截至发稿前,《哪吒之魔童闹海》票房已突破90亿,远超中国影史的票房纪录,在全球票房榜单名列前茅。《哪吒2》不仅延续“我命由我不由天”的内核,曾经不可一世的反叛魔童,在重重困难下也陷入了迷茫与抉择。
而当下的商业环境何尝不是复杂多变。VUCA时代,企业究竟需要怎样的组织韧性应对?
那些看似离经叛道的"问题员工",或许正是组织突破增长困局的关键变量。
“人心中的成见就像一座大山,任你如何努力也很难搬动。”
在前作的设定中,魔丸转世的哪吒一出生就陷入歧视链底端:他是魔丸转世,三岁必遭天劫。陈塘关百姓不待见他,都视他为祸害。在《哪吒2》中,这种偏见延续到了东海龙王、申公豹等一众人的身上,甚至哪吒自身都因带有偏见而一度做错了选择。
这种集体偏见,是否与企业管理中的“标签化认知”惊人相似?
90年代,华为技术部在做论文检索时,意外在一本知名科技杂志上翻到一篇数字技术研究论文。他们觉得里面的内容对华为正捣鼓的3G技术很有价值,作者正是当时华为紧缺的人才。
华为HR立马派了精英团队去俄罗斯找这位数学家,聊了好几次。这一聊,发现这俄罗斯数学家真是天才!
但也有个头疼的问题:这数学家,脾气有点怪,不太懂人情世故。某次,HR跟数学家约时间见面,有急事迟到了10多分钟。数学家大发雷霆,直接拒绝再聊,“没时间观念的人,我不合作!”任凭HR怎么解释都不行。
小事儿嘛,一般人讲讲就过去了。但这数学家,太较真了,HR都想放弃了,打电话问任正非怎么办,任正非直接下令:“不带他回来,你也别回了!”
后来,这位华为的HR不惜拉下脸面,“三顾茅庐”,终于打动了这位数学家继续沟通。但当时谷歌和俄罗斯本土一家通讯企业也想抢人。任正非果断拍板,直接给高于竞对5倍的薪水,年薪200万美元,诚聘这位科学家。
这个价码,在当时简直是天价,华为内部引发了无数争议,几乎所有人都觉得,这个人的薪水给太高了。
而这位数学家进入华为后,一段时间内,拿着高薪,却没啥成果。华为的同事投诉,他每天就是玩电脑、打游戏,正事不干,成果没有。
绩效考核的来查,他就打个招呼,完全不当事儿。任正非给他发院士牌,他只是“嗯、嗯、嗯”。
很多人觉得高薪请了个没用的人,甚至怀疑他是骗子。但任正非觉得,有才的人脾气才怪,他没给任正非面子,任正非也理解尊重他。
在任正非的庇护下,他没有受到过多外力的影响,安心研究。结果,这数学家在华为混了十几年,突然有天跟任正非说,“2G到3G的技术突破了!”
任正非一听,立马安排在上海测试,结果真的成功了。这项技术让华为比爱立信还牛,数据遥遥领先。有了这种技术,华为设备很快占领了欧洲市场,甚至现在的5G设备,还在沿用这项技术。
回到开头,我们为什么会产生这种认知的偏差?个人认为,有这三大迷思:
秩序洁癖:将合规性置于创造性之上,用KPI流水线“修剪”员工个性;
风险过敏:对非常规行为采取“预防性淘汰”,错失突破性创新可能;
经验暴政:用过往成功案例构建认知围城,将异见者自动归类为威胁。
这些管理惯性正在制造企业的"系统性盲区"。波士顿咨询研究显示,过度强调组织一致性的企业,其创新失败率比包容非常规人才的企业高出73%。
行业的天花板,往往是自我设限的结果。当管理者成为"陈塘关百姓",心中的偏见也成了阻挡人才冒出的大山。
真正的组织力,在于将差异转化为能量。“哪吒式”员工是组织者的管理难题,还是破局的金钥匙?
用目标说话,用产出说话,用结果说话,或许我们会有更多不同的思考。
逆骨价值:最高效的创新引擎,往往容纳破坏性与创造性
按照哪吒神话最初的设定,元始天尊将天地灵气孕育的混元珠,提炼成灵珠和魔丸。灵珠投胎为人,即灵珠哪吒,助周伐纣时可堪大用;而魔丸则会诞出魔王,即魔丸哪吒,为祸人间。
哪吒体内的混元珠,既是毁灭陈塘关的魔丸,也是拯救苍生的能量源——这个看似矛盾的设定,恰是现代组织创新的隐喻:【破坏性】与【创造性】本就是创新能量的正反面。最高效的创新引擎,往往需要同时容纳破坏性与创造性两种相斥力量。
当马斯克砍掉传统4S店体系时,他的破坏性是颠覆百年汽车分销规则,引发全球经销商集体诉讼。
但创造性的一面是,特斯拉同步构建了直营+OTA升级的新物种,通过软件定义汽车,一年实现37次重大系统升级。结果就是,特斯拉的用户满意度反超BBA 20%以上。
抖音用算法撕碎传统内容分发逻辑,冲击传统媒体黄金时段收视率,引发“信息茧房”争议,这是破坏性的一面;但是,却带头重建了创作者经济生态。
据2024《中国网络视听发展报告》数据,截至2023年12月,全网短视频账号总数达15.5亿个,职业主播数量已达1508万人,主要短视频平台日均短视频更新量近8000万,日直播场次超过350万场。网络音频、网络音乐平台账号总规模达2400余万个。
庞大的从业者体量、可观的市场规模,推动网络视听成为数字经济新质生产力的重要力量。
微信支付“偷袭”自家QQ钱包,导致QQ支付业务三年萎缩68%,却激活了金融科技第二曲线,构建起12亿用户的移动支付生态,日均交易额超10亿笔。
其实,组织内真正的危机,不是混元珠的能量暴走,而是把灵珠与魔丸永久封印在海底炼狱。
当组织建立“可控爆破”机制,破坏性会转化为创造性势能。如同哪吒的乾坤圈,原本用作抑制自身魔性,但在必要的时候适当松开禁锢,将其变成手环,可释放可控的神力助自身打赢硬仗。
伟大企业通过研究适合自身的“乾坤圈”,如创新沙盒、设置容错预算、区隔试验田与主航道等,尝试将“混元珠困境”转化为增长飞轮。
我们的企业内部,是否有匹配非常规人才的“乾坤圈”?
“我们总是没有优秀的人才!”许多企业有宏伟蓝图,但总是面临无人可用的情况。为什么?因为“找对人”,本身是一种懒政。
任正非曾说,“我们选择干部一定要在战争中选拔,我们不在做团体操的时候选择干部,团体操要求大家标准一致,动作一致,但是这样选出来的干部打不了仗。”
太乙真人曾用来训练哪吒的《山河社稷图》,和优秀管理者为非常规人才定制的成长沙盒如出一辙。
在华为的梯队建设里面,有一个蒙哥马利计划,名字就是取自英国军事家、政治家,伯纳德·劳·蒙哥马利。
蒙哥马利是个性很突出的人,脾气也很暴躁,所有跟他合作过的人觉得这个人特别难合作,但是他能打胜仗。蒙哥马利在晋升过程中升得非常快,打一个大胜仗,就升一次军衔,1940年到1944年4年时间就从少将升到了元帅,走完了别人一辈子都走不完的路。
在华为进入蒙哥马利计划的人,不是公司挑出来的,是员工自己报名,这个计划的特点是“宽进严出”。
员工报名之后会收到入选通知书,进到资源池,但并不意味着升官发财,而是获得一个承担重任磨砺自己的机会。接到这个通知书的人会有机会去承担一些项目,基于项目的结果不同,后续做不同的处理。干得好的大浪淘沙,破格提拔。干得还可以但能力一般的,给予奖金激励。其他没有干好的就流出资源池,回归原来岗位。
即便外表不那么完美的歪瓜裂枣,有时反而最为甘甜。在公司给到的战场里,只要能打仗,打出来了,就应该值得更多的机会。
比如,在奈飞的文化手册中,“情境管理”取代“流程管控”:允许员工在战略边界内自由探索,用柔性规则替代刚性制度。
比如,西门子医疗的“黑天鹅计划”吸纳了57名曾被其他部门淘汰的“问题员工”,却在三年内贡献了集团38%的专利产出。
当我们专注于挑选和培育外观精致的种子时,是否也应当同样重视审视土壤的肥沃程度,以确保最佳的成长环境呢?
彼得·德鲁克曾有一句话,"管理者的终极任务,是让每个人的独特性成为组织的竞争优势。"
当经济周期进入L型底部,真正危险的不是员工的“魔性”,而是管理者的“神性傲慢”。那些敢于接纳“魔童”,能将其破坏力转化为战略冲击力的组织,将在不确定性时代,炼就属于自己的“火尖枪”与“风火轮”。
此刻,你的企业正站在陈塘关城楼上——是困守“天命”,还是握住自己的“火尖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