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人号

登录更多 下载App

围炉煮茶的鼻祖----茶仙卢仝

2025-05-07 09:53 阅读量:1万+

华人号:艺术家茶座

围炉煮茶的鼻祖----茶仙卢仝

所有茶学著作中,最著名的无疑是陆羽的《茶经》。

而在所有茶诗中,最著名的莫过于卢仝的这首诗了。

一碗喉吻润,

两碗破孤闷。

三碗搜枯肠,唯有文字五千卷。

四碗发轻汗,平生不平事,尽向毛孔散。

五碗肌骨清,

六碗通仙灵。

七碗吃不得也,唯觉两腋习习清风生。

这首茶诗,很多人都能背出几句。

但关于他的作者,来历,甚至全名,知道的人其实并不算多。

能与陆羽齐名的茶人,古今中外只有一位。

陆羽流芳千古,和一本《茶经》有很大关系。

卢仝立足茶界,则和一首诗有很大关系。

这首诗,便是《走笔谢孟谏议寄新茶》。

《走笔谢孟谏议寄新茶》是唐代诗人 卢仝 品尝友人 谏议大夫孟简 所赠新茶之后的即兴作品。

对于卢仝这首诗,很多爱茶人都算熟悉。

对于卢仝这个人,很多爱茶人却很陌生。

正所谓戏红人不红。

苏东坡曾有“明月来投玉川子”的诗句,里面提到的就是卢仝。

卢仝(公元767年-公元835年),自号玉川子,出生于河南济源市武山镇思礼村,祖籍范阳(河北省涿州)。

卢仝出身名门,他是“初唐四杰”之一、著名诗人卢照邻的嫡系子孙。虽出身名门望族,但传到卢仝这一辈,家族早已没了什么底蕴,家境十分贫寒。清贫的家境让卢仝自小就确立了刻苦读书的志向,他幼年就聪慧好学,博览群书。在卢仝长大的村子里,当时有一个石榴寺,兼作村学,卢仝就在这里上学。

卢仝自幼聪颖,寺里僧人每天煎茶喝茶,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石榴寺僧人深夜坐禅,又不准用饭,只可以茶“打眼”,卢仝也跟着僧人们一一照做。久而久之,卢仝就爱上了喝茶。卢仝十六岁时,母亲送他到扬州的叔叔那里学做茶叶生意。

在扬州期间,卢仝去禅院拜见礼佛的禅师。

他看到禅师每日打坐静心练功参禅,感到由衷敬佩,就留下来与禅师一起参禅修心。

卢仝后来还专门作诗一首《赠稚禅师》,描写所见所闻 :

春风满禅院,师独坐南轩。

万化见中尽,始觉静性尊。

我来契平生,目击道自存。

与师不动游,游此无迹门。

成年后,卢仝离家出游,曾隐居洛阳、嵩山和扬州等地,生活清贫,唯独喜好饮茶。

贞元年间,卢仝寓居扬州,并在扬州置办了简单的房舍,过着读书闲居的生活。

贞元十五年左右,卢仝离开扬州回到济源,毅然隐居到王屋山下的济源花洞前,半耕半读,问禅做茶。

为了向花洞旁的冰公学习佛理,卢仝在这里买下一片田地,并留有一首《将归山招冰僧》:

我心尘外心,爱此尘外物。

欲结尘外交,苦无尘外骨。

泌泉有冰公,心静见真佛。

可结尘外交,占此松与月。

在济源隐居数年后,卢仝又在洛阳里仁坊赊买了一所宅院,继续过着隐居的生活。

据记载,卢仝家中贫困,破屋里别无长物,只有图书堆积满室。

迁居洛阳期间,卢仝靠着隔壁寺庙里的僧人送米充饥,每日依靠凉水和僧人的施舍勉强度日。

 元和四年冬天,卢仝去扬州将房舍卖掉用来还债,把扬州老家仅剩的书籍也搬回洛阳。

卢仝的一生基本上都是这样在隐居中度过的,他安贫乐道,破屋数间,图书满架,终日苦读,邻僧赠米,博览经史,工诗精文,不愿仕进,丝毫没有因生活困苦而改变志向。立有济世救民之志,却终生未入仕途。别看是一介布衣,却以文采扬名天下。

南宋 刘松年《卢仝烹茶图》

卢仝虽然出身儒学世家,但喜爱与高僧往来,研讨佛理。他的茶学体系中始终贯穿着儒释道养生思想,并最终发展出了他的煎茶理念。

唐元和六年,卢仝收到好友谏议大夫孟简寄送来的茶叶,又邀韩愈,贾岛等人在桃花泉煮饮时,著名的《七碗茶歌》就此诞生:

孟是姓氏,谏议是官职。

孟谏议的称呼,类似于张处长、李局长或刘经理,是姓氏加上职位。实际上,此人姓孟名简,别号畿道,任常州刺史。

卢仝其他诗文中,也称呼他“常州孟谏议”。

孟谏议又是哪里来的好茶送卢仝呢?

原来,自唐元和六年(公元811)年起,孟简任常州刺史。

到了唐元和九年,又调任越州刺史并兼任浙东观察使。

这期间,孟简至少有两次曾到境会亭监督贡茶之事。

大胆揣测,孟谏议也是在这个时间把好茶送给卢仝。

通过孟简的任职履历推理,这首《走笔谢孟谏议寄新茶》大致写于唐宪宗元和年间。

本诗的题目,更像是一条朋友圈。

好朋友,给我寄来了好茶。

太感谢了,赶紧拍个照片发朋友圈。

当然,那年代没照相术,也没有朋友圈。

于是,便提笔写首诗吧。

这便有了这篇《走笔谢孟谏议寄新茶》。

多说一句,唐代的物流条件下,新茶显得尤为珍贵。

因此诗人连茶名都不说,反而强调了新茶两个字。

现如今,快递物流四通八达,情况也就有了变化。

新茶不新鲜,老茶才珍贵。

当然,这又是卢仝想不到的沧桑巨变了。

好了,让我们把视线转回到正文。

全文262个字,在茶诗里面算是长篇了。

为了方便解读,我们将正文拆分为四个部分。


第一部分,为前六句。

交代的是故事的起因。

日高丈五睡正浓,军将打门惊周公。

口云谏议送书信,白绢斜封三道印。

开缄宛见谏议面,手阅月团三百片。

诗人正在午睡,有人敲门惊醒了美梦。

开门一问,原来是送茶之人。

看在好茶的份上,惊走周公也可以原谅吧。

但请注意,送茶的不是快递小哥,而是官府的军将。

光看送茶的人,便知这茶来历不俗。

果然,此乃孟谏议大人送来的好茶。

“开缄宛见谏议面”一句,类似我们写信时常写的“见字如面”。

茶诗,便由孟谏议所赠的三百片团饼茶展开。

第二部分,是随后的十句。

闻道新年入山里,蛰虫惊动春风起。

天子须尝阳羡茶,百草不敢先开花。

仁风暗结珠琲瓃(蓓蕾),先春抽出黄金芽。

摘鲜焙芳旋封裹,至精至好且不奢。

至尊之余合王公,何事便到山人家。

描写的是茶叶的採制。

当天子要喝阳羡茶时,百草都不敢先开花了。

“闻道新年入山里”四句,凸显了茶的珍贵。

但茶叶与苹果、香蕉、西瓜都不同,他还需要进一步的深加工。

所以判断一款茶的好坏,还要看工艺。

珠琲瓃bèi léi 与黄金芽,都描述了茶的美好。

但请注意,这时候说的还是茶青。

只有经过“摘鲜焙bèi 芳旋封裹”,一款好茶才算完成。

在本节的最后,卢仝还给好茶下了定义——至精至好且不奢。

至精,说的是工艺。

至好,说的是本质。
且不奢,说的是分寸。

制茶之人,不妨就以此为法度。

“仁风暗结珠琲瓃”四句,彰显了茶的精致。

前面四句讲珍贵,后面四句讲精致,其实都是在衬托孟谏议与诗人的友谊。

将这么好的茶专程送来,是一份多么用心的情意。

诗人不由得自谦:王公贵胄才能享受的好茶,怎么就到了我这山野村夫的家中呢?

第三部分,是后面的十五句。

柴门反关无俗客,纱帽笼头自煎吃。

碧云引风吹不断,白花浮光凝碗面。

一碗喉吻润,

两碗破孤闷。

三碗搜枯肠,唯有文字五千卷。

四碗发轻汗,平生不平事,尽向毛孔散。

五碗肌骨清,

六碗通仙灵。

七碗吃不得也,唯觉两腋习习清风生。

认真品饮,是对待好茶的基本态度。

毕竟,从采摘到制作再到运输,能到自己手上颇费周折。

其实现如今,又何尝不是如此呢?

与有缘人一起品尝有缘的茶, 珍惜,珍重,对物的珍惜,对人的情谊的珍重

当下是好茶

柴门反关无俗客,纱帽笼头自煎吃。

“纱帽笼头自煎吃”的说法,对于后世茶诗影响很深。

南宋葛长庚《茶歌》中,就有“文正范公对茶笑,纱帽笼头煎石铫”两句。明代文征明《煎茶》中,也有“山人纱帽笼头处,禅榻风花绕鬓飞”两句。后文的“碧云”指汤色,“白花”指沫饽。

在爱茶人眼里,饮茶不光是味觉的体验,更是嗅觉、视觉、听觉乃至触觉的综合享受。

茶已烹好,便等着喝了。

至此,全诗进入最精彩的桥段。

其实对于爱茶人来讲,最难描述的便是喝茶时的幸福感。

如果一定想喝茶到底哪里有趣?可能真说不出来,喝着的时候,自然乐在其中了,喝就是了。

对于茶诗来讲,最难写的也是饮茶时的感受。

卢仝为此打破了句式的工稳,以表现饮茶时心情的变化。

与其说他的诗文深入浅出,不如讲是险入平出。

七碗相连,一气呵成,气韵流畅,愈进愈美。

第一碗,润的是喉吻。

第二碗,破的是孤闷。

在一个无聊而口渴的午后,一杯好茶的疗愈感不言而喻。

继续喝下去,茶不光能调节身体的不适,更能安抚心理上的波澜。

以至于三四碗下肚,平生不平之事,已尽向毛孔散去。

随着五六碗再喝下去,心情开始变得愈加通透。

到了第七碗,竟然飘飘然到了“吃不得也”的程度。

这样的写法,是对于孟谏议这位茶友知音的最高赞誉。

古今诗人,卢仝夸茶的造诣无人能及。

卢仝是第一位将饮茶的感受如此细腻描述的诗人。

这里面既有身体的感受,也有心理的感受。

卢仝在他的诗中,别树一帜地把茶饮的审美升华到了精神世界的领域,自出胸臆地抒发了他的爱憎思想,讴歌了返朴归真、质朴无华的茶道精神。

这与当时茗饮活动所崇尚的繁缛、奢华之风形成了鲜明的对比,甚至在客观上起到某种抗衡的作用。

我们至今常说,一杯好茶可以带来身心的愉悦。

身的愉悦,更多的是物质所决定。

氨基酸的鲜爽,咖啡碱的刺激,糖类物质的甜蜜。

心的愉悦,更多的是文化和精神所决定。

我们一般不会因为喝了一杯可乐或雪碧,而有了“平生不平事尽向毛孔散”的感觉。我们也不会因为喝了一杯椰汁或橙汁,就有了“两腋习习清风生”的感觉。

茶,却可以做得到。

这便是茶的神奇,也是茶的魅力。

卢仝这几句诗,写的实在太精彩了。以至于,很多人并不知道这首《走笔谢孟谏议寄新茶》,却知道这几句诗文。有的书籍,甚至直接节选这几句诗,改称为卢仝《七碗茶歌》。

其实卢仝最后“两腋习习清风生”一句,也是为最后一个部分做铺垫。这是诗中的“针线”,诗人在转折处连缝得极其熨帖。

第四部分,是最后十句。

蓬莱山,在何处?

玉川子,乘此清风欲归去。

山上群仙司下土,地位清高隔风雨。

安得知百万亿苍生命,堕在巅崖受辛苦!

便为谏议问苍生,到头还得苏息否?

蓬莱,是海上的仙山。

卢仝用“归去”,表明了自己也为仙人的身份。

他本游走人间,此时却要重返天庭。

不是去享受荣华富贵,而是要替凡间百姓仗义执言。

问一问天庭的群仙,何时才能让百姓得到苏息的机会。

字面意思是问神仙,实际上笔锋一转,转入为苍生请命,希望养尊处优的居上位者,在享受这至精好的茶叶时,知道它是无数茶农冒着生命危险,攀悬在山崖峭壁之上采摘来的。诗人期待茶农们的苦日子能有尽头,诗里蕴含着诗人对劳苦人民的深刻同情。

茶对卢仝来说,不只是一种口腹之饮,茶似乎给他创造了一片广阔的精神世界,将喝茶提高到了一种非凡的境界。

专心喝茶时竟可以不记世俗,抛却一切名利,飘然羽化登仙。

一切百虑千愁,万种情结,在这里都得到化解,变成了习习而生的清风。这是一种对宇宙生命的总体感悟,人生情感的彻底净化。

这种纯洁灵魂的神奇之饮的全过程,在卢仝的笔下淋漓呈现。然而,最值得称赞的是卢仝除了着重强调品茶的审美、功能和愉悦外,更把品茶的境界放在饮水不忘挖井人的感恩与同情,放眼到天下百万茶农的艰辛劳作。

得道成仙,直奔蓬莱,不是为己,而是为民请命。

他这种“心系天下苍生”的情怀感人至深,发人深省。如果说,卢仝的《七碗茶歌》抒发了浪漫潇洒的情怀,那么为民请命的这一节则凝聚了庄严的现实主题,从品饮境界升华到普济苍生的博大胸怀。

品茶虽让饮者飘然欲仙,但茶人们并不是一昧地将不平之意消融在清茶之中。相反,更为清醒地关注国计民生,“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想信念在品茶中更为明朗坚定。

若只读《七碗歌》,我们会以为这只是一首闲诗。

只有读《走笔谢孟谏议寄新茶》,才知道卢仝心中的家国情怀。

正因如此,卢仝虽无官职,但一直与政治上层保持着密切的关系。

他最终的命运,也因此改变。

卢仝的性格耿直孤僻,淡泊名利,尤厌恶官场的孽政弊息,因此一生不入科考,不被高官厚禄所诱,拒绝仕途,以清贫耿介闻名。

朝廷闻知卢仝的才学,曾两次征他为谏议大夫(官位五品),但他憎恶朝廷宦官专权,卑视官场龌龊,便把征召都一一谢绝。

正如他《冬日》诗中所写的那样“上不识天子,下不识王候。”从他后期的诗作《月蚀诗》、《走笔谢孟谏议寄新茶》和《蜻蜓歌》等可以看出,他虽然不相忘官场,但他关心民生疾苦,渴求政治贤明。

然而,不幸的是,终其一生,卢仝也没有亲眼见到他所苛求的太平盛世,就只能在贫病交加中度过一生。

唐太和九年(公元835)十一月二十一日上午,卢仝为了减轻茶农税赋。他与王涯的族弟王沐一起,等着王涯下朝回府。过了午饭时间,没有等来王涯,却等来了神策军士兵。这群士兵见人就抓,卢仝自然也被逮捕。卢仝试图对士兵争辩,自己只是山野之人,来相府做客而已。士兵反驳道,既然是隐居之人,又来相府作甚?卢仝一时语塞,只得束手就擒。他本以为不久误会便会消除,没想到却直接被押赴刑场。宦官的手段极其残忍,他们看卢仝年老无发,就在他的脑后钉了一根钉子,最后,卢仝与宰相王涯一起被处死,诗人卢仝,就此冤死。

几个月后,诗人贾岛站在好友卢仝的墓前,悲悲切切的写下一首《哭卢仝》。“长安有交友,托孤遽弃移。”“平生四十年,惟着白布衣。”

此诗既是对卢仝的哀悼,更是对其一生的总结。

其实那天长安城里,与卢仝一起冤屈惨死的有一千多人之多。

这便是唐史上著名的“甘露之变”。

陆羽《茶经》中,曾盛赞茶“可与醍醐甘露抗衡也”。

以茶留名的卢仝,却就死于甘露之变。

卢仝就这样落寞地结束了自己的一生,他这一生虽然短暂,却足够精彩。

他是一个诗人、一个隐士,还是一个名垂青史的爱茶人。

在唐代,陆羽的《茶经》与卢仝的《茶谱》可称茶史上的双璧。

陆羽的《茶经》全面论述了茶叶的起源、生产、饮用方面的知识,开茶道之先河。

卢仝的《走笔谢孟谏议寄新茶》则以歌行体的形式,生动地描述了茶的采摘、制作、饮用以及有关精神层面的问题。

开启了人们以茶遣兴、以茶交友、以茶明志和品茶悟道的富有情趣的文化范畴,这首诗便成了脍炙人口的绝唱。

冥冥之中,似有安排。

一转眼,千年已过。

作为政治家的卢仝,早已流入滚滚红尘。

作为爱茶人的卢仝,终将永垂中国茶史

如果说陆羽《茶经》创立了中国茶道,那么卢仝《七碗茶诗》则发展了中国茶道,为唐代茶文化的传播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他的“茶诗”把茶道的精髓用诗的语言阐述得出神入化,淋漓尽致。

从而开拓了品茶的意境,概括了茶人品茶时由物质享受到精神升华的过程。

千百年来,卢仝的这首《饮茶歌》非但在海内传播得家喻户晓,并且蜚声海外。

故事总会讲完,茶也终会饮尽,但卢仝的文人风骨以及他遗留下来的诗作,却是中华民族永恒的财富,永不会褪色。

以上就是小编为您分享《围炉煮茶的鼻祖----茶仙卢仝》的全部内容,更多有关亚利桑那华人最新消息、新闻,请多多关注华人头条频道。您还可以下载我们的手机APP,每天个性化推荐你想要看的华人资讯!
免责申明

1、本站(网址:52hrtt.com)为用户提供信息存储空间等服务,用户保证对发布的内容享有著作权或已取得合法授权,不会侵犯任何第三方的合法权益。

2、刊载的文章由平台用户所有权归属原作者,不代表同意原文章作者的观点和立场。

3、因平台信息海量,无法杜绝所有侵权行为,如有侵权烦请联系我们(福建可比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邮箱:hrtt@52hrtt.com),以便及时删除。

举报收藏
评论 (0条)
您需要登录后才能评论,点击此处进行登录。
登录后评论

下载华人头条

关于我们

© 2022 华人头条

服务热线 : 0591-83771172

福建可比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ICP许可证号 闽ICP备10203582号

闽公网安备35010202000536号

直播备案号 闽ILS备201708250005

举报热线:0591-83771172

举报邮箱:hrtt@52hrtt.com

免责声明

1、本站(网址:52hrtt.com)为用户提供信息存储空间等服务,用户保证对发布的内容享有著作权或已取得合法授权,不会侵犯任何第三方的合法权益。
2、刊载的文章由平台用户所有权归属原作者,不代表同意原文章作者的观点和立场。
3、因平台信息海量,无法杜绝所有侵权行为,如有侵权烦请联系我们(福建可比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邮箱:hrtt@52hrtt.com),以便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