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12-02 15:01 阅读量:3.1万+
华人号:军事天地编者按
85年前,为抵抗日本侵略者,中国工农红军改编为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和新编第四军,奔赴抗战前线。为纪念八路军和新四军成立85周年,中国军网微信将陆续推出系列文章,带你了解八路军、新四军许多鲜为人知的细节。
抗日战争时期八路军、新四军吃什么?这确实是一个比较复杂的问题。为什么这么说呢?总体上看,八路军、新四军的伙食水平是比较低的,主要是五谷杂粮,小米、高粱、玉米、黑豆、土豆等,也有白面和大米。在抗战的不同时期,也不太一样,总的看,越往后越好。而条件好的时候,八路军、新四军也有肉吃。当时小鬼子最怕八路军吃肉,这是怎么回事?请往下看……
抗战初期八路军主食以黑豆为主
抗战初期,八路军的主食以黑豆、小米、高粱米、玉米为主,副食则或有或无,有也是以野菜为主。据晋察冀军区供给部部长赵镕回忆:“有一段时间部队吃黑豆、吃野菜,而且连食盐都没有。指战员们由于营养不良,体质下降,夜盲症突增,以致早操都坚持不了。由于黑豆不好下咽,不好消化,部队后勤工作人员就想方设法把黑豆做成豆腐,生豆芽,煮豆粥,再配上野菜吃,并设法到敌占区采购食盐,同时发动群众制小盐。”
八路军战士的伙食经常只有小米饭,没有菜
有时连黑豆都不能保障,部队普遍以菜代粮,采树叶、挖野菜,掺和些谷糠、豆饼、玉米面等做成饼子或团子,这就是当时经常吃到的主要食品。没有菜吃,就到山上、河边去挖野菜。如果打到了野猪、野鸡,就可以打一次丰盛的“牙祭”。
到达宿营地后,炊事员立即安锅做饭
八路军第一一五师教三旅政委曾思玉在回忆录里写道:“在抗日战争时期,部队的生活的确艰苦。部队常常用咸菜甚至盐水下饭,餐餐吃高粱面窝窝头,取名叫‘钢盔’,不仅黑,而且难以下咽。有时煮黄豆和黑豆吃,弄得肚胀拉稀。至于以野菜树叶充饥那是常事。”
八路军第一二〇师供给部部长范子瑜回忆:“部队的粮食定量是1斤半,实际上吃不到1斤半。有的只有吃黑豆,用黑豆磨面糊糊喝。黑豆本身营养少,吃了消化不良。吃的菜也是黑豆做的,豆芽、豆腐,油水很少。那时人的面目,二三十岁的人看上去像四五十岁。”
八路军炊事员背着行军锅随部队转移
据一位老八路回忆:“我一生参加过大小战斗160多次。当年抗战时期,日本鬼子实行‘三光’政策,抗日根据地只能吃到黑豆、树叶和野菜,在这种艰苦的时刻,军民关系依旧很好,八路军摘这棵树的叶子吃,另一棵树的叶子必定要给老百姓留下!”
八路军的伙食困难,除了根据地条件艰苦、日军“扫荡”封锁,也与国民党当局的反共政策有关。贺龙司令员在晋绥军区建军会议上的总结报告(一九四七年九月)就指出:一九三九年,阎锡山公开提出“饿死八路军,困死八路军,赶走八路军”。
八路军某部吃饭,没有餐桌和凳子,大家就蹲在地上吃
而地处江淮的新四军情况也好不了多少。1939年春,新四军彭雪枫部驻永城、亳县之间的书案店。时值春荒,部队宁愿少吃,不肯多征粮食,以减轻人民负担,因此多以红薯干、高粱面掺糠菜之黑馍为食。据张震上将(时任新四军游击支队参谋长)回忆,1939年春新四军游击支队开辟豫皖苏根据地时,能吃到红薯干、高粱面窝窝头,就很不错了。大家风趣地把红薯叫“无产阶级香肠”,把黑乎乎的窝窝头叫“猪肝”。
新四军四支队每人每天伙食费只够吃上一干两稀,一周很难吃上一次肉。连支队领导也和战士吃一样伙食,偶尔加个把菜,也不过是炒几个鸡蛋罢了。1940年吃粮也发生了困难,战士1天要吃2斤面粉,实际上只有1斤半左右,主要是杂粮、黄豆、绿豆、山芋。这些东西吃不饱,又难消化……
说到这,不能不提新四军的“云岭锅巴”。新四军住在群众家里,与群众同甘共苦,关系十分融洽,主人忙的时候来不及煮饭,就将家中储存的锅巴拿出来当饭招待战士们。在那个物质贫乏的年代,能吃上香喷喷的锅巴就很不错了。战士们对锅巴情有独钟,编了一首顺口溜:“云岭锅巴香又脆,吃进嘴里真得味,储存携带又方便,我们的口粮好宝贝。”1940年10月上旬,日军万余人对新四军驻云岭军部和驻皖南部队进行大“扫荡”。新四军领导叶挺、项英当即决定,大量收购老百姓家的锅巴当干粮,以解决战斗时的吃饭问题。听说要打日本鬼子,云岭地区家家户户纷纷主动拿出家中所有的锅巴,无偿捐献给新四军,妇抗会会长张素莲组织几百名妇女赶缝了几千条布袋子,装上锅巴让战士们捆在腰间。
自己动手丰衣足食,生活得到改善
1941年至1942年期间,由于敌人疯狂“扫荡”和国民党军队的包围封锁,抗日根据地处于极端困难的时期。毛泽东主席在陕甘宁边区高级干部会议上作《关于过去工作的基本总结》的报告说:“我们曾经弄到几乎没有衣穿,没有油吃,没有纸,没有菜,战士没有鞋袜,工作人员在冬天没有被盖。”部队生活极其艰苦,许多部队断了粮饷供应,一天两餐,有时一天一餐,有时靠黑豆渣子、地瓜秧充饥。面对这样严峻的形势,党中央和毛泽东主席号召边区军民更加努力地开展生产运动。
在1940年至1942年冀东抗战最艰苦的岁月,战士们喝冷水,吃炒米,过着艰苦的生活
八路军第一一五师教二旅四团政治委员吴岱回忆:“为了粉碎日军和国民党顽固派军队扼杀抗日力量的罪恶企图,减轻人民负担,坚持抗战,我们积极响应党中央的号召,开展了轰轰烈烈的大生产运动。为了提高生产效益,团里还专门成立了150多人的生产队,仅1942年春秋两季就收获蔬菜2万多公斤,高粱6539公斤,收的大白菜够全团吃4个月的。生产队还自建了作坊,把花生、黄豆榨成油,除用来改善部队生活外,还支援地方政府。”
八路军总部炮兵团过节时,全团各连把做好的饭菜都端到大操场上搞评比,看谁做的饭最好、菜最香,是否达到了要求。团首长一个连一个连地检查、品尝,有夸奖,也有批评,促进了部队生活的改善。
八路军战士们在宿营地用餐
八路军战士们在行军途中用餐
战斗间隙,八路军战士们在战壕内用餐
大生产运动模范——八路军三五九旅,随着生产发展,生活不断得到改善。1942年前,部队每天只能吃上两餐,而且是掺和南瓜、山药、蔬菜、小米的杂合饭,1943年起改为3餐;副食由之前的每人每天5钱油、5钱盐、1碗菜都难以达到,提高到6钱油、6钱盐,2菜1汤,每月猪肉4.5斤,还有其他禽畜肉食,逢年过节饭菜更丰美。
八路军战士在蒸枣糕
为保障抗日部队连续流动作战时有干粮吃,八路军野战供给部粮秣处根据彭德怀副总司令的指示,在山西省辽县西崖底村附近的山沟里,用半年的时间建成干粮厂,有职工30多人,分磨面、制糖、烤饼3个组,有水磨、铁锅、瓷缸、烤炉等简陋设备。经多次试验用土法制成发面饼,烤干后切成小方块,形似饼干。这是我军历史上第一次生产军用干粮的尝试。1941年秋,彭德怀由杨立三陪同视察了饼干生产情况。同年冬季反“扫荡”,工厂人员和设备进行了疏散、隐蔽。至1942年5月恢复生产,每月产饼干1万斤左右,全年共计8万斤,供给部队和军工单位。由于军用干粮食用方便,很受部队欢迎,供不应求。
冀中八路军开饭了,看不清吃什么,但是一个班有好几个菜,已经相当不错了
新四军第二师总务科长郑重在回忆文章里写道:“生产搞起来了,生活得到了改善。蔬菜旺季可自给,肉食也解决了一部分。那时,政治部机关早上不但能吃到白面馒头,还常常吃油条,喝豆浆,每周可吃到三四次荤菜。”由于部队开展大生产运动,生活得到了保障,干部战士身强体壮,斗志旺盛,掀起练兵热潮,大大地提高了部队的战斗力。
新四军第四师九旅战前给养准备,通常有生熟两种。生的主要是面粉和大米,由个人灌面袋(约二寸口,四尺长)携带,每人一条。熟食有炒面、大饼、馒头等,一般是一天的量。当战斗不能速决时,由炊事班统一做包子、油饼、糖稀粥等,向前沿送给每个战士。
新四军行军,战士身上都带着米袋子
八路军部队转移时,战士们分散携带粮食和炊具
一听说八路军要会餐吃肉,小鬼子心里就发毛!
很多人觉得八路军生活那么艰苦,哪有肉吃?其实,八路军生活艰苦不假,但是在条件许可时,也可以尝到荤腥。
电视剧《亮剑》里有这么一个片段:独立团团长李云龙让炊事班炖了一锅猪肉,然后给全团战士下令,只要能将他打倒就可以吃肉,以此来提高大家训练的积极性。应该说,这不是瞎编,当年八路军第一二九师骑兵团就流传着一首歌谣:
“练兵生产真紧张,下了课堂上操场,马上马下人人忙;油房粉房豆腐房,大肉块子白菜汤,稀饭米汤和豆浆;人强马壮士气旺,誓把鬼子消灭光。”
八路军第一一五师教三旅政委曾思玉回忆:“各级干部有带兵的经验,平时伙食费节约下来,由司务长保管,到过年过节或打仗时,买猪、买羊杀了会餐,尤其打仗前有条件的均要会餐,这几乎成了规律,无怪乎朝城的敌人把八路军会餐当不祥之兆,作为分析我们行动的主要根据,这在我们缴获的敌伪文件中就有记载。因此我们到部队去,战士们曾煞有介事地对我们说:‘首长,什么时候打仗,我们想吃肉了。’我们说:‘你们认真练好杀敌本领,仗有你们打的,吃肉不成问题。’”因为打了胜仗之后,民主政府、抗日群众团体就发动群众慰问人民子弟兵,送猪、羊、鸡和蔬菜等给部队改善生活。
那首著名的《拥军秧歌》唱道:“猪啊羊呀送到哪里去?送给那英勇的八呀路军。”就是当时人民群众慰问八路军的真实写照。
老百姓给八路军送来的鸡蛋、蔬菜等慰问品
给八路军送来农产品慰问的老百姓。鸡和鸡蛋,在当时都是极其贵重的物品
1939年上半年,八路军总供给部在冀南阳邑和营头镇分设两个采办处,各部队都办了合作社,直接采购物资。由于物价低,加之部队的养猪、种菜收益也较好,所以供给情况是比较好的。平均两天可以吃一顿白面,一周可以吃一顿肉,而且伙食还有结余,许多部队每月可以分到三、四角伙食尾子。
1939年4月,八路军第一二〇师举办取得齐会战斗胜利的“庆功宴”。当时贺龙师长规定,每个班必须10个菜以上,有鸡和红烧肉等,但严禁喝酒。照片中间便是贺龙
1944年,新四军生产运动搞得较好的单位,每人每月可吃到2斤半到3斤肉,每天能吃到6钱油、5钱盐;较差的连队,每人每月也能吃到1斤半至2斤肉。前方部队大多数的伙食单位每月杀两口猪,过年过节,猪、鹅、鸡、鸭连吃几天。
抗战后期新四军甚至比国民党兵吃得还好
新四军比国民党兵吃得还好?!可能吗?
这是一位既当过国民党兵,被俘后又当了新四军的老战士邹云起的亲身经历。
邹云起是皖东人,1944年参加新四军,曾在新四军第二师四旅供给部、华东野战军二纵四师、第三野战军二十一军六十一师、二十一军部任职,1953年3月参加志愿军入朝。
1944年,16岁的邹云起被抓去当壮丁,送到国民党第五战区第十挺进纵队(师)第三支队(团)第二大队(营)第六中队(连),当了一名小兵。
他回忆:“来到六中队当兵后,首先遇到的是挨饿。一日两餐粗米饭,量少吃不饱,菜是白水煮青菜又很少一点油,每到夜晚真是饥饿难熬。其次是穿衣,发下的灰军装又短又小。我年龄小人又瘦衣服还可以穿,一些大个子弟兄们裤脚只掩到小腿肚下面。第三,经常遭受打骂,班长、排长、连长都打人,稍一不慎就踢你一脚,打你一拳。我虽未被打过,但挨训受骂不少。”
半年后该部与新四军打起来了。邹云起和300多人一起当了新四军的俘虏,随即就参加了新四军。
来到新四军后,他终于能吃饱饭了。几十年后,邹云起对比自己在国民党军和新四军中的生活,列出了一张表,其中关于生活方面的内容第一项就是吃饭:
新四军:一日三餐保证吃饱,一周改善伙食一次,逢年过节会餐,生活比较好。
国民党军:一日两餐,经常吃不饱;油水很少,根本不改善伙食。有时在野外偷老百姓的玉米、黄豆、红薯、花生吃。
新四军第三师在江苏阜宁开展生产运动
新四军第二师供给部长胡弼亮的回忆文章也提到:“通过农副业生产,减轻了人民的负担,改善了部队的伙食。后方部队蔬菜可以自给,每月一个连队可杀一两口猪。连队伙房开展竞赛,制订菜谱,一个星期不吃同样菜。过年过节可以很好地改善生活。和开展生产运动以前相比,部队供应情况大大改善了,增强了战士身体素质,和国民党军队士兵面黄肌瘦,成了鲜明的对比。”
1、本站(网址:52hrtt.com)为用户提供信息存储空间等服务,用户保证对发布的内容享有著作权或已取得合法授权,不会侵犯任何第三方的合法权益。
2、刊载的文章由平台用户所有权归属原作者,不代表同意原文章作者的观点和立场。
3、因平台信息海量,无法杜绝所有侵权行为,如有侵权烦请联系我们(福建可比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邮箱:hrtt@52hrtt.com),以便及时删除。
© 2022 华人头条
服务热线 : 0591-83771172
福建可比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直播备案号 闽ILS备201708250005
举报热线:0591-83771172
举报邮箱:hrtt@52hrtt.com
1、本站(网址:52hrtt.com)为用户提供信息存储空间等服务,用户保证对发布的内容享有著作权或已取得合法授权,不会侵犯任何第三方的合法权益。
2、刊载的文章由平台用户所有权归属原作者,不代表同意原文章作者的观点和立场。
3、因平台信息海量,无法杜绝所有侵权行为,如有侵权烦请联系我们(福建可比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邮箱:hrtt@52hrtt.com),以便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