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人号

登录更多 下载App

读金晓明《格律诗词翻译万叶集》

2025-05-26 10:45 阅读量:5.6万+

华人号:日本新华侨

◆刘红 

一、《格律诗词翻译万叶集》的特点

《万叶集》是日本最早的和歌集,全20卷,共收录4516首和歌。全书完全由汉字写就,所使用汉字被称为“万叶假名”。《万叶集》成书于大约八世纪中后期的奈良时代,编篡者为奈良时代的贵族诗人大伴家持,作者上至天皇、贵族,下至军人、农民,涉及日本各个阶层。内容由杂歌、相闻歌、挽歌三部分构成,杂歌多为旅途所感、对大自然、四季变换的感怀,相闻歌多为诉说相思的恋歌,挽歌则是对逝者的哀悼。诗体基本有短歌、长歌、旋头歌等三种形式,短歌即为被称为世界上最短诗歌的五七五七七格式,共五句,长歌则由十几至二十几句的五七格式组成,旋头歌由长短句组合而成。《万叶集》被视为日本和歌的原点。

《格律诗词翻译万叶集》为2024年由东京书房出版的一部《万叶集》译著。译者金晓明1977年毕业于大连外国语大学日语专业,曾就职国家基本建设委员会,其间曾仼国家领导人翻译,并在书刊、杂志、报纸等发表多篇译作,有着丰富的翻译经验。译者十几年来专心致力于《万叶集》的翻译、研究与写作,曾发表《万叶集概说》(中文导报)、《浅论万叶集的文学美》(日本华文作家协会文选)、《从万叶集看日本古代的爱情生活》(阳光导报 万叶讲堂)、《世界文化遗产奈良平城宫遗址》(阳光导报连载)等相关文章,从“好的翻译应该尽量掌握原文的所有信息”这个翻译准则来看,这种对《万叶集》全方位扎实深入的研究无疑印证了译者对原文具有极高的掌握度。在翻译上,本书大致可见以下几个特点。

第一,诗歌数量的庞大。本书共收录1330首译诗。回顾近代以来中国对《万叶集》的翻译,谢六逸(1898-1945)、钱稻孙(1887-1966)等人都曾有译作,但都为节选,数量不多。比如谢六逸约翻译二十首,散见于各种杂志,钱稻孙著有《汉译万叶集选》(310首)、《万叶集精选》(379首),共翻译约690首,在数量上已经很有突破。而本书翻译1330首,远远超越前人,可以说本书这一特点非常显著。

第二,独特的诗歌结构。本书并非单纯的罗列译文,而是将每一首诗的详细信息都呈现了出来。首先,从本书目录可知,本书结构对应《万叶集》原著20卷的结构,也分为20卷,按照“卷一 选择3首”、“卷二 选择3首”……“卷二十 选择29首”的方式排列,这种排列方式非常便于读者在本书与原著之间对照查阅。其次,本书又将每一首诗歌按照“作者、出典、题词、原文、译文”的方式列出,特别是其中多首附有注释,用以讲解诗歌的创作背景、相关人物、事件等。这种结构不仅为读者提供了必要的信息,还能够提高读者的阅读兴趣。注解部分更是显示了译者翻译过程中所付出的汗水和对原文的深刻理解,也使得这部译著具有了重要的资料参考价值,附有大量注解可以说也是本书独具特色之处。

第三,本书翻译主要采用五言律诗的诗体,选题也多以短歌为主,即五七五七七形式的和歌。关于万叶集翻译究竟用汉诗体还是口语体,长期以来意见不一。从近代以来的版本来看,钱稻孙主要采用汉诗体,偶尔采用口语体。谢六逸则全部采用口语体。所谓翻译,简单说来就是从一国语言向他国语言的置换。中国文学研究家近藤春雄认为,从一国语言向他国语言的置换必须与原文保持同质同量,也就是说原文所包含的思想、感情需要既不多也不少地等量地反映到译文中去。从这个意义上来看,大概可以说五言律诗是翻译《万叶集》一个比较贴切的文体,因为以具有文言韵律的五言律诗置换同样具有文言韵律的万叶诗歌也就较好地保留了原诗的节奏感。当年日本向大唐学习汉诗的风格,奏起了和歌的旋律,时隔千年,峰回路转,如今又回到了格律诗的故里,真可谓风回唐韵。元山里子在《当万叶集遇到金晓明》一文中称本书译文具有“和风汉韵”之美,是非常贴切的。而佟一则指出本书译文加译生辉的绝妙之处:

《五绝·七夕》(中华新韵)

天河烟雾起,织女作云衣。

翻卷宽衫袖,牛郎赞美妻。

原文:天の川霧立ち上る織女の雲の衣の返る袖かも(出典为卷十.2063/47)

原文直译为“天河起云雾,或是那织女的云衣翻起袖子”,译者体会诗句为从牛郎的视点出发,从而补充上“牛郎赞美妻”之一句。由此诗的加译处理方式我不禁想到,日语诗歌文字那极为鲜明的“数字胜千言”的特点:实际写出来的寥寥数语往往如冰山之一角,背后暗含着庞大的意蕴,讲究无声胜有声、见叶知林、出一骑而见千军万马之境界。

 

二、《万叶集》中的中国影响

《万叶集》被称为一部集文学、历史、社会、建筑、植物、动物、军事、民俗等为一体的百科全书。我们从中既可以了解古代日本的自然风光、生活方式,也可以了解古代日本人的感情生活、心理活动。对于中文读者来说,其中还有一个不可忽视的部分,那就是《万叶集》中所展示的古代中国对日本的影响,这也正是《万叶集》翻译的一个很重要的意义,即《万叶集》也是研究古代中日关系的一个重要资料,它对中国读者也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首先,中国文学对日本文学有着巨大的影响,自大化改新以来,尤其在奈良时代,日本人如饥似渴地吸取中国文化的养分,在诗歌方面,他们熟读《诗经》、《楚辞》、《文选》等等中国古典,其结果就是不仅在对句的措辞、诗歌的构成等诗歌形式上,而且在诗歌的思想和感情上都受到了汉诗的影响,这种影响在万叶诗歌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比如万叶诗歌中对“雁”、“露”的描写与情怀即受到汉诗的影响,试看下面一首:

出典:卷十.2181/160

原文:雁が音の寒き朝明の露ならし春日の山をもみたすものは

《五绝·咏黄叶》(中华新韵)

拂晓临霜露,声寒雁叫天。

同来秋露雁,春日叶黄山。(《格律诗词翻译万叶集》100页、下同)

在这首作者不详的诗歌中,作者面对雁鸣、霜露中的山峦抒发情怀,而“霜露”和“雁叫”则为秋色涂上重重的一笔,这种以“雁”、“露”抒发情怀的手法就是受到汉诗中对雁和露的描写的影响,比如汉诗云:

云高气静兮露凝衣,野草变色兮茎叶稀。鸣蜩抱木兮雁南飞。曹植《愁思赋》

初秋玉露清,早雁出空鸣。  唐太宗《赋得早雁出空鸣》

在植物的表达中同样也可以看到汉诗的影响,比如以下大伴家持的一首歌咏桃花的诗歌:

出典:卷十九.4140/1

题词:天平胜宝二年三月一日之暮眺瞩春苑桃李花作。

原文:わが園の李の花か庭に降るはだれのいまだ残りたるかも

《五绝·眺瞩春苑桃李花》(通韵)

我家庭院里,飘落李花白?

稀雪覆春末,斑驳未化开?(305页)

日本万叶集研究权威中西进认为这首诗就是对汉诗“眺瞩春苑桃李花”的直接模仿。

除了上述文学方面的中国影响,《万叶集》中多首与遣唐使相关的诗歌则将我们带入了古代中日交流的世界之中。比如纪女郎为出使中国的爱人送行的恋歌(卷8-1455),光明皇后为藤原清河送行时所作一首(19-4240),藤原清河将要赴唐出发之际所作一首(卷19-4241)、其与家人告别时所作一首(卷19-4242、4244),另外还有多治比真人鹰主向遣唐使表示祝贺的一首(卷19-4262)等等。

且看下面一首:

作者:藤原太后(ふぢはらたいこう)

出典:卷十九.4240/5

题词:春日祭神之日,藤原太后御作歌一首。

原文:大船に真楫しじ貫きこの我子を唐国へ遣る斎へ神たち

《五绝·饯行遣唐使》(平水韵)

官船张满桨,送子遣朝臣。

往返唐征路,祈求众圣神。(306页)

由译者所加注解可知,该首诗歌作者为藤原太后,即光明皇后,该诗为其为外甥藤原清河送行所作。750年9月藤原清河被任命为遣唐使大使,时年46岁。据《续日本纪》宝龟十(779)年二月条记载:赠故入唐大使从三位藤源朝臣清河从二位,清河乃太政大臣房前之弟四子也。胜宝五(753)年为大使入唐,回国时遭逆风,飘落唐国南部驩州,时遇土人造反,合船被害。清河仅以身免,遂留居唐国,不得归朝前后十余年,薨于唐国。由此可见,出使唐朝是一个充满艰险的旅途。

另一位著名的万叶歌人山上忆良也曾作为第八次遣唐使于702年来到中国并逗留两年,期间学习儒家学问和佛教经典,因而深受儒家思想和佛教思想的影响,一方面对生、老、病、死格外敏感,另一方面对社会问题也有着中国士大夫式的社会责任感。因此他虽然身为贵族,却对处于苛捐杂税之下的困苦百姓和社会弱势群体怀有同情心,其作《贫穷问答集》就是反映奈良时代贫民生活的一首长诗。

作者:山上忆良(やまのうへのおくら)

出典:卷五.893/11

题词:短歌

原文:世の中を憂しとやさしと思へども飛び立ちかねつ鳥にしあらねば

《五绝·贫穷问答短歌》(平水韵)

人间多美丑,苦苦志相缠。

如若归禽类,凭心愿上天。(9-10页)

从译者所附注解可知,忆良在诗中感叹,多想像小鸟那样飞离这充满疾苦的人间,摆脱贫穷的人生。表达了作者对现实世界的无奈。

下面一首为遣唐使送行的诗歌则表达了诗人期盼使者平安返回的美好祝愿。

作者:山上忆良(やまのうへのおくら)

出典:卷五.896/12

原文:難波津にみ船泊てぬと聞こえ来ば紐解き放けて立ち走りせむ

《五绝·好去好来反歌》(平水韵)

若得君归信,难波港报嘉。

解衣全不顾,火速捧回家。

由上可知,古代日本深受中国文学的影响,他们吸收中国文学的表现形式和思想内容,在共享大陆文化的过程中形成了自己的文学,而使得这种文化共享成为可能的正是遣唐使。遣唐使作为文化的传播者,他们自身不仅学习中国文化,创作诗歌,而且还带回大量中国古籍,丰富了日本人的视野,由此日本在吸收中国文学精华的基础上创造出了自己的国风文学。

《万叶集》正是在共享大陆文化的过程中形成的一部诗歌集,不过《万叶集》又不是简单的模仿,而是在大陆文化的熏陶中又创造出了万叶假名和独特的和歌形式,以此表达日本人特有的精神世界。因此可以说《万叶集》就是一部最早的唐风和用的诗歌总集,也是古代中日交流的一个里程碑。

 

三、《格律诗词翻译万叶集》出版的意义

在日本,对《诗经》、《论语》、诸子百家等等中国古典的研究热潮至今持久不衰。反观中国,对日本古典的研究则一直显得不足,《万叶集》的翻译长期以来处于低迷状态就是一个很好的证明。《万叶集》不仅在日本文学史上,乃至世界文学史上都是一部经典之作。对于这部与中国有着深层关系的日本古典,有必要重新唤起更多中国读者的注意和兴趣。

译者在前言中谈到翻译《万叶集》的初衷就在于让更多的国人了解这部日本古典,让更多的国人了解中日关系的渊源,同时也为学习《万叶集》的读者提供一个更加便于利用的译著。期待这部《格律诗词翻译万叶集》精装本能够引起更多中国读者的关注,也期待这部译著能够引起中国学界对《万叶集》以及日本古典更深入更广泛的研究,这也正是本书翻译出版的意义所在。本书腰封评价本书“用格律诗词翻译1330首献给读者,是日本古典文学翻译史上的创举”,可谓精确恰当。

 

参考文献

・石田公道「山上憶良における中国的志向」『北海道教育大学紀要』第23巻第1号、1-15頁、昭和47年9月。

・呉衛峰「白話か文言か:日本古典詩歌の中国語訳について(その三) : 銭稲孫と『万葉集』の翻訳」東北公益文科大学リポジトリ『東北公益文科大学総合研究論集 』(19), 1-14頁, 2010年12月

・木幡瑞枝「古代歌人の自然観―『万葉集』より」東京女子大学附属比較文化研究所『東京女子大學附屬比較文化研究所紀要』第48号、 1-21頁, 1987年

・佟一《格律诗词翻译万叶集读后感》《阳光导报》2024年10月

・堀一郎「釈教歌成立の過程について」日本印度学仏教学学会『印度学仏教学研究』第3巻第2号、393-397頁、1955年

・元山里子《当万叶集遇到金晓明》《中文导报》2024年9月

・松岡香「『万葉集』の中国語訳について」北陸学院短期大学リポジトリ『北陸学院短期大学紀要』第22号 、 1-11頁、 1990年12月

 

作者简介

刘红,日本上智大学国际关系论博士,研究领域为中国近现代思想史、中日关系史。著有《実験主義者胡適の思想と実践―社会改良、政治改革から対日米外交まで(1891-1942)》,论文有《驻美大使胡适—知识人的对美外交》等多篇,译著有《中国漫游记》等多部。日文合著《地域世界史2 神奈川的关东大地震——100年后的视点》。现为日本法政大学外籍教师,东洋文库研究员,长春师范大学客座教授。

以上就是小编为您分享《读金晓明《格律诗词翻译万叶集》》的全部内容,更多有关中国台湾华人最新消息、新闻,请多多关注华人头条日本看点频道。您还可以下载我们的手机APP,每天个性化推荐你想要看的华人资讯!
免责申明

1、本站(网址:52hrtt.com)为用户提供信息存储空间等服务,用户保证对发布的内容享有著作权或已取得合法授权,不会侵犯任何第三方的合法权益。

2、刊载的文章由平台用户所有权归属原作者,不代表同意原文章作者的观点和立场。

3、因平台信息海量,无法杜绝所有侵权行为,如有侵权烦请联系我们(福建可比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邮箱:hrtt@52hrtt.com),以便及时删除。

举报收藏
评论 (0条)
您需要登录后才能评论,点击此处进行登录。
登录后评论

下载华人头条

关于我们

© 2022 华人头条

服务热线 : 0591-83771172

福建可比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ICP许可证号 闽ICP备10203582号

闽公网安备35010202000536号

直播备案号 闽ILS备201708250005

举报热线:0591-83771172

举报邮箱:hrtt@52hrtt.com

免责声明

1、本站(网址:52hrtt.com)为用户提供信息存储空间等服务,用户保证对发布的内容享有著作权或已取得合法授权,不会侵犯任何第三方的合法权益。
2、刊载的文章由平台用户所有权归属原作者,不代表同意原文章作者的观点和立场。
3、因平台信息海量,无法杜绝所有侵权行为,如有侵权烦请联系我们(福建可比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邮箱:hrtt@52hrtt.com),以便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