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授权转载
西贝柳斯是谁?
恕我孤陋寡闻且又来不及做功课,直到踏足芬兰首都赫尔辛基的土地之际,我对西贝柳斯还一无所知。
当天先去了赫尔辛基颇有名望的名胜——乳白色的大教堂及议会广场,又想再去另一个不乏名气的景观地——岩石教堂,那位中年出租车司机却把我们拉到了滨海的一座公园前,指着里面笑笑说:“这个更值得看。岩石教堂就在附近不远,待会自己走去便能看到。”说完,他就一骑绝尘而去了。

夜色中的赫爾辛基主教座堂——图:维基百科

赫尔辛基议会广场——图:维基百科
这是我旅途中从未碰到过的情境,不过多欣赏一处景观总归不是坏事,何况我一向奉行随遇而安的旅行“哲学”,也就安步当车,迈进了公园。
到底是北欧啊,纵然已是春末夏初的5月中旬,马路对面近在咫尺的海岸那端吹来的海风依然寒气凛凛,且因为当时没有日光照耀,天空之下不免晦暗肃杀,偶或想到了清人诗句:“寒日惨无光,朔风何凛厉。”
所幸眼前出现一大片茂林绿茵,青松翠柏间还裹挟着丛丛花团锦簇,养眼的风景抵消了气氛之冷峻瘆人,心情好了许多,便向那不远处突兀醒目的景点移步,走近看却是一处独特新颖风格前卫的雕塑,系由数百根长短不一的银白色不锈钢管参差不齐排列组合悬挂空中,造型远看近瞧各不同,换个角度观察就可能会有感观差异,或是如茂密森林连绵纵横,或是像一架巨型管风琴等待乐手去操控,或又如中国传统乐器排箫那般结合一体,......我环绕并凝视这尊巨大的雕塑,想象她被赋予不同角色的魅力,奇妙的是,一阵海风飘来,那一排排高低错落的钢管间因气流穿越竟然会散发出阵阵风的号音,仿佛无数摇晃的风铃奏响,又犹如排箫吹出旖旎的旋律,时而低鸣沉郁,时而激越高亢,回荡耳畔,感觉神奇非凡,好一座别出心裁的雕塑啊!

西贝柳斯公园——图:https://www.trfihi-parks.com
从公园里片言只字的介绍文字,以及赶紧从手机下载相关信息才知晓,原来这座公园正是纪念芬兰音乐家西贝柳斯的公园(Sibelius Park),西贝柳斯是被誉为“芬兰民族之魂”、“芬兰音乐之父”的著名音乐家,那尊森林般造型抑或形似管风琴的雕塑,则是芬兰著名女雕塑家希尔图宁积多年心血倾情打造,并于1967年为纪念西贝柳斯逝世十周年而完成的献礼。这座犹如凝固音乐般的纪念碑,总共排列了600根钢管,并由雕塑家希尔图宁亲手焊接而成,意象超现实而又现代气息浓郁,象征了伟大的芬兰民族音乐家让·西贝柳斯(1865—1957)一生的非凡音乐创造和传奇。

西贝柳斯纪念碑——图:https://www.trfihi-parks.com
在这座纪念碑雕像附近的淡赤色岩石上,镶嵌着一个巨大的金属头像,那就是音乐大师西贝柳斯本尊,咋一看,面部表情有点神似他所景仰的“乐圣”贝多芬。他头像脑后两旁、下颚一侧分布三块抽象造型的金属片,恍若天际飘近的云朵,但见大师嘴唇紧抿,凝思冥想,目光深邃,犹如置身于大自然沉浸在无限的音乐灵感之中......

西贝柳斯雕像——图:源于网络
我缓步游走于纪念碑雕像及公园林间周遭,听风声琴声又一度响起,内心被唤醒,仿佛西贝柳斯还活着,不禁叹息那位出租车司机必定是西贝柳斯的超级粉丝,又是位当仁不让的编外导游,自作主张把我带到了赫尔辛基的这一名胜景点,让我与“芬兰音乐之父”有了不期而遇的邂逅。当我离开西贝柳斯公园,继续在赫尔辛基市区的角角落落漫步时,我似乎不再需要另一个目的地,街头不时飘忽而起的管弦音乐,都被我以为是西贝柳斯的创作,要不就是与西贝柳斯有关,甚至就像是从那600根钢管组合的雕塑乐器中发出......
当我搜索更多西贝柳斯和芬兰的相关资料后,我对赫尔辛基西贝柳斯公园的那座森林般的“管风琴雕塑”平添了亲切感和参与感。如果说那是座森林,西贝柳斯就是从芬兰郁郁葱葱的森林里走出的音乐精灵;倘若说那是架管风琴,正与音乐家毕生创作重心是管弦乐作品息息相关。芬兰严峻的酷寒气候、特殊的地理位置和历史,赋予西贝柳斯的别样乐感,恰如有论者指出,西贝柳斯善于利用管乐器营造出阴郁、幽森的气息,同时也善于达臻恢弘、壮观的音乐效果,此也与芬兰五分之二国土位于北极圈内,多冰雪多湖泊而又森林广袤的自然景观不谋而合,堪称北欧独特金属(音乐)文化的诠释。对大自然的强烈融入感,无疑激发了西贝柳斯的创造力,他曾自白道,“对我而言,大自然是真正的书中之书。”

西贝柳斯——图:新芭网
西贝柳斯的出生地海门林纳(Hämeenlinna),距赫尔辛基不足100公里,那儿的自然保护区奥兰卡(Aulanko)森林,是童年西贝柳斯林中探险、滑雪,湖畔垂钓、嬉戏的天堂,也是他音乐灵感的启蒙渊源。成名后的西贝柳斯为了躲避城市的喧嚣,寻觅更宁静的创作环境而定居在赫尔辛基近郊耶尔文佩的阿伊诺拉别墅,这间濒临杜苏拉湖畔的幽静小屋被他称之为“我的神殿”,屋旁的小小花园和周围的山水堪为他创作灵感的源泉。心醉神往的春天峻岭、清澈耀眼的夏日湖泊、激流湍急的秋季峡谷、银装素裹的隆冬森林......几乎都能在西贝柳斯的管弦乐里捕捉到。他那些诸如“白桦”、“云杉”、“雨滴”等以自然景物命名的音乐作品,其中的大自然元素浸透始末,犹如移栽了森林、湖泊、云雨等大自然精华为音符,行云流水,沁人心脾。
当然,富含北欧风情的独特风格,汲取大自然特异芬芳与质朴纯然的营养,才华横溢的西贝柳斯最著名的作品为七部交响曲以及《芬兰颂》、《忧郁圆舞曲》等力作,使他成为芬兰有史以来迄今最受推崇、知名度最高的作曲家,也是二十世纪全球最伟大的交响乐作曲家之一。
1899年,34岁的西贝柳斯创作了著名的交响诗《芬兰颂》,这首世界名曲的诞生,是作曲家呼应芬兰人民反抗沙俄严酷统治、民族独立运动高涨年代,讴歌芬兰特立独行的自然风物和不乏传奇历史色彩的美丽祖国。同年11月,爱国人士在赫尔辛基大剧院里演出图画剧《芬兰的觉醒》,全剧由西贝柳斯配乐,终曲就是《芬兰颂》(Finlandia, Op.26)。《芬兰颂》的创作及其在芬兰社会产生风起云涌般效果,注定了西贝柳斯的音乐为芬兰民族独立发挥了推波助澜的作用。芬兰独立后,《芬兰颂》也被誉为“第二国歌”。
今天,在世界无数管弦乐曲集锦中,《芬兰颂》是最经典的曲目之一。《芬兰颂》的录音版本多达数十种,许多指挥大师都录制过这首名曲,其中包括卡拉扬指挥的柏林爱乐乐团版。我听过卡拉扬指挥的这个版本唱片,也搜集到芬兰国家广播乐团、维也纳爱乐乐团(祖宾梅塔指挥)、波士顿交响乐团、俄罗斯大剧院管弦乐团(西本智实指挥)等演奏的几个版本唱碟,尽管各有擅场,无不令人心潮澎湃。9分钟左右的《芬兰颂》全曲演奏,一开头的铜管乐前奏旋律就击人心扉,沉郁、咆哮间旋即转圜到号角音响,终至尾声凯旋之音回荡,波澜起伏,气势磅礴,爱国激情风云激荡贯穿直到曲终。聆听这曲《芬兰颂》,犹如动人心魄的音乐体验,是领悟西贝柳斯融汇贯穿了大自然质朴雄浑之美与民族精神升华之妙境的独特昭示。
《芬兰颂》以及西贝柳斯七部交响曲其实在中国也不陌生,有识者将《芬兰颂》与《保卫黄河》相提并论,称之为芬兰版的《保卫黄河》。奇妙的是,上世纪20年代中国大革命时期流行的歌曲《打到列强》,其中往返重复的一小段耳熟能详的曲调,几乎就是《芬兰颂》中一节短促旋律的翻版,足见西贝柳斯音乐传播之广影响之深远。2015年为纪念西贝柳斯诞生150周年,一系列音乐会在中国各地举行,包括:3月14日,由芬兰著名指挥家奥斯莫·万斯卡指挥、广州交响乐团演奏的音乐会在星海音乐厅举行;来自芬兰的拉赫蒂交响乐团于5月7日起先后在中国北京、上海、哈尔滨、杭州巡演;2015年4-6月间,由中国爱乐乐团相继在北京中山音乐堂举行多场纪念音乐会。稍早前的1月,厦门爱乐乐团在当地音乐岛·爱乐厅举行了“纪念西贝柳斯诞辰150周年”交响音乐会。而在2021年3月25日,由中国乐派交响乐团(胡咏言指挥)的西贝柳斯交响乐作品音乐会于中国音乐学院国音堂音乐厅举行,大获西贝柳斯及古典音乐爱好者的欢迎。此外,始于1965年、五年一届的西贝柳斯国际小提琴比赛,也有胡坤、陈佳峰等中国青年小提琴手先后获奖。
感恩数年前那个赫尔辛基的一天,让我领略了西贝柳斯的风采,渐渐被引入他缔造的辉煌音乐殿堂,熟悉了《芬兰颂》等乐曲的旋律,至今拍击心扉。难忘那天走出西贝柳斯公园又在赫尔辛基漫无目标的晃荡,纵然刚刚脱离对西贝柳斯的茫然无知,触目所及北国海岸及城市风光,心底却已飘荡起与之相吻合的旋律,寒风虽然凛冽,浑身则渐趋暖和。甚至街头驶来的有轨电车的叮当叮当声,都犹如动听的音乐忽远忽近,拨动心弦,更别提街道两旁楼宇、商场内流荡出来的乐曲,飘进耳里就不知不觉地感动,步履也轻快起来......呵,这是西贝柳斯的故乡,赫尔辛基乃至全芬兰的水水山山哺育了西贝柳斯的身心和音乐细胞,西贝柳斯及其不朽的音乐作品属于赫尔辛基和芬兰,赫尔辛基则由于西贝柳斯的音乐成为北欧金属文化的重镇,为全球金属乐迷瞩目。聆听、欣赏西贝柳斯的《芬兰颂》及其他作品,透过那些冷峻而铿锵的旋律去欣赏、理解迷人的赫尔辛基和芬兰吧!这就是西贝柳斯的赫尔辛基和芬兰啊!

西贝柳斯——图:维基百科
-END-
(1/23/2022初稿,3/21修订)
阙维杭简介:旅美作家、资深媒体人,曾为美西《侨报》主编、主笔。在海内外十余种报刊发表随笔、纪实文学、散文等数百万字,并得过相关媒体、文学奖项,包括《人民文学》近作短评金奖第一名(2015年)、第二届“文化中国·四海文馨”全球华文散文大赛二等奖(2016年)、首届汨罗江文学奖诗歌佳作奖(2020年)。出版有《美利坚传真》《美国写真》《美国神话:自由的代价》《世纪之吻》《美国到底有多美》《在自由的旗号下》《今日美国:阵痛与变革》《这些年你没看见的美国》等专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