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话余光中:我倒真想在中国文字的风火炉中炼丹…
他要在“中国文字的风火炉中炼丹”
他用20多分钟写成的《乡愁》
传唱大江南北、长城内外
驰骋于文坛半个多世纪
他笔耕不辍、著作等身
游学两岸三地
亲历欧风美雨
他却希望落叶归根
2014年7月,本文作者从福州直飞高雄专访86岁的著名诗人余光中先生。没想到的是,采访结束后,余先生竟然亲自开车带着逛街,还表达了对台湾交通部门可能要禁止老人开车的忧虑:“我事情又多,不开车很麻烦的”
。跟余先生合影还显得有点高大威武的样子
(本文照片均为福建电视台记者张群 聂)
余光中诗歌:《让春天从高雄出发》
余光中:《让春天从高雄出发》,这是我来高雄的第二年就写的。很多人说我怀念大陆,写乡愁,我也为台湾写了无数的诗,在地的题材写了很多。要住定了,这边的风景就属于你了,你再写出诗来,比别人写得好,比别人写得多,这块地方就是你的了。就像杜甫晚年在三峡,没人写得比他多,没人写得比他好,讲到三峡就想到杜甫,讲到黄河,就是李白的了,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大江东去想到苏东坡,一些代表作跟乡土的地标、历史、民间的文化挂钩。
周
:您的写作是什么时候开始的?有没有启蒙老师,或者说谁对您的写作影响最大?
余
:我的写作不是在台湾开始,在大陆最后两年就开始,就是在南京和厦门。以前在中学里面国文写作、英文写作都得过第一名第二名,所以很早发现自己对于语文很有把握。
我是南京出生的,到了9岁的时候,抗战就爆发了,然后就逃难,逃难最后到了重庆,就在那边读中学,那个中学虽然不大,可是很好,英文老师很好,中文老师也不错,所以对我的启发很大。我的父亲教我古文,他的古文底子蛮好的,我母亲也帮忙一下,还有我的一个舅舅,江苏常州武进的,他教我一些经典名篇像《赤壁赋》《阿房宫赋》,那时候我12岁,很愿意接收这些东西。再加上五四的新文学,所以
古典文学是我的上游,新文学是我的下游,西方文学是我的一个大支流,就像汉水跟长江,洛水跟黄河一样的
。

余光中祖籍福建永春,1928年出生于南京,先后就读于金陵大学和厦门大学外文系,1949年随父母转香港而迁居台湾,并就读于台湾大学外文系,随后三次远赴美国留学或任教。1985年,漂泊了近半个世纪的余光中应邀出任中山大学文学院教授,从此定居高雄。说好的给半个小时专访,打开话匣子后谈了一个半小时,有很多意外收获。
余光中的诗作创作手法新颖灵活,意味深长,韵律优美。这其中最广为流传的作品,当属收入大陆教科书的《乡愁》。
周:
《乡愁》在大陆家喻户晓,您写了很多乡愁题材,包括罗大佑谱曲演唱的《乡愁四韵》。以至于在大陆讲到余光中,很多人的条件反射就是乡愁,乡愁等于余光中,余光中等于乡愁。您什么时候开始酝酿写乡愁的?或者说什么时候开始有乡愁的?
余:
《乡愁》是1971年写的
,那个时候我43岁,现在86岁正好翻一倍。那个时候“文革”还没过去,想到大陆的故乡很伤感。当时也想不到今天还可以交流,你们可以过来我们可以过去,没想到那么多,心情是比较哀愁的,写的时候不到半小时就写好,有人就说你才思敏捷。那不是,
那个时候我离开大陆20多年了,虽然20多分钟写好,可是这个感觉是20多年,所以言之有物写出来。
乡愁自古来就有,你看看秦汉斗争,项羽被围在城里,汉军用心理攻势,让这些兵唱楚歌,项羽一听,他的兵都是楚人,思乡了,就不想打仗,就这样瓦解楚军的。同样中国人,血浓于水,这个感情是很自然的。这类诗我写了很多,写了十几首。
余光中诗歌:《寻李白》
余光中是个复杂而多变的诗人,他写作的风格千变万化,描写乡愁和爱情的作品,一般都显得细腻柔绵,而在表达意志与理想的诗歌,则常常显得波澜壮阔,气吞山河。中国历史与地理的相关知识,在他的诗作中信手拈来,浑然天成。
苦读精研、耳濡目染奠定了坚实的国学基础,长时间欧美的游学经历又获取了广博的西学修养,这使得余光中在中西两大文化系统中游刃有余。诗经、楚辞,唐诗、宋词的名句,及至旧约圣经,在他的诗中出出入入,自然轻巧。
余先生精通地理,在对岸为本文作者指明福州和厦门的方向。
问
:有人评论您的作品“是民族的、但不闭塞;是现代的,但不崇洋”,古今中外历史地理典故常常是
信手拈来,
您是怎么平衡古今中外的?
余
:中国地理和文学有很大的关系,比如说一江春水向东流,一生的努力付诸东流,中国的河流多半朝东,因为西高东低,所以长江黄河都是往东,这是地理决定了我们的观念,然后西风来,想到落叶。可是在英美就不是这样,这是地理、气候影响的。历史也一样影响创作思维,我们现在讲马上就来,你又不骑马对不对,马现在也不算快,就是我们还保留古人一些生活习惯的想象,古代文化深入现代的生活。
古今中外各有特点,可以交流、交响。我不能完全写古人,毕竟不是古人。我写过李白,可是李白只知道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我也写过美国那个探月的阿姆斯壮,就倒过来了,举头望故乡,就是我们地球,低头踏明月,这是李白所不能经验的,只有现代人才写得出来。
余光中诗歌:《月球漫步》
余先生在高雄中山大学的办公室,左下角有亮点
余光中的诗歌,简洁流畅的文字里蕴含了丰富的感情。他特别善于利用音律,创造各种既能切合物、景、情,又可以充分展示主体情感的艺术节奏,或跌宕起伏,或流畅自然,或宛转缠绵,这在他的散文里同样体现得淋漓尽致。
余光中散文:《听听那冷雨》
问
:除了诗歌之外,您也写了很多散文,这两种文体在您看来有什么不一样的特点?
余:我们使用文字的时候大半是用散文,通信、公文,都是用散文,只有表达感情的时候用诗来表达,诗好像是一颗卫星,是月亮,我们光线并不靠月亮,靠太阳,所以散文像太阳一样,诗虽然用处不大,可是对我们感情更加接近,所以月亮,地球吸引月亮,月亮不能摆脱地球,可是月亮的引力也可以把潮汐把海水吸起来,所以互相有吸引,就像地球和月亮一样。
余光中散文:《逍遥游》
余光中:“炼丹”只是一个比喻,也说明汉字的神奇。世界上很少有一种语言,书写可以变成艺术,汉字的书法就是一种艺术,在视觉上有美感。英文再怎么写,写得再怎么漂亮,都不会有这种感觉。还有我们的文字有平仄对仗的特性,对仗了就好听,比如说天长地久,天长是平生,地久是仄声,你改成天久地长就没那么好听,你说千山万水,平平仄仄好听,悦耳,这是汉字对写作的一大贡献。汉字之间的排列组合,是很神奇的艺术。所以我说要尝试把中国文字压缩、捶扁、拉长、磨利,把它拆开又拼拢,折来且叠去。像打铁、像炼丹。
余光中笔耕不辍,著作等身,驰骋文坛半个多世纪,结出累累硕果,先后出版诗歌、散文、评论和翻译著作50多部,构筑了自己写作的“四度空间”
。
余光中诗歌:《当我死时》
周
:您似乎不忌讳谈“死”,甚至把死都写得很有诗意,很有中国意蕴。
余
:这点我觉得我是很儒家的。儒家相信的不朽是世代相传,慎终追远。你看陆游,老去原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什么时候国家统一了,在祭祖的时候告诉我一声,这就是中国的儒家精神。
余先生亲自开车带我们逛高雄。车上跟我吐槽:“我这老头子很不自由,很不爽,这个社会对我的要求太多了。找访谈的、约稿的、签名的……经常连上厕所的时间都没有,我现在又不需要出名,又不需要多赚钱,这么忙干什么”
谨以此文缅怀余光中先生。
以上就是小编为您分享《对话余光中:我倒真想在中国文字的风火炉中炼丹…》的全部内容,更多有关越南华人最新消息、新闻,请多多关注华人头条文化频道。您还可以下载我们的手机APP,每天个性化推荐你想要看的华人资讯!
免责申明
1、本站(网址:52hrtt.com)为用户提供信息存储空间等服务,用户保证对发布的内容享有著作权或已取得合法授权,不会侵犯任何第三方的合法权益。
2、刊载的文章由平台用户所有权归属原作者,不代表同意原文章作者的观点和立场。
3、因平台信息海量,无法杜绝所有侵权行为,如有侵权烦请联系我们(福建可比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邮箱:hrtt@52hrtt.com),以便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