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10-25 17:54 阅读量:4.6万+
华人号:文化在线重刊珍藏文章已获“一条艺术”(ID:yitiaoart)授权
转载请联系原作者
《十竹斋笺谱》是代表中国木刻版画
制作工艺巅峰的一部传奇作品,
被鲁迅先生称为
“士大夫清玩文化之最高成就。”
学者、收藏家郑振铎先生,
更是以“臻彩色木刻画最精至美之境”
赞誉这部惊艳古今的大成之作。
《十竹斋笺谱》重刊珍藏版作品
内页细节
《十竹斋笺谱》运用中国传统的
饾版拱花水印木刻工艺制作,
在明崇祯十七年(公元1644年)
于金陵(南京)十竹斋发行了其初刻本。
《十竹斋笺谱》重刊珍藏版作品
内页细节
四百多年间极少有人能一睹
这部集文人雅趣、工艺匠心的作品。
现藏于中国国家图书馆的
明崇祯初刻版《十竹斋笺谱》
便是由知名爱国收藏家、
艺术史学家郑振铎先生收藏并捐赠的。
《十竹斋笺谱》重刊珍藏版作品
10月25日,一条艺术重磅发售
《十竹斋笺谱》 珍藏版重刊,
全球限量990部。
前50位购买到《十竹斋笺谱》的藏家
还将获赠解析笺谱图像含义的
《十竹斋笺谱图像志》一套。
这套精美绝伦的作品历时5年,
由数十位学者、国家级非遗传承人
精心研究及制作;
再现了文人清玩的艺术魅力,
是藏家不容错过的一部重刊经典。
点击视频,了解《十竹斋笺谱》
视频来源:十竹斋画院
沈辽,行书动止帖,北宋(960-1127)
中国现存最早图笺书信
现藏于上海博物馆
图片来源:上海博物馆官网
《十竹斋笺谱》明代初刻本的诞生,与明末战乱频发、文人醉心于雅玩的社会风气有着很大的关系。
当时风雅的文人墨客对于写信用的信纸也效仿晋唐时期的形式,喜欢在信笺上使用各式各样的纹饰图案,或表笔者言外之意、或反应时令季节、或仅为装饰等等。中国现存最早的图笺书信,可追溯至北宋沈辽的《动止帖》,可见信笺背景中描绘细致的白色海浪纹样。
久而久之,随着社会工商业的发展,制作信笺的业者将信笺图案汇集成册,并称其为“笺谱”,以便文人雅士的挑选。
胡正言,十竹斋笺谱,明崇祯十七年刊(1644年)
现藏于中国国家图书馆、大英博物馆
图片来源:大英博物馆官网
流传下来的笺谱中,以明代出版家胡正言(1584-1674)所作《十竹斋笺谱》中的笺样图案最是精绝;其艺术人文造诣直至现代依然有很多学者加以研究。
在明代崇祯版《十竹斋笺谱叙》中,有两段对笺谱制作盛况的描述:
“自十竹斋之笺,后先叠出,四方赏鉴,轻车重马,笥运邮传,不独江南纸贵而已。”
“十竹诸笺,汇古今之名迹,集艺苑之大成,化旧翻新,穷工极变,毋乃太盛乎?而犹有说也。盖拱花、恒板之兴,五色缤纷,非不灿然夺目,然一味浓装,求其为浓中之淡,淡中之浓,绝不可得,何也?”
周恩来至雷洁琼邀请函,1946年
使用《十竹斋笺谱》卷一内页
图片来源:十竹斋画院
《十竹斋笺谱》包含的283幅笺画,实则是每一幅寓意不同、主题各异、制作精美却又独具匠心的版画,各卷画面之间都是独立但又有关联的艺术佳作。
这些精美的信笺在经过文人名家的传信、文字题写之后更是被赋予了更大的人文价值及历史意义。
这部影响深远的集大成之作,也 给予了世界版画发展和制作极大的启发;连制作于清代、让后世耳熟能详的《芥子园画谱》都无法与之匹及。而日本江户时期名扬万里的浮世绘版画,更是使用到了《十竹斋笺谱》的木版套色技术,才诞生了让西方都为之震动的杰出版画作品。
鲁迅致郑振铎(西谛)书信
原手稿藏于北京鲁迅博物馆
图片来源:北京纪事杂志
鲁迅、郑振铎对于中国版画艺术史有着巨大的学术贡献;二人亦是挚友,对于笺谱都有博大精深的研究。
两位先生于1933年开始合作编辑《北平笺谱》,在1933年至1934年期间,二人之间的联络、走访极为频繁。
1934年,被称为中国版画史上里程碑式的杰作《北平笺谱》出版;二人同年开始着手复刻《十竹斋笺谱》,并屡屡在书信中探讨笺谱的翻印事宜。
鲁迅、郑振铎翻刻版《十竹斋笺谱》
现藏于北京鲁迅博物馆
图片来源:北京纪事杂志
郑振铎在1941年出版的翻刻《十竹斋笺谱》跋中记叙道:“...见王孝慈所藏胡曰从(胡正言)《十竹斋笺谱》,乃我国木刻之精华,继此重镌,庶易流传,北平印工当能愉快胜任。”
由于明末战乱不断,明代版本的《十竹斋笺谱》存世极少,就连藏书万卷的郑振铎先生当时也犯难于寻找明版初刻本(数年后辗转多方才购得明版),甚至与鲁迅托人打听至日本的书店,都没能求购到一本;最终还是借用了题跋中的通县王孝慈藏本作为翻刻范本。
十竹斋画院,《十竹斋笺谱》重刊一套,2019
限量990部,21x31cm,一套四卷
此次发售的十竹斋画院《十竹斋笺谱》,便是以国家图书馆馆藏郑振铎捐赠的明代初刻本为底本制作,完全使用明代工艺及明式器具,再现了明代高超的版画制作及印刷工艺。
作品全球仅限量发行990部。每部一套四卷,共计32组267幅笺画。
这套重刊拥有专家亲书编号及收藏证书,并由国家图书馆出版社出版,正版溯源保证。
十竹斋画院,《十竹斋笺谱》重刊一套,2019
限量990部,21x31cm,一套四卷
这部珍贵难得的重刊《十竹斋笺谱》,采用几经失传的制作工艺——饾版拱花水印木刻技术印刷,颜料亦为考究历史而来的手工矿植物颜料。
在颜色鲜艳秀丽、线条凹凸有致的同时,画面彰显出犹如水墨画一般的清丽、典雅质感。
十竹斋画院,《十竹斋笺谱》重刊一套,2019
限量990部,21x31cm,一套四卷
作品封面则使用到传统手工金箔粉蜡笺封面,以及带有香樟木衬版的手工老楠木榫卯结构书匣包装,全方位还原明代初刻本的精细用工及文人雅趣。
本次发售的《十竹斋笺谱》重刊,还有国家图书馆发展研究院院长李致忠先生、作家薛冰先生为其作序提拔,传承有序,很是值得珍藏。
《十竹斋笺谱》重刊珍藏版作品
内页细节
分有四卷的《十竹斋笺谱》,每一卷的图样主题都各有千秋。其所收录的笺画囊括了传统文人雅士精神世界的方方面面;包括了儒学思想、行为准则、审美规范、道德追求、生活情趣、草木花鸟等无一不尽在其中。
图画引用典籍从《诗经》、《尚书》、《史记》、《汉书》、到唐诗、宋词、元曲至名家小说、神话传说、民间典故等等应有尽有。
重刊的学术部分有数十位来自国家图书馆、故宫博物院、国家博物馆、中央美院、中国美院、首都图书馆、南京图书馆、南京大学、江苏省国画院、南京艺术学院等机构的专家学者多次参与研讨及论证。
以下我们便从《十竹斋笺谱》精选这三处笺画细节加以赏析:
《十竹斋笺谱》重刊珍藏版作品
内页细节
笺画名:隐逸之陆羽
笺画出处:《新唐书·隐逸列传·陆羽》
笺画释义:这张笺画展现了“茶神”陆羽烹煎品茶的场景,右上方题有“味水情何淡,居尘意不同。”
借用陆羽品茶的一幕,饮水品茗,舌尖淡然,就如同尝遍世间人情冷暖,笺画表达出居于尘世间,心境志趣虽与凡人不同,但也能泰然处之的高远气节。
《十竹斋笺谱》重刊珍藏版作品
内页细节
笺画名:高标之达旦
笺画出处:《三国演义》第二十五回《屯土山关公约三事救白马曹操解重围》
笺画释义:此张笺画描绘了书房的一角,透过一架绘有山水景色的屏风,能看见案几上摆放有书籍、烛台、香炉——这正是关羽秉烛读书的场景。
曹操俘关羽后,将其安置于一座府邸中,关羽将内门空置,并派重兵把守,自己则住外宅常常彻夜看书,以示君子之礼;后以“秉烛达旦”来形容贤明、辛勤工作之人。
《十竹斋笺谱》重刊珍藏版作品
内页细节
笺画名:寿徴之大椿
笺画出处:《庄子·逍遥游》:“上古有大椿者,以八千岁为春,以八千岁为秋。”
笺画释义: 一颗大椿居于笺画中央,树下种有灵芝,以此寓意健康长寿、岁月长青。
十竹斋画院,《十竹斋笺谱》重刊一套,2019
限量990部,21x31cm,一套四卷
因工艺繁多、制作复杂,《十竹斋笺谱》甚至一度面临技艺失传的困境。2016年,南京十竹斋画院重启《十竹斋笺谱》的重刊项目,以国家图书馆馆藏明崇祯版为底本,再现了饾版、拱花及彩色套印等传统技艺。
雕版制作工艺
《十竹斋笺谱》使用到的“饾版”,即是将彩色手绘稿分色钩摹,每一种颜色都刻制一块木版,然后再逐色套印,最终形成多个颜色叠印、犹如绘画般的效果。
而仅是饾版工艺,就需要分步骤做六道工序:分版、勾描、选版上样、雕刻、着色、然后才是最后的印刷。
雕版制作工艺
分版工序,要根据画面颜色的不同,将不同的色彩一种一种分解开来,并移到很薄的雁皮纸上。这一步决定了后续所有工艺的成败,很是需要足够的细心和耐心。
第二步则要将不同色彩的图样在薄纸上进行勾描,用以制作雕版的底稿,每一处绘画细节都需要画师以加倍的小心描绘到薄如蝉翼的纸上,很是需要深厚的绘画功底。
《十竹斋笺谱》颜料示意图
画样描绘完成之后,最终在哪种木版上雕刻,也需要经过精挑细选。并在每一块版上注明版样的号码以便确认;因此当分色越多时标版过程也就越复杂。
在这之后则是上样,将先前勾好的样本粘贴到本子上;在纸张要干未干的时候,迅速将版样上的纸搓去一层——只有经过长年累月的锤炼,才能掌握好这个搓纸的量,让墨迹最终清晰的还原出来。
雕版制作工艺
以刀代笔,刻版这道工序很是关键,决定了花样图案最终印刷出来的效果——并且要用刻刀展现出中国绘画柔软细腻的肌理。雕版的力道、方法都很有讲究,可以说是整个工艺中最具难度的一道工序。
在雕刻完成之后,每一件分色木版都需要细细上色,不仅要展现出画稿中的浓淡色彩变化,还不能让任何颜色出界,难度相当大。
印刷工艺
最后到了印刷工序,将宣纸轻覆在备好的版面上,用特别制作的拓包层层扑拓,每多一层颜色,手工印刷的难度就会上升,需要工匠有极其好的眼神和耐力。
《十竹斋笺谱》采用了纯手工的套版上色,分色更是达到三四十种,对技术十分有考验。
《十竹斋笺谱》内页
拱花细节
而“拱花”则是利用凹版和凸版两版嵌合,制作出凸起的线条,让画面拥有类似浮雕的立体质感,用以衬托画中彩绘图案。
这项制作工艺就是由明版《十竹斋笺谱》的出版者胡正言发明的,并开创性的与饾版工艺相结合。
拱花在现代印刷中可以通过机器来完成,但是在《十竹斋笺谱》的重刊中,这是需要工匠额外用雕刻好的木版在宣纸上压出凸起的纹样。其中需要的力道、时间、技巧只有经过常年的练习才能掌握,并不是乍看之下的简单。
《十竹斋笺谱》内页
拱花+ 饾版工艺 细节
因这样复杂的制作工艺,重刊《十竹斋笺谱》中的不同工序都有各个领域的杰出技师、匠人的指导和参与,笺画制作团队更是有二十余名专业人士组成。
其中有三位国家级非遗传承人承担及参与了雕版、纸张、颜料这三个重要环节的工作。
房志达于工作室
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桃花坞木版年画 代表性传承人
图片来源:十竹斋画院
生于1935年的房志达先生,参与《十竹斋笺谱》重刊之时已年过耄耋,他是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桃花坞木版年画的代表性传承人,在饾版及拱花两项雕版技艺中给予了《十竹斋笺谱》极为重要的支持。
遗憾的是房先生在2017年去世,没有看到他一生热爱的传统木刻版画的大成之作全部完成。
仇庆年工作中
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国画颜料技艺 代表性传承人
图片来源:十竹斋画院
重刊珍藏版的《十竹斋笺谱》中所用到的颜料,均由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仇庆年先生亲手制作。
因其制作了修复国宝《千里江山图》中的颜料,仇庆年先生曾登上央视《国家宝藏》节目,为大家讲解了古法颜料制作以及颜料矿石采集的不易。
颜料保存分装
图片来源:十竹斋画院
因有些传统手作颜料实属难得,制作笺谱的技师们把这些颜料用最小的容器分装,甚至将部分置于冰箱内保存,每次仅取所需使用。
但在这样的情况下,制作过程中笺谱颜料的供应仍十分紧张。
曹光华工作中
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宣纸技艺 代表性传承人
图片来源:十竹斋画院
而重刊中的全部封面及版心所用宣纸,是由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曹光华先生亲手制作,他的这两种手制宣纸都申请取得了专利技术。
从选择制纸用的树皮和稻草、到对纸张白度的严苛要求、再到对传统工艺操作上的把控,为了能让重刊《十竹斋笺谱》流芳百世,曹光华对每一张纸都倾尽了心血。
《十竹斋笺谱》
内页细节
一部还原明代巅峰技艺的作品,凝结的是众多匠心的淬炼;古老的中国传统文化得以流传,都是因为有匠人们对技艺孜孜不倦的精进,从而能在现代还原出几经失传的《十竹斋笺谱》,很是值得尊敬。
1、本站(网址:52hrtt.com)为用户提供信息存储空间等服务,用户保证对发布的内容享有著作权或已取得合法授权,不会侵犯任何第三方的合法权益。
2、刊载的文章由平台用户所有权归属原作者,不代表同意原文章作者的观点和立场。
3、因平台信息海量,无法杜绝所有侵权行为,如有侵权烦请联系我们(福建可比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邮箱:hrtt@52hrtt.com),以便及时删除。
© 2022 华人头条
服务热线 : 0591-83771172
福建可比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直播备案号 闽ILS备201708250005
举报热线:0591-83771172
举报邮箱:hrtt@52hrtt.com
1、本站(网址:52hrtt.com)为用户提供信息存储空间等服务,用户保证对发布的内容享有著作权或已取得合法授权,不会侵犯任何第三方的合法权益。
2、刊载的文章由平台用户所有权归属原作者,不代表同意原文章作者的观点和立场。
3、因平台信息海量,无法杜绝所有侵权行为,如有侵权烦请联系我们(福建可比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邮箱:hrtt@52hrtt.com),以便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