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01-16 00:00 阅读量:2.6万+
华人号:蝤蛑现称蟳,在唐代就是烹饪中的精品。五代陶谷在《清异录》中写道:“客指盘筵曰:今日坐中,南之蝤蛑,北之红羊,东之虾鱼,西之佳粟,无不毕备,可谓有小四海矣。”明谢肇浙在《五杂俎》中专对这件事作了考证,写道:“吴越宴陶,蝤蛑等六十余种,时闽为吴所并,大抵皆闽产也。”同时写道,昔人所谓富有“小四海”,是“南方之蛎房,北方之熊掌,东海之蝮炙,西域之马奶”。在宋、明时代,福建物产中的蛎房或青蟳烹调出的美肴,都被列称“小四海”中的“南海”精品。用青蟳作原材料烹调出的多样肴馔,如“八宝芙蓉蟳”、“干煸蟳腿”、“八宝饭”等等,是闽菜的一大特色。
到宋代,闽菜的体系已完善。闽菜中有道名肴用鱼鳔做成,叫“茸汤广肚”,宋代称为“玉腴”,亦谓“佩羹”。元《南村辍耕录》记载:“江邻几《杂志》云,丁正臣赍玉腴来馆中。沈休文云,福州人谓之佩羹,即今鱼脬是也。” 用鱼鳔作配料的闽菜名肴还有“发菜广肚”、“蟳肉煨鱼肚”等。再如现今的“白灼章鱼”蘸姜醋,在唐代亦是福建的肴品。唐《岭表录异》亦载:“章举形如乌贼,闽越间多采鲜者,炸如水母,以姜醋食之。”再如“荔枝肉”在宋代已成家喻户晓的菜肴,“鸡汤汆海蚌”在宋代吕本中、王十朋笔下就是宴席上的精美肴馔。小吃类,宋《闽中记》载:“闽人以糯稻酿酒,其余蹂粉,岁时以为糰、粽、粿、糕之属。”再如“鼎边抆”亦创于北宋。
宋代福建崇安人刘子翚品尝到各种海鲜后,写了一首《食蛎房》诗,将螺、海蜇、蟹、鳖、车螯、马鲛、江瑶柱、蚶、乌贼鱼、鳗鱼、鲑鱼等几十种海鲜写入诗中,可谓专言福建海产的诗篇。最后他总结道:“南庖富腥盘,岂惟此称特 。”
到明代,菜肴品种更加丰富精美。明弘治年间(1488一1505)的福建《兴化府志》记载,福州用鱼翅烹饪的菜肴称“金丝汤”。
明《闽部疏》中写到:“闽人为之语曰:山食鹧鸪獐,海食马鲛鲳……最奇者龙虾,置盘中犹蠕动,长可一尺许。其须四缭,长半其身,目睛凸出,上隐起二角,负介昂藏,体似小龙,尾后吐红子,色夺榴花,真奇种也。”
到明代,闽菜不仅技艺精湛,并已传出国门。
明万历五年(1575)马丁·德·拉达修士等人出使福建,从厦门上岸,经同安、泉州、莆田到福州,一路得到款待,回国后写出《出使福建记》和《记大明的中国事情》的报告,详细描述了闽菜的菜肴与宴会格调款式。报告的内容为门多萨编著《中华帝国史》所采用,也为哲罗尼姆·罗曼修订他的《各国志》所采用。
《中华帝国史》1585年在罗马以西班牙文出版,后译成英、法、意、拉丁、荷、德等文字,到1674年再版达26次。在十六世纪东西方文化交流趋于密切之时,此书为欧州人迫切了解中国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其中关于中国的食物、中国的饮食烹饪特色、中国的宴会格式等,可知闽菜是西方首先知道的中国烹饪技艺之一;反之,可以说因为闽菜的技艺与特色,西方人对中国烹饪有了更加清晰的认知。
清代至民国,闽菜更是誉满南北。晚清人徐珂著写的《清稗类钞》言及清代饮食的各地特色时,用寥寥数字囊括之:“肴馔之各有特色者,如京师、山东、四川、广东、福建、江宁、苏州、镇江、扬州、淮安”,福建菜肴名列其中。
郁达夫在《饮食男女在福州》中写道:“福州的食品,向来就很为外省人所赏识。前十余年在北平,说起私家的厨子,我们总同声一致的赞成刘嵩生先生和林宗孟先生家里的蔬菜的可口。当时宣武门外的忠信堂正在流行,而这忠信堂的主人就是旧日刘家的厨子,曾经做过清室的御厨房的。”林宗孟即林长民,福州人,曾任北洋政府司法总长等职,是林徽因的父亲。刘嵩生即刘崇佑,福州人,林则徐大女婿刘齐衔的长孙,是当时中国名噪一时的大律师。
“忠信堂”是二十世纪二十年代开在北京城西长安街的闽菜馆,是首屈一指的大饭庄。北洋军阀混战时期,有一年,张宗昌把冯玉祥的队伍打败了。张宗昌宣布犒赏三军,于是派人到北京城里找大饭庄,要订酒席1500桌。整个北京城没有饭庄敢承接,只有在西长安街上的“忠信堂”把这笔生意给接了下来,将1500桌酒席办的妥妥帖帖,煎、炒、烹、炸、熘、汆、烩、炖、蒸样样齐全;山珍海错,罗列在前,大兵们吃得酒足饭饱,欢声雷动。这一事成了北京掌故。因了忠信堂的名声与闽菜的特色,忠信堂的闽菜大厨郑大水被宣统皇帝聘为首席御厨。
据清代邮传尚书兼参政务大臣陈壁后人回忆,在清同光时期,闽菜在京名声很高,“进京求仕的人也就投其所好,常点叫闽菜。闽菜红了京城,据说连前门外‘八大胡同’也兴叫闽菜。”
被称之为“十里洋场”的上海亦是。1919年《上海小志》中载:“近则闽馆、川馆最为时尚。闽馆首倡者为小有天,初在三马路广西路口,后因营业发达遂移今处。继之者为别有天,在小花园,后有消闲别墅。”《上海市指南》载:“著名有小有天在汉口路大舞台东首,中有天在北四川路816号。擅长之菜为:红烧鱼翅、红烧鳖裙、烧茄子、清炖黄鱼、蟹黄鱼唇、蟹黄白菜、五柳居、神仙鸡、烩羊肚丝、荷花豆腐、冬菜梅鱼、香糟响螺、酥鲫鱼、拌龙虾等。其他点心如伊府面、山药糕、荷叶包饭、扁豆泥等,亦别有风味也。”国画大师张大千拜师李瑞清,就是在小有天闽菜馆置办的酒席。
故现上海地方志评说:“闽菜又名闽帮。历史名店有小有天闽菜馆、庆乐园、林依朋厨房。闽菜以烹制山珍海味著称,在色、香、味、形兼顾的基础上,尤以香味见长。其清鲜、和醇、荤香、不腻的风味特色,在酒菜业中独树一帜。”
日本学者筱田统在《中国食物史研究》一书中,专门介绍日本宽政十一年(1799)中川忠英著的《清俗纪闻》,写道:“将本书加入中国食经中虽然有些离奇,这是由于详细记载了连袁枚都未留传的福建烹调。而宽政十一年是清朝的嘉庆四年,即袁枚死后的第二年,可以说都是同一时代的。”
可见闽菜烹饪之特色既有别于其他菜系,亦是中国烹饪史中不可缺少而又极具特色的烹饪技艺。
闽菜菜路与特色
因于福建地理环境决定,到北宋时,福建行政区划分为福州、汀州、漳州、泉州、建州、南剑州六州及邵武、兴化二军,故福建又称“八闽”。东部南部沿海的福、兴、泉、漳为下四府,俗称下路;西部北部崇山峻岭的延(南剑)、建、邵、汀为上四府,俗称上路。因其物产来源不同,气候不一,故其饮食特点亦不相同。闽菜分为沿海与山区两路菜。海路菜含福州、闽东、闽南与闽北部分地区;山路菜含闽北和闽西的大部分地区,以及闽东、闽南的山区县区。所以海路菜又可称“下路菜”,也叫“下四府菜”;山路菜又可称“上路菜”,也叫“上四府菜”。
福州(闽东)、闽南沿江靠海,春冬温暖,夏秋炎热,烹饪的原料以海鲜、河鲜为主,其特色可归纳为:清、淡、鲜、脆。闽西、闽北山区内地,春冬寒湿,夏秋闷热,烹饪的原料以山珍、禽畜为主,其特色可归纳为:香、咸、浓、辣。
福州菜是闽菜的主流菜系,它融汇了两路菜。福州号称“八闽首邑”,是福建省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除历代中原汉民移居福建,带来中原汉族的文化、技艺、风俗、习俗外,福州同时还因为其对外经济贸易、文化交流的重要口岸地位,多受外来文化影响。所以,福州以其独特的环境、地位集大成于闽菜,使福州菜系成为其主流菜。实际上,到了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形成的福州菜系的十四个流派,更全面地囊括了闽菜烹饪的特色、技艺和文化。
十四个流派有:
(1)广记行:烹饪的菜肴多以山珍海错为原料,以闽菜烹技为主,吸收外省烹技优点,创新与发展。
(2)联益行:烹饪的菜肴亦以山珍海错为原料,以闽菜烹技为主适时吸收外省、国外的烹技的优点,烹技以中中结合、中西结合外,还烹制西餐。
(3)六合行:烹制的菜肴特点是,沿续闽菜传统的烹技,烹饪制作各类菜肴,主要原材料以海鲜、河鲜、禽类、畜类,擅长熘、炒、蒸、煨、焖、烧。
(4)松荫行:经营的档次仅次于六合,主要是装修、布局、面积上略比六合逊色些,因而经营的范围亦大些,既做宴席、点菜,也做套餐、面点等。
(5)双兴行(又称清汤):经营的档次比松荫又差一档。宴席以小炒、盘菜为主,套餐供应米饭不供应面食类。
(6)福泉行(又称粉干面):经营的档次、风格与双兴相似。两者区别是套餐供应上行规约定主食有区别。
(7)厨馆又称厨店:以上门承办酒席。分为城内(鼓楼区)、城外(台江、仓山)两派,所以通俗上分为二行。
(8)庆安行:分为城内(鼓楼区)、城外(台江、仓山)两派,通俗亦分二行。属于专营地方部分小吃,以时粿类为主,多用米浆、米、面、制作的食品。
(9)佳点行:专营各类特色小吃的。
(10)猴店:又称“郊店”,因“郊”字与“猴”字在福州话里是同音,故演变为“猴店”。 以饭菜为主的大众化饭店。
(11)牛肉炒行:专营以牛肉、牛杂为原料的炒菜、点心、小吃的专业店。
(12)小酒店、卤扎店:一类是专制卤货出售俗称“卤扎店” 。还有一类小酒店俗称“柜头肆”。这两种店以卤制品为主出售,主要以卤、炸、焯为烹技的肴品。
此外,还有厂店一体的糕饼类行业,先分“炊切业”与“糕饼业”公会,后合并为“面饼业同业公会”。
闽菜具有的特色:
一是,讲究原汁原味。主味以天然味为本,增味以提原味之鲜为辅,调味以去腥膻之杂味为要。
二是,制汤,达到“百汤百味”。
三是,调、辅料,有“出奇制胜”之效。
四是,烹法独特、精细。闽菜许多烹法,为其他菜系所无。
五是,刀工细而不华,巧而有趣,恰到好处,达到味沁质在,款形大方。
六是,火候。闽菜烹技中对火候非常讲究,可谓有文有武,张时则勐,弛时则耐。有的借汤温而达火之热。
七是,装盘成趣,上菜有序,配以萝卜、冬瓜等刻雕装饰,如诗如画,口福眼福同享。
八是,器皿、筷子别具一格。小皿细巧玲珑,大皿古朴大方,漆箸色调艳丽精美。
因而闽菜产生了诸多大师如明代董桃楣,清代杨荫朗、郑大水,民国的郑春发,当代的强木根、强曲曲等等。清代宁化伊秉绶创出“伊府面”,成为全世界皆用的“方便面”,被称之中国的萨伐郎。民国时福州陈衍以闽菜为基础编写出中国第一本教育部审定的《烹饪教科书》。
1、本站(网址:52hrtt.com)为用户提供信息存储空间等服务,用户保证对发布的内容享有著作权或已取得合法授权,不会侵犯任何第三方的合法权益。
2、刊载的文章由平台用户所有权归属原作者,不代表同意原文章作者的观点和立场。
3、因平台信息海量,无法杜绝所有侵权行为,如有侵权烦请联系我们(福建可比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邮箱:hrtt@52hrtt.com),以便及时删除。
© 2022 华人头条
服务热线 : 0591-83771172
福建可比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直播备案号 闽ILS备201708250005
举报热线:0591-83771172
举报邮箱:hrtt@52hrtt.com
1、本站(网址:52hrtt.com)为用户提供信息存储空间等服务,用户保证对发布的内容享有著作权或已取得合法授权,不会侵犯任何第三方的合法权益。
2、刊载的文章由平台用户所有权归属原作者,不代表同意原文章作者的观点和立场。
3、因平台信息海量,无法杜绝所有侵权行为,如有侵权烦请联系我们(福建可比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邮箱:hrtt@52hrtt.com),以便及时删除。