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水古渡巩义篇·黑石关渡口
2022-11-28 18:37 阅读量:2.5万+
华人号:巩美
洛水汤汤东流,在芝田镇益家窝春秋阁附近转头向北,从黑石关村中穿过向东北流汇入黄河。这里位于巩义市陇海铁路与洛河的交叉点上,因该地山上盛产黑石而得名黑石山,此处的关隘得名黑石关,黑石壁上刻“黑石关”三个行书大字(图1),字大30厘米,关之两侧群峰起伏,由云堆山为主峰回旋而下,重叠而成羊肠小道,穿过群峰林立之中,形成悬崖对峙,内夹一道关隘,地势险要。附近的村庄得名黑石关村。洛河从黑石关穿村而过,将黑石关分为东西两部分,河东叫东黑石关村,今属巩义市孝义镇杜甫路街道;河西叫西黑石关村,今属巩义市康店镇,西黑石关又分为黑南、黑北两个村,距离康店镇政府不足1公里。
黑石关历代为兵家必争之地。秦统一中国、隋炀帝下江南、王世充投唐、慈禧避难返京均经此地。黑石关渡口位于洛河东岸的东黑石关村,渡口兴于隋代,因隋炀帝游江南开凿大运河而兴起,被称为黑石渡,而后盛于清乾隆年间,是洛河上最为重要的水旱码头。
旧时巩县古有多条官道,一条是秦朝修在邙岭上的驰道,可供咸阳往东车马驰行,秦始皇封禅泰山就打此道经过。二是洛河岸边的官道,此为最重要的一条官道。只是由于洛河河道不停地滚动,这条官道有时在河这边,有时在河对岸。此道或从黑石关往西过虎牢关,或从洛阳古城,大约在今偃师西北起。三国时曹植曾从洛阳(今汉魏洛阳故城)出发,走回郭镇西河沟、鲁庄、侯地、八陵,至芝田西南门,过益家窝,此道由岭间而过,千年老路今已成沟,早已面目全非。三是回郭镇、小訾殿的那条官道,新中国成立后仍在使用,可供往山川拉煤时行走。水道有则洛河、黄河。洛河经黄河入海,是古时的水路干线;黄河素有面恶心善之称,原因在于黄河泥沙多而浮力大,所以行船相对安全。
黑石关隘,背依邙岭,东瞻洛水,与益家窝的春秋阁遥相呼应,山清水秀,风景旖旎。此关西与邙岭夹岸相对如门,是古代的交通咽喉,扼控巩洛之中,为历代险要之管。大宋名相寇准去世后,葬于黑石渡所在的东黑石关村,现已列入国家文物保护单位。明代时,朝廷在黑石关设有巡司。晚清时慈禧、光绪“西狩”回銮途经巩县,河洛康家在东黑石关为慈禧搭建行宫,慈禧赐封河洛康家为“康百万”。古时西黑石关同东虎牢关、南轩辕关、北黄河天堑成就巩县城“山河四塞巩固不拔”之说。
明清时期巩义有八景。最早有明代版本的巩县八景流传于世,是为:市河烟柳、竹林夜月、紫金独秀、洛口三仓、宋陵烟雨、邙山积雪、石窟晚钟、黑石待渡。后因气候演变、美景流转,到了清代又有新版本的巩县八景传世:宋陵烟雨、树山云霭、石窟晚钟、南冈古柏、什谷异流、黑石通津、洛口春游、邙岭秋风。

其中“黑石待渡”“黑石通津”说的都是黑石关渡口(图2),明代洛阳名人王铎在《春暮黑石渡舟行》一诗中,称此处为“洛汭襟喉”“黑石通津”,黑石关古渡遂成巩县八景之一。《巩县志》《巩义市志》《史话巩义》等志书史料均有记载。 清代孙汝工写有《黑石通津》诗,诗曰:
明末清初江南人李寄游历黑石渡时,从这里看出了一派江南风光。诗曰:
清代诗人汤右曾也在《黑石渡》一诗中感叹道:“昨从邙山来,今从邙山去。邙山朽骨万万古,惟有行人朝复暮。黄金蚀尽白不烂,蝼蚁三泉尚知处。我来欲酹酒一杯,落日荒荒下前渡。”
黑石村前洛水悠悠,黑石古渡浓浓乡愁,不仅让古代文坛巨擘纷纷笔下走龙蛇,胸中锦绣成,为此处的山山水水谱写华美诗章,今亦有不少文人志士位置倾倒,交口吟诵。如载入《巩义市志》的这首《诗圣吟风》:
清乾隆年间,巩县县域有渡口19处。其中洛河渡口有南河渡、窑湾渡、温家渡、龙尾渡、石灰务渡、庄头渡、焦湾渡、康店渡、黑石渡、益家窝渡、小訾店渡、张船渡、苏村渡等13处;黄河渡口有裴峪渡、神堤渡、赵沟渡、金沟渡、洛口渡、婴子渡等6处。这些渡口中,只有黑石关为官渡,配有水手八名,渡船三只,后来因故裁去。顺治十四年(1657年),巩县知县张好奇对黑石渡非常重视,为之专造渡船利济,但时间一长,渡口收费紊乱,弊端丛生,行旅苦不堪言。随后,知县多时琦,按照上司所示,酌定黑石渡各项渡资,广而告之。并在渡口旁修建一间茶亭,由附近寺院僧人代为料理。乾隆五年(1740年),知县张雷光再次奉臬司牌,定出各项渡钱若干,刻在木榜之上,竖立渡口,永远遵行。黑石渡的官渡地位得以稳定。此时黑石渡集市为巩县六大集市之一,是当时孝义、康店及洛河以西一带方圆几十里交通与商业中心。当时仅大北沟就有70辆马车在黑石渡口接送宾客。
清光绪二十八年(1903年),清政府决定开工修建一条连接开封和洛阳的铁路,即今天陇海线的前身——汴洛铁路。铁路修成后,黑石渡官渡之名便不复存在了。
当年修建陇海铁路,有一项重大而又关键的工程是在黑石渡上架设一座大桥,这条黑石关铁路桥成为中国最早的铁路桥之一,在中国桥梁史上具有里程碑的意义。
为了修建这条铁路和架设这座桥,清政府以出让路权的代价向比列时借债。光绪二十九年(1904年)开工,以郑县(今郑州市)车站为起点,分别向东、西两个方向施工。1908年底,郑洛铁路通车,黑石关火车站设在洛河西岸的西山沟村,是陇海线上的一个铁路四等车站。但在第二年5月,黑石关大桥受洛河大水冲击,钢梁被冲断,火车无法通行。在恢复行车前,只能靠渡船往来摆渡。修复工程一拖再拖,不得不重建大桥,直到1911年新桥方告完成,汴洛铁路恢复行车(图3)。

洛汴铁路最初日运送量只有290人,客车的时速是29公里,货车的时速大约是14.4公里,客货混编车队的时速大概是15.3公里。由于黑石关桥段,地势险要,弯道众多,所以在此段的车速会更慢。
黑石关地处汴、洛要冲,西与邙岭夹岸相对如门,是古代交通的咽喉,扼控巩洛之中,为历代险要之关,被誉为“东都门户、两京锁钥”,是西入古都洛阳,东进古都开封的古道旧关。隋末王世充与李密相持,世充夜渡洛水营于黑石,元至和初年陕西诸王阔不花讨燕贴木儿,至巩县黑石渡大败河南兵,皆即此。
据《巩县志》记载:“黑石关大桥,因战事迭次炸毁。民国十三年,吴佩孚军由洛阳东退,途经黑石关。‘七七’事变后,日军侵占开封,危及豫西,陇海铁路由东向西拆,东端只到黑石关车站。1941年春,国民党卫立煌部为防御日寇入侵,将该桥拆除,钢梁运往宝鸡。”
1938年,“巩县第一地方党支部”在这里成立,让东黑石关村与中国共产党在巩县的早期活动紧密结合在了一起。抗战时期,豫西抗日支队在皮定均司令员率领下,在这里击败日伪军,取得了对日作战的第一次胜利。1944年5月,日本侵略军占领巩县,强征民工架设位于黑石关大桥处的木桥,试车时突然垮塌,火车头及三节车厢坠入河中。后来日军重新架设的木桥亦一度被水冲毁。日本投降后,国民政府架设的木桥也被水冲毁。1948年4月7日,巩县人民民主政府成立,就设在黑石关村(今康店镇黑南村)。1949年,中国人民解放军铁道兵一支队重建铁桥,1950年4月6日竣工,4月7日举行通车典礼。
自民国十八年(1929年)铁路桥被军阀炸毁起,到1950年4月黑石关铁路桥再度修复,这一时期黑石渡再度兴盛。当时,东西往来的商旅或步行、或乘车、或骑马,尤其是货物车载或马驮都要在黑石关渡口过河,其中西去的过河后在黑石关车站再乘火车。黑石关渡口渡船最多时达10多艘,其中东黑石关9艘、西黑石关5艘。两岸共有一艘大方船专渡汽车,轮流摆渡,一渡3天,每临发洪水便停渡。这一时期也给黑石关集市带来了极度辉煌。集市上有旅馆六七家,饭馆多家,货栈经营物品一应俱全。经营百货日杂、棉麻布匹的商店鳞次栉比,还有木匠铺、理发店等应有尽有。街上常常人潮涌动,盛极一时。

1960年3月,黑石关大桥复线桥动工建设,次年7月竣工,全长283.47米(图4)。此桥修成后,上行线走新桥,下行线走老桥。1978年新桥抛石加固后,上下行线全走新桥。1989年,经历了81年风雨的老桥被拆除,如今,只有残留水面的桥墩任人凭吊。站在那里,看看桥上守桥战士的英姿,桥下渡口来往的人流,偶尔也能看到铁路检修工,几个人开着手压式四轮检修车或一个人手推单轨检修车,在铁路上走走停停的检修路况,也是一道古关风景。虽然没有了李寄眼里的“风帆树里认江南”,但也能看到附近的村人撑着竹杆,或划动小船在河里打鱼的情景。
新中国成立后,河南省境内的长江、淮河、黄河、海河四大水系中共有493条河流,2.6万余公里的内河河道,其中不乏一些历史渊源流长、具有发展内河水运的自然条件的河流,伊、洛两河就是位列其中。

图5:加盖黑石关航运站条形公章的船运票据

图6:加盖黑石关航运站椭圆形公章的船运票据
为了加强河洛地区的内河航运管理,河南省交通厅内河航运管理局于1951年专门设立了黑石关航运管理站,对伊、洛河行驶的船只和船工进行协调管理。因主要业务是在偃师县境内,当地群众称之为偃师县航运管理站。今所见到的各种加盖黑石关航运管理站公章的船运票据,几乎都是偃师县境内的业务。
图5为加盖河南省人民政府交通厅内河航运管理局黑石关航运站条形公章的船运票据,系偃师县防汛指挥部装卸石头的领(付)款单据。从中开看出,当时共装卸石头435.05方,每方费用7000元(旧币,相当于新币0.7元),开具日期为:1954年9月24日,并加盖收付双方负责人的私章各一枚。据参加防汛的船工介绍,当年防汛所用的石头,大多是从孙家湾村北的凤凰岭上开采的,从孙家湾渡口装船,向东运往巩县、郑州、开封、兰考,向西运往洛阳,供黄河河务局用来加固黄河河堤。船只返回时,则顺便运回一些巩县的煤、开封农副产品。
图6为加盖河南省人民政府交通厅内河航运管理局黑石关航运站椭圆形公章的船运票据,系洛阳县石桥工委会支付防汛石料的装卸款单据。此票的石头每方费用亦为7000元,开具日期为:1954年11月5日。
“一五”时期,河南省水运周转量占全省地方交通货运周转量的48%以上。到了60年代初,全省内河通航里程6103公里,27条河流通江达海,水运运量占全社会总运量的48%,是河南水运的鼎盛时期。这其中亦有黑石关航运站的贡献。
黑石关航运站经过一段时间的运营,在伊、洛河偃师段成立了三个水运互助组,并在1953年迁至偃师火车站一带。1955年偃师县水上运输合作社成立,同年又成立了偃师县航运人民公社,黑石关航运站就逐渐淡出了人们的视野。
偃师今为洛阳市的一个区,巩义在新中国成立后先是属于开封,后又划归郑州。一条洛河把洛阳和巩义连在了一起,“青山一道同云雨,明月何曾是两乡”,河洛文化把偃师、巩义所有的渊源都凝成一个个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结。
例如,唐宋时期在巩义烧制的唐三彩,叫洛阳唐三彩;唐武周时期,巩县洛汭之神都山,是邙岭的东延部分,俗称邙山头。而当时洛阳称神都,那么巩县的神都山就可看作是洛阳山;巩县回郭镇卷烟烟厂生产的主打卷烟品牌,注册为“新洛阳”;1951年成立的偃师航运站,设在了巩义黑石关;1953年建成使用的巩县回郭镇火车站,设在偃师的孙家湾;偃师有个喂羊庄,巩义也有个喂羊庄,村庄的由来大同小异;巩义和偃师的珍稀曲艺剧种——大鼓书,不叫巩义大鼓,也不叫偃师大鼓,而是叫河洛大鼓。
另外,巩义的工业经济发展曾与洛阳高度一致。巩义经济发展主要是电力、煤炭、电解铝及铝加工、耐火材料、钢及钢深加工、有色金属冶炼、矿产资源采掘等,这与洛阳所属的新安、宜阳、伊川、偃师等地的工业基本一致。
巩义的民风民俗、生活习惯和洛阳高度契合。巩义人的饮食习惯,早饭多为烙馍、稀饭、腌制小菜,中午面条,晚饭喝汤,待客则是水席,到偃师或孟津农村,你可以看到相同的饮食习惯。巩义有回郭镇肉盒,偃师有顾县肉盒,二者从配料到工艺,不差上下,不分仲伯。巩义人住的窑洞,属于豫西居住文化,在洛阳到处都是,而在郑州却很难看到。
所以,我在前文说的偃师孙家湾渡口和巩义的清易镇渡口密不可分、偃师的石家庄渡口和巩义的益家窝渡口互为一体之说,就顺理成章了。
前两年,网上有人提议:将偃师、巩义、登封(境内有中岳嵩山、天地之中古建筑群、少林寺等)三市合并,新建一个“中州市”。且不说这个提议的可行性如何,单从这极富想象的设想中就不难看出偃师、巩义水乳交融的渊源了。
20世纪五六十年代,巩义画家陈天然经常来到洛河边的古渡口写生。他总是乘船在渡口两岸四处寻找最佳参照物,以便使笔下的景致更真实、更生动。黑石关渡口、康店渡口、石家庄渡口、孙家湾渡口,都留下了他的身影和画作。那幅著名的《洛河渡口》(图7),据说就是在黑石关渡口完成的。

当时,黑石关渡口使用的船票有两种,一是“河南省巩县渡口渡河票”(图8),这是供行人使用的船票,使用时加盖渡口名称和票价;二是“巩县黑石关渡口牲畜车辆渡河票”(图9),此票是专供带有牲畜或车辆的渡河者使用的,票价为2角。
由此看来,当年陈天然先生在黑石关渡口写生时,渡河代对岸,用的是图6所示的票价为5分的船票。
有读者看了前面的文章,指出巩义所属益家窝、康店等渡口所用渡船,与偃师孙家湾、杨村渡口等有所不同。巩县渡口的渡船是深舱,行人和车辆处于舱底,虽基位稳重,但上下不便。洛河北岸偃师孙家湾等渡船是平舱型,搭上翘板车辆和行人可以直接上下船。这种看法十分正确。20世纪70年代回郭镇大量货物上火车站就是经过台沟渡口,平舱船为快速运输提供了很大方便。现在两岸的渡船仍保持着这种特色,这种特色也包含了两岸不同的文化底蕴。


前几天,巩义好友曹淼先生给我推荐一篇《想念夹河滩》的公众号文章,作者常松木先生是登封人,在文章中发出了多次想到洛阳夹河滩走走看看的愿望,心向往之,行必能至。曹先生说,夹河滩是一个令人神往的地方,他和作者一样,也很想去一趟夹河滩。
传说当年大禹治水,东进行至偃师与巩县交界处,发现前面有一山头挡住水路,就抡起神斧,挖山不止。历尽千辛万苦,终将此山头挖开,形成一个关隘,名为“黑石关”。流经河洛地区的两大水系——洛河和伊河自此一泻千里,流归黄河。遂有“打开黑石关,露出夹河滩”之说。
其实,洛阳夹河滩的人,又何曾不想到黑石关走走看看呢?这大概也算是巩义人和偃师人心中的一个小秘密吧。

作者简介:
刘彦卿,长期从事政策研究工作,业余醉心于河洛文化研究和河洛文献收藏。现为河南省杂文学会执行会长,洛阳市杂文学会会长,洛阳市政协常委,市政协智库专家。
END

编辑 | 吴亚玺
审核 | 赵培
来源 | 巩义文联
以上就是小编为您分享《洛水古渡巩义篇·黑石关渡口》的全部内容,更多有关全球华人最新消息、新闻,请多多关注华人头条频道。您还可以下载我们的手机APP,每天个性化推荐你想要看的华人资讯!
免责申明
1、本站(网址:52hrtt.com)为用户提供信息存储空间等服务,用户保证对发布的内容享有著作权或已取得合法授权,不会侵犯任何第三方的合法权益。
2、刊载的文章由平台用户所有权归属原作者,不代表同意原文章作者的观点和立场。
3、因平台信息海量,无法杜绝所有侵权行为,如有侵权烦请联系我们(福建可比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邮箱:hrtt@52hrtt.com),以便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