱

 

黄易篆刻:罨画溪山院长
 
此外,黄易与西泠八家的奚冈、陈豫钟、陈曼生也都是知交,为他们刻过不少印石,如寄赠奚冈的“鹤渚生”、“冬花庵”。奚冈坦言:石刻一道,他不如黄易;陈豫钟则说:他素服黄易篆刻,于丁敬外更觉超迈;陈曼生也自称最服膺黄易,曾为黄易刻印“莲宗弟子”和“碑痴”。
 
大家都尊崇黄易,可是,黄易却刻一印:“我生无田,食破砚”。
 
黄易何出此言?请看他的诗解:
 
无计买田还食砚,才归又去话匆匆。
故人怜我征尘满,洗向僧庐止水中。
 
黄易是金石篆刻大家,是诗人,是画家,但同时,他还是一个碌碌的治水官员,不过,他却是纷浊宦海中的一股潺潺清流。只是,天遥云黯,他难免雅识孤怀,情绪萧索,心常叹怨,只堪憔悴。
 

黄易篆刻:我生无田食破砚
 
黄易在济宁官廨里写道:我整日困于文书,疲于迎送,却不甘与俗为伍,公务稍闲,或操琴一曲,或焚香一炉,纵然未能像先哲一般超凡,也要尽可能地脱俗。
 
黄易或寂处官斋,或是在困顿的差旅中,马迹车尘,音信千里,奔走江湖,客窗风雨。元代钱塘诗人张翥的《踏莎行》里有一句:“将愁不去将人去”,这或许也是黄易的真实写照。将人去,再往下读,张翥《踏莎行》的最后一句是:“春光已到销魂处”。
 
黄易也已销魂,他唱起了伤春曲:
 
酒阑偏唱伤春曲,听到春情泪半含。
尝尽天涯滋味苦,年年春雨梦江南。
 
天涯滋味有多苦?只见他风雪骑驴路迢迢:
 
渐觉年来壮气销,归心最怕路迢迢。
无端身入王维画,风雪骑驴过灞桥。
 

明·吴伟《灞桥风雪图》

过了灞桥又能怎样?不还是寒鸦飞尽水悠悠:
 
溪山如此不得留,回瞻松柏空悠悠。
羡煞诸君发清兴,不看梅花不出游。
 
江湖久客,黄易竟已不知身在何处:
 
来本匆匆归又忙,朝朝迎来柳千行。
可怜尝尽江湖味,旅店安眠即故乡。
 
故乡,只在旅途最遥远的地方。
 
黄易想起了故乡的春天,春天的西湖是人间最美的风景。他刻了一方印:“努力爱春光”。
 
梦里,黄易遇见了西湖的梅花,细认春痕,罗浮香瓣,点染芳馨,挂向东风;梦外,他的梅花诗纷纷扬扬:
 
(一)
淡碧溪山常入梦,披图爱煞数枝春。
 
(二)
雪霜过后暗香来,雨露深滋发古苔。
 
(三)
怪道今年春信好,梅花香在绮罗堆。
 
(四)
不管秾桃与繁李,孤标毕竟占先开。
……
 
清乾隆五十五年(1790),黄易画了一幅《梅花图》;某年,又刻了一方“雪梅水月”印:
 
月宜临水,水宜映月。水得月而明,月得水而清。唯雪与梅亦然。
 
雪梅水月,或是西湖的岁寒四景——溪山暮雪,梅花棱棱,水如蓝染,残月新莺。
 
黄易欣赏何梦华的《西湖买春卷》,更有《半塘春泛图》,他慨叹道,文人雅士们或考订金石,或究心举业,通儒而兼潇洒者能有几人!
 

西湖景色
 
黄易默默地拈起印刀,刻印刻在心里:
 
十年宦海,虚负湖山,拟将归隐于六桥三竺间。
 
西湖的苏堤有六桥,苏轼诗云:“六桥横绝天汉上, 北山始与南屏通”;西湖西的天竺山有三竺寺院,明代钱塘诗人聂大年诗云:“三竺钟声催落月,六桥柳色带栖鸦”。
 
蝶入花心,黄易真要游子回家吗?陈曼生访见了黄易的六桥三竺刻印,也镌印款拟问:宦海风波,急流勇退,非个中人不能道也。小松丈作此印,莫非有五柳先生之故事乎?
 
可是,黄易并未归隐六桥三竺,更没有陶渊明的南山故事。但他有自己的西湖故事吗?好像也没有。他一生在外飘泊,望眼朦胧,故乡只是他的一个旧月痕,一缕远方飘过的诗影。他刻了八个字,似是铿锵,却是无奈:“山左豪游,西湖托迹”。

西湖旧影
 
听说,黄易的先祖黄汝亨倒是有太多的西湖故事。例如,西湖的梅花船。
 
西子湖畔遍植梅花,香浮清韵。然而,黄汝亨偏偏依据古法制造了一种梅花船,梅竹为筏,蓬屋其上,朱阑周遭,青幕四披,指烟霞以问乡,窥林屿而放泊。待到春日烂漫,梅花流满湖面,烟水一席,泠泠如也,梅英沾筏,筏与俱浮。
 
这样的梅花船,黄汝亨叫做“浮梅槛”。卧在浮梅槛里,他唱诵道:
 
溶溶春水浮梅槛,林屿烟霞供朗吟。
 
我不能确知黄易是否乘过浮梅槛,只见到他为自己刻过一方“浮梅槛”的石印。如果他的内心也有一泓西湖水,那么,在碧水银波之上,也一定有一条浮梅槛。
 

黄易《观潮图》

只是,黄易终于没有回到西湖颐养天年,或是因为人在江湖,身不由己。但请不要说,他心中的浮梅槛,装不下,许多梦;载不动,许多愁。欲将此意凭回棹,报与西湖风月知。
 
我相信,黄易的浮梅槛,在这个万花为春的季节,一定会盛开梅花;而且,宛若北宋的米芾书画船,一定是绿波红榭,渔烟鸥雨,古雅流动,诗画满舱。
 

黄易《山水图》

而我,只想在一个清晨,去西湖赏梅;又要在一个午后,到黄易的浮梅槛里卧游。卧横玉箫泛归舟,吹散万斛江南愁。漫长而悠闲的下午茶,是我和黄易最雅适的书画时光。
 
书乃伯机,诗则遗山,啜茗展读,照辞如镜。斜阳里,每一纸诗章,都会印上疏落的梅影;每一卷画幅,都会钤上黄易的黄高山印章:
 
茶熟香温且自看

 

以上就是小编为您分享《方鸣:黄易的下午茶》的全部内容,更多有关南非华人最新消息、新闻,请多多关注华人头条频道。您还可以下载我们的手机APP,每天个性化推荐你想要看的华人资讯!
免责申明

1、本站(网址:52hrtt.com)为用户提供信息存储空间等服务,用户保证对发布的内容享有著作权或已取得合法授权,不会侵犯任何第三方的合法权益。

2、刊载的文章由平台用户所有权归属原作者,不代表同意原文章作者的观点和立场。

3、因平台信息海量,无法杜绝所有侵权行为,如有侵权烦请联系我们(福建可比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邮箱:hrtt@52hrtt.com),以便及时删除。

举报收藏
评论 (0条)
您需要登录后才能评论,点击此处进行登录。
登录后评论

最新资讯

希腊的“火箭大战”来了!

北卡金色池塘2小时前

孫重貴:兵聖孫武頌歌

华人头条-荟萃文坊昨天 22:04

Harvard in News on 5/4/2025 媒体中的哈佛

Harvard in News, 新闻中的哈佛昨天 20:04

下载华人头条

关于我们

© 2022 华人头条

服务热线 : 0591-83771172

福建可比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ICP许可证号 闽ICP备10203582号

闽公网安备35010202000536号

直播备案号 闽ILS备201708250005

举报热线:0591-83771172

举报邮箱:hrtt@52hrtt.com

免责声明

1、本站(网址:52hrtt.com)为用户提供信息存储空间等服务,用户保证对发布的内容享有著作权或已取得合法授权,不会侵犯任何第三方的合法权益。
2、刊载的文章由平台用户所有权归属原作者,不代表同意原文章作者的观点和立场。
3、因平台信息海量,无法杜绝所有侵权行为,如有侵权烦请联系我们(福建可比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邮箱:hrtt@52hrtt.com),以便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